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体验引导下的儿童互动玩具设计研究

2023-05-18 21:30王佳琦张勇李哲
设计 2023年7期
关键词:设计

王佳琦 张勇 李哲

关键词:听觉体验 儿童认知 互动玩具 材质感知 设计

引言

声音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既可以传递信息、带动我们的情绪来愉悦心情、又可以发出警告预示着危险。不难发掘,儿童在理解音乐、学习乐器之前,就愿意利用身边的物体敲敲打打来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因为儿童在认知过程中会不断探索周围接触到物体所发出的声音,从而产生不同的感受。例如,儿童在玩耍中无意制造出一些声响,同时又在观察周围人对这些声响做出了什么反应,这对于儿童来说就是其对声音的自由创作。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和激发儿童对自然界中声音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就如同画画为他们所带来的快乐和想象一样。

一、听觉体验

伴随人类认知和情感而发生的听觉感触促进其听觉体验的产生。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们通过“五感”获取外部资讯并和外部世界产生互动。在这五种感官中,视觉传递了人类大约百分之七十的资讯,听觉传递了大约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听觉是除了视觉以外人类另外一个收获信息的重要方式,甚至在一些方面拥有人类视觉系统所不具备的长处,听觉与视觉的搭配能够提高人类的整体信息接收效果[1]。

听觉的最直接来源是声音,声音的特殊表现来自于人类的社会经验。不仅如此,声音在一些方面还具备了视觉所不具备的直接感官刺激: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早已知道用高低、强弱的声音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原始社会时我们的先民以大声喊叫、呼唤动物视为人类抵御掠食者防卫体系的核心奥义,以集体大声、节律性的歌声来对抗或吓退掠食者;旧石器时代的声音源材料限制于人的喉部所发出声音,生存是原始声音产生的最基本形式;新石器时代,人们对中空的骨头进行了粗加工,在打猎等社会活动中用以传播信息。后来人们开始对材料实行了更严苛的选择和加工工艺,由此就产生骨笛。远古人类开始创造并欣赏乐曲,此时的音源所产生的声音材料已不止于人的生物条件;青铜时代更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编钟为此时期典型的代表,“声振而远”正是其特点,征战危机时刻往往君主会亲自鸣钟达到振奋军心的重要作用。

到了现代,声音的体验和表现更加多元化,给人们的感受也更加多样,人们不仅在声音中可以寻找到一些感官上的匹配,也可以引起个人对过往的回忆和特定声音的唤醒[2]。首先,直接引起人感官匹配的声音有:例如,自然界的声音:山泉声给人以回归自然、归于山野的宁静感;夏日海浪翻涌声则给人带来休闲度假的放松感;图书馆翻书声会给人带来投入和专注的感受;屋外淅沥沥的雨声则给人带来舒适、安全的感觉。一些声音也可以唤起人们的直接感受,链接起人的回忆:记忆里春节时一家团圆看电视的声音、儿时街上的叫卖声等,而能唤起人们回忆的声音大部分来自儿童时期记忆累积。可见,听觉体验不仅能够达到信息传播的效果,儿童时期感性积累还能引起一系列真实反映,因此在儿童阶段应尽可能地给予儿童丰富的听觉体验,进而更好地促进其感官延伸与情感延伸。

二、听觉体验的积累与儿童互动玩具

在儿童能力发展的敏感阶段中,首先出现的是感觉敏感阶段。听觉感知是识别声音特征的感觉。不仅是儿童十分敏感的感觉通道,还是儿童早期的感官体验方式。未出生的胎儿和新生儿在有生命那一刻就有了听觉反应与听觉体验[3]。也就是说,儿童与外界的接触往往是从声音开始的,儿童通过耳朵感知音源的方位、音色等,使身体与物体在产生丰富的接触,儿童根据听觉上所产生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馈,当下一次体验来临时,形成更加准确的影响反馈。也就是说,五感体验中,听觉体验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与地位[4]。如图1

可以看出,儿童对于声音的感知非常敏锐,而且其与生俱来的听觉感统和对于声音的感受力是该阶段儿童认知发现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注重对于儿童感知能力培养的互动玩具在市场中也是比比皆是,互动玩具所提供的互动性可以很好地帮助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得到提高,通过使用互动玩具能够帮助儿童了解生活周围的环境,传达基本常识。在我国,市场上较为受欢迎的听觉体验互动玩具品牌繁多且丰富,不同的品牌听觉体验互动玩具都力图在某一方面刺激儿童的体验,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如表1

从国内外玩具品牌分析调研总结后仍旧可发现一些设计空缺。從互动设计方面来看,儿童通过控制声音的行为积累自身的感性经验,单一的操作方式无法赋予玩具对于儿童的游戏性,也无法满足儿童对于玩具的多样化需求。对喜爱高挑战性游戏的儿童而言,单纯地通过声音体验互动已无法满足儿童强烈的好奇心与游戏趣味的体验;从表现设计方面来看,大多数儿童玩具都以静态造型为设计原点,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发声功能是唯一的兴趣点,由此就造成儿童对于声音的探索弱化,自主创造与探索的兴趣得不到充分的激发。

因此在儿童玩具设计中不仅要注重玩具本身的形式语言,更应该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儿童身上,与儿童本身相结合,以儿童为中心,与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身心发展相匹配[5],满足儿童在玩具体验的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三、听觉体验引导下的设计策略

根据儿童认知体验流程,可以总结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指导设计实践,设计实践的流程分为材质感知的联想构建、及时同步的视听联觉反馈响应以及听觉载体的模块化体验。

(一)材质感知的联想构建

儿童通过听觉感知外在世界,材料是不同听觉产生常见的载体。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设计师们开始更加重视听觉感受中的材质美学特征和材质的隐形特点,Yukari Nagai就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感觉特点”是材质“隐蔽特点”最基本的属性。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材质并不只是一个视觉存在,同时又是一个听觉存在,它们之间在感觉上有种微妙的共生关联[6]。由不同材质相击而产生的音色,由于各种材料质地、质量、造型、厚薄等不同也会有很多差异,乐器就按照这种原理制作,从而形成了美妙生动的旋律。当人类见到如此精薄的玻璃时,不仅觉得其晶莹剔透与硬脆的质感,而且还会联系到在敲打时会产生的清脆悦耳的声音和打碎时会碎裂刺耳的声响,从而建立起的心理共鸣才形成了人对事物的立体理解。不同的材质会给人不同的联想,在儿童玩具设计中主要运用的材质有:木质、塑料、布绒、硅胶等,每个种类属性属上均有不同,玩具的设计会根据他们的特征进行合理的选材、加工。[7]

木头所呈现的不同状态会为用户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根据用户观察,家长与儿童更喜欢圆润光滑的木质玩具。家长注重的是木头先天所具备的安全特性以及玩具与儿童互动的过程所产生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而言,此时期儿童通过五感来建立自身的认知体验以此构建成对事物的全方位认知。木质材料因其自身所具备的天然特性,触摸起来给儿童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也更利于构建儿童对大自然的认知体验;木块之间撞击产生的声音干净且不刺耳,因此儿童喜欢木块之间的具有碰撞性的操作,吸引儿童进行拼接和搭建;木质本身的肌理在视觉上就给人一种舒适、自然的感觉,当转化成具有一定体量的玩具,大部分的触觉体验转变成为视觉刺激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与心理反应。

因此,在木质材料的玩具中,儿童主要通过触觉、听觉、视觉来产生对材质的构建和联想,一般来说,前两者会共同形成对产品材质感的认识,视觉主要是产生对产品造型和色彩的感受,这将会成为后续玩具设计的新的表现角度。

(二)及时同步的视听联觉反馈响应

完整的设计不仅关注设计所产生的动作,更注重根据动作所产生的影响,Giles Colborne 的《简约至上-交互设计四策略》中认为,交互设计中应重视反馈这一概念,交互是存在于人与人造物的关系,其中的信息交换使必不可少的。把互动理念运用于玩具设计,当儿童对玩具进行操作时,玩具会产生相应反馈,并可以与儿童产生持续的互动,吸引儿童对玩具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同时,互动方式应该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呈现出渐进式的特点。对于学龄前儿童,采用简单的动作行为来产生相应的回馈,例如可以采用手摇的方式带动机械齿轮组进行旋转运动获得声音反馈;而对于学龄期的儿童,这些已经具备感性经验积累且具有初级逻辑思维能力的儿童,互动的方式可以更加复杂。即儿童可以通过控制手摇的平均速度或瞬时加速度的大小来控制旋转的情况,这样的方式将达到“手、眼、运动”的同步反馈,达到调节敲击声音的节奏、速度和响度+的目的。此时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变化将同时反馈给儿童,这将进一步促进儿童感觉通道的联合发育。

(三)听觉载体的模块化体验

儿童的听力体验主要来自于多材质实物的敲打、拨动、吹动等声音感觉,在日常的听觉感知培养中,采用模块化和拼接的方式,可以实现多种材质相互碰撞发声的丰富效果,这对于儿童的创造力表现会有更大的提升。听觉玩具应利用可更换的发音声材料,实现更多样的听觉体验,选择具有替换性与对比性的模块化设计方式,可实现多种材质在同一载体上进行碰撞。同时,模块化和定格画面的设计手段,使得儿童在玩耍过程中通过视听双通道来获得体验,以此构成具有情感倾向的故事性感受。用“讲故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儿童去主动探索声音的多样性。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阶段需求,设计应提供不同视觉与听觉的元素与材质模块,提升听觉玩具的生命周期。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听觉体验引导下的设计策略进行设计实践,以验证听觉体验引导下的设计策略对儿童互动玩具设计的指导意义。

四、设计实践

(一)设计定位

本设计主要为学龄阶段儿童提供的一款听觉玩具,设计采用多种可更换的材料模块,结合手摇转动引起模块碰撞的发声方式,构成多模块听觉玩具,以此增强儿童对材料属性及其发声特性的感受力,培养儿童好奇心,激发对声音的想象力。该设计以分层“塔”状式为基础结构,加以每层镂空雕刻的“跳跃猫咪”在转动时形成连续的定格画面,再增加符号性的图形来进行设计。通过木板拼接的形式达到使用安全、易批量加工、节约成本的现实目标,并依托激光雕刻技术的精准加工,实现内部齿轮结构的相互咬合。当儿童摇动手柄时可随心所欲地控制旋转速度,进而控制发声材料碰撞声响的大小。儿童在玩具的拼接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儿童手部运动的能力,在摇动的过程中也为儿童理解物体振动发声原理做了基本的感性铺垫。当更换不同的发声材料时,碰撞声的音色会有差异;而当发声材料不变时,摇动越快使得碰撞的力度越大,声音的响度相应变大。儿童通过在不断更换发声材料模块的过程中,体验复杂多变的材料世界,该设计主要采用上述策略指导听觉体验的互动式玩具设计,后续可持续发展至其他类型听觉体验玩具设计。

(二)设计表现

第一,材质感知与玩具设计。儿童在认知过程中会不断探索周围接触到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对其做出相应的反馈[8]。不同音色的声响由不同的材料所决定,材料属性是物体最根本的属性之一。因此通过判断音色来识别不同的材料,有助于儿童形成对材料特性的认识。综上所述,该玩具设计了可更换不同材质的发声模块(金属、贝壳、石条、塑料等),儿童可以尝试更换不同或相同材质的发声模块,从中体验丰富多样的声音变化。例如贝壳与金属碰撞的清脆声、木材与石材在低速旋转碰撞产生的低沉声,高速旋转碰撞下形成具有律动感的声音等。在这样一次次尝试的过程中,儿童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有趣的发声材料,赋予不同材料的可玩性,丰富了玩具的生命力和提高了儿童对于声音的体验。使得儿童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变化来探索声音的奇妙,也有助于了解关于每种材料真实的音色。如图2

第二,模块化体验与玩具设计。模块化体验设计是指将产品从个体向完整组合、完整向个体拆分的一个设计过程,在模块化的设计过程当中重点是如何使产品在拆分、组合后仍然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将模块化体验思维与玩具设计相结合,为玩具提供更多的重组性、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创造性。设计分为组装与再创造两部分(1)玩具采用模块化拼装方式,不同与常规玩具的“完成态”,模块化的方式会让儿童在与玩具互动的“最初阶段”就亲身参与,锻炼儿童的手脑相互配合。(2)通过更换不同发声模块可以探索不同的声音,配合旋转、拨动等方式触发声音互动,在多次创造后,儿童可设计出符合自身认知的声音旋律,丰富自身对不同节奏、旋律的认知。再者儿童根据玩具不同的具象元素,可以通过调控声音模块营造出不同气氛效果,从而达到多元化的玩具体验。[9]如图3

第三,视听联觉与玩具设计。视听联觉突破传统玩具和儿童“弱互动”的现象,则要增强儿童与玩具之间的互动性,这既要增强儿童对玩教具的“操控力”,也要求玩具對儿童进行及时反馈。因此该玩具不仅采用可更换式的多种材料发声模块还采用了旋转定格的卡通画面设计与具有符号性的图形所搭配,可爱的猫咪形象在不同速度的摇动手柄下会产生相应的奔跑视觉效果,音乐的图形符号增加了整体的氛围感。儿童潜意识中会将画面内容和碰撞声音之间进行搭配赋予该玩具动态时独有的场景感和故事性,例如猫咪追老鼠的紧张动态场景搭配金属碰撞时产生的叮铃声,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以达到视听联觉的强情感化效果,以此来丰富玩具的故事性,如图4,在玩具的过程中儿童可以更加深刻理解听觉和视觉的紧密关系,以及声音对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

结语

多样互动玩具已经是未来玩具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儿童听觉体验玩具不仅以儿童身心发展趋势为内在指导,还为培养儿童创造力提供了更好的听觉锻炼和丰富的体验。设计中通过市场调研、设计分析、用户行为心理分析等方法,最终依据多维度的设计策略满足儿童时期对感官听觉体验的构建,为玩具设计提供新思路,进一步促进儿童玩具设计的情感化体验。让儿童在玩具体验过程中不断加强对真实材质、声音的认识以及通过暗示性的操作行为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

猜你喜欢
设计
二十四节气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基于PWM的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89C52的32只三色LED摇摇棒设计
基于ICL8038的波形发生器仿真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从平面设计到“设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