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2023-05-18 17:05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课题组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课题组

[摘要]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离不开基础研究的前沿突破。要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重视企业特别是行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大型国企的重要作用,利用新一轮颠覆性技术创新契机激发企业创新需求,提升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积极性,推进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要健全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长期渐进支持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天使投资进行风险分担,加强校企沟通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促进校企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阶段的深度对接。

[关键词]基础研究;企业主体;产教融合;原创型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0-0042-05

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了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发展目标,并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当前,我国发展阶段和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演进也对我国创新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健全以自主创新为重要目标的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机制,汇聚行业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效能,大力加强基础研究,通过基础研究前沿突破推进原创型创新,在更多科技产业领域转变为创新“领跑者”。

一、加强基础研究需要重视企业作为重要参与主体的作用

基础研究处于科研和创新链条的起端,是整个科学大厦的“地基”,与国家关键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基础研究不以特定应用为目的,而一旦取得前沿突破,将对关键技术发展、经济增长乃至整个社会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原创型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构建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力军、行业龙头企业等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协同创新机制,聚焦基础理论问题和前瞻科学问题,实现未来革命性技术在源头上的突破。

1.我国基础研究面临投入不足、参与主体单一等问题,影响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进程,需要鼓励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基础研究占比明显提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存在五个“不足”或“偏低”:一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占全部研发投入的比重偏低。据统计,“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为6.32%”①,“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15%~25%的水平”②。二是基础研究经费过度依赖政府,企业和社会投入偏低。“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中,政府投入占比高达92%,企业仅占4%,其他主体占4%。而美国基础研究经费中,政府、高校投入一般占60%左右,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投入占40%左右。”③三是企业研发经费主要投入试验发展环节,基础研究严重不足。“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中只有0.5%左右用于基础研究,与主要发达国家5%以上的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④四是基础研究主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企业参与的广度深度不足且动力不强,容易造成重技术轻科学、重产品轻研究等问题,使原创型创新成为“无源之水”。五是基础研究以论文、专利成果居多,在指导技术攻关、实现有效产业化方面严重不足。为此,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鼓励基础研究的多元化参与,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颠覆性技术创新正驱动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既倒逼企业打破传统竞爭思维,也使其获得差异化突破和非对称性赶超机遇,以超额利润回报激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革命性技术创新。近年来,人工智能、新材料、量子技术、基因编辑等颠覆性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伴随颠覆性技术创新而来的是企业发展模式的重塑,规模优势、要素禀赋优势等企业竞争的传统“王牌”受到冲击,原有的稳态竞争思维被打破,倒逼企业转向动态创新竞合思维,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企业边界和产业边界模糊化,成熟企业的跨界竞争压力增大,更多的行业外竞争对手出现,促使企业由竞争策略转向竞合策略,产业内各企业通过合作竞争实现共存共荣。另一方面,颠覆性技术创新也创造出新的赛道,新赛道面临的技术专利壁垒和产业链封锁相对较少,有利于技术标准制度话语权的争取和国际合作空间的加大,使初创企业获得差异化突破和非对称性赶超机遇。同时,从已有的颠覆性技术爆发对产业发展的指数型威力看,颠覆性技术创新可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回报,这种示范效应也将激发更多的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原创型创新。以深圳为例,企业已逐渐成为深圳基础研究和研发创新的主力军。《2021年深圳市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深圳基础研究经费总投入122.02亿元,位列北京、上海之后,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其中,企业基础研究经费79.84亿元,占比达65%,占全国企业基础研究总量的47.9%,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⑤。从近年来企业发展情况看,部分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已进入科技创新“无人区”,开始重视基础研究投入和前沿技术探索。“截止到2022年10月,华为过去10年累计研发投入8450亿元,每年基础研究投入超过200亿元,设立了86个基础技术实验室,并团结全球高校成立了172个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实验室。”⑥

二、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

我国基础研究的主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投入,企业的重要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政策和风险分担机制、校企之间基于前沿技术探索研究的沟通合作较少、科学基金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水平难以满足校企深度合作需要等,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不足,缺乏常态化的参与渠道,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也较为有限。

1.基础研究激励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健全,企业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基础研究具有公共品属性,且不以特定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其成果形成和回报的周期长、难度高、不确定性大,投资风险较大,政策设计中的针对性激励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健全,企业难以直接参与基础研究。《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2)》显示,“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中企业执行占比仅为6.52%,同期美国这一比例为32.14%,日本为47.07%”⑦。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活动的参与度不足,不利于发挥企业作为创新成果应用主体的引导作用,容易造成基础研究脱离行业前沿方向、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2.校企沟通合作渠道较为有限,不利于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互动。当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交流渠道有限,开展技术合作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研发链条的下游,以技术咨询、成果转化为主,前沿技术探索方面的研究合作相对较少。同时,校企合作方式一般以“一事一议”的横向项目委托为主,具有临时性、浅层次特点,且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评比考核项目权重设置常有纵向项目在前、横向项目在后的倾向,对校企深层次融合创新的支持不足。

3.基础研究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科学基金和科学捐赠的常态化机制尚未确立。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的特点,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九成以上来自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常态化参与机制尚未确立,企业开展科学捐赠的途径少且捐赠资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比重偏低。研究显示,“我国企业科学捐赠的主要渠道是高校基金会。2015年全国约460家大学基金会公益支出中,仅有11%用于科技研究、扶贫助困、文化和公益等方面”⑧。

4.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未深入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服务校企协同创新的效果有限。科技中介机构和服务组织是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辅助,“基础研究—科技成果—商业专利—商业产品”的每个关键节点之间都需要专业、有效的衔接。专业化科技中介机构和产业化科研服务组织不仅是研究成果转化的“桥梁”,也是创新活动全流程的“黏合剂”。它可以黏合原创型创新全流程中的各参与主体,增强主体之间的沟通协作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并在促进多方沟通的过程中增强对基础研究理论成果和技术创新应用场景的理解,及时感知创新网络中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孕育新的组织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目前,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深化合作服务、全方位开展校企对接的作用仍有待加强。2022年苏州市统计局科技中介服务专题调研显示,超五成的中介机构和企业认为与政府、科研院校、高校、企业的对接不深,以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为主,在技术创新阶段的合作力度明显不够。

三、构建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协同机制的建议

加强基础研究,要构建多元化参与和协同机制,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大型国企作为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前沿突破和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协同创新路径。

1.健全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针对性激励机制和长期渐进支持机制,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通过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鼓励企业进行突破性技术创新。一方面,要提升企业基础研究的激励水平,有针对性地提高企业基础研究加计扣除力度,并通过保持税收优惠及其他支持补贴政策的稳定性,使企业在基础研究投入方面形成稳定预期。要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元投入的稳定支持机制、渐进资金投入机制和长周期评价体系。为提高资金投入效率,要根据基础研究的资金需求特点和进展情况,为科研机构和企业量身定制渐进性补贴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和推介力度,做好政策效果跟踪和动态调整。另一方面,要建立以天使投资为主的风险分担机制,提升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天使投资可应用于创业创新早早期,投资相对灵活,能够承担高风险,与基于基础研究的原创型创新融资需求相匹配。通过政府出资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有利于引导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基础”。深圳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深圳天使母基金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天使投资类政府引导基金,总规模达100亿”⑨。据报道,“截至2022年11月底,深圳天使母基金已累计投资项目671个,其中涌现出114个估值超1亿美元的‘潜在独角兽企业,4个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⑩。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为推进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孵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进一步打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壁垒,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畅通创新人才流动“旋转门”,拓宽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渠道。要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评价激励机制改革,鼓励其与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相关横向合作项目,并以分类改革为契机,鼓励部分面向行业发展的科研院所加大横向项目考评和激励力度,完善基础研究成果分配和产权激励机制。要切实提升校企融合的深度、广度,推广科技成果“沿途下蛋”模式、“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等经验做法,缩短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鼓励探索企业技术型人才与高校科研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岗位灵活机制、成果奖励认定、专项基金设立等形式鼓励人才双向流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员去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例如,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本地的龙头企業共建联合实验室,面向未来产业进行前端开发,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大讲堂和研究中心,重点布局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大健康领域及5G和云联接设备研发制造等方向。同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借助高校的科研人员和科研仪器,围绕核心技术在周边应用场景进行研发,提高技术壁垒。

3.坚持政府牵头、社会多元投入的原则,深化基础研究的科学基金改革,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为提高资金效率并保障稳定性,要根据基础研究的资金需求特点,综合利用科学基金、天使投资等手段,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元投入的稳定支持机制、渐进资金投入机制和长周期评价机制。参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众多企业联合设立研究项目的经验做法,拓宽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渠道,同时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要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科学基金改革,在数学、物理等部分基础学科或部分研究机构开展长周期资助机制试点。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科学基金,提高企业、个人捐赠基础研究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捐赠路径。加大科学基金对非共识、颠覆性、高风险的原创性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探索对后续有望获得突破性原创成果项目的延续资助机制。引导更多企业联合出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行开展基础研究资助项目,针对行业发展紧迫需求,吸引和集聚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围绕关键技术领域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圳腾讯公司启动“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该项目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计划10年内投入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以期实现原始创新突破。

4.充分发挥专业化科技中介机构和产业化科研服务组织的作用,推进校企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阶段的深度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科技长入经济。要充分发挥专业化科技中介组织和产业化科研服务组织在战略咨询、信息对接、成果转让、金融支持、产业化应用等关键环节的重要作用。提升科技中介服务人才和机构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将服务领域由成果转化阶段逐步拓展至创新活动全过程,促进校企在技术创新阶段的深度沟通和对接。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面向市场发展的有效机制,為在孵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平台、仪器检验检测、产品小试中试开发等专业和特色服务。通过打造基础研究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研究成果应用场景与企业需求撮合平台,健全包括知识产权、研发设备等在内的资产评估与质押贷款体系,加快建设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解决技术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为原创型创新成果产业化扫除障碍。

5.利用新一轮颠覆性技术创新契机,激发企业创新需求,实现企业原创型创新的“需求拉动”。要利用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所带来的契机,鼓励企业跨界合作、探索创新。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协同多元创新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任务为牵引,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此外,政府还需做好颠覆性技术创新破坏性后果的风险预案和应对措施准备,通过完善在职技能提升补贴政策,提高失业保障额度,提供终生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等,为创新活动对经济社会可能的影响做好兜底和保障。

(作者:深圳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评估发展研究中心 李睿、武汉科技大学 李永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洪群联,课题组负责人:武汉大学 政武经)

[注释]

① 国家统计局.2022年我国R&D经费突破3万亿元 与GDP之比达2.55%[EB/OL].(2023-01-20)[2023-03-01].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730.html.

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四五”规划《纲要》章节指标之1——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EB/OL].(2021-12-25)[2023-03-01].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fzgh/202112/t20211225_1309668.html.

③潘教峰.基础研究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N].人民日报,2023-02-01(11).

④佘惠敏.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我国研发投入何以再创新高[N].经济日报,2022-09-05(3).

⑤深圳市统计局.2021年深圳市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2021-11-16)[2023-03-01].http://tjj.sz.gov.cn/zwgk/zfxxgkml/tjsj/tjgb/content/post_10242798.html.

⑥潘亮.华为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超千亿[N].羊城晚报,2022-10-31(A6).

⑦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创业与产业转型研究中心.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2)[R/OL].(2023-03-06)[2023-03-22].http://k.sina.com.cn/article_5705191799_1540e517702001p88g.html.

⑧薛薇,魏世杰.新时代我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学研究的支持政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1(5):65.

⑨深圳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22全球最佳投资机构榜单揭晓,深圳国企深圳天使母基金管理公司和深创投荣获多项荣誉[EB/OL].(2023-02-22)[2023-03-01].http://gzw.sz.gov.cn/gkmlpt/content/10/10441/post_10441178.html#1907.

⑩曹媛.专访深圳天使母基金总经理李新建:解码百亿天使母基金“样本”,天使投资如何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EB/OL].(2023-01-19)[2023-03-01].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30119/herald/92bd268cbb6787e5c438b5dd9e906f38.html.

[参考文献]

[1]范旭,李瑞娇.美国基础研究的特点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9(6):634-648.

[2]徐翌钦,曾坚朋,仲亮.深圳高层次人才引进短板及对策[J].开放导报,2022(1):89-96.

[3]叶玉江.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5):589-595.

[4]刘阿祺,马旭飞.天使投资3.0:创新驱动与生态构建[J].清华管理评论,2021(6):6-13.

[5]张旭.加强企业基础研究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着力点[J].科技中国,2022(10):3.

[6]巫英,张古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企业联合资助基础研究的经验及启示[J].科技智囊,2022(7):8-13.

[7]马小晗.光明科学城“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在全国推广 为锻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贡献“光明经验”[N].深圳商报,2021-08-26(7).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产教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产教融合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