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场的类型及创设

2023-05-17 13:41李利强徐卫平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守法用法法治

李利强 徐卫平

摘要 儿童生活场不僅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且是适合儿童认知与成长的一种教学场景。走出当前小学法治教学的误区,将生活植入课堂,创设情境式生活场;让教学走进生活,体验原生式生活场;全方位开放生活,参与多元式生活场,让法治教学回归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真实世界,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小学生守法用法思维习惯的养成。

关  键  词 生活场 守法用法 思维习惯 小学道德与法治

引用格式 李利强,徐卫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场的类型及创设[J].教学与管理,2023(14):58-60.

法治教育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真实生活为基础的。因此,法治内容的教学设计与展开要遵循社会主义法治要求,根据儿童未来成长需要,积极创设儿童生活场,把枯燥生涩的法律知识与具体生动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让他们在生活场中逐步树立法治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1]。

在心理学中,“场”被定义为外界环境。生活场,指的是与个体行为活动相关的各种人、事、物[2]。教学中的“生活场”是指与儿童的生活和成长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角度来说,儿童生活场不仅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是适合儿童认知与成长的一种教学场景。本文以六年级上册教学为例,探析设计和运用儿童生活场的路径与策略,帮助教师走出“重生活技能,轻法治素养”“多道德教化,少法治教育”“强当下规则,弱法治意义”“有概念习得,无法治运用”等教学误区,实现法治教学与儿童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进而促进学生守法用法思维习惯的养成。

一、情境式生活场:生活植课堂,本中“悟法”

课堂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用法守法思维的主阵地。教师要善于利用和挖掘教材中显性与隐性的法治教育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生活事件、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典型事例等引进课堂,使其成为最直观、最生动的教学资源,让教学与生活相融相生,有效地加深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树立“心中有法、做事得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意识。

1.再现生活场景,增强法治体验

只有把教学与学生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地让学生产生共鸣、共情,进而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以六上专册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为例。教材中虽有多幅图片和一定数量的文字描述,但也只是从“点”上撷取了现实中的几个生活镜头而已。静止的图片和专业的法律术语,很难让小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法律联系起来。因此,教师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原生活出发,比如学生通过回忆、交流再现自己的上下学场景,直观、深切地感受《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约束我们行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从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离自己并不遥远,而是就在我们身边,懂得法律在保障我们权利的同时,也明确了我们应当履行的义务。

2.还原生活事件,提升法治辨识

学法、知法是法治教学的前提,守法、用法则是法治教学的目的,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学与用的结合。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典型事件引入教学,不仅可以增强法治教学的生动性,还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守法的思维意识和遇事找法的用法思维。

以六上专册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为例。在认识纪律、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时,如果仅凭教师讲解,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在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因课间游戏或上下楼梯、追逐打闹时发生冲撞,或因言语不合出手动粗,从而导致一方或双方受到伤害的真实的偶发事件复制到教学中来,还原事实真相,组织学生积极展开讨论“该如何解决这件事情”,并从最终的处理结果上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纪律、道德、法律三者都是基本的社会规则,都在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但是这三者的制定者、内容要求以及承担的后果都是不同的。通过分析与比较,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从内心产生对法律的敬畏,学会在与他人交往中自觉地避免冲动行为和过激行为,形成自觉守法的意识与习惯。

二、原生式生活场:教学进生活,生活“活法”

任何一部法律都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时时刻刻都在调节着各种社会关系。法治教学不应只限于狭小的课堂教学空间,而应放眼于广阔的现实社会,让学生走进原生生活场,亲历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亲身感受法律的无处不在,同时用自己的课堂所学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体会法律对自己的保护和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形成自觉遵法、守法的思维习惯,树立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和履行社会义务的意识。

1.生活诠释教材,加深法治理解

在六上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中,很多文字内容都用了专业的法律术语表述,这对小学生来说是很生疏的。因此,教学中很有必要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解释,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度,提高或强化他们的认知,感受到“法”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以六上专册第5课“国家机构有哪些”中“身边的国家机构”教学为例。如何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国家机构、辨别国家机关,仅仅靠文中有限的、抽象的文字进行讲述是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的。因此,教学可以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分组走访身边的机关、部门、单位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采访,熟悉它们各自的名称,了解它们行使的职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宪法》中的相关条款表述,学会从国家机关的名称、标识和职能等方面区别它与学校、医院、银行等,通过讨论、辨析正确地判断哪些是国家机构、哪些不是国家机构,并从身边的地方国家机关延展到国家层面的中央国家机关,明晰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隶属关系,知道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统称。用形象活泼的生活来诠释教材中抽象的法治教学内容,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用法思维与意识。

2.教学引领生活,指導法治运用

法治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学生当下与未来生活成长的需要。小学生接受最多的是学校的校纪校规,由于学校和老师经常性的监督、强化和训练,遵守校纪校规已从意识上转化成为他们的一种行为习惯,但是他们很少会关注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跟自己行为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时不时发生一些“违法”但不“犯罪”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把教学引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法律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自觉地用法律法规范约束自己的社会生活行为。

例如,经常会看一些现象:未满12周岁的小学生在道路上骑行自行车,甚至是驾驶电动二轮车;不戴头盔坐在父母的摩托车后座上下学;生活中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随意破坏公共设施;欺凌比自己年小体弱的小伙伴;经常背着父母上网、玩游戏等。这些生活小现象在小学生身边时有发生,甚至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然而由于这些小事件往往没有引起重大后果,所以他们感觉不到自己其实在“违法”。久而久之,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法治意识会随之淡薄,法治思维也逐渐削弱。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把与他们年龄相关的法律引入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依法“对号入座”,从根本上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促使学生自觉地矫正自己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意识,并使守法成为日常生活习惯。

三、多元式生活场:多位显生活,联动“会法”

让守法、用法成为小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通过经常性的活动体验、持久性的意识强化才能逐渐形成。因此,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多个维度,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去切身感受“法在身边”“法的用处大”等等,从而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与行为习惯[3]。

1.体验校园生活场,筑起法治之魂

校园生活场是小学生学习法治知识、养成法治观念的初始阵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规则、规章与法律,小到游戏规则、校纪校规,大到《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甚至是《国旗法》《教育法》《食品安全法》等一些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

在教学六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的各个区域去找一找“法律在哪儿”。通过调查与交流感受到校园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从而形成自我约束的意识。如开展学生每日常规检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强化规则意识;利用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宣传《国旗法》《国歌法》,让学生明白升国旗时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树立国家至上、法律至上的意识,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宪法宣传周开展演讲、手抄报、书法比赛、知识竞赛等一系列的学法、知法、用法活动,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结合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的学习与宣传活动……通过参与和体验,让学生知晓与自己学习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明白法律在保障自己权益的同时,也在约束自己行为,自觉地萌发遵法、守法意识。

2.感受家庭生活场,追寻法治之力

传统的家风、家训、家规对孩子人格、道德等方面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会让孩子形成一定的“家法”意识,这对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循“规”蹈“法”也会起到一定的迁移作用。相反地,由于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和法治观念的淡泊,有些家庭发生了虐待长辈、殴打妻子和子女、父母酒后驾车、邻里冲突等现象,表面上来看,这些都是家庭内部的矛盾与纠纷,只是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但事实上很多事件都与法律紧密相关。

如在教学六上“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和了解发生在自身家庭的一些不和谐事件,针对当今家庭多数存在的共性现象,以“该如何解决这些家庭矛盾”为话题,组织开展班级大讨论,使他们明白面临道德无法解决的大问题,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进行解决、维权,适时地把《民法典》中的相关条款与具体的家庭生活联系起来,深切感受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调节家庭关系往往是通过道德层面来解决的,教育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守法、用法,绝不是怂恿孩子无视家庭伦理道德,而是让他们明白当家庭矛盾不可调和时,最终可以用法律来解决,同时也是给孩子的未来生活做一个警醒。

3.践行社会生活场,铺垫法治之基

在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中,要强化“法就在身边”的意识,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法律,尤其是让小学生在脱离老师和家长的监管视线之外,学会适时地提醒自己“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怎样做才是正确的”等等,经常性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法律辨识度和自控力,逐渐形成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和用法思维。

例如培养小学生“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走斑马线”这些交通安全意识,虽然老师经常在学校里、课堂上进行教育和强调,但真正践行的场所依然是在社会生活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份《交通安全行为评价表》,通过家校协同,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一周内上下学途中的交通行为进行“跟踪”评价,一开始他们或许还需要他人的提醒和监督,但时间久了,就会在他们内心形成自律意识,进而完全转化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生活场设置的核心是为了让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真实的生活,实现法治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的目标[4]。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法治内容教学运用儿童生活场,实质上是在大社会以及大自然中找寻推动小学生有效学习的场景与氛围[5]。还原儿童的现实生活、回归儿童的真实世界,为他们提供多学习、多感受、多体验的各种生活场景,并通过不断地强化认知与实践,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从而主动树立遵法、守法的意识,自觉地形成用法思维与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1,7,16.

[2] 余霖.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变革对广告传播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0(18):16-17.

[4][5] 张丹丹.充满生活情致的幼儿生活场的创设与实施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253.

[责任编辑:郭振玲]

猜你喜欢
守法用法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作”与“做”的用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特殊用法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人在网络 也要守法
文明守法路畅通——做自觉守法的“领头羊”
敬畏与谦卑是守法之本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