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富有人文内涵与上海风情的人物传记

2023-05-16 02:32单跃进
曲艺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物传记上海艺术

单跃进

我认识唐燕能老师,是因为他给沪上一批戏曲名家立传,将一些随时可能湮没的艺术人生记录下来。在与唐老师的陆续接触中,我知道他痴迷余(叔岩)派声腔。约上三两好友,拍板击节,引吭一曲,便是他乐此不疲的生活享受。有时,他会将自娱自乐的唱腔录音片段,分享与我。

前年,唐老师微信与我,说正在奋力撰写姚慕双与周柏春的合传,邀我届时作序。言辞之间,我感受了他对这本传记的倾情投入,却也诧异他的跨界写作。之所以诧异,也与我自己对滑稽艺术的认知有关。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固然是听过不少滑稽戏的,但对姚周两位滑稽艺术的大家却不曾有过基础性的研究,这让我不敢贸然地应承唐老师的邀约。

后来唐老师中风,惊愕之余,我以为“姚周合传”会搁浅。谁想,病中的唐老师将写作“姚周合传”的事计划得明明白白。他一边接受康复锻炼,一边坚持伏案写作,硬生生地扛过了这段充满磨难和艰辛的日子。他周边的朋友与我一样,都反对他这么带病写作。可是,反对无效。

年前,我终于得到《滑稽泰斗:姚慕双周柏春合传》电子文档。一气呵成地读了下来,便为自己先前诧异唐老师的写作而抱愧。方才明白,他的付出是值得的。这是一部富有人文内涵与上海风情的人物传记,写活了姚周这两位上海市民真心欢喜的滑稽艺术家。同时,这部合传也兼具上海现当代滑稽艺术史述的某些功能,这是由姚周他俩在剧种演变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而这一切,对我这滑稽艺术的门外汉,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增长见识的机会。

与大多数人物传记作品相似,姚周合传按时间顺序,从人物幼时的成长写起。唐老师的叙述口吻大体上是平实的,颇似我们在听一位忠厚长者讲往事。让人不知不觉地跟随着他的文字,进入对旧时上海市井生活的联想,姚周童年生活的一些场景就真切地呈现了。诸如,顽童姚一麟的身影在邻居讨新娘子的现场穿进穿出,或别有用心地在弄堂口大饼摊前的磨蹭,或出于报复而对包饭师傅的恶作剧,或体弱的弟弟在梦呓中有咬哥哥手指的习惯,或哥哥拐弯抹角地想从弟弟手里赚得3个铜板……这些在人物生活经历中捕捉来的行为细节和生动故事,串联成姚慕双、周柏春一幕幕生活情景和成长环境。读者很容易被这些叙述俘获,去寻觅着姚周成为滑稽大师的前史。

细节,书中很多细节的表达与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乃至历史命运是相互浸润的。譬如,姚慕双是怎么走上滑稽艺术道路的,书中没有就此予以正面解答,而是通过姚慕双的各种经历与见闻,各种遭遇的细节,自然而然地表现了姚慕双怎么会想着要拜滑稽名家何双呆为师,他想通过唱滑稽戏来撑起全家的生活。其间的叙述完全着眼于姚慕双和他们家庭的生存状态,没有将滑稽与艺术挂上钩。此时的滑稽,在姚慕双眼里,包括他干练明理的姆妈眼里,就是一份期待它能夠养家糊口的营生,与艺术无干。那拜师的100块洋钿,对这经济拮据的家庭而言犹如一场豪赌,是一次决绝的投资行为。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咚一声扔进黄浦江,有去无回了……显然,作者的叙述多了点烟火气,少了点文艺份儿。我倒以为,这样的叙述很生动,既是对历史状况的尊重,直抵商业经济催生大都市娱乐消费的真相,也是对日后步入艺术殿堂的滑稽戏的尊重。这样的认知与表达不仅反映了当时滑稽的状况,也符合那个年代的京戏和其他演艺门类的生存状况。

姚慕双在其20来岁的光景,开启了他唱电台的滑稽艺人生涯。而周柏春之所以成为哥哥姚慕双的搭档,纯粹是因为姚慕双没有搭档。从小体弱,但特别乖巧懂事的周柏春知道哥哥唱滑稽是为了全家人过日子,特别想替哥哥分担一点。还是学生的周柏春,一放学就往电台跑,其时他正私淑滑稽名家刘春山。凭着无师自通的小聪明,先是帮着哥哥“搭搭腔”,后来就弄假成真,成了兄弟搭档。其间的欢乐与辛酸,难以言表。身有重负,整天为稻米谋,抑或是在保持尊严与取悦市场之间,甚至在保住生计与忍受屈辱之间乞求平衡,是那个时代中国艺人普遍的生存状态。

这部传记用大量的细节和事例描述,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滑稽戏在上海的风生水起,云卷云舒。也用大量的细节和个案描述,传递出滑稽艺人唱电台的衰落景象,并开始向剧场转移,必须直面观众进行表演的过程。风华正茂的姚周兄弟,恰恰经历了滑稽艺术转型的重要时代,他俩的艺术进入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新阶段。人物传记,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在书写一段历史,或者说是书写历史进程中的人。姚慕双与周柏春,便是作者笔下融入了滑稽艺术成长史中的生命个体。

真实,不虚妄,是这部合传给我的另一层深刻印象。

我们都知道,人物传记类作品的第一品格便是真实,尤其是人物心灵的真实。但是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这里除了作者的认知深度,还有主人公自身的态度与胸怀。

合传全书十章五十一节,几乎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甚至主人公每一个念头和想法的来龙去脉,听来都是合乎人之常情,合乎普通人的生活逻辑。甚至对一些次要人物的刻画,也颇有神韵。比如20世纪50年代末在《不夜的村庄》演出前,剧团年轻人不理解老艺人朱翔飞为啥提前这么多时间到后台化妆候场,朱翔飞悠悠地答道:“我现在精神勿多,要做人家点用。精神省下来,台上给观众。”寥寥数语,勾画了人称“幽默滑稽”朱翔飞先生独特而磨难的人生经历。还有一节讲到,1951年周柏春在迎接侯宝林等北京同行的联谊活动中,因为一出独脚戏的表演效果不好而心生挫败,用上海话形容叫“挖塞”。通常以为人物传记么,多讲过关斩将的传奇,少说马失前蹄的糟心。但是周柏春却在其晚年出版的《自述》中,详尽地讲述了这段尴尬事儿,并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有过不同角度的精到分析。半个多世纪后,周柏春老师仍然念念不忘,将其视为自己艺术成长的一个有特别含义的节点。正是周柏春老师的襟怀坦白,让本书作者感受了这位滑稽艺术大师的宽阔胸襟,勇敢地接过了这个话茬。

而书中的有些真实,是撞击人心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姚慕双、周柏春双双被关进“牛棚”。哥哥姚慕双担心弟弟吃不饱饭,硬是从自己的口粮里省下一个饼子,乘人不备扔给了周柏春。周柏春固然是懂得哥哥的温情,也着实地想吃了这个饼子。但森严的环境,让他不由地揣摩起同寝室的那位导演是否发现了什么,不禁地担心他会不会去告状,思想斗争了一夜,第二天他居然将饼子交给了管理员,害得姚慕双饿了一天的肚子。理由是,姚慕双有多余的粮食。周柏春对此回忆道,“此时此刻的我,是一个被扭曲了灵魂的怪物”。然而,此时此刻的读者也在叩问,是什么怪物可以让人的灵魂,得以如此地扭曲?

还是那个年代,一件发生在姚慕双身上的真实事情:造反派无端地威逼姚慕双交代“历史问题”。实在扛不住疯狂的纠缠了,姚慕双发挥了他的艺术才智,凭空虚构自己曾有过军统特务中将的头衔,以求过关。大喜过望的造反派,竟也觉得中将军衔太高了。再三诱导,让姚慕双认下了中校军衔。生性“大戤戤”的姚慕双,心大得连军统特务的帽子也敢戴—如此荒诞不经的事儿,既不是故事也不是传奇,而是姚慕双和周柏春他俩曾经有过的生活与经历。作为读者,我的内心除了悲悯,尽是一片茫然。

好在这两位滑稽艺术的泰斗级人物,终究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个时代,敬仰他们的创造性艺术劳动,也试图发扬光大他们的艺术创造精神。

这也是我热忱推荐这部合传的另一个理由。即,我们通过对姚周艺术生涯的了解,可以更具体地感知滑稽艺术在上海得以繁荣成长,是基于它与上海市民生活、城市风情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系,以及它与上海城市文化同步发展的关系。尤其是姚慕双和周柏春在经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系列辉煌的创作和艺术历练之后,不仅确立了他俩在新中国和新上海舞台艺术事业中的卓越地位,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体力行地坚持“走人物内心的表演路子”,为滑稽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艺术范式。

我想,今天上海市民的生活,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滑稽艺术,需要姚周这样的艺术家。谨此,向读者朋友们介绍我读《滑稽泰斗:姚慕双周柏春合传》一点粗浅认识。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人物传记上海艺术
上海电力大学
一种灵魂间的呼唤与应答——读周和平先生的人物传记《大道留真》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重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以人物传记阅读 涵养学生精神成长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清洁工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