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然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概述

2023-05-18 19:51王善涛
今古文创 2023年9期
关键词:探索创新

【摘要】张柏然(1943—2017)是我国著名翻译学教授、翻译家,他在翻译学术领域将实践探究和理论创新相融合,他的一生无比关切中国翻译学理论的发展,立足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梳理研究,很早便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理论。在概述其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建设性、形成路径和时代意义的同时,尝试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内涵、思想与意义,以期中国翻译理论能够在继承和探索中不断发扬。

【关键词】张柏然;中国特色翻译学;翻译思想;探索;创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9-010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35

一、引言

几十年来,中国翻译学理论研究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进一步与世界开展广泛交流,国外的翻译思想理论进一步传入中国,许多外语和翻译学者开始投身于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此时,中国翻译理论建设的提倡者和支持者张柏然先生意识到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亟待加强,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不断丰富其内容,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

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双语词典编纂家,张柏然教授曾在中国辞书协会及各级翻译协会担任职务和主持工作。张柏然教授曾经的同事许均教授评价他是一个有着真性情、真观点的学者;是一位有信念、有坚守的学者;是一位有学问,勇于探索的学者;是一位胸怀宽广的学者;是一位善于指导的导师;同时也是一位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中国学者(许均,2018:16)。张教授毕生都在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研究基础。

二、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提出及发展

唐朝时期,佛法盛行,佛教蓬勃发展,外传的佛经翻译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明清时期,西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翻译让中国的翻译事业再次掀起高潮。清末民初,救亡图存运动不断开展,西学东渐,翻译再次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此间,中国的翻译学思想也在不断发展。

许多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的翻译学。董秋斯、董宗杰等人就正式提出“中国译学”的思想。桂乾元、刘宓庆也提出相关建议,希望立足国内,参照国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和翻译学派仍未形成,国内对构建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与国外翻译理论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后来,张柏然教授在梳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时,成为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学科坚定的引领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并为中国这一理论体系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柏然前后为这一思想理论撰写并发表了多篇著述,从性质、构建的意义、建设路径,以及建设价值等方面论述了他的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并着手搭建起理论支架,为后续丰富和完善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中国特色翻译学理论并不是另起炉灶,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翻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吸收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优秀部分,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学习国外一切优秀的翻译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大胆创新,最终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翻译学理论。

三、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张柏然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总体上是要求中国学者能够在传承、探索和创新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翻译理论。传承是指吸收中国历史上曾经形成的翻译思想;探索是指结合实际学习当今国内外优秀的翻译理论;创新是指在传承和探索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地思考、论证及实践,赋予其生命力和可持续性,最终形成蕴含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著名学者柴士纶和杨柳认为在传承方面,张柏然提出了中国译学发展的基础,以理论相佐证并为传统翻译理论的传承提供了具体路径;在创新方面,张柏然阐述了如何在传统译论、西方译论以及中外最新翻译成果的基础上开展译论思想的现代化创新(柴士纶、杨柳,2021:11)。

(一)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特点

张柏然认为,如要构建中国特色翻译学理论,就要根据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思维模式,立足于具体实际,进行中国与外国双向的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张柏然,姜秋霞,1997:8)。确实,中国特色翻译学理论绝不能脱离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基础,否则这一翻译理论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与此同时,要想构建真正具有可持续性的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翻译理论也绝不能够闭门造车,与世隔绝而忽视国际翻译理论的发展成果。对外语的不断学习,外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是形成相关翻译理论一个重要方法。张柏然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将这一理论中所包含的“中国特色”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指中国人的自己的视角;二是结合古代中国翻译领域由来已久的經典理论;三是与当今中外翻译研究的具体实践密切关联;四是使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百花齐放(张柏然,2008:79)。可以说这四点非常准确精炼地概括了其翻译学思想的核心——中国特色的深刻内涵。著名翻译学者胡开宝、辛红娟也认为中国特色翻译学的“特色”并不只是固步自封地囿于本土的传统思想,而是注重将自身特点与西方翻译理论进行一定程度地对比,这样既可以凸显本民族的思想文化特征,又符合当今世界潮流和发展趋势(胡开宝、辛红娟,2021:71)。也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放眼于国际翻译研究实践,博采众长,探索创新,最终才能够形成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一套翻译理论系统与学术体系,让我们自己的翻译理论具备旺盛的生命力。

(二)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建设性

中国语料资源丰富,学者对于翻译问题的探讨深入,也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特别是翻译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的不断建设,翻译学脱离语言学的藩篱,成为外国语言文学下独立设置的二级学科,翻译相关学科专业的蓬勃发展,使得翻译研究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更加融合,翻译研究走向更加专业化、综合化的道路。这就为形成中国特色的本土翻译理论创造了条件。此外,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学习,中国也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翻译研究者和翻译实践者,他们大多有着开阔的国际视野,先进的研究方法,全新的研究理念,对西方翻译理论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他们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中流砥柱,为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贡献力量。当然,在张柏然看来最根本的一点便是中西方的翻译理论处于平等地位(张柏然、辛红娟,2016:65)。无论是中国传统的还是当代的翻译理论并不依托西方翻译理论而成立,西方翻译理论也无法超越中国传统或当代译论,两者不存在孰优孰劣。这是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也是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能够不断建设的重要保证。

(三)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形成路径

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所要求的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那么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也有其特定的途径。

第一,应统筹辩证地看待传统译论与现代译论,将中国传统译论与现当代译论相结合,加强古今交流。但他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复前人的研究,而是将古代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零星分散的论述成果与新时代的理性视角相联系,使得中国翻译理论的构筑具有现实性和发展性(辛红娟、徐薇,2018),对中国本土的“化境说”“神似说”等传统译论加以利用,进一步进行阐释研究,最终形成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理论学说,同时还要梳理范畴,厘清内涵与外延。为此,他也在自己的论述中倡导学者在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再研究的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去解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译学经典,复原其本来面目,从中转化出具有中国现代特色的译学理论(张柏然、张思洁,2001:88)。辛红娟等学者也指出中国传统译论贵在批评过程具有审美化、诗化的意境,从中可以传递出启发性、暗示性以及触及问题的深刻性,而不在于其结论的正确性、有效性和普遍性, 这其中所反映出的不足正是为创新和转化提供了可能(辛红娟、刘园晨,2020:46)。

第二,应从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学派中汲取有用知识,学习其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博采众长,批判性认识其理论价值,实现中西贯通。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过程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盲目蛮干的过程,而是向外界不断学习,不断交流,不断融通的过程。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历史悠久,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此,其中的优秀理论、研究方法及发展经验仍然值得认真学习和批判理解。同时,也可以吸收其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和不足,在中国特色译论形成的过程中避免重蹈覆辙。张柏然本人曾举例:对文化学派,应吸收其关于文化对翻译影响的剖析,减少其与比较文学和媒介学的重合研究,并补充对翻译本体的研究,回答翻译如何存在的问题(张柏然、辛红娟,2005:501-506)。对后殖民主义,应吸收其对殖民话语乃至理论话语的解构策略(张柏然、秦文华,2004:111-117)。

第三,应顺应时代潮流,兼顾科学性与人文性,适时拓宽翻译研究领域。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要与当代的中外翻译实践结合,用以阐释我国与外国的新的翻译现象(张柏然,2008:85-86)。构建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理论要立足于全球,开拓国际视野,响应国家政策和时代号召,树立文化自信,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加强汉外翻译,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和文化价值。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日新月异,迈入数字化时代。翻译研究早已突破传统,加强了与科技、经济及政治的联系和交流。翻译开始职业化、产业化;翻译研究的对象从语内语际文本走向符号、图片、音乐和影像等;翻译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由传统的演绎归纳过渡到与利用语料库、大数據及眼动仪等仪器设备并行;翻译的受众从精英领域步入大众视野;读者的直观感受成为翻译质量和目的的一个重要考量等。这些特征也无不体现了翻译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翻译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感活动,但又可以借助科技手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科学性与人文性两者缺一不可。

四、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的时代意义

近代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中国翻译界多采用西方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众多学者也将西方翻译理论视为圭臬,趋之若鹜,对国内的传统翻译理论及思想的实用性、指导性抱有成见,认为中国本土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缺乏系统有效的指导,使得国内传统的翻译理论在国际上几乎集体失语。影响力的缺失让中国本土译论的发展受到阻碍。很多学者对是否需要建设中国自己的翻译学理论看法不一,态度也不尽相同。张柏然教授认为,从本质上看翻译学 “是一类以价值建构和意义阐释为目的的价值科学或文化科学”,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张柏然,2002:58)。翻译是具有民族特点的。译者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翻译心理、行文习惯、翻译思维、译者素养等都带着本民族文化深深的烙印,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无需改变。那么形成反映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就显得理所应当,确有必要。如果我们始终完全依仗西方翻译理论,而忽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理论成果,那么我们的译者主体性便无法真正的体现,或者说这种主体性将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这与今天所倡导的文化自信理念也是相违背的。中国急需在世界译坛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注重话语体系建设,最终提高国际翻译研究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张柏然看来,有鲜明的民族性,才有真正的世界性(张柏然,2008:82)。确实,如果没有民族的何谈世界的。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翻译学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构建中国翻译学派,提高中国翻译研究的国际的话语权在当今时代意义重大。对于中国翻译研究者而言,这是使命、是责任、更是一个机遇。翻译研究者们应当牢牢把握。

五、结语

张柏然教授虽已仙逝,但他提出的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在中国翻译研究领域始终发挥着作用,在许多方面引领着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发展,为我国翻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产生的深刻启示不可替代。因此,张柏然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在翻译学科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价值(胡开宝、辛红娟,2021:74)。尤其是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当今社会,向外界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成为时代的一大主题,在传承、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发展,日臻完善的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日益凸显,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本土理论的支持。相信在未来,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将会不断深化,以此为发展基石的中国本土翻译学派也会继续发展,为中国翻译学科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世界译坛发出更为响亮的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柴仕伦,杨柳.中国译学的传承与创新——张柏然译学思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34(03):11-20.

[2]胡开宝,辛红娟.张柏然中国特色翻译学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外语教学,2021,42(05):70-74.

[3]潘文国.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01):1-7.

[4]辛红娟,徐薇.中国翻译学的建构路径[N].光明日报,2018-06-11(16).

[5]张柏然.建立中国特色翻译理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3):79-83.

[6]张柏然.中国译论:直面“浴火重生”[J].中国外语,2008,(4):1,85-86.

[7]张柏然,姜秋霞.对建立中国翻译学的一些思考[J].中国翻译,1997,(2):7-9,16.

[8]张柏然.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2002,(1):58-59.

[9]辛红娟,刘园晨.金岳霖“译意”“译味”观再解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1):41-47.

[10]张柏然,秦文华.后殖民之后:翻译研究再思——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1):111-117.

[11]张柏然,辛红娟.译学研究叩问录——对当下译论研究的新观察与新思考[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2]张柏然,辛红娟.西方现代翻译学学派的理论偏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01-506.

[13]张柏然,张思洁.翻译学的建设:传统的定位与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1,(4):87-94.

[14]许钧.张柏然与中国翻译学[N].光明日报,2018-6-11(16).

作者简介:

王善涛,男,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二级教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比语言学。

猜你喜欢
探索创新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