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视域下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性研究

2023-05-16 18:42佘雨彤
中国商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共同富裕

摘 要:共同富裕思想以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为思想基础,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在新时代促进人民共同富裕,需要矢志不渝地坚持鼓励勤劳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解决当前在共同富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样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持一贯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做法,继续缩小行业、城乡及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分配公正;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本文索引:佘雨彤.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视域下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性研究[J].中国商论,2023(09):-031.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5(a)--03

在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视域下探讨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性,将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新时代,要立足于我国新的发展阶段,不断完善分配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在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视域下探讨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性,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社会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法宝。

1 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与共同富裕思想的关系

1.1 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是共同富裕思想的思想基础

共同富裕思想与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的价值追求和实现形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始终坚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指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形式。

首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的最高价值指引。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人的积极实践活动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就为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将人仅看作发展手段的“经济的人”,而忽略了人作为“现实的个人”的价值追求,认为只有将人作为发展的目标,不断实现人类由“必然”向“自由”的转变,才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道德伦理追求。

其次,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形式。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对拉萨尔的“公平分配劳动所得”观点表示不赞同,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是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结果,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本质下,任何分配的公正性都只是形式上的公正,而非实质的公正。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分配制度的实质公正,即“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考察,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

1.2 共同富裕思想是对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共同富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了继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并不断完善我国分配制度体系及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的科学内涵。

首先,共同富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进行了继承,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人民的主体性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则体现了人民的价值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充分彰显了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基础。其次,实事求是是马克思的根本观点,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实际出发,探索共同富裕思想的有效路径,稳步实现“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最后,社会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党和国家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以解决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理想目标,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分配制度大致经历了社会主义初期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以后实践至今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党的十八大以来,再一次把共同富裕摆在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上来,强调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調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不断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入新时代,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总结我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共同富裕提出了新要求,到2035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应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 当前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实现共同富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思想,又要始终立足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首先,坚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坚持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受教育水平,提高人民致富本领,营造全社会公平竞争环境,为全体人民提供平等的致富机会。其次,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发展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皆源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作用,提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另外,要重视第三次分配在促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不断缩短贫富差距,增强人民群众的道德责任感,形成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再次,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促进共同富裕是我国发展具有长足性的目标追求,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空谈口号,而应立足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做出科学的决策部署,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既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又要防止落入“福利主义”的陷阱。最后,坚持循序渐进。促进共同富裕要坚持“先富”带动“后富”的原则,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总结经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2.2 当前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阶段,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世界格局面临巨大调整。在这种局势下,中国共产党把握国际形势和发展大势,带领人民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失业调查率降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总的来看,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主要指标全部达到预期,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我国在居民收入分配上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202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纵向来看有消除绝对贫困的良好趋势,但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同时,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高收入组人均收入是低收入组人均收入的10.30倍之多,收入差距的巨大悬殊主要源于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如影视行业、金融业、互联网行业的高额利润是农民、普通工人工资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中心城市和其他地区的收入分配差距愈来愈大。因此,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及其内部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另一方面,我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仍存在短板。近年来,政府持续加大民生保障等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但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如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各个领域中的城乡差距仍然较为明显,存在一系列显性或隐性的壁垒,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要提升社会公平正义水平,实现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既是基础性工程,又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

3 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缩短贫富差距,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3.1 在高质量发展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主要反映资源配置与使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意味着在尽可能少的投入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公平作为伦理学的概念,既强调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内容上的公平,又强调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顺序上的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內涵,“改革开放以来,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大致经历了‘兼顾效率与公平’‘以提高效率为前提’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历史演变过程”。“兼顾效率与公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新时期提出的,要求我国始终坚持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首先,在初次分配中要尽可能地、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同时注重广大劳动者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和权利,在分配过程中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形成效率和公平的良性互动。其次,社会再分配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再调节,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区间,又不能过度分配,防止出现“平均主义”或“福利主义”的现象。最后,注重第三次分配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第三次分配采用自愿原则,主要通过慈善、社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进行,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效率与公平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2 不断缩短城乡、区域、行业间的贫富差距,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但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要注重如何“分好蛋糕”,把缩短城乡、区域、行业间的贫富差距应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首先,缩短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防止过度城镇化带来的农村“空心化”,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促进企业与农户产业链优势互补,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逐步推进农村现代化。第二,深化农村改革,对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性环节进行改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阶段性任务,按照先示范再逐步推广的原则,促进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同时,在新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在改革完成前让农民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可进可退,为农民提供更多发展空间。第三,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带有普惠性、基础性的建设。在教育方面,要大力提升农村教育水平,避免在城乡之间形成教育壁垒,防止贫富差距在代际间进一步扩大。同时,在医疗、养老方面,加强保障兜底力度,以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保障力度不足的问题。第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其次,缩小区域、行业间的贫富差距,既要实行对金融、影视行业、“网红”产业、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规范化管理,防止资本的大肆逐利行为导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也要避免在青少年中营造“不劳而获”的价值观念。同时,营造社会公平竞争环境,提供均等就业机会,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劳动、生产要素等统一衡量标准,防止同一区域、同一行业甚至同一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出现不合理差距。

3.3 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促进共同富裕扎实推进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第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下大同”的价值理念,要做好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工作,坚定文化自信,抵御各种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蚀。第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厚植于广大青年一代,促进共同富裕思想的代际传递。第三,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质量变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供给牵引需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文化熏陶促进共同富裕扎实推进。第四,健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以法治促进德治,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网络监管力度。第五,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共享发展成果。第六,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不断在改革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黄有璋.改革开放以来效率与公平关系演变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改革,2017(10).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求是,2021(7).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