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文化类节目创作浅析

2023-05-17 13:07解雪
新闻世界 2023年5期
关键词:期待视野接受美学

解雪

【摘    要】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守正创新,获得了广泛赞誉。接受美学理论重视接受者的作用,关注接受者的期待视野,文化类节目要借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经验,从叙事方式、审美接受的途径和方法、节目意境、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着手,探寻新的创作路径。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文化类节目;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的《唐宫夜宴》火爆网络,博物馆“唐俑”复活赴宴,舞姿婀娜优雅,故事妙趣横生,视听效果震撼人心。自此,河南卫视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文化类节目创作路径,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其以富有美学韵味的形式诠释自然时令、天人合一、家国天下的内涵,令观众惊喜赞叹,不负“奇妙游”之名。经过一年的探索和沉淀,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实现了形式上的全新探索,内容上的森罗万象,2022年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依旧好评如潮,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所获成绩在于,做到了在符合观众期待视野基础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心灵共鸣,以及文化自信的内敛表达。

接受美学由汉斯·罗伯特·姚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这一理论重视读者的作用,认为只有接受活动才意味着整个创作过程的最终完成。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受到原先積累的期待视野的左右。期待视野“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1],它与读者的接受水平、欣赏趣味、思想观念、文化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团队考虑到观众的意见和反馈,在推出新节目前预设观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情趣,节目播出后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实现了作品与期待视野的融合,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赞誉。

一、叙事方式契合观众审美期待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火爆出圈,在于它从演员妆造、节目编排、实景拍摄等方面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节目演员并没有选择流量明星,节目编排虚实结合、古今往来,契合节日主题和内涵,奔赴祖国各地取景,为观众带来更好的情境享受,这些都有效地实现了观众与作品的视界融合。

节目演员的化妆和造型契合节目设定的年代和节日氛围,满足了观众的接受心理,获得了观众对他们角色的身份认同。舞蹈《洛神水赋》,演员服装的整体色调是绿色,宛如粽叶,配以红色和橙色的飘带,象征五彩丝线,让人一看就能联想到粽子的形象,且水下舞蹈的视觉奇观,填补了《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浪漫想象,新鲜感、神秘感和熟悉感相互交织,端午安康的美好祈愿在翩跹舞姿中被呈现,调动了观众的节日情感和参与热情,回味良久而不能自已。舞蹈《五星出东方》的节目灵感源自“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节目组选择了“锦”这一面料制成服装,舞蹈演员的头饰是汉代玉器样式,裙子的腿部稍稍收窄,符合汉代“曲裾”的特点,使人只看外部造型就能知道舞蹈讲述汉朝的故事。

“不管源于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在进行文艺接受过程中的第一步就是直觉。”[2]也就是说,节目编排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使观众获得情感直觉的接受。舞蹈《陇上踏歌行》将“忽闻岸上踏歌声”立体化和情景化,让观众对“踏歌”有了真切感知;舞蹈《登高抒怀》,开始时的一人登高和结尾的二人远眺,“遍插茱萸少一人”似乎也没那么遗憾了。场景的真实呈现,故事的巧妙述说,观众心中的想象和期待得到了满足,从接受效果看,观众在视觉与精神上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享受。

“在某种程度上,一个读者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已经预先决定了他的阅读结果——审美认识和理解的方向,虽然这同时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性质、特点。”[3]接受美学认为,观众会根据先前的审美经验寻找符合他期待的接受结果。舞蹈《芙蓉池》,舞者手持芙蓉灯,在金碧辉煌的洛阳明堂踏歌而起,盛世大唐跃然于银幕之上;舞蹈《丽人行》在洛阳九州池实地取景,再现了杜甫名篇《丽人行》所描绘的游春仕女的体态之美和服饰之盛,闲适浪漫,令人心驰神往。

文化类节目创作要考虑接受者的审美期待,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以最大的诚意展现节目细节,符合接受者的既定文化认知和经验积累,缩短节目与接受者的距离感,从而符合接受者的期待视野。

二、审美接受的途径和方法引人入胜

“真正的接受,应该是用脑子思索以后所产生的各种想法。归纳起来,接受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种:联想、想象、意象、意会等。”[4]笔者这里仅就联想和想象展开分析。

联想作为接受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形影不离,无意间闪现于脑海,人们不会特别留意。阅读一篇小说、观看一部影片、欣赏一首歌曲,沉浸在接受对象本身的主题、人物、细节中,捕捉到的一个场景、一句台词或一段旋律,使人由此及彼想到某人某事,这就是联想。《兰陵王入阵曲》跨越大唐和日本两个空间,端午之日,父女同时演奏,万里相隔,唯有乐曲才能“说尽心中无限事”。此时此景,屏幕外的观众睹物思人、望月思乡,勾起无限情愫。歌曲《借光》,以长大后和家人重现小时候照片的巧妙构思,定格人生最美时光,在重阳节感恩敬老,与父母相亲相爱,观众从歌曲的音乐和画面中得到共情。

想象能使片段变为整体,产生更多的创造意识。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时想到的可以是长江、黄河,也可以是故乡的大海或家门口的小溪;吟诵“问君能有几多愁”,涌上心头的不只有李煜的亡国悲愁,可能还有读者的思乡之愁、生活之愁、工作之愁、感情之愁。歌曲《追梦赤子心》作为2021 重阳“奇妙游”的节目,把目光聚焦老年人的生活和梦想,节目中的老年人积极、阳光、向上,观众们却热泪盈眶,他们想象着自己的未来,是否还能如赤子一般追求理想、热爱生活,自己的父母是否如此开心、生活充实,现在的自己是否该做出改变,不再恐惧……

小说、戏剧、电影等叙事性的文艺作品,以故事悬念的设置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为手段,抓住读者和观众的眼球,激发他们预测和判断下一情节的发展。笔者认为,2022端午“奇妙游”在整体叙事上下足了功夫,塑造的风火堂堂主闯九州、虎头帮帮主胡恼、六味门门主第璜、哎嗨镖局总镖头艾海游、无极苑院长白凤五位大侠的名字诙谐有趣,让观众自然而然联想到风风火火闯九州、虎头虎脑、六味地黄丸、哎嗨哎嗨呦、乌鸡白凤丸,削弱了陌生感。整个节目以章回体的叙述体式给每个人物故事起标题,引出端午习俗,手法巧妙自然。经过考验,五位大侠拿到了龙舟大赛的入场券——五彩绳,但故事并未就此结束,而是以“未完待续”吊足观众的胃口,给下一年的端午留下了悬念。这种叙述形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每一回都有完整的故事段落,情节曲折动人,令接受者轻松愉悦,参与感大大提升,产生了接受兴趣。

好的文化类节目应该唤醒接受者的一缕记忆和思绪,可以是兴奋的、激动的、愉悦的、超脱的,也可以是萦怀的、感伤的、忧愁的、痛苦的,使接受者在这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意识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在艺术接受中,读者(观众)往往是把艺术品当作表现自己的经验和情感的形式来利用的”[5],在审美接受的过程中,人生的各种问题纷纷涌现,文化类节目应该关照接受者对自己的省察和对人生的鸟瞰,并大胆借鉴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巧设悬念,使接受者沉浸其中,提升节目参与感,增强互动性。

三、节目意境表达诗性情怀

艺术作品的意境,“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虚)的总和。”[6]中国古典艺术作品创作都讲究意境,正如老子的“有无相生”,刘禹锡的“空者,形之希微者也”,王夫之的“虚必成实,实中有虚”。

文化类节目要有“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化景物为情思。2022元宵“奇妙游”的一个节目串联场景“宵时相逢”意蕴悠长,画面仿长卷流动,大量留白,清新雅致,戏曲扮相的人物从别离、思念、归家到重逢,以简单的画内直接呈现之境,描绘离别之思、归家之切、重逢之喜。

作品的某一局部可以有意境,节目整体也可以有艺术意境。2022清明“奇妙游”诗韵悠长、意趣横生,以舞蹈演员飞入《西园雅集图》开始,以合卷结束。《西园雅集图》由宋代李公麟创作,描绘了他与苏东坡、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等众多文人雅士,在王诜府中作客聚会的情景。整个“奇妙游”也围绕宋朝诸多名流的趣事来串联,范仲淹邀请欧阳修履新,谈话间尽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忧国忧民、无私胸怀;苏轼和苏辙品味佳肴,同米芾曲水流觞,一派节行高逸、超凡脱俗之气;陆游与辛弃疾相遇临安,《送辛幼安殿撰造朝》是对辛弃疾北伐金国实现夙愿的期望,也是陆游自己的期待;包拯与“七侠五义”酒楼不期而遇,共同守护人间正道。千年前的盛会,诗意盎然的故事,壮丽雄浑的人生凯歌,契合了接受者的诗性情怀,犹如黄钟大吕从灵魂深处叩响。

同时,文化类节目的创作要追求气韵生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实”是电视呈现的声音和画面,真实富有美感,节目短小但精炼,具有很强的导向力,作用于接受者的感官。“虚”则是节目蕴含的丰富的间接形象,是特定的艺术氛围,它能让接受者不断呈现想象中的“实”。在审美观照中,实者虚,虚者实,往复运动,生生不息,给人以意境美。文化类节目应主动寻求诗性化的表达,将节目蕴含的思想与情感相统一,在整体上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唤起接受者的文化记忆。

四、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凸显接受价值

民族复兴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的支撑。我国文化建设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类节目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呈现文化兴盛、民族强盛的生动图景。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古今交替,呈现勃勃生机。歌曲《烟火人间》的歌手进入《清明上河图》,运用类比的手法,让观众更直白地了解宋代事物,如驿驴是共享交通的最初雏形,关扑是古代“盲盒”,通俗易懂,代入感强,让接受者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

清明“奇妙游”中,童谣《二十四节气歌之清明》、情景民俗《春好近清明》、苏州评弹《清茗酬知音》等节目,用歌词和画面,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放风筝、斗草、投壶、拔河、蹴鞠、击鞠、插柳、秋千、斗茶等风俗,传递了感恩、忠孝传承、叩拜先人的节日内涵。重阳“奇妙游”中,观众领略到了赏菊、吃菊花饼、插花、簪花、点茶、制香等习俗的魅力,尤其是有关茶文化的介绍,激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接受者还能从节目中学到什么呢?孟嘉落帽、王勃的笔与滕王阁序,是与重阳节相关的有趣故事。七夕节来源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所以节目会出现甘德、石申、僧一行、沈括、郭守敬等天文学家。中华文化基因古今传承,凝聚在中华民族世代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中,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過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我们的独特标识。

“国”是“家”的延伸,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怀抱广阔胸襟,在观照个人理想、亲人团聚等节目基调的同时,编排了一批有爱国情怀的优质节目。歌曲《武家坡》以戏班师兄妹的爱情故事入手,师兄在成亲当天奔赴战场,以王宝钏喻小师妹,终日等候丈夫音信,转眼已到中年,战争结束,夫妻终得团聚。看似讲述的是夫妻离别的故事,但背后是个人为国舍家,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舞蹈《千里落花风》演绎了辛弃疾的一生,青年时期壮志凌云,破敌士气如虹,中年时期无奈挣扎,老年时期壮志难酬,舞蹈的最后是青年和老年时期交替出现,纵使命途多舛,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一如他年轻时的满腔热情,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丝毫未变。

作为文化类节目,从细节到整体构思要有文化韵味,以独特的文化标识提取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抱有浓烈的家国情怀,张载的“横渠四句”传颂不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融入中华民族根脉、挥不去、忘不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是古代读书人对爱家和爱国一体性的生动追求,新时代的我们又怎能“咀嚼一己小小的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文化类节目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基础,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恢弘气象,显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结语

文化类节目的制作首先要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入手,在演员妆造、节目编排、实景拍摄等方面尊重接受者的审美心理。探寻审美接受的途径和方法,节目中局部所触发的联想和想象服从节目的整体情思,并将氛围的渲染、性格的深化、情节的丰富引向纵深。注重创造节目局部和整体画面的深远意境,要有诗意盎然的环境、情节、表情、语言等。文化类节目的制作者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使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表达符合接受者的文化心理,凸显审美价值。

注释:

[1]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周宁,金元浦 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6.

[2][4]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5:94、100.

[3]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38.

[5]林一民.接受美学——文本·接受·心理·艺术视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296.

[6]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

(作者:徐州市文学艺术发展中心(李可染艺术馆)群众文化专业馆员)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期待视野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视野下鲍勃?迪伦歌词试译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观众学视阈下的国产公路电影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浅谈盲人无障碍电影的选择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