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

2023-05-19 03:15刘前树
江苏教育 2023年8期

【摘 要】南京外国语学校借创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这一契机,不断优化项目推进方式,通过创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和新体系,以“基于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培养的MACRO外语大课程建设”和“基于真实任务和融合创新的STEM+课程建设”为重点探索领域,进行关键攻坚,积极探索培养有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之路。

【关键词】育人方式;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外国语学校;新时代使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5-0046-05

【作者简介】刘前树,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08)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

南京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南外”)因其“一专多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而得到快速发展,也因其培育了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用型人才而备受瞩目。当前,南外以培育高质量人才为己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并以创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为契机,积极探索培养有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模式。

一、项目推进: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体系创建

南外以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课题“具有中国心智的国际化人才中学培养模式研究”为引领,深入分析培养有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目标体系和实施路径,系统推进八大优化项目。

(一)理念体系优化项目

南外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办学方向,实施“铸魂筑梦——134思想强基工程”,聚焦“突出政治建设、筑牢思想根基,把政治建设落实到师生思想深处”的核心任务,实施3个重点项目,即针对管理干部的办学思想提升项目、针对全体教职工的育人思想强化项目、针对全体学生的德育课程建设项目,以实际行动推进学校组织力、学习力、服务力和创新力的提升。

南外努力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具有中国心智的国际化人才中学培养模式”,通过培育学生的“中国心智”,系统探索家国情怀的时代表达、全球胜任力的中国表达、创新素养的学校表达和育人方式的学生表达,系统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涵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学生的强国志向,增强学生的报国本领。

(二)德育体系优化项目

南外以“聚焦传统美德、现代品格的贯通式大德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大德育观系统规划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初步构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荣誉性课程构成的大德育课程体系,并将其全面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同时,南外重视培育时代新人,通过开发“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品牌项目,把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成长在“深度参与、深度体验”的教育活动中。如开设针对高三毕业生的“行前一课”,结合时代热点研究“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开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52项美德教育”等系列课程群等。

(三)课程体系优化项目

一是完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南外将国家要求、时代精神和学校传统相结合,把培养目标落在文化基础与批判思维力、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力、现代人格与社会行动力、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四种核心素养的培育上,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的学科跨度和学术含量,构建了指向“五育并举”的十大校本选修课程群。二是探索“贴近生活,切近学科、亲近生命”的高品质课堂。南外组织全方位、多层次的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研修活动,以“从知识到素养”为主题开展系列课堂教学研究和教学展示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探索“三新”背景下拔尖創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三是开展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等个性化培育机制实验。南外于2020年成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中心”,整合、开发指向学术志趣培养的课程群,初步形成了“全学段、全系列、全时空”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等基础学科荣誉课程体系。2022年9月,南外启动“数理人才贯通培养”教育实验,力争在学段衔接、双高协作、课程设置、学生评价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个性化培育机制。

(四)国际交流优化项目

一是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际交流课程的本土文化根基。南外以语文课程为主,开展“国际课程体系中基于项目学习的母语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初步形成国际课程体系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框架。二是聚焦全球胜任,探索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早期培养体系。南外强调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以大外语课程拓展外语学科在全方位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上的独特价值,包括指导学生跨越地域、语言、思想,以及文化的障碍,用尊重他人的态度条理清晰地阐述观点,进行有效沟通。三是搭建线上平台,拓展后疫情时代国际交流新路径。南外通过“光启青年学者项目”“国际中学生线上论坛”“中日高中生线上交流会”等平台,聚焦青少年关心的世界热点议题架设“云交流”的友谊桥梁,为青少年的对话交流和互学互鉴搭建平台。

(五)智慧校园优化项目

一是数字赋能,开展“指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无边界课堂实践研究”。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无边界课堂作为资源支撑。为此,南外围绕“时空无边界”“进程无边界”“角色无边界”进行多维度的资源开发、建设和运用。二是应用驱动,用智慧教育唤醒学生自由成长的潜能。南外陆续装备了苹果实验室、数学实验室、STEM实验室、数字美术教室、数字历史教室等功能教室,为教与学的方式转变提供支撑。2020年,南外与南京大学大数据中心合作研发、建设信息学创新实验室,建立人工智能实验课程平台。

(六)队伍建设优化项目

良师与专家,是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南外根据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需求,不断优化“1357教师发展规划”①。2020年起,南外设立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启动首期“名特优教师培育项目”,丰富新入职教师培训的项目和内涵,以适应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对师资队伍的期许。

南外以课题项目为抓手,拓展教师内涵提升的平台,以扎根实践的课题研究为龙头,把持续深入的行动研究作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目前,南外有省级课程基地4个,省级前瞻性项目6个。

(七)治理体系优化项目

南外坚持师生为本,倡导制度体系和治理文化的同频共振。2019年,南外完成《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和配套程序文件的修订;2022年,南外完成新一轮学校制度的修订,逐步形成“方向明、视野宽、格局大、格调高”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当前,南外以培育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为办学旨归,建设“尊重、民主、和谐、向上”的学校治理文化,发挥教代会和学代会的作用,加强家校沟通,凝聚发展合力,追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价值一致和功能互补。

(八)引领辐射优化项目

2021年,南外成立教育集团,形成“联合办学办公室”,统一规划集团融合发展事项,为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南外力量。同时,与国外友好学校、全国兄弟外国语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在课程设置、招生制度、质量评价等方面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加强对重庆万州南京中学的支援,除支持其硬件建设之外,还在文化建设、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加强支持力度。据悉,该校近年的办学成绩显著提升。2022年,南外与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签订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助力县域高中发展。

二、领域突破: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的关键攻坚

2022年,融文化立意、教育创意和课程寓意一体的南外南部新城新校区全面建成,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在此基础上,南外积极推进软硬件融合发展,重点以“基于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培养的MACRO外语大课程建设”“基于真实任务和融合创新的STEM+课程建设”为探索领域,进行有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的关键攻坚。

(一)基于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培养的MACRO外语大课程建设

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南外一直坚持将“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初中和高中同校)”作为办学特色,积极响应教育部倡导的“‘小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立项学校,南外加速推进“基于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培养的MACRO外语大课程”的构建。具体来说,M为Multiple,即丰富的外语语种;A为Accessible,即充足的学习资源;C为Cross-cultural,即多元的文化体验;R为Reliable,即可靠有效的培训;O为Original,即独创的教学形式。

1.增設外语语种

2018年,南外在原有英、德、日、法四个语种的基础上,增设俄语、韩语、马来语、意大利语等语言的高中选修课程;2021年,增设西班牙一外语种。南外“基于‘新文科理念的中学多语种课程基地”项目,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立足建设多语种优质课程,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多语种师生发展,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辐射效应。

2.扩充课程资源

南外立足于大课程理念,不断丰富多模态的课程资源,探索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的课程资源建设新模式。2019年以来,南外不断丰富“教学评合一”理念,并运用“情境—结构—交际”教学模式的听、说、读、写课内学习资源,体现课程核心价值追求,满足学生多元选修课程需要,每学期外语类线下选修课程保持在20门左右,开发了“戏剧”“英语演讲”等一批精品课程。

3.增加跨文化体验

南外通过文化通识微课程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上,南外进一步丰富模拟联合国课程群;建设跨学科教师团队,覆盖外语、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开发跨领域特色活动,如在每年联合国日,结合全球热点议题开展宣传展示活动等;深化跨文化体验课程,通过参加安全区徒步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形成积极向上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4.提供高层次培训

自2019年以来,南外每年组织130名左右英语教师参加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TESOL)。同时,面向校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在2020年邀请外教开展了“50 Great Short Stories”阅读分析和“Economist”时事解析线上展示等课程培训活动。

5.形成独创性风格

南外精心打造“多样态、多元化”的外语学习样本,不断丰富“情境—结构—交际”特色教学模式内涵。比如,“课前演讲”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和个性化展示的平台,“角色表演”给学生创造了发挥想象力和抒发共情力的机会,“话题辩论”激发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敏锐思考,“报刊阅读和相关主题语篇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浸润中习得语言、感受思维碰撞,进而提升对全球议题的理解力。

(二)基于真实任务和融合创新的STEM+课程建设

为转变师生教学方式,提升融合创新能力,南外提出基于融合创新理念的STEM+教育构想,从课程体系、团队培养和资源汇聚三个方面进行STEM+课程建设,并将其全面融入科学、技术、数学、语言、艺术等课程,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立体性融合”学科知识和能力。

1.完善STEM+课程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南外优化十大课程群,努力建成以注重学生文化提升的基础性课程、关注学生社会参与的拓展性课程、促进学生高阶发展的荣誉性课程等三类课程为路径的STEM+课程体系。南外学子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19年以来,南外多项STEM+课程获南京市中小学校本精品课程一等奖,多项相关比赛获国际大奖。

2.拓展STEM+教师团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南外先后吸纳来自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信息学、通用技术、艺术、历史等多个学科的30多位教师组建STEM+教师团队,邀请南京大学微结构实验室团队、南京大学环境科学团队、南京理工大学小卫星团队和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团队等进行学术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外STEM+教师团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获得显著提升,团队里的教师也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3.联动STEM+社会资源,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南外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五所高校共同推进实施“走向大师”工程:邀请高校教授走进南外,帮助学生了解学科新动向;拓展学校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研究新创意;与高校开展科研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架设科研新平台。

三、经验思考:新时代外国语学校的使命重审

南外自被确定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立项学校以来,从方向、内涵、路径、制度、评价等维度深入探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之路。扎实的实践,更加坚定了南外作为外国语学校的新时代使命担当。

(一)“变”与“不变”:在应变与坚守中寻求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国际形势,做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论断。在复杂的形势下,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的南外在构建多元化的育人方式和多通道的升学路径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基础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的基础上,南外需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回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把传统的办学特色转化为新时代外国语学校办学的新优势,寻求新时代外国语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同”与“不同”:在共性与特色中找准定位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进入实现重大突破的窗口期,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基础教育在国家未来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南外将继续探索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贯通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尊重差异,构建更为多元、更可持续、更加灵活的育人体系。

(三)“器”与“不器”:在成才与成人中达到统一

面对一度教育内卷对育人逻辑的侵蚀,国家出台了“双减”等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教育不应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也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成器”上。除“成器”之外,教育还应赋予学生“不器”的生命自觉和卓越追求,这既是顺应时代、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之需,也是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精神旨归。在“器”与“不器”之间,南外坚持“全面发展、自由成长”,以“同情之理解”的文化态度,蕴理想于现实的实践智慧,协同各方力量,在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之路上上下求索。

注释:

①1357教师发展规划,即1条主线——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3项工程——青年教師培养工程、骨干教师成长工程、名教师发展工程,5项评比——校教坛新秀评比、校优秀青年教师评比、校学科带头人评比、校德育带头人评比、校优秀论文评比,7项制度——新教师职前实习和培训制度、新教师职初校本培训制度、全员校本培训制度、教师海外培训制度、校本“草根化”课题研究制度、年度论文报告会制度、翔宇奖教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