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粮食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3-05-20 21:19谢晶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粮食生产芜湖市发展现状

摘要 芜湖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有着重农种粮的传统,2021年芜湖粮食生产呈现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三增”局面,粮食生产综合水平总体稳定。本文从芜湖市发展粮食生产实际出发,深入分析了粮食生产顶层设计、责任落实、试验示范、加强基建、科技创新、提质增产等有效措施,结合当前面临的农资价格大幅上涨、种粮大户经济效益降低、农村劳动力缺乏且素质偏低、灾害因素频发等问题,从稳定粮食生产水平、补贴农资规范市场、做好示范提高积极性、加强粮食产能建设、提升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持续推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芜湖市;粮食生产;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5-0044-04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倚皖南山系,北接江淮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呈双翼状。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 ℃,年均日照时数2 000 h,降雨量1 200 mm,无霜期245 d。

1 芜湖市2021年粮食生产发展现状

2021年芜湖全年气候总体适宜,灾害性天气发生范围小、程度轻,技术推广和田间管理有力,粮食生产呈现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三增”局面。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2.31 万hm2,总产138.76 万t、单产6 218.1 kg/hm2,播种面积同比增加800 hm2,增幅0.36%;总产同比增加36.62 万t,增幅2.68%;单产同比增加140.4 kg/hm2,增幅2.31%。

从表1可以看出,2016—2020年芜湖市粮食播种面积均值22.16万hm2,2021年较均值增加1 566.67 hm2,增幅0.71%;粮食产量均值136.39 万t,2021年较均值增加2.37 万t,增幅1.74%。芜湖市粮食生产总体稳定。

2 粮食生产发展主要措施

2.1 顶层设计,明确任务

芜湖市先后印发《2021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2021年芜湖市智慧“芜湖大米”工作推进方案及实施细则》《芜湖市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各县市区2021年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具体任务,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全年目标完成。

2.2 落实责任,实地督导

芜湖市坚决贯彻中央关于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严防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全力以赴保障粮食安全。为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不低于目标任务,芜湖市建立了农业和粮食生产保丰收农业农村局领导包保联系服务制度,成立了6个督导组,包保服务1~2个县(市)区,明确包保责任单位,对照“两区”划定地图,开展耕地非粮化及秋粮生产调研督查、技术指导服务和跟踪监督。

2.3 试验示范,高效生产

芜湖市建立市县共建各类示范片区40余个,通过有机肥替代、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农机减损等措施应用,农药使用量同基期(2012—2014年农药使用量平均值)比下降2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60%以上;化肥使用量(折纯)16.1 万t,同比下降3%;有机肥施用面积6.67 万hm2以上;农机手培训2期120多人,对收割的农机及时维修更换部件,规范操作,减损2%以上,保障全市粮食稳产丰收。

2.4 加强建设,保障丰收

芜湖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全市流转土地约14.19万hm2,流转率达65.60%,为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采取早谋划、严监管、重生态、争创新、强基础等有力有效举措,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67 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0.54%,为提升粮食生產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5 科技创新,赋能增产

芜湖市作为安徽省现代农业机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制造产业,拥有现代农机整机生产及配套企业103家,产品800余种,产业规模、产业层次及产品种类均位居全国前列。谷物烘干机等产品销量全国第一。推广高效、绿色、复式联合作业机械,应用钵式育秧、机械化抛秧、水稻机插秧、秸秆机械化还田、粮食烘干等技术,全市小麦、水稻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95.63%、 88.4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节本增效1 200~1 800元/hm2。

2.6 突出重点,提质增效

2021年芜湖市稻谷播种面积16.13 万hm2,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72.3%;产量110.12 万t,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79.36%;单产6 825 kg/hm2,高于粮食单产607.5 kg/hm2。芜湖市以水稻绿色优质高效生产为重点,推广水稻绿色生态种植,发展优质专用稻订单生产,实现智慧“芜湖大米”标准化管理,提升“芜湖大米”区域品牌知名度。

2.6.1 支持推广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芜湖市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早稻(再生稻)生产稳定发展的通知》,下达年度再生稻种植面积2 666.67 hm2,整合稻谷补贴资金、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资金等国家和省粮食发展项目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双季稻和推广再生稻一种两收模式。芜湖市湾沚区以单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为主,南陵县示范早稻—再生稻种植模式,2种再生稻生产均取得成功。其中,芜湖市湾沚区获批2021年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开展再生稻种植面积1 600 hm2,再生季均产3 930 kg/hm2,同比增产20%以上,再创再生稻生产佳绩。此外,芜湖市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稻鸭共育等生态种养模式,面积达1.43万hm2,同比增长19.6%,增效增收效益明显。

2.6.2 发展优质专用水稻订单生产。2021年,芜湖市农业农村局、芜湖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印发《芜湖市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实施方案》,明确年度优质专用水稻播种面积9.87万hm2,并落实到各县市区。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21年实际完成播种面积10.96 万hm2,同比增加4.81 万hm2,增幅78.34%。其中,333.33 hm2以上优质专用水稻单品种规模化种植片区达32个、2.11 万hm2,同比增加1.07 万hm2,增幅49.12%。

2.6.3 有序实施智慧“芜湖大米”。2021年,芜湖市择优遴选出了集中连片种植33.33 hm2以上、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优越、种植管理水平较高、农田基础设施完备的40个粮食种植经营主体,开展2 666.67 hm2智慧“芜湖大米”种植基地建设。40个基地统一采购安装小型田间气象观测站、智能化虫情测报灯、土壤物联网检测设备、App服务软件等田间硬件设施,实行水稻种植标准化管理和全程智能化管理。择优遴选出了设备先进、产品已取得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的10家大米加工主体,组织其与智慧“芜湖大米”种植基地签订协议,优价、单收、单储、单加工,确保智慧“芜湖大米”优质。同时,以这10家加工主体为龙头,带动种子研发、农资服务、稻米生产、大米加工、技术服务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了芜湖市水稻产业联盟,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规避市场风险和低层次的恶性竞争,提高“芜湖大米”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芜湖市出台《2021年支持智慧“芜湖大米”发展的激励政策(试行)》,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智慧“芜湖大米”示范基地田间相关设施设备补贴、智慧“芜湖大米”品牌营销奖励、示范基地核心区机械化作业补贴、智慧“芜湖大米”参展补贴、专家工作室配套技术组装研发和示范基地水、土及产品样品质量检测等。据测算,数字化管理稻田比常规管理稻田增产14.3%、节氮21.8%、节磷14.3%、减药30%、节约成本108元,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1倍以上,增收超过3 万元/hm2。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资价格大幅上涨

受石油和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农资市场需求增多和环保因素等影响,农资市场价格轮番上涨。主要化肥尿素7月进货价约为2 900元/t,2020年同期为1 800 元/t,同比上涨61.1%;高氮高钾的复合肥7月进货价约为3 600元/t,2020年同期为2 500 元/t,同比上涨44.0%。主要肥料如尿素上涨60%、复合肥上涨50%,主要农药草甘膦7月进货价约为15 000元/t,2020年同期为12 000元/t,同比上涨25.0%;草铵膦7月进货价约为37 000元/t,去年同期为23 000元/t,同比上涨44.0%。7月12日,安徽省0#国Ⅵ车用柴油6.81 元/L,较2020年同期5.31元/L上涨28.2%。

3.2 种粮大户经济效益降低

在粮价难以提升的条件下,农资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农民种粮成本上升、收益下降。2021年,由于化肥、农药、柴油、人工价格上涨,加上土地流转费用6 000元/hm2,水稻总成本为19 500元/hm2,比2020年多支出4 500元/hm2左右,上涨幅度30%左右。其中,水稻种子价格9元/kg,与2020年持平,种子成本元810元/hm2;复合肥价格3.9元/kg,同比上涨39.3%,复合肥成本1 755元/hm2,因价格上涨导致复合肥费用多支出495元/hm2;尿素价格3元/kg,同比上涨66.7%,尿素成本1 350元/hm2,因价格上涨导致尿素费用多支出540元/hm2;农药2021年需花费3 900元/hm2,2020年需花费2 250元/hm2,因价格上涨导致农药费用多支出1 650元/hm2;柴油价格6.81 元/升,同比上涨30.5%,柴油成本1 035元/hm2,因价格上涨导致柴油费用多支出300元/hm2;人工费2021年需花费3 750元/hm2,2020 年需花费2 625元/hm2,因价格上涨导致人工费用多支出1 125元/hm2。同时,近年来由于秸秆还田后科学化处理措施不够,导致农田杂草越来越多,抗药性加强,虽进行了3次除草,但效果仍不明顯,后续还要加大除草投入。受农资价格上涨影响,种植的收益甚微,种粮收益甚至比不上外出打工收入,严重影响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

3.3 农村劳动力缺乏且素质偏低

芜湖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年龄普遍偏大,存在年龄老化现象。2021年,国家统计局芜湖调查队调查了5个镇100户务农家庭,发现年龄最小者35岁,最大者70岁,平均年龄53.54岁。同时,被调查人群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其中文盲占2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5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1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4%。总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科学知识的能力较差。

3.4 灾害因素频发

一是气象灾害频发。由于芜湖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带,易受台风、水旱灾害、高低温等灾害的影响,严重制约该市粮食丰产丰收,如2016年和2020年梅雨季节水灾,导致粮食减产严重;2015年,连阴雨天气,导致前期长势良好的小麦赤霉病大暴发。二是作物病虫草害严重。近2年来,作物虫害风险虽有所下降,但稻麦病害、草害造成的损失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农民重治虫、轻防病;不少农民种植粮食用直播方式,草害严重,部分杂草产生药物抗性,难以根除。

4 促进芜湖市粮食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期间,应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着力在强化耕地保护、加快科技应用、优化粮食产业体系、推动绿色种养等方面上下功夫,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动粮食生产发展提质增效。

4.1 稳定粮食生产水平

“十四五”时期,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大力推进增施商品有机肥、绿肥种植等土壤改良培肥技术措施[1-2],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管理,确保耕地质量提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产能增加。每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2.23 万hm2以上,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5.5 万t以上。

4.2 补贴农资规范市场

根据主要农资价格上涨情况,综合考虑影响农民种粮成本、收益等变化因素及粮价变动走势,确定种粮户农资补贴标准并实行动态调整,弥补农民种粮的农资增支,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相对稳定。同时,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农资经营主体流动资金贷款服务模式,进一步简化农业信贷审批程序,拓宽涉农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效率。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农资市场价格垄断,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欺诈,农资质量不过关和以次充好等行为,维护农资生产经营秩序和农民合法权益。同时,大力推广新肥新药及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4.3 做好示范,提高积极性

把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扩大专用品牌粮食生产规模的主抓手,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运作模式和“保底+村集体提成+二次分红”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降低农资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全面推广订单生产,通过优质优价回收产品,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

4.4 加強粮食产能建设

建立耕地用养结合制度,逐步提升耕地基础地力。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管护和利用机制,全面提升灌溉能力建设,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进再生稻生产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突出关键技术集成推广。继续支持发展优质专用水稻订单生产,加快智慧“芜湖大米”生产基地建设,提升“按图索粮”水平,推动粮食产业升级。着力发展农事托管服务,对专业品牌粮食实行区域、目标、措施、人员、奖惩“五定”,做到方案、组织、措施、布点图、展示牌“五有”,落实技术指导、测土配肥、良种供应、机械播种、追施拔节肥、田间管理“六统一”。

4.5 提升粮食生产科技含量

一方面,加大对优质、多抗农作物新品种的技术研发,加强生产关键技术瓶颈攻关;另一方面,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广适、多抗品种,普及推广绿色增效集成标准化栽培技术,依靠科技提质增效。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强粮食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推广,探索粮食高产高效新模式。进一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升秸秆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等工作。

4.6 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开展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综合示范,着力解决粮食机插、玉米籽粒机收等瓶颈问题,加快丘陵地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面对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积极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5 参考文献

[1] 徐明岗,卢昌艾,张文菊,等.我国耕地质量状况与提升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7):8-14.

[2] 李陈,靳相木.基于质量提升的规划期内县域耕地产能占补平衡潜力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2):265-274.

(责编:张宏民)

作者简介 谢晶(1987—),女,安徽无为人,硕士,农艺师、农业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收稿日期 2022-02-14

猜你喜欢
粮食生产芜湖市发展现状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