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管理”:学校运行中的必要存在

2023-05-19 03:34沈茂德
江苏教育 2023年8期

【摘 要】真实的学校管理要防止“一刀切”和“简单化”,学校管理者应适当地、智慧地运用模糊管理。模糊管理的本质是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模糊管理不是消极管理,而是校长及团队对每个教师的性格和工作常态有深刻了解,对学生群体行为有清晰判断,进而不断追求目标达成的一种更理性的管理。

【关键词】模糊管理;教育是农业;文化力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5-0093-02

【作者简介】沈茂德,江苏省无锡狄邦文理学校(江苏无锡,214125)中方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在真实的学校管理中,既应有制度管理的刚性,也应有饱含人文温暖的管理方式。这种人文温暖的管理方式需要管理者采用“宽容”“破例”“暂缓”“商榷”等形式的“模糊管理”。模糊管理的价值是实事求是(考虑有些事例虽不合理但却合情,有些事情不循常例,但事出有因),模糊管理可防止学校管理陷入“本本主义”的刻板与苛求之中。简言之,真实的学校管理一定要防止学校管理行为出现“一刀切、标准化”的取向。

一、关于“模糊管理”的认识

所谓“模糊管理”,并不是说学校管理可以不要规章制度,更不是排斥管理行为的公正、公开,而是指面对某些情境,管理者可以“视而不见”,面对有些诉求,可以不予以精准回答,面对个别违反了学校规章的特殊事件,如果客观上存在之所以“违反”的“情理”,应予以宽容。“模糊管理”的深层次含义是校园内应该尽可能减少“冷冰冰”的考核,倡导有规则的自由,倡导科学理性与人文感性并存。适度的“模糊管理”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和“宽容成长”的人文情怀。

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模糊管理绝不是消极管理,而是追求一种理性的管理。实施“模糊管理”的基础是校长及团队对每个教师的性格和工作常态有深刻了解,对学生群体行为有清晰判断,对“违例”事件的分析要能洞察真伪,对实施模糊管理可能会产生的“余波”有睿智分析。

二、教育的本質属性决定了学校“模糊管理”的必要性

要认识学校管理中“模糊管理”的合理性,首先要进行定位性的讨论,教育是工业还是农业?工业产品有标准化的模式和固定的流程。工业生产追求“效率”和“效益”,所以,工业生产的过程非常强调“标准化”,任何“模糊”都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农作物有着独特的生命成长过程,农业种植尤其要考虑农作物漫长生长过程中土壤、阳光、水分的综合影响。农业生产过程很难预设标准和模式,因而农民的耕作既要考虑大概率的“节气”,又要考虑局部的“小气候”、当地土壤、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如果认同“教育是农业”的观点,在学校管理思维和管理行为上就要反对“简单化”,反对“一刀切”的“精准主义”。当我们进入一线学校调研,一定可以看到,一些学校十分强调规章制度,强调用一些规章制度来引导一些行为,积淀一些共同文化,甚至考察者会在学校管理中看到类似企业管理的影子。而在一些成熟的学校,其学校管理仍然有基础性的章程力量,但真正影响学校运行,影响教师、学生常态化行为的,已经是那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弥散于学校空间的软实力——文化的力量。可以肯定,教师工作有知识传授的技术意义,但更有育人、滋养儿童心灵的人文属性。好学校的基础一定是师生群体呈现着良好的生命状态:乐观的态度、柔和的心性、从容的生活、宽阔的视野、童心童趣的存在。

在笔者30年的校长管理实践中,大致经历了稚嫩期—反省期—成熟期的成长过程。稚嫩期(任校长的前十年),笔者相信管理(制度)的力量,强调由上而下种种制度化的管理,一线单位(学科组、年级、班级)的生动性和创造性有了较多约束,缺失了人文的温柔。久而久之,某些“见章不见人”的管理行为遭到了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批评和质疑。反省期,笔者认识到这种基于工业革命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可以高效标准化运作,但弊病是极大地削弱了学校的主体——师生群体的个性和主动性,往往在管理中陷入“目中无人”的尴尬境地。到了成熟期,笔者确认,管理应该使一所学校充满活力,使师生充满生命蓬勃的激情,让师生有一种主人翁的自尊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实现共同的发展愿景而自觉工作、学习。

三、倡导“模糊管理”的本质是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

长久的校长岗位历练,笔者有了这样的认识,学校的发展是基于教师个体发展的,倘若学校离开了每个教师的发展,绝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高品质发展。倘若教师没有了个性,学校就没有了活力。因而,今天的校长必须深刻认识到管理的价值不应该是用制度约束人的灵性与智慧,而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教师成为活跃的思想者、创造者。

如果我们能达成上述共识,那学校管理就应该有这样的走向:校园里的校长是师生成长的真诚服务者,是学校高品质发展愿景的规划者与引导者。校园里应该洋溢民主、科学管理的文化,每个教师既是学校文化的播种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校园里应该有更多学生的声音,应该有更多学生自主组织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