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教学点的重生之旅

2023-05-17 11:59甘甜
江西教育A 2023年4期
关键词:三江口芦溪县教学点

甘甜

出家门,迈上五六个台阶,再走过不到百米的小路,就到了学校门口。这便是芦溪县张佳坊乡三江口小学四年级学生罗益清的上学路,用时不到5分钟。

若时光倒回一两年前,罗益清每天还得到离家8公里外的张佳坊学校上学。“家里有人送就坐车,没人送就走路,每天早上6点多就得起床。”罗益清对此记忆犹新。

作为赣西小县芦溪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张佳坊乡的山区孩子们上学之路有坎坷,也有温情。一个个故事的背后,是一场教育的双向奔赴。

推平一座山,重建一个教学点

2020年9月撤并,2022年9月恢复招生,短短两年时间,三江口小学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改变。

三江口、报恩台、朋乐是张佳坊乡的3个自然村。三江口小学是这些村子共有的一所学校,学生人数最多时曾达200多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老旧的教学楼适应不了教育教学需求,学生数剧减——2020年9月1日,三江口小学只迎来5名学生报名。

“除了四年级有2名学生外,一到三年级都各只有1名学生。年轻的教师不愿来,全校只有我和另一名老教师,要开课的话只能实行复式教学。”说这话的谢院萍在三江口小学教了大半辈子书。年过五旬的他没想到,近年来,村民会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中心学校甚至县城读书。

考虑到农村家长对孩子“上好学”的需求,加上三江口小学这个教学点距离中心学校——张佳坊学校8公里,若把教学点并入中心学校,更有利于集中资源着重发展中心学校。当年,芦溪县教育局在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并征得当地村委会同意后,把这5名学生和2名教师转入张佳坊学校。

虽然家住张佳坊学校所在的乡镇中心地段,上班路程近了不少,但谢院萍还是想回三江口小学。站在张佳坊学校的大门口,看着每天从三江口、报恩台、朋乐走上一个多小时山路来上学的孩子们,谢院萍时常心有不忍。家长和谢院萍的心是相通的,这期间,他不时接到村民的电话。仅2021年上半年,谢院萍就接到了三個村的17名家长的电话,都是说孩子们想回三江口小学上学,希望能预留学位。他赶忙向张佳坊学校和乡政府报告,申请恢复三江口小学。

“针对中心学校下设的教学点,我们每年都会开展入学调查,最大可能地满足群众子女就近入学的需求。”张佳坊学校校长方小龙介绍,最终,县教育局决定三江口小学从2022年秋季恢复办学。但三江口小学预制板结构的教学楼早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按时恢复办学,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为此,芦溪县教育局决定:投入268万元,推平学校后面的一座山,新建一座校园。

为了保证校建工程按时完工,方小龙可忙坏了。从2021年6月到2022年2月,只要能抽出空,方小龙就铆在三江口小学的工地上,督促推进校建工程。

2022年9月,谢院萍如愿回到了崭新的三江口小学,令他欣喜的是,除了最初和他表达过入学意向的17名学生外,实际报名人数达到24人,学校的附设幼儿园也迎来了17名适龄幼儿。

“我们的教室装了9盏灯、6台风扇和1台一体机,墙壁上都贴了瓷砖,一切都是新的,但同学还是原来在张佳坊学校的同学,以前经常迟到的同学现在也不迟到了。”坐在明亮的教室里,罗益清转身就能瞥见自家房屋,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全班同学都去我家玩过呢!”

更让罗益清自豪的是,班上来了一名实习老师,是她家邻居罗益佳。

罗益佳是“3+2”定向师范生。前两年,他并不想到三江口小学教书。“虽然学校就在家门口,但是很破旧,家人舍近求远,把弟弟送到了乡里的张佳坊学校读书。”罗益佳介绍,2022年学校重建后,面貌焕然一新,还一口气配备了6名在编教师,随即自己也以实习教师的身份加入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下个学期,他就能转为学校的正式教师。

两对父子教师,保住一个教学点

如果没有村民和两对父子教师的坚持,位于海拔1200多米高的杂溪小学也可能成为历史。

山托着山,岭托着岭。如果说张佳坊是芦溪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杂溪村则当之无愧是张佳坊乡最偏远的村落。

2022年,刚满60岁的杂溪小学教师何世荣本该光荣退休,但他却主动找到张佳坊学校校长方小龙说:“我在这儿干了一辈子,比较了解学生的情况。况且,学校地处深山,让外面的教师进来一趟也辛苦,不如让我再干几年。”

山高路险!2022年,杂溪村终于结束了不通水泥公路的历史。原先,要进一趟山得换乘当地人的摩托车,山里的人出不去,山外的人进不来,平日山里头见不到年轻人,只有老人和孩子们守着这座寂静的山村。

2015年,杂溪小学只剩下4个年级6名学生。芦溪县教育局通过调研并征得当地同意,在当年6月出台撤并杂溪小学的文件,教学点的师生一起并入张佳坊学校。

可到了当年8月,这些学生的家长却又陆续找到学校,反映最多的是孩子们年纪小,不放心送去位于乡镇的中心校住校。原来,这些孩子们下山上学,一方面单程就要走上三到五个小时的山路,另一方面还得住校,而中心学校又缺乏专职的生活老师。“当时杂溪小学就剩下4名教师,老校长王大勇和他的儿子王德昌,还有就是我和我的儿子。在这儿干了大半辈子,山外再好,我和老校长王大勇还是希望能保留教学点。”何世荣介绍,自己和王大勇都是1979年到杂溪小学做代课教师的。40多年来,他俩和教学点一起经历了不少风雨。2000年后,由于教学点在山旮旯里,大部分教师先后离开。为了山里孩子的未来,这对老搭档分别把从师范毕业的儿子劝回村里执教。

“我们充分尊重家长意愿,加上这两对父子教师愿意待在山里继续任教,就把情况反馈给县教育局,最终教学点保留了。”方小龙说,“当时留下的都是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我们出于人文关怀也要确保这个教学点如期开学。”

一场教育的双向奔赴

芦溪县为教学点提供的岂止是人文关怀。

按照常规班师生比的配备,不论是杂溪小学还是三江口小学,最多只能配备2名教师,但两个教学点实际上都配备了6名教师。

“为保证教学点教师配备,几年前就有政策,边远教学点按班师比1:1.5配备教师。这两年,杂溪小学生源开始回流,我们还从中心学校安排了1名走教教师,负责教学点的音乐、美术和德育知识拓展课。”方小龙补充说,中心学校还建立了培训机制,每周面向全乡小学教师开展为期半天的业务培训。

曾经跟随父亲王大勇在杂溪小学任教的王德昌,如今已经成长为张佳坊学校的副校长。分管教学点建设的他,每周都会到下设的3个教学点转一转,督查常规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开展。

在芦溪县的教学点采访,记者发现,无论是硬件的投入,还是校园文化的打造,教学点一样也没落下。

“可以说,在教学点建设上,我们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芦溪县教育局局长罗谷兰介绍,“我们先后投入近1200万元,恢复了3个教学点。此外,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芦溪县对成班率低的村小、教学点,按班师比不低于1:1.5予以保障。为保证教学点正常运转,对学生数不满100人的教学点,按100人标准拨付生均公用经费。”

“95后”教师黄学友如今是杂溪小学负责人,多次在县教学竞赛中拔得头筹的他,已经在杂溪小学教了6年数学。平日里,他还会领着山里娃学习编程,开展创客教育。

“虽然地处偏远山区,但学校里电脑、各类软件硬件都不比城里差,我就想通过信息化教学,给山里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窗。”黄学友介绍,为了丰富孩子们暑期生活,2022年夏天,他就尝试在学校建了一个编程的兴趣托管班,没想到全校十几个孩子都报了名,15天下来跟着他一起学习编程,有2名学生还非常厉害。

“山里娃也不比城里孩子差。”这让黄学友坚定了在山区学校开展创客教育的信心。他坚信,通过自己和教育系统的努力,山里娃不仅能在家门口“有学上”,还能“上好学”。

猜你喜欢
三江口芦溪县教学点
《全州三江口》
乡村的傍晚
第一次做寿司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莆田三江口入海口营养盐变化研究
三江口石春东巴收藏之佐拉封仪式应用的雕刻品调查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My New Friend
秋风
水利枢纽施工组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