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天文馆发展现状初探

2023-05-16 15:50王菁郭霞李鹏
科技资讯 2023年7期
关键词:建议对策发展现状

王菁 郭霞 李鹏

摘要:天文館作为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天文科学知识、开展天文实践活动的科普基础设施,在公众天文科普及开展中小学天文教育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天文前沿科学的不断进步,我国天文馆事业紧抓发展机遇,积极开拓进取,场馆数量不断增长,社会效益愈发显著;同时,天文馆在区域分布、政策指导、经费支持、人才培养、科普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通过梳理我国天文馆的发展建设现状、存在问题、提升方向,有利于充分发挥天文馆的科普功能及社会效益,促进天文馆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内天文馆  天文科普  发展现状  调研结果  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Domestic Planetariu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vestigation Results

WANG Jing*  GUO Xia  LI Peng

(Beijing Planetarium,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As a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frastructure to popularize astronomical science knowledge and carry out astronomical practice activities to the public, especially young people, the planetarium plays a key role in  popularizing astronomical science to the public and developing astronom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the frontier science of astronomy, China’s planetarium industry firmly grasps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actively forges ahead, so that the number of venues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social benefi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remarkable, and the planetarium has still some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policy guidance, financial support, talent training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novation.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motion direction of planetariums in China, it is conducive to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function and social benefits of planetariums, and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lanetarium undertaking.

Key Words: Domestic planetarium; Astronom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知识的普及相辅相成,科学普及更是推动科研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天文科普作为科普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开展天文科普教育与实践活动,提高全民天文科学素质,不仅能够培养天文科研事业的储备人才,还能树立公众的科学探索精神与科学创新思维,是我国科技软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

天文馆是一种能通過技术手段在球幕上投射或播放星体和宇宙的景象,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对体验者产生感官冲击,由此以生动拟真的方式传播天文知识的科普设施[1]。近年来,随着中国天眼FAST等大国重器的建设及运行,天和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实施,我国在前沿天文科学上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天文学科逐渐走向大众视野,社会各界对天文馆和天文领域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逐年提升,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参与天文馆科普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天文馆作为天文科普的主要阵地,作为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天文科学知识、开展天文实践活动的科普基础设施,既是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天文科学知识需求的重要场所,更是校外天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公众天文科普及开展中小学天文教育方面有着巨大潜力[2]。因此,梳理国内天文馆近年的发展建设现状、思考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天文馆科普功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天文馆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1调研分析

自1957年我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落成开放后,各地天文馆和天象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国天文馆建设逐步迈入繁荣发展阶段,天文馆建设体系初具规模。截至2021年12月,对各地科普场馆、学校、青少年宫、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天文馆专业委员会相关社团组织、天象仪生产厂商等机构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4份,并对相关机构的11位天文科普教师进行调研访谈,以此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

基于研究样本,2012—2016年全国新建天文馆共计22座,2017—2021年间新建天文馆共计40座,天文馆近十年的年均增长率可达5.3%。经对样本天文馆的区域分布进行统计得出,东部11省天文馆共计114座,占比74%;中部8省共计17座,占比11%;西部12省共计23座,占比15%,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天文馆建设的密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上海天文馆的开放落成,成为东部沿海城市第一座大型天文馆,先进的天象仪设备与丰富的展教资源,使其迅速成为公众争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藏域星球天文体验馆、德令哈天文科普馆等场馆相继开放运营,依托其优质天文观测条件开展特色科普实践活动,丰富了西藏、青海等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普基础设施与天文教育资源[3];天津、南京、合肥、南宁等地均在进行大型、专业天文馆的规划筹建,为推动我国天文科普事业的高速发展贡献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天象厅直径大于20 m的大型天文馆占比较少,包括公众熟知的北京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天津科学技术馆、河北科学技术馆、深圳市少年宫、香港太空馆等,正在规划筹建的几座天文馆,其天象厅直径均为20 m下。调查还显示,我国直径大于15 m的中大型天文馆占比约34%,多集中在独立天文馆和综合性科技馆;直径15 m以下的中小型天文馆占比达66%,主要分布于青少年宫、学校等机构,天文馆作为其附属机构,建设规模会受到一定影响[4]。通过样本天文馆属性统计得出,建设于学校的天文馆占比过半,达到51.15%,且多以中小学校为主,高等教育院校为辅;科技馆次之,占比22.41%;青少年宫、企业等天文馆建设占比超过20%;独立运营的专业天文馆仅占到5.75%的比例,详见图1。

基于天文馆建设分布及属性特点,不难发现,多数天文馆均把对青少年天文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如图2所示,96.24%天文馆的科普受众以中小学生为主,其次分别是成人、大学生、幼儿,受众覆盖相对全面。但从天文馆的开放情况来看,仅对内开放的场馆占比52.63%,对外开放的场馆占比63.16%,其中既对内又对外开放的场馆占比过半。结合场馆属性可见,独立运营的天文馆、科技馆、青少年宫、企业的天文馆绝大多数对外开放,受众较广;84.13%的学校天文馆以内部开放为主,多用于本校学生日常教学与课后活动开展;其中,在特定条件下可面向社会公众对外开放的学校天文馆占比36.51%。

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的天文馆在安装光学天象仪的同时,配套安装数字投影系统,以实现与天象仪的便捷交互,全面演示各类天象,让受众获得更直观的体验,提升天文科普的效果。其中,使用光学天象仪并配套数字投影设备的天文馆(天象厅)占比达到33.08%,仅安装数字天象仪投影系统的占比30.08%,仅安装光学天象仪的占比15.79%。研究发现,德国蔡司、日本五藤等老牌天象仪厂商基于其过硬的产品质量,仍是近30%的天文馆的第一选择;但随着国内天象仪研发日趋成熟,综合国产天象仪品牌在系统语言、产品价格、后期维护等方面的优势,近70%的天文馆选择安装成都金都超星、南京昊天等国产光学天象仪品牌。同时,在数字天象仪品牌的选择上,近50%的天文馆安装了国产品牌设备,20%左右的天文馆安装了益世、蔡司、Sky-Scan等国外品牌设备。行业内对国产天象仪品牌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国内相关厂商进行创新研发和售后完善。

2 成效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天文馆在数量与规模上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覆盖至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天文科普受众覆盖面与关注度快速增长。光学天象仪也不再是天文馆的唯一选择,越来越多的天文馆配备了数字天象仪、投影仪,不但可以带学习者从地球到月球、其他行星、恒星、甚至是遥远的星系,还扩展了多学科天文馆学习环境的可能性,通过将前沿科研数据进行科学可视化处理,在天文馆里也更容易被普通观众理解[5]。与此同时,国产光学、数字天象仪品牌的迅速崛起,极大提高了因地制宜开展天文馆建设的可行性。各地天文科普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为推进全民天文科普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研究发现,纵观我国天文馆的发展现状,虽已具备相当规模和密度,但其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在规划、管理、创新、人才等方面仍遇到了一些困境,与国际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天文馆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科普受众仍需拓展

天文馆作为专业类自然科学博物馆,地域差异较为明显。总体来看,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天文馆建设的数量和规模远高于中西部,中大型天文馆也多建设于东部及沿海地区;天文馆主要集中在省会、直辖市、大中型城市,城乡差距仍然存在,特别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天文馆建设没有明显增長[6]。同时,不同属性天文馆的科普受众覆盖面相差甚远,独立运营的专业天文馆和科技馆门庭若市、覆盖面广;中小型天文馆由于受限于机构属性、场地面积、设备设施等客观因素,仅对内开放,甚至无人问津,运营困难。

2.2 相关政策机制不够完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天文馆在科学普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有待提升,对天文馆建设的统筹规划、升级改造、运营维护、人才培养等方面没有明确的引导,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与经费支持。调查显示,部分天文馆在建设和运营中由于缺乏系统指导、资金支持、政策扶植,或因不可抗力,出现了建设停滞、年久失修、设备报废等情况导致无法正常开放,严重影响到天文馆的正常使用与科普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与国有资产的浪费。同时,天文馆相关的行业标准目前仍是空白,难以对天文馆的建设、运营、改造、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指导、评价。

2.3 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科普教育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较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天文学科基础仍较为薄弱,天文专业人才,特别是热衷于天文科普事业、兼备专业素质、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继续教育及专业培训的渠道也较为缺乏。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天象仪等设备使用的充分性、天文科普展览及节目的创新性、天文科普教育活动的实践性,进而影响到公众对天文馆的关注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天文馆社会效益的发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4 天象仪及相关设备利用率不高,厂商技术及售后有待提升

由于人才难觅、天文科普影片片源不足、场地限制、经费缺失、设备老化等原因,我国天文馆建设的数量虽已跻身世界前列,但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科普教育作用,存在不少无法正常使用的天象仪设备,且不便于维修改造,逐渐沦为摆设。与此同时,基于价格及售后优势,越来越多的天文馆选择安装国产品牌的天象仪设备,但对比国外品牌厂商,国内整体在产品研发与技术升级上仍有一定进步空间,在产品应用培训、科普影片租售等教育资源的配套、设备运维服务等方面还需提高。

3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由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要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广覆盖。纲要明确了科普基础设施工程作为“十四五”时期实施的五项重点工程之一,应从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创新现代科技馆体系,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3个方面推进[7]。天文馆作为专业类科技博物馆,是重要的天文科普基础设施,理应在纲要指导下不断完善自身体系规划与发展建设,全方位提高天文科普服务能力。

3.1 加大政府扶持,合理统筹规划

各地政府应强化顶层设计,制订天文馆建设及发展规划,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给予相应政策指导及经费支持,科学、有效推动天文馆建设的合理布局、均衡发展、改造升级和功能优化。为有效指导天文馆的建设运行与教育实践,由权威机构牵头制定切实可行的天文馆建设、运营相关行业标准势在必行。

3.2 壮大科教队伍,多元联合培养

天文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天文科普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各界应为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包括设立专业学科、加强馆际交流、开展行业培训、高校联合培养、促进学术研究等,建立从业人员良性激励机制,从根本上促进天文科普教育队伍的发展壮大,进而推动天文馆科普教育功能的优化提升。

3.3 整合平台渠道,创新科普形式

搭建平台整合渠道,从根本上打破天文馆与政府、科研院所、学校、企业、媒体、公众间的科普壁垒,确保多方高效协同运转,促进天文资源、科普信息、教育服务、宣发通道的畅通流转,以提升公众对天文科普资源获取的参与度及满足感。结合各个场馆实际,充分利用天象仪相关设备的宣教功能进行科普资源开发与创新,有效结合天象热点,结合不同受众群体的差异化特性,有针对性地策划与创新天文科普实践活动,提高科普效率。

3.4 发挥协会优势,强化运营保障

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天文馆专业委员会、各地天文馆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的相继成立,为实现馆际、馆校、馆企的合作交流提供了优质平台。各天文馆应充分利用协会的平台优势,实现科普资源、专业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享互通。国产天象仪厂商也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汲取德国蔡司等老牌天象仪厂商的发展经验,定期组织技术装备研讨、设备应用培训、科普影片展映等活动[8],支持天文馆的运营维护及售后保障,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公众对天文科学、对未知宇宙的探索热情愈发高涨,天文馆已然在公众获取天文教育资源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天文馆的科研科普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天文馆建设在未来应继续紧跟国家、社会、公众、行业的时代要求,打破条框壁垒,促进共同协作,建立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运用新技术手段提升科普传播能力,满足公众获取天文科普知识的体验与需求,进而不断提升公众的天文科学文化素养,有效推动我国天文馆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明明.北京天文馆:探索宇宙之旅[J].科学启蒙,2021(8):14-15.

[2] 张霁雪.北京天文馆:“仰望星空”活动课程[J].中国科技教育,2021(3):54-55.

[3] 孙敏,鲁同所,杨骞,等.西藏地区天文科普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普研究,2018,2(73):54-61.

[4] 张一鸣.近10年国内“天文科普”研究状况探析[C]//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天文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摘要集.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天文学会,2021:96.

[5] 郭霞.天文馆的教育价值白皮书[J].天文爱好者,2022(5):89-91.

[6] 张馨予,岳丽媛,张梅芳,等.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现状及问题思:基于相关文献及问卷调查的分析.[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1(2):80-85.

[7] 国务院.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 万米洋,李艳涛.天象厅的发展与探索:以北京天文馆为例[J]. 中国科技信息,2021(18):123-124.

猜你喜欢
建议对策发展现状
网络文学阅读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
浅析施工企业职工思想动态现状与对策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关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
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