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文献综述

2023-05-18 19:51张玉
今古文创 2023年9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制唯物主义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部分,对于异化劳动理论内涵的解读以及延伸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异化劳动理论内涵的四重维度、国内学术界对于异化劳动理论的新解以及应用、马克思对于消灭异化劳动的尝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消灭异化劳动理论的尝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异化劳动;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私有制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9-006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21

異化劳动的产生具有理论渊源与现实的物质利益基础。“异化”(英文 alienation、德语 Entfremdung)是一个外来词,其主要内涵源自于德国哲学,最早由马丁·路德于1522年从希腊文《新约全书》中移植至新高地德语,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其中,“alienatio”一词与异化概念更为紧密,其所具有的分离与让渡之意是异化概念的重要内涵。[1]黑格尔将异化提升到了哲学维度,他认为异化是一个辩证的概念,是自我从自身中发现矛盾、分裂为对象,在对象身上发现自身,实现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过程。但是其辩证法只是停留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示“绝对观念”分离与外化的哲学范畴。莫泽·赫斯将人本学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异化性质。赫斯在《金钱的本质》一文中,指出人的类本质体现于相互交往的社会活动中,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呈现颠倒的图景。私有者相互隔绝,成为孤立的人,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对立,人的类本质丧失了,类本质丧失而成为货币。货币成为人本质的体现,人的一切自由行为、目的、能力都以货币的形式去买卖,并通过计量的方式来评估。赫斯看到金钱货币资本主义人与人的秘密,但没有经济学基础,他只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进行道德谴责。[2]马克思吸收赫斯的思想,从现实的经济领域出发,分析异化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分工是产生异化的直接原因,私有制是产生异化的间接原因。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机器化大生产的普及,使得劳动生产力提高,生产的产品增多,而市场需求保持不变,使得生产的产品出现了剩余,剩余的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剩余的劳动力也归属于资本家所有,私有制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大机器的普及,使得劳动分工发生了变化,使得劳动者只能从事整个产品中的某一个环节,无法独立的完成整个劳动流程,这使得工人越来越依赖于资本,使得工人自身的独立性下降,只得依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劳动者通过劳动只能获得维持其基本需要的产品,而剩余产品归资本家所有,也就是说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其被压抑的程度也就越深。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四重维度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异化当作一个哲学概念。他指出,异化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自己进行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产品不是归属于自己本身,而是归属于资本家,资本家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以及未被流通的剩余产品,工人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外在于工人自身的力量反过来反对工人自身。进而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由此,马克思从四重维度的角度分析了异化劳动的表现:

(一)劳动对象的异化: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

工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资料以及生产工具归资本家所有,工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只得将自己的劳动出卖给资本家,资本家利用工人的劳动进行生产活动,生产出劳动产品,但这些劳动产品与劳动者无关,完全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比之前几百年还要多的社会财富,但劳动者却越来越贫穷。工人生产出的劳动产品越多,劳动产品作为一个外化于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对于工人的压迫就越严重。作为工人劳动产物的劳动产品,不仅没有给劳动者创造更好的生活,反而与工人相对立,成为资本家用以统治工人的一种工具。因此,工人所创造出的产品是作为与工人相对立的一种力量或者说是异己力量而存在的,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即劳动对象相异化。

(二)劳动自身的异化: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通过劳动维持自己的生产生活。马克思曾指出,人为了生存,需要通过劳动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主要包括衣食住等,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就是为了获取这些生活资料,这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人开始追求发展资料如教育以及享受资料如旅行等。不管是为了追求生存资料还是发展享受资料,人在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应当是有自主意识的,可以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活动,如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自己的工作强度等。但现实的情况是,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劳动,而是使自己的劳动受到资本的限制,劳动的内容、劳动的时间以及劳动的强度都受到资本家的约束,资本家凭借其对于生产资料以及生产工具的占有,无情地压迫工人,工人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也就是说,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不再是自己体力和智慧的发挥,而是一种痛苦,是一种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为之的强迫活动,工人的劳动已不再属于工人自身,而是属于可以让其生存下去的资本家,因此,劳动本身同工人发生了异化。

(三)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识地、能动地进行劳动用以来维持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说,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自己的生活产品,人应该是劳动以及劳动产品的主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使得工人和资本家都被劳动产品即物所控制,人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被物所奴役。异化劳动将具有自主意识的生产活动变成了工人仅仅是为了维持自身生活的生命活动,人变成了机器上的一个个零件,进行无意识的重复性的劳动,人在现实世界中的正常生活被资本夺去。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又把从劳动者那里剥夺的生产对象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外在的、强制性的活动,从而也就是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进而使得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四)人与他人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大生产中,工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将自己的劳动出卖给了资本家。资本家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多地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高强度的劳动以及艰难的生存状况,使得工人将自己的时间尽可能多地放在了工作上,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与人交往,维护与同事、与家人的关系。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就巧妙地诠释了在大机器生产条件下,工人作为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只得不停地完成自己的负责的那一个环节的工作,甚至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更不要提与他人进行交往,维持相互关系的时间了。而且,工人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不归自己所有,而是作为劳动者自身的对立面,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对劳动者自身。但是,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既不会是某种自然物,也不会是任何神灵,而只能是属于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或者另一些人。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因为私有制的存在,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不仅归资本家所有,而且资本家还会利用工人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统治工人本身。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一方面体现为工人与工人、工人与家人等其他社会关系之间的异化,另一面则体现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前的关系的异化,即两者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二、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新解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延伸

基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学术界结合当前发展实际,对于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进行了延伸,指出异化劳动理论包含着自由思想、人学价值以及伦理关怀与批判精神。

关于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的自由思想,鲍薇娜[3]认为自由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她指出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关于职业的自由选择上是道德理想主义化的自由;在大学时期展现了现实的自由主义倾向;最后在《莱茵报》时期转向对如何根除私有化,使得人获得普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马克思将研究视角转向经济异化问题,就是为了探求破除劳动异化实现人的真正自由的途径。

关于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的人学价值,姜迎春[4]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机器化大生产的普及所导致的资本家对于工人压榨程度的加深,使得人的发展变得片面,人的价值发生了贬值的原因。马克思关注的重点在于人,包括人的生存、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解放的实现。为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应当扬弃异化,消灭资本主义对人的压迫,使得人可以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

关于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的伦理价值与批判精神,姜晶花[5]认为,异化劳动理论不仅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同时马克思对于异化现象的揭示,体现了马克思的伦理关怀与人文气质。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不仅是否定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经历异化、扬弃异化以及最终超越异化的过程。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幸福度问题

经济的蓬勃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幸福感缺失问题。据此,程苗苗[6]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成劳动的异化、需要的异化以及精神的异化,并以此为依托,指出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蓬勃发展,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人却愈加感受不到幸福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可以通过恢复人的主体地位,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等方式,增强人的幸福感。王虹又[7]也就如何增强人的劳动幸福感展开了论述,指出需要培养劳动者的劳动幸福观、保证劳动者的劳动地位,维护劳动者的尊严,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科技结合问题

科技的快速发展,在便利人们的生活的同时,学术界部分学者也指出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劳动异化程度的加深。

张媛媛、张鹏[8]将科技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指出: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将工人束缚在不需要进行脑力劳动的单一的重复性工作中,社会分工形成,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很容易被机器取代。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归自己所有,而是归属于资本家,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其被资本家所压迫的程度就越深,其就越失去自身,越受到奴役。

汪金刚[9]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指出当下的数字劳动以及数字产品是资本对于劳动者进行剥削的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方式,这种信息化的劳动使得人们的生活时间和空间被侵占,例如有一种网络的表达为:有一种工作叫“微信传送”,有一种电话叫“微信语音”,有一种寻找叫“微信定位”,有一种逃离叫“微信卸载”,有一种声音叫“微信叮咚”,有一种无奈叫“微信在线”,有一个纷扰叫“微信群聊”,有一種“票圈”叫“公司广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候,人们却反而被科技所束缚,成为了科技的奴隶。赵信彦[9]也指出了当前微信作为一种新技术在便利人的生活的过程中,对于人产生的不利影响。他指出,人对于微信的过度使用与依赖使得人逐渐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生活,人的人际交往以及主体意识被不断地侵蚀,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人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

三、消除异化劳动的路径探析

(一)扬弃私有制

对私有制进行扬弃,是马克思对于早期共产主义学者的辩证的超越。马克思指出应辩证地看待私有制,私有制具有双面性,一方面私有制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劳动产品的数量增多,推动经济全球化,推动科技进步与革新。但另一方面,私有制的发展加剧了资本对劳动工人的剥削,使得劳动者作为劳动的主体发生了异化。马克思指出,私有制走向灭亡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在当前的生产力已经不能促进社会进步的时候,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候,私有制才将走向灭亡。但是在私有制走向灭亡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私有制的消极后果,尽可能地发挥私有制的积极作用。

共产主义是工人在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活动中,改变旧世界和创造新世界的过程。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物质财富充足,社会关系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提高,每个人可以自由的发展,人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二)构建“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组织形式是“自由人联合体”,这个社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异化劳动产生于传统的私有制以及分工,为此,要消灭异化,就需要消灭其产生的根基,并同时构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用以实现人的解放,使人真正的获得自由,发挥自己的个性。“自由人联合体”是基于维护联合体中的每个人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它打破的传统的分工模式,使得人摆脱了资本的束缚与压迫,人进行劳动成了一件幸福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职业,扮演多种角色。人从生产力中解放出来,并且在生产与交往中进行联合,用以抵御私有制的复辟,推动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三)社会主义国家对扬弃异化劳动的尝试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对于实现共产主义,进行了多次的尝试,最终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有提升的空间,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科技才能发展,经济才能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

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后期,中国在进行改革开放过程中所经历的劳动异化问题逐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上显现出来。但随着生产力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中国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所有的异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中国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在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大前提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下,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推动中国经济又快又稳又协调地发展,尽可能缩短中国的“异化阵痛期”,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才.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哲学研究,2001,(10).

[2]赵宝鹏.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6):257-258.

[3]鲍薇娜.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的自由思想——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33(03):43-46.

[4]姜迎春.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人学价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8-25.

[5]姜晶花.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性意义——兼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伦理关怀[J].伦理学研究,2012,(02):20-24.

[6]程苗苗.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人的幸福感[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01):5-8.

[7]王虹又.关于当代中国“异化劳动”现象与实现“劳动幸福”的研究[J].劳动哲学研究,2021,(02):100-109.

[8]张媛媛,张鹏.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的科技思想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6,(07):21-26.

[9]汪金刚.信息化社会生产与数字劳动异化——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闡释[J].新闻大学,2020,(02):80-93+122.

作者简介:

张玉,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私有制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