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文学翻译研究可视化分析(1979—2021)

2023-05-18 19:51魏梦
今古文创 2023年9期
关键词:翻译研究文学翻译可视化分析

【摘要】本文以CNKI中所收录的1979—2021年间文学翻译相关3725篇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 V 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从高频关键词、突变术语等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研究发展脉络,直观呈现研究热点,捕捉前沿动态,预测发展前景。研究发现,近43年间文学翻译研究的热点有异化、归化、文化差异、意识形态、接受美学等,美学价值、再创造、艺术语言等是该领域的前沿话题,且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论科学化和研究理论多元化的新态势。

【关键词】 文学翻译;CiteSpace V;可视化分析;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9-0109-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36

文学翻译,说到底是“破译他人的灵魂和情思,是传递他人的心律和呼吸,是重构原文的氛围和韵致”[2]。始于晚清时期的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历经兴衰,众多翻译界学者对该领域研究甚多,也颇有建树。孙致礼[3]在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回顾了我国20世纪的文学翻译历程,指出归化译法在这期间占据主导地位,而20世纪最后20年异化译法开始受到重视;此外,他还预测21世纪文学翻译策略的发展趋势,即进一步趋向异化译法。刘彬[4]对新中国成立初17年间(1949—1966)文学译介发展过程进行了翔实的研究及分析,认为权利话语和意识形态影响了该时期文学翻译政策及外国文学译本的选择倾向,而尽管这段文学译介史赢得的鲜花和掌声寥寥,但是对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和马列主义思想的传播意义重大。

然而,截至目前,国内关于文学翻译的研究大多是定性的归纳和描述,缺乏运用文献统计等方法的定量研究,因此难以清晰直观地呈现出该领域的研究演变过程。此外,过往研究对象多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时间跨度较小,研究开展的时间大多在2000年左右,由此导致近20年的視野空白。鉴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 计量学工具,从高频关键词、中介中心性、突现术语等方面对中国43年间(1979—2021)文学翻译的核心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进行定量和定性考察,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简洁、形象的图表对上述问题进行可视化分析及探讨,以期为今后国内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本文所分析的数据来源于CNKI期刊数据库,笔者于2022年2月22日以“文学翻译研究”为主题检索词,检索范围为“全文”,时间区间为1979—2021年,共检索到3994篇论文信息。手动剔除检索结果中的会议、书评、报告等非研究性论文后,共获得有效文献3725篇 作为最终数据来源。数据收集截止时间为2022年2月24日。最后,将其导出为纯文本格式,为CiteSpace分析做好前期准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计量统计学方法,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美国德雷塞尔大学 (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2014)博士开发的CiteSpace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该软件是一款Java应用程序,可以在科学文献中识别新趋势和新动态,并将其进行可视化,在信息分析领域中颇具影响力。

CiteSpace运行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为网格图,分析的对象可以针对施引文献(即原文献)和被引文献(即为别人引用的文献),形成的网络图中的节点会因不同的分析项目而代表不同的含义。施引文献中包含文章作者、机构、国家、标题、关键词、学科类别、基金等信息;被引文献中包含作者、标题、期刊、年份等内容。CiteSpace可以实现对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第一,作者、机构或国家的合作网络分析;第二,主题、关键词或WoS分类的共现分析;第三,文献、作者及期刊的共被引分析;第四,文献、研究基金等的耦合分析[5]66。本研究将基于从中国知网(CNKI)所获得的数据,对第二类可视化图谱进行呈现及探讨。

二、研究文献的热点及趋势分析

CiteSpace通过渐进的共引网络分析来梳理对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通过时区分割(time slicing),将所考察的时间段切分为若干时间分区。为每一时间分区拍摄其共引网络快照,再综合这一系列快照而形成一个全景的共被引网络。这种渐进的分析法能够捕捉并历时地显示一个学科或知识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动向,并从而形象化地呈现热点的演进历程[5][6]9。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论文的关键词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如若某关键词多次出现在某一领域的多篇文献中,那么某关键词就可以看作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7]。研究热点也会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因此研究热点的分析与时间跨度的选择密不可分。共现关键词指同时出现在多篇文章中的关键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某个时间段内的相关文献,找到共现关键词,从而揭示该时期内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嬗变。

将数据导入CiteSpace后,以1年为一个时间分区,并选取每个时间分区内出现频次前50的关键词,采用寻径算法(Pathfinder),对单个时间切片和复合时间切片进行剪裁(Pruning the sliced network and 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阈值设置为20,即生成图谱中所呈现出的关键词的频次都不少于20。最后,CiteSpace软件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为方便阅读,笔者对字体及节点大小等稍有技术微调。

如图1所示,本图谱采用的是CiteSpace经典的年轮显示效果图。节点及节点之间的关联通过曲线连接得以体现。每个节点都呈现为年轮状图形,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年轮圆环越大,则该词出现频率越高。节点年轮由内到外,时间由远及近,色调由冷变暖。各个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越多,说明不同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概率越大。

從图1中可以显见,节点较大,即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文学翻译”“翻译”“翻译策略”“异化”“译者”“归化”“文化差异”“意识形态”“接受美学”等。其中,“文学翻译”和“翻译”是笔者搜集数据时的检索词,且不做研究。除这二者之外,其他关键词都代表着国内1979—2021年这43年间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具体说来,“翻译策略”“异化”“译者”“归化”的节点大于“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及“接受美学”等节点,且节点内年轮也更多,由此说明,国内文学翻译研究学者在这43年间最为关切的是译者在译介文学作品时的翻译策略是归化还是异化。

为确保客观性,本文同时对关键词中心性进行了考察,现将运用CiteSpace统计出的前25位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度关键词整理如表1。

表1 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度关键词表

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是科学知识图谱中反映关键词重要性的指标。一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越高,意味着它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越多,这类节点就更具研究价值。在CiteSpace中,该指标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和衡量关键词的重要性,进而揭示研究热点。综合分析表1和图1,可以发现“图谱中用紫色圈对中心中介度较高的关键词进行了标识”[1][8],具体说来:

1. 除“文学翻译”和“翻译”外,“翻译策略”的节点最大,说明对其的相关研究最多,当属文学翻译研究中的热点。文学翻译研究中,国内翻译学界受传统译论的影响,重视翻译策略的讨论。结合图1和表1可知,关键词“异化”和“归化”皆于2002年首次在文献中被讨论,但异化的出现频次位在高频关键词中位居第二,这表明我国的文学翻译策略逐渐从归化趋向异化。

2. 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往往与中介中心度成正比,但也不乏例外。如关键词“英美文学”“陌生化”和“阐释学”,尽管出现频次较高,但在中介中心度方面却是榜上无名。而“审美”虽然频次不高,但其却具有一定的中介中心度,针对这一特殊现象,郑海凌[9]对文学翻译的本质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发。他认为,文学翻译是审美的翻译,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直接关系着能否准确传达原作的艺术美。因此,该词的上榜说明国内翻译界对于文学翻译的研究打破了传统上执着于哲学认识论的桎梏,转而从译文与原作的审美关系去了解和认识文学翻译,从而拓宽了文学翻译研究视野。

3. 在表1中还特别注意到,“翻译教学”最早出现于2012年的文献中,频次仅为15,但却与频次远大于它的“归化”“创造性”和“文化语境”有着相同的高中介中心度。寥寥的出现频次说明对其研究不多,甚至在图谱(图1)中都没有呈现(图谱中只呈现频次大于20的节点),但其高中介中心度说明了翻译教学贯穿了文学翻译研究的各个领域。这也侧面反映出文学是翻译教学与研究的主要文体,而这也就导致翻译教学研究中的研究对象较为单一,且跨学科研究较少,这个问题值得引起翻译教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的深思。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了解到近43年文学翻译领域学者们所关注的研究热点。为进一步探究该领域主要聚焦的主题,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了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图2)。

CiteSpace提供了模块值modularity Q(简称Q值)和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简称S值)两个指标,可作为评判图谱绘制效果的依据。一般而言,Q值在区间 [0, 1) 内(即0≤Q<1),Q > 0.3就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当S值为0.7时,聚类是令人信服的,若大于0.5,聚类则是合理的[5]24。在图2中,Q值为0.5959,S值为0.9145,均超过标准值,由此可见该数据对本次研究话题具有参考意义。

本文数据共生成25个聚类,图2 中所呈现的是涉及文献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前15个聚类。不同颜色的区块代表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主要聚类分布,时间越近,颜色越深。其中,与译者、异化两聚类主题研究相关的文献数量最多,且区块颜色更深,表明该聚类出现时间较晚,是近年来国内文学翻译研究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异化、译者、陌生化、意识形态这四个关键词单独形成聚类,突显了它们在过去43年间国内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的地位,其中,陌生化最早出现于2010年的文献中,是当时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新领域。而关键词“异化”的单独聚类表明其在文学翻译研究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与上述国内近43年文学翻译策略由归化趋向异化的分析相契合,同时证实了孙致礼对于21世纪文学翻译由归化趋向异化的展望。

(三)关键词时区分析

本文不仅通过CiteSpace软件对聚类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了宏观考察,还从历时的角度探究1979—2021年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及相互影响关系。图3是笔者借助CiteSpace软件生成的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某一时区中的节点数越多,说明这一时间段中研究热点越多,该领域处于繁荣期;反之则说明这一时段中的研究热点越少,该领域处于低谷期。通过观察各节点间的连线,可以得知研究热点在不同年份的更新和传承关系[10]。

由图3可知,“文学翻译”节点最早出现于1983年,说明国内翻译界对文学翻译的研究始于1983年;1983—1994年间节点数寥寥,说明这一时期文学翻译相关的研究热点稀少,体现了业界学者在该时期对于文学翻译的关注度并不高;自1995年以后,文学翻译研究迎来繁荣期,关键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节点和连线也愈加绵密,随着研究广度和深度的逐步拓展,新的研究热点不断出现。这一关键节点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茅盾、傅雷和钱钟书翻译观的引导下,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翻译研究大多以“艺术创造性的翻译”为目标,追求“神似”,向往“化境”,也就是采用归化译法,但却鲜有人对翻译理论或翻译原则进行求索。改革开放后,西方翻译思想传入中国,促使国内翻译界重新思考文化差异及文学翻译策略的选择。这种反思的突出表现在1995年的一场全国范围的翻译大辩论 上,当时讨论的焦点包括“忠实”和“再创造”等问题[2]。自此,学者们打开了新视野,不再局限于传统译论,而是聚焦于探讨翻译行为本身,翻译理论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开展理论性、系统性的科学研究,文学翻译领域的研究得以不断丰富。

(四)突变术语分析

本文还利用CiteSpace的突现术语功能以揭示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所谓突变术语,是指使用频次突然明显增多、或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术语,其动态变化特性能更准确地反映出某一学科的研究前沿[11]。图4是由CiteSpace生成的文学翻译研究领域排名前15的突现词。

由图4,每一个高突现关键词由突现值和突现时间构成。其中,每个红色线段的长度代表对应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跨度,即研究热点的持续时间。例如,关键词“归化”出现于2002年,结束于2009年,说明学界对于归化问题的讨论持续了八年之久。具体说来:

1. 2002—2003年突变值较高的关键词为:归化、异化、译者和文化,是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热点,其持续的平均年限长达约7年之久,表明在此期间我国众多学者开始关注文学翻译的策略选择及文化差异问题,这与上述关键词聚类、共现及时区分析的结果一致。

2. 2013年突变值较高的关键词为:英语文学、翻译家和翻译方法,这三者看似联系甚微,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相关的新动态。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学界掀起了一股葛浩文研究热潮。学者们纷纷撰文探寻葛浩文译本的翻译方法及译者风格,称其为“中国文学首席翻译家”和“中国文学海外推广者”[7],英语文学、翻译家和翻译方法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

3. 2016年至今突变值较高的关键词有:英美文学、文化差异、美学价值、影响、语境文化、艺术语言和处理原则,这些关键词代表2016年以来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热点,且一直持续到2021年仍热度不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今后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前沿和最新动向,值得学者们重视。与前几个阶段相比,这段时期的文学翻译研究形成了新的研究热点,既聚焦于文学翻译技巧的探讨,又不乏对于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的思索和探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态势。

三、基于CiteSpace分析结果对翻译研究的思考与启迪

纵观国内近43年来文学翻译研究,20世纪的研究者们对于该领域内相关话题的探讨多以传统译论为着力点,即从话语转换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译”的问题;直至20世纪后期,学者们研究视野不断开阔,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理论多元的图景才徐徐展开,而文学翻译的演进趋势对我国翻译研究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学科独特性的形成

由上文中图2关键词聚类图谱可以显见,“翻译文学”是近43年来文學翻译研究领域的聚焦主题之一。王向远教授认为,文学翻译是一种行为过程,而不是一个本体的概[12]。众所周知,国内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而彼时的翻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尚且年轻。国内译介学研究的代表人物谢天振教授潜心发展译介学研究,以“创造性叛逆”为核心概念,对翻译文学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只有承认文学中创造性叛逆的存在,才会意识到翻译文学不等同于外国文学,才会有对其所属地位的进一步思考,这就从理论上厘清了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13]。谢天振教授以比较文学视角出发的研究为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范式。他的译介学研究与勒弗菲尔的改写理论研究、赫曼斯的操纵研究、图里等人的规范研究一致,皆是以“系统—描述”范式为基础,跳出语言文字转换的层面,在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发展出独立的、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翻译理论[14]。

(二)多元视角的融通

结合上述图表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翻译研究的研究边界不断扩张,沿着跨学科路径不断开拓新领域、新方向,反映了译学研究之活跃,同时也表明其复杂性和普遍性。但仍需要注意,不同的理论视角往往聚焦翻译的不同方面,若彼此之间缺乏联通,那么译学研究就容易过于片面和孤立,自然就会产生李瑞林教授所说的“知识孤岛”[15]。因此,学者们对于翻译研究应将目光转向实现译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通,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实现知识互鉴,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更新翻译观念,最终形成“学理上自洽、实践上可行的知识结构和话语体系”[16]。

四、结论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以3725篇关于国内1979—2021年间文学翻译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绘制近43年来国内翻译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从高频关键词、中介中心性和突变关键词等维度进行可视分析,较为清晰地呈现了文学翻译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为学术研究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支持。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从研究内容来看,1979—2021年间国内文学翻译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异化”“译者”“文化差异”“意识形态”等方面。综合而言,文学翻译领域研究主要围绕文学翻译策略、文学翻译研究方法、文学体裁及文学翻译理论这四个主题展开的。关于“美学价值”“再创造”“文化语境”“艺术语言”等则成为近年来的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的“弄潮儿”,代表了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新趋势,前景大有可为。

第二,从研究的推进趋势来看,1979—2021年间这43年来的文学翻译研究从传统的以文本对比为主的经验性研究方法转向从诗学和文化的多角度研究;从借助单一的学科内理论工具对文学翻译进行界定和描述,逐渐转向综合运用符号学与多模态视角等跨学科理论及方法。近43年的文学翻译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论科学化和研究理论多元化的新态势。

第三,尽管国内文学翻译研究呈现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相较于翻译学科其他分支领域的蓬勃来说,文学翻译研究步调较为缓慢,缺乏对小语种的翻译研究;宏观性、概括性的成果较多,小而精的微观问题[17]研究尚少;上述分析中所提到的翻译教学中文学作品占主流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而对艺术的思索和探究永无止境。本文仅借助关键词共现分析对1979—2021年间国内文学翻译研究动态做一梳理,还有很多向度可以着手,如作者、科研机构的共被引分析,或是从高影响力作者、主流学术团体及国家地区分布等,进而引导该领域的跨学科与多焦点不断深化的长远发展,发掘具有本土特色的知识结构和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Julie,S.,&Noah,I.Beautiful Visualization. Sebastopol:O’Reilly Media Inc,2010.

[2]陶振孝.關于文学翻译的思考——评林少华的文学翻译观点[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02):78-81.

[3]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00):326-344.

[4]刘彬.勒菲弗尔操控论视野下的十七年文学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04):93-97.

[5]陈悦,陈超美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6]陈超美,李杰.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第二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

[7]张继光,张政.国内葛浩文研究状况的CiteSpace分析[J].外国语文,2015,31(04):96-103

[8]陈功,陈颖.《红楼梦》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4):104-111.

[9]郑海凌.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J].中国翻译,1998,(06):5-9.

[10]杨艳.中国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1986-2021)[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03):176-184.

[11]冯佳,王克非,刘霞.近二十年国际翻译学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01):11-20.

[12]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4.

[13]谢天振,宋炳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关于译介学研究的对话[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39-46.

[14]江帆.译介学研究:令人服膺的中国声音——从学科史视角重读谢天振《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论文集[J].中国比较文学,2021,(04):116-129+29.

[15]李瑞林.译学知识生产的建构性反思[J].中国翻译,2020,41(04):23-31+189-190.

[16]蓝红军.新时期我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8,2(01):104-117.

[17]王东风.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J].中国翻译,2001,(05):44-49.

作者简介:

魏梦,女,汉族,扬州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翻译研究文学翻译可视化分析
图式理论下旅游宣传语翻译探讨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