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俄乌冲突背景下中国石油进口问题影响及对策探析

2023-05-16 18:42袁思芫陈林山贺政国
中国商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依存度石油

袁思芫 陈林山 贺政国

摘 要:随着欧美等国相继加入对俄制裁,已逐渐由地缘政治冲突蔓延至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使全球金融与大宗商品贸易出口结构均受到相当程度的波及。在此期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急上急下势头严重,能源安全问题日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攀升、行业景气度日益提高及各类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对石油进口的依存程度也在不断加剧。如何从能源贸易视角探究俄乌冲突带来的问题、风险,并防患于未然,已然成为战略性

课题。

关键词:大宗商品交易;石油;依存度;能源视角;全球经济

本文索引:袁思芫,陈林山,贺政国.<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09):-065.

中图分类号:F75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5(a)--04

1 绪论

基于俄乌冲突升级及瑞信硅谷银行等金融业流动性的冲击下,全球经济在复苏的进程中叠加了更多不确定影响因素。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美国高企的通胀压力及欧洲能源供应紧缩都成为制约全球经贸格局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阻碍。中国如今的能源开采应用禀赋特征为:煤炭富裕、少气贫油,导致石油需求大约有73%依赖进口。虽有国际长协价的抑制,但在全球供应链持续紧缩,石油消费终端仍旧保持持续活力的情况下,中国石油价格显著上涨,甚至面临持续上涨的风险。而俄乌冲突更使中国面临着俄罗斯能源与欧美科技、工业品贸易的权衡。在我国,整个经济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仍处在持续增长阶段。面临上述种种问题,我国石油进口需由多元化进口模式构成,从而抑制价格端的持续上涨;从本国存量能源中加快自主能源体系的建设、开采、存储,强化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从产业技术结构面持续推进石油应用产业向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深化改革发展,以减少地缘冲突下对我国石油进口贸易带来的影响。

2 中国石油现状分析

2.1 中国国内石油资源分布状况

据《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1)》所述,截至2020年,中国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已达36.19亿吨,我国的海洋石油总储量在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估中也达到250亿吨。虽然我国的油气储量较高,但开发难度与成本极大。中国陆地已探明的最大含油气盆地为塔里木盆地,其周边开采环境、气候、深度都较为棘手,运输也成为一大难题,而深海石油开采技术相较陆地开采的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故而我国石油储量虽大,但开采及运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主能源体系的构建。

2.2 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逐渐攀升

2017年以来,中国已然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据2016—2021年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如图1所示,2016—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均呈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中国进口原油5.06亿吨,2020年中国进口原油5.4亿吨,同比增长7.3%,而2021年进口量约为5.13亿吨,虽同比降低5.4%,但随着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蓬勃发展及汽车等市场消费的逐步释放,后期中国石油缺口仍具有显著增长的可能性。从主要进口国别来看,俄罗斯连续两年以微弱差距排在沙特阿拉伯之后,成为我国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在需求体量及行业应用范围的不断增加下,迫使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逐步攀升。目前,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达到70%,局部地区冲突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冲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随着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攀升逐渐增强。

3 俄乌冲突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冲击

3.1 全球石油能源供需结构失衡进一步加剧

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和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欧盟约40%的天然气和25%的石油进口来自俄罗斯,其能源供给地位不言而喻。

2022年5月30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社交媒体上宣布欧盟已就对俄实施石油禁运达成共识,将立刻覆盖三分之二欧盟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随后表示,此举将使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在2022年底前被削减90%。而作为对匈牙利等国的妥协,欧盟此次禁运主要针对通过海路运输的石油。匈牙利等国还可继续通过管道进口俄罗斯原油。这一系列对俄原油及成品油的制裁禁令,使得市场对供给端的担忧情绪持续蔓延。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计,与2021年同期相比,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剩余原油生产能力直线下降80%。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剩余原油生产能力在2021年为每天140万桶,其中俄罗斯贡献了60%的份额。截至2022年5月,俄罗斯全部剩余原油生产能力消失,皆因俄罗斯受到制裁,剩余40%份额的产油国剩余原油产能亦不同程度地下滑。值此背景下,2022年5月非歐佩克石油生产国的剩余原油生产能力仅剩28万桶/日。且欧佩克国家加大原油产能的意愿表现得比较暧昧,市场供应端虽有非欧佩克国家承诺增产的加持,但截至2022年5月全球拥有的剩余原油生产能力仅为328万桶/日,不到2021年平均水平的一半,直接导致国际原油市场逐步割裂,分散了原油买家市场的渠道,影响了国际结算的正常开展,继而成为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的动能。

3.2 输入性通胀延续

随着欧美等国相继颁布对俄能源问题的制裁,对高度依赖俄罗斯原油的欧洲国家及经济触角遍布的美国都将是一场中长期的博弈。德国联邦统计局在6月公开的数据显示,德国5月通胀率从一个月前的7.8%升至8.7%,大幅度超越预期的8%,此数值打破了半个世纪以来德国的最高水平。在欧洲,西班牙报告了通胀再次加速的趋势。西班牙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数据显示,西班牙滚动12个月通胀率在4月下滑后,于5月恢复上升轨迹,从4月的8.3%加速至5月的8.7%。其中,能源和食品外的价格正以20年来的最快速度上涨,核心通胀率从一个月前的4.4%升至5月同比4.9%,创下26年以来的新高。从全球市场来看,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通胀同样高涨。

时间轴拉回1973—1974年的冬天,这是上一次到达该水平线的时间点,值此时间点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重演,这一次危机中石油再次扮演“凶手”推动了通胀。石油禁令将进一步加速其他商品的涨价,提高市场整体通胀率,加快核心CPI的传导,最坏的结果将是输入型通胀传导愈发快速,进而引发滞涨危机。

3.3 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涨

原油的大幅上涨,间接导致各国对其他能源追求度的增加。例如,生物能源,而生物能源的主要来源是玉米等农作物大宗商品,从而叠加了全球粮食等大宗商品加速上涨的因素,基础供应类大宗商品的上扬链接了全球的生产与消费者,从生产端到消费端都造成了价格的不稳定性。原油结构性失调上涨后,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海洋运输成本,而运费是包括各类产成品及原材料在内的商品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运费的上升直接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铜、镍等部分有色金属价格在2022年初期已陆续创下新高,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绿色转型衍生出对相关金属的大量新型需求,叠加库存持续处于历史低位。经济绿色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现阶段下伴随美联储政策的冲击、全球经济复苏的放缓、原油关键产地地缘矛盾的凸显、新兴经济体国家债务缠身等情况,俄乌冲突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冲击正在加速,并率先传导至关键大宗商品。

4 俄乌冲突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

4.1 我国成品油价格面临持续上涨压力

我国成品油定价主要采取成本加成的方法,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石油市场竞争充分,主要采取市场定价法。

国内成品油价格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原料成本,炼化成本利润,政府相关部门征收的税费、贸易商及加油站的成本利润等。我国的成品油价格结构中,原料成本大约占30%,48%左右为各种税费,炼油厂成本加利润大约占到8%,剩余部分为贸易商及加油站的营运成本和利润。由此可见,虽然税费比重高于原材料成本,但税费作为定量存在,导致原料成本的占比相当关键。

2022年5月30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400元和390元,此次是2022年国内成品油价第十次调价,也是年内第九次上调。周期内,供应紧缩与需求预期不减成为支撑油价上行的主要因素。目前,俄乌双方军事行动仍在持续,欧盟依然加紧对俄原油制裁,伴随各国夏季出行高峰的到来,电动车市场消费者信心略微下降等都构成了我国成品油进口价格持续上涨的动因。

4.2 面临能源贸易与科技、工业品贸易的权衡

石油资源的“空间错位”和石油的重要性,使得产油区历来战争频发,政治稳定性较差。地缘政治因素导致中国石油进口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且部分产油区传统热点高温不退、石油贸易格局深度调整,需求的持续性与供给国的不确定性之间矛盾尚存。

中国作为深度参与全球贸易的国家,对欧美市场的科技与工业品贸易有着广泛的合作需求,但对俄罗斯的石油能源等贸易也有着深度的依存。俄罗斯在2022年5月已向印度供应了超过2400万桶石油,高于4月的720万桶和3月的300萬桶。6月,俄罗斯将向印度供应约2800万桶石油。印度正值俄乌战争爆发之际加深了与俄的能源贸易,引来西方国家的众多诟病。所以,能源贸易与科技、工业品贸易之间的权衡是如今切切实实摆在中国石油进口贸易面前的一大难题。

4.3 石油化工产业结构矛盾凸显

在我国,石油化工产业主要特点表现为:生产线长、消费基数大、产品多、影响广。石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支柱,国家相继出台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等相关行业政策。在相关政策的持续引导下,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长:2020年中国石油化工市场累计营业收入约为14.45万亿元,与2019年相比,同比增长约30%;全年利润总额达到1.16万亿元,相比2019年增加了126.8%,全行业工业增加值约为5.3%。同时,从全球石油化工行业来看,中国已经逐渐成为石油化工行业大国,约占据40%的市场份额。

但就目前而言,中国的石油可采资源量仅占全球市场的3.9%,且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0%左右,同时在可采石油资源中约有60%未探明。以此测算出来的采出资源成本偏高且该行业为顺周期行业,受国民经济因素影响较大,虽然经济稳定增长趋势不变,但我国石化行业发展仍受到限制与产业化程度相对过剩,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从长周期来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虽然集群优势明显,行业集中度逐年提高,但受资源成本限制、行业创新制约,导致缺乏长期竞争力。

5 中国石油进口基于俄乌冲突背景下的对策

5.1 多元化构成石油贸易结构从而抑制价格端持续上涨

海关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累计进口了2.5亿吨原油,同比下降3.1%。就进口金额来看,上半年累计进口原油7942亿元,同比2021年增长了54%。根据海关总署进口数据整理,在整体进口结构中,2022年上半年的石油主要进口国依旧以沙特、俄罗斯为主导,澳大利亚、越南也在前35名之内。

随着俄乌冲突愈演愈烈,在短期内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风险仍旧存续,依托RCEP等协议的区域合作可助推区间经济的贸易进展,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纽带建立,可逐步加大对各成员国之间的石油进口数量,建立深化互惠互利的长期性经贸往来。同时,加强与非洲、南美洲等国的能源贸易,利用中非合作建立的便捷交通运输,利用好“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贸易合作,加深能源领域的探索,合作共建区间能源交易体系,相互攻坚能源开采技术难题。以摊薄区间风险对国内油价的传导,分散突发性因素对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的制约,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石油进口贸易结构。

5.2 加快自主能源体系的建设

俄乌冲突的爆发,不仅使全球能源供应体系出现了相对的割裂,还相当程度地动摇了“石油美元环流体系”。美元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长期主导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全球定价,但在2022年能源大国俄罗斯被踢出SWIFT结算系统后,该国已放弃使用美元结算,并与相应国家以卢布作为结算工具。2022年7月,俄罗斯更是被爆出让大量进口囤积俄石油的印度公司以阿联酋货币作为结算工具。

从全球石油美元市场来看,另一世界主产油国——沙特。美国财政部7月18日最新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沙特在5月抛售了1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目前美债持仓为1147亿美元(依据该数据滞后两个月的惯例)。从长周期来计算,沙特自2020年2月至今已累计抛售美元比例为38%,累计高达697亿美元的美债。从我国的数据来看,已连续6个月减持,我国5月所持美国国债12年来首次跌破万亿美元关口,为9808亿美元。俄乌冲突的一系列影响,犹如多米诺骨牌,最终极有可能导致全球經济的创伤,加深了全球贸易转型中的阵痛。

面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急剧波动,我国在应对能源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19年,在世界石油储量排名中,中国位列13,已探明石油储量为256亿桶。中国产量大于1000万吨盆地油田有:渤海湾、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珠江口盆地,产量合计1.76亿吨。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中国对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积仅有16万平方公里,发现的石油储量达52.2亿吨,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亿万元。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每年可以为中国GDP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故而应对全球能源问题,我国并非只能作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资源禀赋可为我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我国需加快高新技术采发的攻坚任务,提高能源利用率,因地制宜地发展能源经济。

5.3 推进石油化工产业深化改革

石化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原材料配套工业和重要支柱产业,在俄乌冲突的影响下,切实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与调整重构期。

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受本国石油开采能力的限制,对外进口石油原料依存度高,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敏感。一旦石油等原料商品的价格波动过高,该行业的企业利润下降就会明显,且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有着本土的局限:产能结构性过剩、安全环保标准与国际不对标、产业内结构布局稍显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但石油化工产业是民生问题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必备产业。所以,我国在该行业的发展中既要大力推进,又要加强管制,拒绝粗放式的产业集群化发展,要向功能化、精细化、差异化、环保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依托《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利用现在电子商务形式、数字经济时代的红利进行企业数字化改革,将产品对进口原料的依存度降低,将行业发展的重心转移,发挥化工产业优势助力实施“双碳”战略,围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加强行业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6 结语

石油长期以来被誉为“工业血液”。能源产地突发性事件叠加瑞信等金融业流动性冲击,在很大层面上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亦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但从长周期来看,这次契机加深了我国多元化构成石油贸易结构的建设,加速推进自主能源体系的构建,深化推动石油化工行业的改革。

参考文献

杨洋,董锁成,李泽红.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进展、驱动力、挑战及对策[J].资源科学,2018,40(2):237-249.

王成龙,杨芳.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竞争力分析[J].智富时代,2018(12):47.

孙琪,赵媛,张新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石油资源流动类型演变[J].世界地理研究,2020(2):60-67.

刘建,方荷琴.双边政治关系与我国石油进口安全:基于PPML模型的经验分析[J].当代财经,2019(12):30-33.

富景筠.俄罗斯与欧佩克:竞争与合作的复杂关系[J].当代世界, 2019(8):40-43.

梁海峰,李颖.美国石油崛起推动世界石油格局重大变化下中国能源安全的风险及对策[J].中国矿业,2019(7):22-25.

程中海,南楠,张亚如.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时空格局、发展困境与趋势展望[J].经济地理,2019(2):1-11.

尹佳音,唐葆君.中国石油进口安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能源, 2016(11):11-17.

陈宪良.中国能源安全与中俄能源合作[J].东北亚论坛,2017(3): 45-47.

猜你喜欢
依存度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石油石化展会
石油石化展会
江苏省农地依存度的时空变化
奇妙的石油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中国外贸依存度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测度及与经济大国的比较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警戒线
韩媒担忧对华贸易依存度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