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调查:寻路中国的珍贵路标

2023-05-15 17:10刘旭
党员文摘 2023年8期
关键词:古柏寻乌小册子

刘旭

毛泽东寻乌调查油画

地处江西东南端的寻乌是一座颇为灵秀的小城,境内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90多年前,毛泽东在这里开展了一次著名的社会调查,写出了《寻乌调查》和《调查工作》(后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伴随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寻乌也从此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中。

1930年初,国民党调集闽、粤、赣三省兵力14个团对闽西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会剿”。为粉碎敌人的“会剿”,保卫闽西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一个“离开闽西,巩固闽西”的策略,决定与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回师赣南,以吸引敌军离闽回赣。

3月20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一、二、四纵队,从赣州城郊向南康挺进。5月2日,攻克了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寻乌县城。

毛泽东策马入城,他住在县城西井天主堂——中共寻乌县委所在地。在这里,他又见到了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古柏。几句寒暄之后,毛泽东便向古柏说出了他的想法:“古柏,这次又到寻乌了。我想借部队分兵之机,在寻乌城里做点社会调查,摸摸城市政策。你来帮我,找一些熟悉情况的‘寻乌通’,开几个座谈会,好好聊聊。”

“好的。我这就去布置,人可以随叫随到。”古柏想不到仅时隔一年就又见到了毛泽东,很是高兴。

第二天,古柏带毛泽东来到南门街的一家杂货店。店主郭友梅59岁,万安县人,12岁即来到寻乌。在此之前,他的祖父、叔父已经在这里做了60年的杂货布匹生意,算上他自己,他们祖孙三代已经在寻乌做了100年的生意了。

毛泽东诚挚地说:“你就是我打着灯笼要找的行家。”

随后,古柏又向毛泽东介绍了51岁的范大明。范大明出身贫寒,当过小学教师,当时是县苏维埃委员,对革命前后的情况及城镇居民的态度,都甚为清楚。

次日,毛泽东即邀请郭友梅、范大明二人来到自己的住处,详细地询问他们寻乌城有多少个行业?多少家大小商店?这些行业、商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店主的政治态度如何?开始,郭、范二人尚有些拘谨,慢慢地便觉得毛泽东随和、亲切,于是,谈得很坦率,很投机。毛泽东用笔详细地记录下他们的发言。

郭、范两位先生为毛泽东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但毛澤东仍觉不足。他搬出天主堂,来到县城南门外马蹄岗的一幢石砌楼房住下。在这里,毛泽东又先后找了几个人来座谈。一连数日,毛泽东都在与他们的座谈中度过。每天的人数不定,而每次座谈会的气氛却是一天比一天热闹。在毛泽东的主持和启发下,大家畅所欲言,无拘无束。

晚上客人们走后,毛泽东就着昏黄的油灯,对调查会上得来的材料进行梳理。经过思索,发现仍有似懂非懂的地方,于是次日再找古柏帮忙,召开了更为广泛的调查会,详尽地询问了一些不甚清楚的问题。

除了召开调查会外,毛泽东还做了20多天的实际调查。他深入商店、作坊、集市,找商人、工人、小贩、游民谈话,还到城郊农村,同农民一边干活,一边调查,广泛了解各行各业群众的生活和思想状况。

在这样的调查研究中,毛泽东询问了寻乌城22个行业、130多家商店的历史、现状及其主人的政治态度,以及全县21户大地主、111户中小地主的剥削手段和他们压迫群众、反对革命的劣性表现。

寻乌的商业,是毛泽东这次调查的重点。他特别详细地调查了寻乌城的手工业和商业的状况,向郭友梅等人询问杂货店、水货店、裁缝店、钟表店、屠坊等20个行业所经营的货物品种、生产数量、销售价格等。

在调查中,毛泽东对有些商品的制作过程了解得极为详细,如“水货”类中的酱油,从其原料到加工生产,到制出成品,再到销售的数量和价格等都逐一做了调查。

除调查商品的生产和店铺的生意外,毛泽东还具体考察分析了其盛衰兴替的历史。如郭友梅经营的“郭怡和”杂货店,有100年的历史,是寻乌城的第一家大商店,曾积累下不少本钱。但从1928年起,农村灾荒,农民受到重租重利剥削,购买力低,买了东西还不起商家的账,商家又无本钱到梅县、兴宁办货,后又遭到抢劫,所以使“郭怡和”杂货店变成了只剩下很少本钱的小店。

为了搞清楚寻乌是不是存在卖妻鬻子的状况,毛泽东还专门找了3个不同村的贫苦农民召开小型调查会。这几个贫苦农民反映:在封建地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种田人吃不上饭的在村里要占40%,每年有5%的人家破产,加上债主催租又逼债,使得一些贫困交加的农民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惨境下,不得不忍痛卖妻鬻子。

1931年2月,毛泽东在江西宁都小布圩,将寻乌调查得到的丰富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写成一本8万余言的《寻乌调查》。《寻乌调查》内容涉及寻乌县的地理、交通、经济、政治、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等,尤其是对城镇的商业和手工业状况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和特点,进行了深刻的调查和分析。

在文中,毛泽东强调了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我们研究城市问题也是和研究农村问题一样,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再研究别个地方。倘若走马观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

经过调查,毛泽东懂得了城市商业状况,掌握了分配土地的各种情况,为当时的工农政府制定正确对待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的政策,为确定土地分配中限制富农的“抽肥补瘦”的原则,提供了实际依据。

毛泽东在写《寻乌调查》的同时,写下了《调查工作》一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至今被人广泛引用的经典名言,就出自这篇文章。

毛泽东的这篇《调查工作》写出后,党内曾少量印发。1930年8月21日,中共闽西特委把这篇文章翻印成小册子。于是,这本小册子便在红四军内和中央苏区传播开来。

《调查工作》复制件

一贯注重调查研究的毛泽东,十分珍视自己的这些调查研究成果。尽管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向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了几次大规模“围剿”,战火连连,资料难以保存,但毛泽东坚持把《寻乌调查》《兴国调查》和《调查工作》等材料捆好,一直带在身边。遗憾的是,《调查工作》一文在转战中不幸遗失了。

为此,毛泽东非常惋惜,多次与人谈起这本小册子,说想念这篇文章就像想念自己的孩子一样。他还多次说过:“我对自己的文章有些并不喜欢,但这篇《调查工作》我是喜欢的。”

后来,这篇光辉著作终于找到了,在白色恐怖年代里冒死藏下这本小册子的,是福建省上杭县的一位农民赖茂基。

赖茂基是上杭县茶地官山村人,生于1893年。20世纪30年代,赖茂基以在代英县苏区做牛贩子生意为掩护,为红军送信送物。赖茂基的家是红军地下兵工厂,生产枪支弹药。

红军长征后,一次,赖茂基偶然在家中发现了《调查工作》石印本。凭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政治敏感和觉悟,赖茂基觉得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当时,茶地已沦为国民党统治区,家里私藏毛泽东的书假如被敌人发现,后果难以设想。

因此,赖茂基把《调查工作》及当时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发的一些文件用油纸包好,装在一个小木箱子里,在房间墙壁上凿开一个洞,把小木箱藏匿在洞里,然后把洞封好。他相信,总有一天,革命会胜利,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总有机会重见天日。

后来,国民党势力了解到赖茂基曾在苏区时期为苏维埃做过事,派大拨民团对赖茂基的家进行过全面搜查,但因赖茂基将《调查工作》藏匿得巧妙,使这本小册子得以逃过劫难。

1955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革命历史资料的通知。1957年2月,赖茂基老人毅然把这本小册子作为重要的革命文物捐给中共福建上杭县委,后上交龙岩地委。

195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备处的同志在福建龙岩地委收集到了《调查工作》这本珍贵的小册子,将之带到了筹建中的中国革命博物馆。

1960年底,中央政治研究室的同志從中国革命博物馆借来这本小册子。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结束的时候,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从中央政治研究室的同志那里发现这本小册子,立即要来并送交给毛泽东。

当这本纸张已发黄的《调查工作》送到毛泽东面前时,毛泽东高兴地说,“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为了感谢赖茂基,毛泽东立即派人联系,邀请赖茂基到北京见面。可遗憾的是,赖茂基老人已于1960年去世了。

1964年,经毛泽东同意,这篇著作在《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中公开发表,审定文稿时,毛泽东将《调查工作》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中国妇女报》)

猜你喜欢
古柏寻乌小册子
盐城大丰区开发设计小册子 助力三违行为治理
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启事
柴达木映画
留 白
张子炀
古柏
寻乌画卷
毛泽东早期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五个重要原因
我们为什么要做《重返寻乌调查》节目
承载历史文化,彰显古都风韵——北京古柏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