我国西藏北羌塘地块发现中泥盆世生物礁

2023-05-13 09:25
科学中国人 2023年4期
关键词:食肉寒武纪临夏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梁昆、陈炜、盛青怡、张以春等人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过程中,深入西藏羌塘拉竹龙-邦达错一带开展地质学综合研究,在兽形湖附近发现典型的丘状生物点礁,通过对其最为显著的3个点礁的样方采集,并将制得的1085张薄片开展详细分析与统计,恢复了这一地区生物礁的结构与多样性组分。相关成果发表于《远古世界》(Palaeoworld)。西藏北羌塘地块位于藏北高原腹地,夹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与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之间。根据床板珊瑚和层孔虫的组合特点,这个点礁时代为中泥盆世吉维特期。因此,拉竹龙-邦达错地区的泥盆纪地层可至少追溯至中泥盆世。

西藏阿里拉竹龙-邦达错地区兽形湖附近野外照片和中泥盆世点礁鸟瞰图(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网站)

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寒武纪时期的苔藓动物化石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古生物研究中心兰天副教授与云南大学张喜光教授、杨杰研究员等人合作,揭示先前被认为是寒武纪苔藓虫的化石其实为早期石莼目的藻类。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现代生物圈主要门级生物类群是否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都已出现是学界长期感兴趣的议题,很多生物门类缺乏硬体结构,难以保存为化石,但形如苔藓虫这类具有外骨骼的生物门类有着很高的化石保存潜力。在寒武纪找寻苔藓虫化石,为验证门级生物类群早期分化假说提供实例是古生物学家的夙愿。研究表明,产自陕南与澳大利亚的“潜在干群苔藓虫”应是早期石莼目绿藻。因此,寻找确凿的寒武纪苔藓动物化石还有待发现新的化石证据。

新生代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动态演化历史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员、马朋飞研究员等以山苍子基因组为参考,筛选高质量的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依据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了系统发育构建、多样化速率分析、常绿与落叶祖先性状重建、环境因子模拟,同时结合其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类群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相关成果发表于《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新生代以来,随着青藏高原的进一步隆升、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加强,我国亚热带地区的森林植被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综合现有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类群的研究表明,东亚常绿阔叶林的原型可能起源于早始新世,而随着东亚季风在早中新世的加强,最终形成了“现代化”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甘肃临夏盆地食肉目生物地层序列和古生态探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王世骐研究员团队系统研究了东亚代表性的中国西北临夏盆地晚新生代的食肉目化石。相关成果发表于《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研究证明,这一地区具有极其丰富而多样化的食肉目化石发现,不仅是研究食肉目本身演化的重要材料,还是划分对比地层的关键标志。根据临夏盆地食肉目生态类型的统计,临夏盆地大部分动物群总体来说都偏开阔,其中早更新世的龙担动物群相对最开阔。食肉目科一级别冠群的比例在晚中新世明显增加,到晚中新世晚期,大部分食肉目类群已经是科级冠群的成员了。

猜你喜欢
食肉寒武纪临夏
清江生物群——探索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秘密的新窗口
我爱临夏
临夏·福地
相约临夏花海中
寻觅临夏至味
寒武纪:怪物元年
Meat-eating plant discovered in Canada加拿大发现食肉植物
看看你是不是天生“食肉瘦” 解开DNA之谜&重回瘦身正轨!
老僧也食肉——怀素草书《食鱼帖》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