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与美学表达

2023-05-17 15:53杨慧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身体生命情境

摘要 音乐教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渠道,面对音乐教学育人功能缺失的问题,小学音乐教学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营造具身学习情境,唤醒主体审美感知;参与具身学习体验,激活主体审美思维;引导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实现现代化教育技术下音乐教育的学习应然。

关  键  词 小学 具身学习 音乐教育 美学表达 立德树人

引用格式 杨慧.小学音乐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与美学表达[J].教学与管理,2023(14):61-64.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与感官的刺激,小学生学习音乐的渠道增多,网络歌曲流动直观的画面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方式与审美经验,但也钝化了学生个体对于音乐自主想象与自我感觉的能力,阻隔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动的真情实感,导致了学生生命情感的主体迷失。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坚持在音乐教学中育人,把音乐的美渗透到音乐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小学音樂教学中育人功能的缺失

音乐教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渠道,能在润物无声的美的浸润中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学音乐教学中流动的音乐图谱的出现、多元视频资料的使用、精美课件的设计,都展示着数字化时代音乐教学的魅力。但技术化感知下音乐审美变得可视化、可量化、可标准化,在速度制造技术谋划中也出现了抽象化、程式化和教条化,课堂缺乏学生生命灵动的交流与互动,缺乏学生身心一体的情感体验,缺乏学生音乐审美的自我体现,不自觉地陷入技术理性的审美误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给予式音乐审美失却了对“美”的敏感与价值判断

数字技术下的音乐教学,往往以图谱展示的精准推送来呈现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概念化的美感分析,扩大了学生的音乐知识与视野,但失却了对“美”的敏感与价值判断,很难完成深度学习。

2.展示式音乐审美阻碍了儿童身体感觉与审美想象

技术加速了教育时空运转,音乐被加工成可听可感的视觉图像,多感官参与视听画面,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方式被批量制造,视图展示式音乐审美阻碍了学生的身体感觉与审美想象。

3.标准式音乐审美阻滞了儿童自我经验生成与生命涌动

技术操控的音乐教学控制着课堂节奏与流动生成的体验过程,高度同步、统一标准的体验活动规范着学生的身体感觉,弱化了学生生命个体独特的内心情感世界,阻滞了学生自我经验生成与生命层叠涌动。

教育在时间进程中发生,在学生个体时间意识的切身体验中延展。音乐教育是深入心灵的情感教育,本质特征是个体的“自我教育”。学生音乐审美的过程是对美的感知、理解、内化、发展、感悟、提升的审美体验过程,是生命情感的传递、渗透、共鸣、转化的审美能力形成过程。音乐教学中技术呈现的“视觉”审美感知方式,将音乐思维限制在数字化的认知层面,忽视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经验。当音乐审美感知转变为技术或感官的形态,音乐鲜活的美感形象逐渐趋于符号化、标准化、格式化,感官感觉被技术所剥夺,导致学生个体的情感世界被共享和被集体化,心智与思维趋向线性化与机械化。加速的技术量化只重视标准和结果,强调的是理性控制感性教育的外向功能,依靠技术而非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的地位与作用,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只保留在一种理性的概念操练层面,没有情境活动的理解、分析、迁移与重塑,学生音乐审美经验逐渐压缩、稀薄与抽象,造成的结果是生命主体的缺失、身体感觉的钝化、精神情感的荒芜,违背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初心。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意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声音的流动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影响着人的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学生音乐审美经验的形成是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认知、情感、思维、记忆的主体塑造,是生命内在情感生成的价值彰显。“具身学习”强调学习环境的建构,注重学生身体的参与、经验的运用、情感的体验、思维的发展,关注学习过程,在情境中将身体经验和学习经验相结合,在音乐美的感知与体验中唤醒身体的审美感觉,指向学生音乐审美中生命能动的价值意义。

1.音乐是学生“具身学习”的重要内容

音乐教育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小学生树立全面发展意识的关键时期[1]。学生音乐学习活动的核心是“身体参与”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身体、大脑和环境的耦合关系[2],将学习视为个体经验的涌现,在无意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身体的感知、运动、技能、体验、表达和经验,促进学生“身体感觉”的发展,实现知识意义的动态生成,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认知的能力,进而实现个体心理发展中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如图1)。

2.小学音乐学习中音乐审美的价值指向

教育是面向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教育的核心与主体。音乐教育中的审美过程是学生身心感受的过程。音乐感性是接受主体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音乐审美信息的形成、影响、内化过程的重要层面。小学生音乐审美在“具身学习”的过程中,将身体和心智融合为一个整体,把心智根植于身体,把身体融合于环境,在身体与环境互动发展中学习,依赖身体、彰显身体,价值指向生命主体的“自我认知”、身体感性的“情感意义”、精神世界的“联合对话”的美学意义(如图2)。

(1)生命主体的“自我感受”

学生的音乐感受是他们生命本体的直接感受和音乐体验,是他们的心理和身体感受,是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规律的有序发展,无论是知识生成,还是情感生发、认知深化,都要在学生自我感受的过程中进行。音乐审美通过身体感知内化于心,又通过身体外显表达,实现个体自我唤醒中追求生命精神的体验,是一种双向互动对话的整体性审美教育活动,是一种溶于血液、汇于言行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取向。学生的音乐感受是学生最明显和最直接的心理感受[3]。通过音乐教学积累音乐体验经验,促进人文素养提升。在具身学习审美过程中,学生与音乐互为主体,在情感互动的经验生成中达到审美价值的意向融合,正是内在时间的意识流动促动着学生个体精神成长,给予学生主体以新的认识自我的能力,在自我唤醒的音乐感知、判断的审美过程中,学生的心智与身体融为一体。在整体性的具身认知中,学生能顺利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当学习成为个体“自我认知”的实现过程,生命的意义便得以涌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便得以彰显。

(2)学生音乐感性的“情感意义”

音乐艺术以听觉意义的声音流动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音乐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最原初的生命体验中感悟音乐的世界,返回到情感、想象、身体感觉的世界。音乐的时空运动不仅影响着身体与情绪,也促进着审美思维的发展。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音乐听觉作用于学生的身体与感官,在审美感知中内化情感结构,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形成感觉经验。具身学习正是通过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心智、情感、需求、经验等各种要素,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让儿童的身心、情感和认知发生变化,以认知和行动、身体与心理、思维与情感的互动融合[4],唤醒学生身体感性直觉,借助身体参与,学生的感觉沉浸于外部世界的身体能量场,引起学生个体与他人在思维、意识和认识等方面的不断变化,在个人情感与他人情感的交互中激活审美趣味、产生审美判断、形成审美经验、获得审美愉悦。

(3)音乐感受是学生最直接的心理对话

音乐审美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和精神内涵的感受力。音乐可以唤醒、影响和塑造信念,影响生命个体对表达性行为和行动倾向的判断和认同[5],拥有情感的个人有着感受和思考的力量。音乐学习是基于审美共通感,身体、心灵、音乐、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在与周围世界的“外化与内化”活动中建立情感共同体,在音乐的熏陶下,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促进儿童的感性体验,积累立体的感性经验,音乐审美精神和思想通过身体与外界形成联系,与社会和文化联系起来,产生个体与群体身体、思维、心灵的多维度对话与联合,通过音乐产生共情,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

三、学生音乐审美在音乐学习中的直接表达

数字化时代人与技术之间不断生成音乐情境的交织,通过音乐学习和审美情感的培育,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和想象,发展学生的审美思维,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与审美能力,以美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重新感知世界。

1.营造具身学习情境,唤醒主体审美感知

音乐审美教育强调情境的设定,受教育者受到场域的影响,会自动调整心态,浸润其中,保有审美期待。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审美教育活动,通过技术与艺术融合,为学生学习营造“多感”的“审美情境”,在学习中构成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共同体,达到自我意识与社会和文化的镜像统一,从而使思想和音乐情感形成共鸣,实现最佳的审美教育效果。例如:《掏洋芋》民歌教学(如图3)

在音乐学习环境与学生个体认识的相互作用下,学生自我审美感知能够发挥其蕴含的价值。音乐教学中通过创设声、色、形、像共在的具身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氛围中,学生以身体多感官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彼此的情绪,帮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在动态变化的情境中,生成主体美的创造,补充了个体关于场景的想象,借助自身与境脉中真实群体的共同行动与身体对话,对学习内容形成更真实、更本质、更普适的感知体验,润物细无声中有效促进文化共享,形成情感的持久震动,从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2.学生参与音乐体验,激活主体审美思维

音乐听觉声音的情感表达始终与身体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时将知识和学习置于多元情境的身体感知运动中,设置与儿童已有经验相联系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音乐知识认知,也有利于内在学习机制的发生。具身学习正是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参与体验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经过观察、归纳、演绎、反思形成抽象概括,为有生命意义的学习的发生提供观察的经验和意象的经验,实现学生音乐审美由“知道了”到“内化理解”的转型。

例如:歌唱课《忆江南》教学,以身体感知运动贯穿教学始终,以学习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层层深入情感,通过观察、探究、理解等内在审美心理的发展,将那些碎片化的经验重新组合,感受音乐旋律的走向与诗词音韵的联系与变化,在身体运动体验中将民族音乐创作手法“鱼咬尾”的知识点转化成活态的审美能力,在与情感同步的身体表现中形成审美的通感效应,体会音乐是如何表现江南美景与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进而潜移默化地将音乐所传达的审美意蕴内化于心,以实际行动探寻自己在真实情境中的地位与作用,实现认知世界的价值意义,展现生命原初的身体力量,在学生多感官参与的探究行动中生长智慧、生成情感,以隐喻的方式指向学生素养、品格、能力的健康发展。

疫情期间居家网上在线学习打破了原有的学习环境与活动场域,云上合唱中空间场景的延伸改变了相对静态封闭的教育空间,为学生的身体认知体验创造了跨越时空界限的多维、交互的学习情境。学生身体和音乐空间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面对面的交流场景,有助于学生之间深度的情感联系,增加学生共同参与的使命感,也强化了音乐审美的代入感。网课教学中教师通过与技术处理、影像符号相连接的视频展示,既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表达,满足个体价值需求,同时也将音乐内容所传达出来的审美记忆分享给在线学习的学生,有效促进学生个体心灵与疫情期间外部环境的有效连接,群体间通过音乐产生“共情”,实现自身与共同体情境视域的融合,在审美情感共通中与群体展开行为、情感多维度的深度交互,不但学会歌曲,而且润物无声地影响到学生的品格、心灵,在实践表达中共建音樂审美记忆。

新时代的小学音乐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课程资源,不断改进音乐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在审美发展中构建情感共同体,摆脱个体的生存孤独状态,在情感共融的生命体验中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塑造完美人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具备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以身体在场的生命觉醒,实现现代化教育技术下音乐教育的学习应然。

参考文献

[1] 韩笑.小学音乐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01):204+206.

[2] 张良.论具身认知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04):27-32+67.

[3] 付珊珊.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策略[J].文存阅刊,2018(07):84.

[4] 胡德运.儿童具身学习:价值意蕴、核心要素与实践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20(17):37-43.

[5] 郭燕玲.再谈小学音乐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8(23):219.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身体生命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我de身体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们的身体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身体力“形”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