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者旨於睗剑:剑中翘楚完璧归“越”

2023-05-17 20:00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浙江省博物馆越王铸剑

中国古代是冷兵器一统天下的时代,国家之间的战争结果除了受统帅的指挥作战水平高低的影响,武器装备的优劣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左右战争的走向。西周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要形式,两军对阵先使用远射的弓矢,待到战车错毂格斗时,再以长柄的戈、戟、矛、钺为主。而仅有几十厘米长的手握短兵器——剑,在这一时期并非主流兵器,这一点从考古发掘出的这一时期的剑与铜戈数量对比情况也可见一斑。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江苏南部到浙江北部地区出土的同一时期的青铜短剑,却与中原地区的剑在形制上存在明显差异。苏浙地区的剑茎为实心,茎端的圆首较大,剑身中脊隆起,剑锋又尖又细,两侧刃呈弧曲状。这种特征逐渐成为吴越青铜剑的与众不同之处。到了春秋晚期,吴、越两国迅速崛起,成为强盛的诸侯国,军队实力大增,兵器制作技艺突飞猛进,两国的铸剑技术日臻完善并达到顶峰。经过吴越数代国君的不懈努力,青铜剑的形制不断发展变化,剑身变长,柱脊变为棱脊,截面凹弧、有血槽,前锷收狭,刃部由直刃变为弧线内收。这些变化都极大地提高了剑的杀伤能力,使其在步战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吴越宝剑的制作工艺之所以能够达到形神兼备,既美观又锋利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吴越铸剑工匠能够熟练地掌握青铜器不同的使用性能,选用合理的铜、锡配比铸剑技艺。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的《周礼·考工记》中,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青铜器制造配方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此处的“金”即为青铜或纯铜,“六齐”实为锡、铜的6种不同合金比例而做出不同器具的冶炼技术。该书也对吴越之地具备天时、地利的铸造好剑的条件给予了高度赞扬:“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正是这些有利条件使吴越铸剑闻名遐迩。到了战国时期,吴越铸造的青铜铸剑更是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杀敌利器和各国君主争相佩戴的高贵配饰,甚至君主死后要随葬吴越铸造的名剑。考古发掘中曾经出土过许多著名的吴王、越王青铜名剑,如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湖北秭归出土的越王州勾剑,安徽南陵县出土的吴王光剑,河南辉县出土的吴王夫差剑等。两千多年前铸造的这些吴越名剑如今依然剑锋犀利,向世人展示着古代吴越铸剑的辉煌成就。

而者旨於睗剑正可谓剑中翘楚,傲视群雄。它的横空出世注定会震动四方,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1995年9月下旬的一天,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收到一张从香港传真过来的照片,映入眼帘的是一把剑身修长的古代铜剑,这位中国著名的青铜器鉴定专家一生见过的青铜器不计其数,这次久久凝视着这把宝剑,竟有些出神。从形制来看,它应该是我国战国时期典型的铸剑形制,剑格上清晰地铸有错金鸟虫书铭文,正面四字为“越王越王”,从剑格铭文中就能证实它是一把越王佩剑,这就将它的制作年代一下子推到了两千多年前。也就是说,这把剑是战国时期越国铸造的一柄越王青铜剑。这一越王宝剑的信息已经足够令人震惊,而剑格的另一面上铸的“者旨於睗”四个字清晰可见,这四个字应该是宝剑主人的名字。者旨於睗又会是战国时期的哪位越王呢?为了迅速搞清楚宝剑主人的身份,马承源馆长只好寻求老朋友——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曹锦炎的帮助。曹锦炎多年来致力于中国青铜器和古文字的研究,正是揭开剑主人身份的不二人选。曹锦炎果然不负重托,经过一番查阅资料,仔细推理,他做出判断,者旨是越王的姓氏,於睗则为越王的名,而在古代越国汉语中,往往会将一些单音节词缓读成双音节,“者旨”应该读成“诸稽”,是“诸稽”的通假字,而“於睗”应该读成“舆夷”,是“與夷”的通假字,用现代汉语来读就是越王诸稽舆夷剑。当时,马承源和曹锦炎一致认定宝剑铭文中的者旨於睗指的就是《史记》中记载的越王鼫与,而者旨於睗就是鼫与的缓读。越王鼫与就是越王勾践的儿子。《史记》中记载越王勾践之子鼫与继位后仅仅6年就去世了。而在这短短的6年里,为鼫与铸剑的工匠曾为他精铸了一批兵器。之前考古发掘中也曾出土过铸有者旨於睗铭文的青铜剑,仅已知的就有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及海外藏家等珍藏的十余件,然而保存最为完好的却是这柄者旨於睗剑。越王勾践和鼫与虽为父子关系,可两人的佩剑却在铸剑工艺中难分高下,越王勾践剑和者旨於睗剑无论从铸造工艺还是剑身装饰都显示出两千多年前越国金属工艺以及兵器制造技术的先进。者旨於睗剑的发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越国整体国力和军事实力的强盛及冶铸规模之大、水平之高。也正是凭借先进的兵器铸造技术,越国才能够在诸侯争霸中占据一方。

当年,越王勾践剑的出土就令考古界对中国古代的铸造业,尤其是铸剑技术大为赞叹,因为这柄剑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竟然容颜不改,锋利如初。现在,越王勾践的儿子者旨於睗的佩剑突然现身,怎能不令人异常兴奋呢?马承源和曹锦炎两人经过反复查证,验证了这柄剑的主人身份,又看到照片上宝剑锋利无比的剑锋,更坚定了这柄剑就是越王宝剑的信念。这张照片是马承源的一个朋友从香港拍下传来的,一起传来的还有宝剑正在香港等待拍卖的消息。面对制作如此精良、保存如此完好的宝剑,马承源意识到这是一柄堪称国宝的绝世名剑,其价值和意义远在众多已出土的吴越名剑之上。面对国宝可能旁落的紧急形势,马承源来不及多想,于1995年10月4日赶赴香港,亲眼见到了照片上的者旨於睗剑。

这把剑通长52.4厘米,格宽5厘米,直径3.6厘米。宝剑外还附有完整的黑漆剑鞘,剑鞘通长44.3厘米,上宽4.8厘米,下宽3.5厘米,剑身与剑鞘组成完美的一套。这把者旨於睗剑不仅配件齐全,剑体本身也毫无缺失;剑身、剑首、剑柄都完整呈现,甚至剑柄上还缠绕着两千多年前的丝质剑缑,这在目前出土或传世的吴越宝剑中独树一帜、绝无仅有,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剑格两面铸有清晰的双钩鸟虫书铭文“越王越王,者旨於睗”8个字,铭文间镶嵌着薄如蝉翼的绿松石,部分已经脱落,剑首饰有5道同心圆。整把宝剑铸造工藝高超,精美绝伦。它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如此完美,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如此难得一见的珍贵国宝让马承源心潮澎湃。当时卖家对者旨於睗剑标价100万元港币,很多海外收藏家表示愿意购买这把珍贵的越王剑,甚至有一位日本藏家愿意出150万元港币购买。为了防止国宝青铜剑流失海外,马承源一边稳住卖家,向香港的朋友借款10万元港币,抢先付了订金;一边四处筹措资金,希望把国宝留在国内。100万元港币对于一掷千金的富豪可能只是小事一桩,却令一个国有博物馆的馆长心急如焚,虽然他竭尽全力多方筹措却还是杯水车薪。不得已,马承源再一次打电话给老朋友曹锦炎请求帮忙。曹锦炎不仅是一位研究古文字的专家,也是浙江省博物馆的副馆长,如今的浙江正是战国时期越国的故地,如果者旨於睗剑能够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称得上是一件完璧归赵、得偿所愿的好事。可是,对于征集文物经费只有几万元的浙江省博物馆来说,出资100万元港币购买者旨於睗剑也是困难重重。而此时,距离港方要求的缴款期限只剩下几天时间了。在接到马老的电话后,浙江省博物馆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博物馆的几位负责人集思广益,为购买者旨於睗剑出谋划策。得知马承源为国宝青铜剑在香港奔波、四处筹集款项的事情后,大家都非常感动,一致决定,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也一定要把这把宝剑抢救回来。然而,由于政府财政紧张,要一下拿出这么一笔巨款购买者旨於睗剑几乎是不可能的。浙江省博物馆的领导们为了促成宝剑回归,将消息通知了全馆员工,整个浙江省博物馆顿时沸腾了,全馆上下迅速行动起来,一份《呼吁企业参与抢救珍稀国宝越王剑的倡议书》迅速分发到浙江全省各地,一时间,人们都在奔走相告。几天后,杭州钢铁集团接到倡议书,表示愿意拿出100万元港币购回宝剑,为抢救国宝做贡献。

1995年12月28日,浙江省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杭州钢铁集团将巨资购回的者旨於睗剑捐赠给国家,并交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马承源端详着它感慨地说:“在已发现的千件古剑中,难得有一件与之相匹,此乃剑中之极品,稀世之珍宝,此者旨於睗剑与越王勾践剑可并列为越剑之双绝,为国家之重宝。”这柄剑回归祖国后一直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2009年,位于西湖文化廣场的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正值浙江省博物馆开馆80周年,浙江省博物馆借此机会举办了“十大镇馆之宝”的评选活动。博物馆从馆藏文物中选出30件作为备选文物,经观众投票和专家品评,这把剑毫无悬念高票当选,可谓实至名归。目前,这把寒气逼人的名剑在“越地长歌展”的展厅中长期对外展出,迎接四海宾朋。当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宝剑背后的故事,更是被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格物致知的精神所感动,也对传承了数千年的大国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猜你喜欢
浙江省博物馆越王铸剑
吴昌硕艺术展
“立德树人 育警铸剑”
——广西警察学院侦查学院
越婢汤的来历
乘兴看山多
——黄宾虹纪游山水展(上期)
以刀代笔
——浙江省博物馆藏版画展
竺娜亚ZHU NA YA
越王勾践剑真的是兵器吗?
人际博弈
越王古井今何在?
从铸剑到亮剑的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