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汴水意象研究

2023-05-18 19:51孙雨欣
今古文创 2023年9期
关键词:宋词意象

孙雨欣

【摘要】汴水与宋代民生政治紧密关联,也是宋词中值得关注的意象。宋词中汴水意象蕴含着的情感集中在离别之愁、恋阙之悲,这与其在词中构筑的“时空阻隔”有紧密关联。从北宋“浊汴”到南宋“清汴”,可以看到两宋词人心境的不同,也可以洞见汴水意象由实转虚的发展过程。宋词中的汴水意象常常与方位词连用,北宋词呈现出的是具有个人化和现实感的真实生活,南宋词人通过创设宏大版图构筑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关键词】宋词;汴水;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9-004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14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一般项目(自筹)“宋词中的运河书写研究”(项目编号:202110320078Y)。

汴水开凿于隋朝,北宋建都汴京后又对其进行整治,进一步扩大了汴水的运输能力。汴水从今天的荥阳市北引黄河东南流,经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复东南经今安徽宿县、灵璧、泗县和江苏泗洪县,至盱眙县对岸到淮河。汴水是宋代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宋人生活联系紧密,更与宋代经济政治休戚相关。同时,“汴水”也作为文学意象走入宋词之中,承载着词人的情感,展现出独特的文学价值。目前学界专门讨论唐宋汴水文学的论文仅有两篇,史悦《唐宋汴水诗词探论》①对唐宋汴水诗词的主题进行分类,并比较了唐宋汴水诗词的共性与差异。杨一泓《北宋运河时代語境下汴水的新书写》②从“生活景观”“行旅纽带”“民生核心”三方面分析北宋时期汴水书写的风貌与内涵。两篇论文都从宏观的视角对汴水文学进行研究,诗词意象这一角度未深入涉足,因此仍有一定的探索空间。本文以宋词中的汴水意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希望能对其意蕴、特征等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汴水意象与“时空阻隔”

袁行霈指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③诚如其言,古典诗词意象总与作者的主观情感紧密结合,将主观情感以一种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汴水意象也是如此。而汴水意象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本身带有空间维度的地理印记以及伴随而来的时间维度的历史印记,因此不同于“花”“风”等普泛的自然意象,汴水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往往因为自身的独有印记而更加集中、更加趋向于类型化。唐代诗词中的汴水意象常用于抒发离情,同时借汴水对隋朝政治得失进行思考,而宋词中的汴水意象对前者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与隋朝往事的关联性却逐渐失落,或者说没有清晰的指向性。宋词中汴水意象蕴含着的情感集中在离别之愁、恋阙之悲,这些独特意蕴与其在词中构筑的“时空阻隔”有紧密关联。

北宋之时,汴水是文人往来都城汴京的必经水路,流经商丘、永城、宿州、灵璧等地,水边送别亦是常有之事。借汴水意象表达离别之情的北宋词有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苏轼《清平乐·秋词》、张先《虞美人·述古移南郡》等,而南宋仅有曾觌《念奴娇·媚容素态》一首。词人常常借助汴水意象写出了自己与友人之间的空间间隔,含蓄表达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与别后的思念惆怅。如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此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秦观送苏轼至淮水边,苏轼有感而作。送别之人秦观仍在淮水边,而词人却要随着东流汴水去往西州。汴水在词人眼中的是“无情”的阻隔者,拉开了送行之人与离开之人的空间距离,离恨也在这遥远的空间中经过酝酿而显得越发深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词中淮水与汴水同时出现,更直接鲜明地表现出两人之间的空间阻隔,巧妙抒情。这在北宋词中并非个例,苏轼《清平乐·秋词》中“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中“淮”“汴”连用也有类似的效果。

由此可见,北宋词中更多地表现出汴水意象的空间地理印记对词人的感发与触动,汴水作为“彼方”,与“此方”之间产生了空间间隔,从而引发无限别离之情。

南宋词中的汴水意象多承载着感伤时事、怀恋旧都之情。南宋词中的汴水意象也常常表现出空间阻隔,只是词人笔下的汴水从“无情”的阻隔物转变成为“有情”的被阻隔者,正如朱敦儒《浪淘沙·圆月又中秋》“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北方的汴水与南方的词人相距遥遥,成了词人怀想的对象。这里的空间阻隔已经不是单纯的地理意义上的,其背后也有复杂的政治因素,因此比之北宋更加难以逾越。

除此之外,南宋汴水意象的独特之处在于掺杂了对时间阻隔的无奈与痛苦,这里的时间阻隔较为抽象,指的是词人今日所处的时局与昔日繁华盛世之间的时间隔阂,如蒋捷《齐天乐·元夜阅梦华录》“淡柳湖山,浓花巷陌,惟说钱塘而已。回头汴水。望当日宸游”,蒋捷于元夜怀想北宋佳节盛况,昔日汴水见证的繁华景象因横亘时间长河无法企及,只能“回头”去望聊慰此心。

南宋词中的汴水意象既体现出空间阻隔与时间阻隔的双重作用,借以表达对旧都的怀想、对昔盛今衰的感伤。两重阻隔因为时局原因都难以被消除,因此南宋词中的汴水意象往往给人一种徒然的意味,如汪梦斗《满江红·和王昭仪韵》“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一个“空”字写尽了万般无奈。相比北宋词,南宋词中的汴水意象更有一种沉痛悲凉之感。

二、汴浊与汴清

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河水清浊体现出明显的“喜清厌浊”的心理倾向,河水之清或象征着政治的清明廉洁,或象征着人的清高品格,而河水之浊则承载着相对负面的意义。如《诗经·小雅·黍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这里的“泉流既清”有其象征意义,象征着国家政治的清明有序。王维《清溪》“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则用水之清与自己的心境相映衬,写出恬静安然的隐士品格。水之清浊,一直是古代诗词观照水意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宋词中的汴水意象提供了新视角。

北宋苏轼《清平乐·秋词》“清淮浊汴”,用“浊”来形容汴水,其他北宋词作如苏轼《如梦令·题淮山楼》中“城下清淮古汴”、张先《虞美人·述古移南郡》“古汴东流水”其中的汴水意象皆有厚重古浊之感。南宋朱敦儒《浪淘沙·圆月又中秋》“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则用“清”来形容汴水,其他词作中虽未直接点出“清”字,却通过意境呈现了相似的特点。如韩世忠《满江红》“汴水夜吹羌笛管”中凄清的羌笛声与汴水相映衬,汪梦斗《南乡子·初入都门漫赋》“载泪东风洒汴流”中泪洒汴水等,都写出了清澈清冷之感。

《宋史》卷九三《河渠》三:“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连淮。” ④汴水与黄河相连,黄河泥沙常常流入汴水使其看起来浑浊。从地理上看,汴水确乎应该如苏轼所写是“浊汴”,北宋苏轼等词人更倾向于写实。同时,“浊汴”暗示着词人对友人水路险恶的担忧,离别之情更为真挚。而南渡之后,南北运河割裂,汴水也因此断流了。南宋楼钥在宋孝宗乾道年间出使金国时,亲见淮河以北运河水道荒废的情形,并在《北行日録》中记录:“行数里,汴水断流。” ⑤一方面汴水已经断流,另一方面词人通常寓居南方,因此南宋词人几乎不可能亲见流淌着的汴水。由此可见,南宋词人笔下的汴水多基于想象,“清汴水”也仅仅是其构想,并不是实写。

那么为什么南宋词人在想象中将汴水意象的特征设定为“清”呢?可能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正如前文所说,南宋词中的汴水意象使全诗有一种悲凉沉痛之感,汴水之“清”所营造的氛围与南宋词中弥漫性的悲凉情绪更为相称,通过写汴水之“清”衬托词人内心无限凄凉意。以朱敦儒《浪淘沙·圆月又中秋》为例:

圆月又中秋。南海西头。蛮云瘴雨晚难收。北客相逢弹泪坐,合恨分愁。

无酒可销忧。但说皇州。天家宫阙酒家楼。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

此词作于词人南渡之后,虽是中秋佳节故人相逢,却只是勾起彼此故国之思。这里的“清汴水”不似水流,更像是泪水,流淌着词人说不尽的恋阙之愁。“清汴夜流”构筑了独特的清冷词境,更有利于表达忧伤悲凉的情绪。

其二,南宋词中汴水之“清”或与朝代更迭后词人心理变化有关。北宋灭亡后,“汴水”在南宋词人眼中与旧都汴京的联系更为紧密,成了汴京的象征。汴水意象承载着昔日汴京的繁华,也见证了北宋经济的昌盛繁荣。《宋史》卷九三《河渠》三:“(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 ⑥这一句描述了北宋汴水漕运的盛况,从这里我们可以洞见漕运盛况背后一个国家强盛的经济实力和有序的政治管理。因此,再结合南宋偏安一隅的政治局势来看,“清汴水”的“清”字还包含着词人对清明政治、强盛国力的期盼与向往。北宋汴水漕运盛况似乎已经成为过去,但汴水却化作一个清明盛世遗留下的影子始终徘徊在南宋文人心中,成为他们悲伤之因,也成为他们期望之由。

从北宋“浊汴”到南宋“清汴”,可以看到两宋词人心境的不同,同时也可以洞见汴水意象在两宋词中的发展过程。北宋词中汴水意象多基于现实景物,经由文人艺术性的加工与再造进入宋词之中,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更有写实感。相比之下,南宋词中的汴水意象更加虚灵,想象色彩浓重,有时甚至脱离实物直接成为词人悲愁心绪的外化。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宋词中汴水意象由实转虚的变化过程,由偏向“客观物象”到偏向“主观情意”。

三、汴水意象与方位词

宋代汴水流向为东南方向。宋词中的汴水意象常常与方位词连用,与“东”连用的频率高,并且词句中除了“东”,有时还会连带出现其他多个方位词。

北宋词作中通常会出现“东”“西”这两个方位词。如张先《虞美人·述古移南郡》“愿君书札来双鲤,古汴东流水。宋王台畔楚宫西。”苏轼《虞美人》“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汴水与“东”“西”连用通过延展空间加深了离别的惆怅之情。但北宋词中汴水意象并未出现与“南”“北”这两个方位词连用的情况。

南宋词中汴水意象常常与多个方位词一同出现,“南”“北”也频频出现。典型如汪梦斗《南乡子·初入都门漫赋》“西北有神州,曾倚斜阳江上楼。目断淮南山一抹,何由。载泪东风洒汴流”,上片中集齐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前文所引的朱敦儒《浪淘沙·圆月又中秋》,全词中也出现了四个方位词;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全词与汴水意象一同出现的有“东”“西”“南”三个方位词。

与北宋词相比,南宋词中“南”“北”与汴水同时出现的频率更高了。其缘由从朱词“北客”二字中即可窥见一二。南宋之时,词人对方位词更加敏感,提及汴水,便想到它朝着东南方向流淌,而与之相对的西北方向才是自己想回去却又回不去的故都所在,自己也只是漂泊南方的“北客”。汴水的流向激活了词人潜藏在南北方位里的隐痛,一并将其宣泄于惆怅激愤的词句中。而在南宋为元所灭后,南北尽他乡,北归故国终成梦幻泡影,更有一种亡国的沉痛。如汪梦斗《南乡子·初入都门漫赋》:

西北有神州。曾倚斜阳江上楼。目断淮南山一抹,何由。载泪东风洒汴流。

何事却狂游。直驾驴东渡白沟。自古幽燕为绝塞,休愁。未是穷荒天尽头。

汪梦斗是南宋遗民词人,宋亡不仕。词人在隐居期间北游中原,此词是词人漫游至故都汴京时所作。上片怀想当年倚楼眺望中原的情景,书写如今目断淮南的心境。记忆中的西北神州、眼前所见的淮南远山、想象中汴流所指的东方、未曾涉足的幽燕之地,词人充分利用想象,借助方位词构筑了广阔的空间,与国土沦陷的现实形成对比,寄托了深沉的亡国之恨。

有宋一代,国土领域并不广 。北宋之时辽和西夏占据了北方国土,南宋更是偏安一隅。南宋词人的游历大多都受到种种限制,大多居于南方。即使有机会北上,如汪梦斗等南宋移民词人,他们所行所历不过他乡,心理意义上的故土依旧十分狭小,仍旧通过想象去构筑心中的“西北神州”。由此可见,南宋词人通过汴水与方位词结合创设的空间有着很强的虚构性。《文心雕龙》中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⑦刘勰在神思篇中指出了文思可以超越时空、自由驰骋,这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而以上提及的南宋词人词作却有其独特之处:这些词人是有意识地运用文学想象去突破客观的地理限制,愈被限制,便愈求突破。“目断淮南山一抹,何由。载泪东风洒汴流”(汪梦斗《南乡子·初入都门漫赋》),“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朱敦儒《浪淘沙·圆月又中秋》),“北客相逢弹泪坐,合恨分愁……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汪元量《满江红·和王昭仪韵》),他们的目光跟随着心中的未曾断流的汴水望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借助方位词勾勒出心中宏大的版图,构建属于自己的乌托邦。这未尝不是其心理上的补偿,以及潜意识里的真实期望。

北宋词人借助汴水意象与方位词的结合呈现出的是具有个人化和现实感的真实生活,表达的是具体可感的离别情境所触发的真实情感。而南宋词人更多地展现出他们的精神世界,一个充满着时代弥散性悲哀却依旧辽阔、依旧不受限制的世界。其词中的汴水意象虽然给人悲凉沉痛之感,却因词人屹立不倒的精神世界而有一种骨力蕴含其中。

四、结语

汴水是宋代运河最重要的水系之一,汴水见证着宋人的悲欢离合,同时其自身的繁荣与消亡也映衬着一个王朝的兴与衰,宋词中的汴水意象也因此有着与时代背景相呼应的特征与内涵,显现出宋代词人的精神特质。对汴水意象的研究有利于细化对宋词中水系意象的认识,同时也能促进对运河文学文化价值的发掘。

注释:

①史悦:《唐宋汴水诗词探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②杨一泓:《北宋运河时代语境下汴水的新书写》,《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2期。

③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载《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頁。

④《宋史》卷九三《河渠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60页。

⑤楼钥:《攻瑰集》卷111《北行日录》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87页。

⑥《宋史》卷九三《河渠三》,第1560页。

⑦刘勰著,王运熙、周锋撰:《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83页。

参考文献: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猜你喜欢
宋词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重点】古代诗歌阅读:宋词
意象、形神
宋词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