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认知视角下的食器体验设计策略研究

2023-05-18 21:30李雅娟邓嵘
设计 2023年7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体验设计

李雅娟 邓嵘

关键词:情绪认知 饮食器具 青年群体 体验设计 饮食体验

引言

情绪和认知会影响人的饮食行为,人们摄入食物时有时并不一定是生理或者营养需要[1]。近年来在社会压力、复杂环境、生理状况以及个体认知等多因素的刺激下,当代青年群体常被抑郁、焦虑此类不良情绪困扰,这类情绪影响到他们的日常饮食从而引发情绪性进食行为,即个体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采用进食行为来应对缓解[2]。关注青年群体的健康情绪,并培养正确认知下的健康饮食行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食器作为进食活动的必需产品,始终影响着使用者的饮食情绪及体验,重新思考饮食器具与用餐者之间的关系对改善情绪性饮食现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设计领域帮助青年群体减弱情绪饮食行为倾向,并预防饮食失调症状是设计界学者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情绪认知理论与饮食器具

(一)情绪认知理论:2 0 世纪中期,美国心理学研究专家Lazarus作为情绪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的观点代表者,阐释了认知—评价理论,他主张不同情绪性质的表达是由个体的认知评价所引起的[3]。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情绪和认知彼此独立但互相影响,理论主张情绪是由下述三种因素引发的,分别是物理环境、生理情况和认知过程,即使处于相同物理环境下个体也会因个体生理和社会文化等背景差异产生不同认知评价等级,从而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

(二)饮食器具:饮食器具是指人的饮食活动中人作为使动方和被动方进食食物时所使用到的所有物品,它们通常起着承载、接触、运送食物的功能,并为人们带来便利。食器根据其实际功能用途可划分为盛放器具、运输器具、饮用器具、环境器具以及清洁器具五种类别[4]。随着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升级,用餐者追求更健康的饮食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体验,食器不应只是具有运载食物功能的器具,应当辅助用餐过程变成人、食器、食物和场景等多方的交流互动过程。

二、情绪认知理论介入食器体验设计的价值分析

现阶段国内外很多学者对食物、饮食行为、情绪之间的关系已从多角度多方法进行了研究。Patel and Schlundt研究发现正向和负向情绪下人会吃更多食物,并且情绪越正向对饮食过程影响越大[5]。Lyman研究发现正向情绪会使人更倾向于摄入健康食物,负向情绪会更容易摄入非健康食品[1]。研究显示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不同性质情绪与食物摄入量、食物健康性质之间的影响关系,鲜少强调用户认知和食器的重要作用;国内当前情绪认知理论研究主要分布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领域中,更多关注饮食失调群体的疾病治疗。本课题选择较容易产生情绪问题但未达疾病状态的亚临床人群——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饮食过程中的实际需求。研究将情绪认知理论和饮食器具体验设计结合起来,根据用户典型饮食行为和情绪认知特性,开发饮食领域食器的新体验,辅助实现国家对于青年饮食营养改善的需求。

三、青年群体饮食行为和情绪认知特性

(一)研究方法和目的:在青年群体饮食过程中运用情绪认知理论,需要充分了解用户的具体饮食行为、饮食情绪种类以及情绪认知特性,并总结机会点运用在饮食器具体验设计中。本次研究选取18-30岁的青年群体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首先运用问卷调研了解青年群体日常饮食情绪细节及影响因素;其次运用情绪环形模型调研分析青年群体饮食活动前的情绪愉悦度-强度倾向情况;接着运用荷兰进食行为问卷(Dutch Eat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DEBQ)分析青年群体的情绪性、外部因素和节制性饮食行为倾向,最终整合、归纳、分析出青年群体的情绪认知特性并解析潜在需求。

(二)饮食情绪问卷调研:为了充分了解用户日常饮食活动的细节以及饮食情绪的影响因素,针对18-30岁青年群体线上发放了119份问卷,剔去无效问卷最终剩余115份有效问卷。问卷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个人基本信息、正负情绪下的饮食倾向、饮食情绪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得知当处于消极情绪下,青年用户群体更加倾向于食用甜食、含糖饮料、高脂食物、小吃等不健康食物;产生负向情绪的原因包含学业压力、工作压力、感情等社会认知因素,外貌身材、自身疾病等生理状况因素,不适的天气/温度/气味/声音等物理环境因素,数据结果显示,青年群体消极情绪出现的频率与情绪认知理论三个核心要素认知因素、生理状况以及物理环境呈显著正相关。

(三)情绪环形模型空间模拟:Russell提出的情绪环形模型是情绪分类中使用较为广泛和全面的方式,他根据情绪的愉悦度和强度为独立纬度将情绪分为四种类型[6]。研究通过问卷形式收集到影响115名青年群体饮食活动的情绪类型,在情绪环形原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用户情绪数据按照同等比例绘制出青年群体情绪分布图,见图1。

根据分布图可以得出,愉快-高强度的高兴型情绪和不愉快-中等强度的厌烦型情绪更容易影响青年群体的饮食活动。对用户回访得知处于高兴、快乐、欣喜等愉快-高强度型情绪时,会促进进食行为并更加倾向摄入健康食物,当处于沮丧、颓废、悲观等不愉快-中等强度型情绪时,用户会促进进食行为并更加倾向于摄入不健康食物,当处于悲痛、苦惱、紧张等不愉快-高强度型情绪时,用户会抑制其进食行为。

(四)荷兰进食行为量表评估:调研选用中文版荷兰进食行为量表,在Van Strien等人开发的荷兰进食行为量表基础上,剔除重复涵义和不适用于国人饮食环境的问题选项,最终剩余21个问题,分为情绪进食、外因进食以及限制进食三部分[2]。研究选取115名18-30岁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经信度分析各子问卷情绪进食、限制进食、外部因素进食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均大于0.8,具有良好信度,具体分数见表1,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此类行为倾向越明显。计算得出青年研究对象中限制饮食行为均分为3.46分,情绪饮食行为均分为3.12分,表明青年人更易出现控制和减少饮食倾向即限制饮食行为。

将青年男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女性的三种进食行为得分都明显高于男性,其中女性情绪和限制性饮食行为更多。情绪饮食数据显示,当处于无聊、抑郁、气馁、孤独、焦虑的情绪状态时青年会更加想要吃东西,当处于害怕、失望、恼怒的情绪状态时会较少想要进食。

(五)青年群体情绪认知特性:根据青年群体饮食活动过程的调研结果,结合情绪认知理论中认知引发情绪的三个刺激因素物质环境、生理状况和认知过程对青年群体的情绪认知特性进行以下归纳总结,提出设计介入食器影响其饮食活动的方向:

1.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包含外界刺激如气候、温度、声音等因素和产品的五感官物理特性,不同物理环境会给个体带来不同性质及强度的情绪感知。承载着学习工作生活等外界压力的青年群体容易产生厌烦、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长期处于单一枯燥用餐环境中或使用同一用餐工具会增大青年群体用餐行为中的消极情绪倾向,从环境角度提升青年的感官饮食体验有助于影响情绪感知,并改善其情绪饮食行为。

2. 生理状况:青年群体的生理状况影响着饮食过程中产品的交互方式和用户的认知体验。当代多数女性青年群体受社会以瘦为美的社会主流认知影响,对身材不满意会出现自卑、焦虑等情绪;部分青年男性肌肉成瘾现象严重,补充营养成分过剩;患有生心理疾病例如抑郁症的青年群体会表现害怕、恐惧等负面情绪,同时引发暴食行为。应当充分考虑上述青年群体的生理特点,从功能属性和象征意义层面提出饮食器具设计策略,改善青年的行为与认知体验。

3. 认知过程:青年群体无法正确合理地认识饮食过程中的食物、环境和器具,例如故意选择利于减肥的食物来控制自己的体重、只挑选爱吃的食物进行食用、不喜欢进食环境或器具,在此过程中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同时对健康食物也产生了抗拒情绪。青年对食器的认知涉及到物理特性、功能属性和象征意义三层面,对应设计策略应当引发青年的认知共鸣。

于是青年群体食器应当在上述总结的情绪认知特性基础上进行体验设计层面的思考,从食器的物理特性、功能属性和象征意义三层面对青年群体情绪进行良性感知、引导,促成更积极健康的饮食活动。

四、情绪认知视角下的食器体验设计策略

根据体验设计的五大分类[7],结合情绪认知理论以及青年群体的情绪认知特性,分析食器的物理特性、功能属性和象征意义,将青年群体使用的食器分成感官、行为和认知这三个从具象到抽象的体验层面进行设计策略的推导和阐释。相关食器产品可以在感官体验层面影响青年群体的情绪感知,在行为体验层面上与青年群体形成有效情绪交互,在认知体验层面上与青年群体形成情感共鸣,改善对饮食过程的认知,减弱饮食过程中遇到的焦虑、苦恼、自卑、抗拒等负面情绪,从而培养健康的饮食活动,见图2。

(一)感官体验层面下的情绪感知

人使用自身的感官系统与饮食器具进行交流而产生的体验称为感官体验[8],感官体验层面中食器从视觉、触觉、听觉、味觉这五感官中的四个方面给用户提供不同程度的情绪感知与影响。从青年群体的情绪特殊性和认知差异角度出发,应当关注物理环境刺激和认知差异带给青年群体的情绪影响,分析感官体验层面对青年群体饮食行为的健康引导[9]。

1.增强色彩差异 关注产品形态:人的第一感觉是视觉,产品的色彩、形态、肌理、体积等物理属性会通过人的视觉系统传达不同的体验感受。食器带来的视觉体验是被个人认知所影响的,当视觉效果高于用户期望值时将会产生较好的情绪感受,达到良好的视觉体验。

食器色彩是视觉体验中影响较大的要素之一,设计时应充分了解颜色对于食欲的影响效果,并合理运用在不同饮食习惯的青年群体中。对害怕、恐惧等消极情绪状态下及有节食倾向的青年群体,食器应当采用黑白色、鲜艳活力的橙黄色和浅绿色,通过视觉刺激帮助胃液分泌来提升人的食欲,突出食器内食物的诱人程度,激发青年群体用餐乐趣、鼓励其增加用餐次数和用餐意愿。对处于无聊、抑郁等消极情绪状态下及有暴食倾向行为的青年群体,食器应当采用热情的红色,引起用餐者的兴奋与紧张感,抑制其食欲,同时红色食器与绿色蔬菜的对比会改变进餐者对于食物的认知,摄入更多绿色蔬菜,营养更加均衡。

形态也是产品设计中的重要视觉影响因素,食器形态设计可以通过视觉和容量之间的差异给用户心理暗示,最广泛的应用是帮助暴食用户有效降低进食量。例如Maijiea设计了多款可以放置在食物中央占据空间的食器,来帮助减少暴食人群的食物摄入量,使得饮食过程安全健康且心情愉悦。Bon Appetit食器将三种动物鸟、兔、猪的形状设计在餐盘底部,通过人们对于动物体形的认知联想来引导用户减少不合理饮食行为[10],见图3(左)。因此关注食器的主要视觉要素——色彩和形态并为用户引导正确健康饮食方向十分重要。

2.模拟触觉体验 削弱消极情绪:触觉体验是用户通过触碰食器而获得的感官体验之一,体现在食器材质、纹理以及温度等要素上。手唇触碰的方式能够增进用户与食物、食器间的关系,体验细腻真实。

不同材质会传达给用户不同信息和情感,根据调研结果显示,青年群体的饮食场所多数处于公共场所如食堂或餐馆,公共食器多数采用耐摔耐磨、轻巧坚固、方便量产的不锈钢、塑料材质,这两种材料通常代表冰冷中性且隔熱性较差,因此食器应当选用温和舒适安全的材料例如木质或陶瓷材质。除去材质因素,温度也不同程度影响着用户的触觉体验,为青年群体的食器设计中应避免使用隔热性较差的不锈钢食器,应给予用户恒温舒适的感觉。针对消极情绪下厌食的青年用户,食器应使用增强食物感知的纹理与材质,融合视、触觉要素带给用户多感官体验感知,从而削弱消极情绪、增强食欲。例如韩籍设计师Jinhyun Jeon通过探索触觉感官体验设计了带有凸点以及暖色的汤匙,刺激人的口腔味蕾最终提升食欲,以此获得更加愉悦的饮食体验,见图3(右)。

3.创设听觉环境 营造进食氛围:声音会干扰人的味觉判断与大脑反应,配合其他感官影响用户情绪和味觉体验,例如餐厅会播放舒缓音乐为用户营造出轻松愉悦的用餐气氛。

食器设计应当结合具体材质和功能巧妙运用声音这一要素,考虑食物本身及环境装饰,创设轻松愉快的用餐环境以给食客最佳的进食氛围。与食器相关的声音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食器發挥自身功能产生的声音,一类是由个体与食器互动而产生的声音。烹饪食器发出的声音通常与其自身功能形式有关,例如发出鸣叫的小鸟热水壶既能提醒用户又能引发愉悦情绪。进食食器的声音多数由人与食器之间的互动行为中伴随产生,使用陶瓷材质勺子的清脆声音会使人产生愉悦的进餐情绪,避免因食器设计的弊端引发用户尴尬苦恼的负面情绪等。例如张梦天设计的Sonic Seasoning系列食器产品会根据测量食物的重量而以音高/和弦做出反应,食物放入手指碗时会发出辅助音,如咯吱声或是吐泡泡的声音,在用餐者食用时发出悦耳的声音以实现良好的听觉体验,见图4(左)。

4.提升味觉感知 激发愉悦情绪:味觉体验即食器给用户带来味觉共鸣并达到较舒适的感受,餐具本身不具有味觉属性,是由其所盛装的食物所提供的味觉体验。

综合考虑到青年群体易出现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的特性,食器设计中应当合理运用材质、形态、触感等,在使用中提升用户味觉感知、激发用户愉悦情绪进而提升用餐体验。随着设计师的关注,出现一些辅助味觉体验的食器,例如Michel / Fabian工作室推出一款汤匙,通过对食器的探索寻找如何改变用户对食物味道的感知。这款Goûte汤匙让使用者回忆起儿时吸吮手指的动作,实验室数据表示,用它来吃酸奶等液态食品时,使用者对食物的感知度以及评价大幅度提升,相较于其余勺子更容易产生愉悦心情,见图4(右)。

(二)行为体验层面下的情绪交互

青年群体的饮食场所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食堂、家里、餐馆和寝室,公用食器使用次数频繁,乘装、运送食物的功能较为单一,用户与食器间枯燥反复的交互行为易引发烦躁、低落情绪,造成不良的饮食体验。因此在食器的功能属性和使用操作上,更多考虑用户的生理状况和认知过程,注重带给用户的行为体验并与用户完成良好的情绪互动。

1.实现趣味饮食 鼓励社交互动:体验经济时代到来让更多消费者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现代青年人在饮食生活中更加注重餐桌仪式感,然而由于饮食环境多为聚集性标准化用餐,工业化生产的食器产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缺少了情感与趣味性。

食器设计应多使用趣味性、可互动元素,增强与青年的互动行为,引发用餐兴趣,产生愉悦情感从而获得更好的饮食体验。趣味性较高的食器不仅可以增强使用者本身的愉悦情绪,还能够增强用餐者间的情感交流,鼓励进行社交互动,从而提升用餐品质和气氛。例如Ototo Design团队设计的尼斯湖水怪汤勺漏勺系列产品,其勺柄参照了尼斯湖水怪的形态,当置于锅中时好似水怪探头湖面,有趣的形态和意义受到很多青年家庭的喜爱和购买。设计师Bilge Nur Saltik从推进用餐社交互动的目的出发,设计的share food系列陶瓷餐具底部为两折面,可以向两面倾斜,用餐时会面向不同的用餐者,旨在让用户领会分享食物的涵义,不仅趣味十足,还促进了食用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见图5(左)。

2.注重智能交互 加强营养认知: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化餐具也走进人们的视野,一部分产品旨在提倡通过智能化的设计关注自己的营养摄入程度,从而培养更健康的饮食方式。

部分青年人较少关注自己的营养摄入和饮食过程,沉浸于消极情绪从而导致不健康的饮食方式,运用智能化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用户情绪、增强用户对食物的认知,从而达到较好的用餐体验。因此运用智能设计引导用户的认知关注其饮食本身将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例如一款智能盘子EATENSE将智能设计与用户视觉体验结合在一起,在产品底部平面设置显示屏,使用者可以通过连接软件导入盘子背景图案,同时自动模式下,盘子内放置不同食物显示屏也会识别食物并自动匹配合适的图案,从而营造更积极的进餐氛围,让食物看起来更加美味,见图5(右)。

(三)情感体验层面下的认知共鸣

好的产品传达的象征语意可以触达用户心灵,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在饮食过程中,食器的象征意义可以在认知层面为用户传达健康的饮食观念从而形成良性引导。调研结果显示青年的不良饮食行为在性别上具有一些差异,饮食教育体系和意识并不成熟,因此食器应充分关注情感体验层面上的设计,最终与青年认知形成共鸣。

1.关注性别差异 关怀女性心理:据相关学者证实,尽管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但女性的情绪性进食和限制性进食得分都比男性群体要高些,这个差异在青年群体中尤为显著[2]。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在于青年女性普遍受“瘦即是美”的社会心理现象影响而出现节食行为,另外,女性较男性对于情绪感受和变化尤其敏锐,从而易产生情绪性进食行为[11]。因此食器设计中应当更多关注性别差异,提供更多的关怀元素,从而引起女性用户群体的认知共鸣和情绪通感。例如专为瘦身心理女性推出营养科学分区食器,并进行每日摄入营养指导和监测,调整进餐过程中的紧张、害怕情绪,从营养认知的角度降低其不良饮食行为,让饮食行为变得更加可控。

2.培养正确认知 教育健康心理:除了食器的物理属性和功能属性本身,食器还应当从其背后传达的意义中教育和引导用户形成健康良好的饮食方式。除了食器本身,食器相关设计应带有教育意义,告诉青年群体,应当如何调整情绪和认知,好好吃饭。例如一搏工业设计公司设计推出的正念餐具旨在培养使用者在饮食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关心吃饭本身这件事情,让使用者有意识地去练习正念冥想仪式,从而通过长期的练习和使用,形成可持续且良性的饮食行为模式。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幸福指数和生活水平的显著升高,个人、国家和社会都更加关注饮食,追求健康的饮食生活成为了人们提升生活品质的方式。本研究从情绪认知理论的物质、生理、认知三个层面分析和引导青年群体的情绪,调研总结出青年群体的饮食活动和情绪认知特性,探讨了从体验层面对食器进行设计阐释的必要性,推导出适用于该群体的食器体验设计策略,为后续相关食器设计起到启发借鉴作用。不足在于实践方面缺少对于策略的实际设计验证,在后续设计开发过程中应当合理运用相关策略。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体验设计
当代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弱化与重构
餐饮行业中的服务体验设计
试论五感在景观设计中的探究与应用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界面体验设计研究
体验设计导入校园网人事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之初探
以迪士尼乐园为例探析体验设计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