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

2023-05-21 23:15龙少波李洁雨左渝兰
改革 2023年4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居民消费

龙少波 李洁雨 左渝兰

摘   要:消费环境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其在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和扩大居民消费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界定居民消费环境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构建包含5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赋权模型确定16个三级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1998—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数以及2008—2020年31个省份的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数。研究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环境总体呈现逐步改善的趋势,消费经济环境、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消费供给环境、消费文化环境均得到明显优化。但是,各省份居民消费环境差异仍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的居民消费环境相对较好。未来优化我国居民消费环境应重点从优化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消费供给环境入手。

关键词:居民消费环境;居民消费;扩大内需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3)04-0081-18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健康运行的压舱石[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4%,消费的作用远超投资与出口。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呈现人口基数大、消费总量大,但人均消费低的显著特点,这也间接说明我国居民消费潜力还有较大的释放空间。在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滞胀风险加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扭转我国居民消费增速放缓、恢复基础不牢固的状况,构建强有力的国内消费市场,不仅有利于改善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稳定宏观经济。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促进居民消费、形成强大消费市场的重要前提条件[2]。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尽管消费者对消费市场的满意度有所提升,但消费环境状况与居民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为消费增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3]。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为居民愿消费、敢消费、能消费创造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消费环境。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显然,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已经成为我国消费平稳增长的关键变量之一。那么,当前我国居民所面临的消费环境状况究竟如何,存在的具体短板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了更好地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构建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与各省份的居民消费环境进行测度与评价。同时,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能够为相关部门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制定和完善消费政策提供参考。

一、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需求结构的转变,消费在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稳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同时,作为影响居民消费重要因素的消费环境也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学者们围绕居民消费环境进行了诸多探讨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这里重点从消费环境的概念界定、消费环境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

学术界就居民消费环境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林白鹏认为,消费环境是实现消费过程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包括人口、社会和自然等方面[4];吴孝政等认为,消费环境是指能够影响消费决策的各种因素[5];尹世杰则认为消费环境是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客观的制约因素[6];吴自强认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共同构成居民所面临的消费环境[7]。而毛中根和孙豪则认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消费环境包括了消费基础设施、消费者文化素质、金融财政政策环境等因素[8]。樊纲和王小鲁构建了包含消费相关的基础设施条件、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收入分配差距等指标的消费条件模型[9]。由此可见,当前学术界对居民消费环境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从广义上来讲,消费环境主要涉及消费经济环境、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消费供给环境、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消费文化环境等方面。

学术界对居民消费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但由于对消费环境定义的理解不同,相关文献所构建的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主要侧重于测度消费环境的某个方面。

从消费经济环境的角度来看,对消费环境的测度主要从宏观经济因素和收入分配兩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宏观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等宏观经济因素都会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10-11],进而影响居民有效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与城市居民在就业机会、信息获得、工作技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均,进而造成社会总体消费不振[12]。

从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的角度来看,对消费环境的测度主要从财政政策、消费信贷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首先,财政政策环境的变化会造成居民消费行为变化,税收的增加会相对减少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居民消费[13]。但少数研究表明,税收对居民整体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14]。例如,樊轶侠提出税收政策通过收入调节效应增加可支配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并通过心理预期效应改变消费者预期,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15]。其次,消费信贷制度的完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有效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16]。最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能够使居民消费潜力得到有效释放[17]。

从消费供给环境的角度来看,消费品供给质量及其种类丰富程度为居民消费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由于供给质量和种类丰富程度衡量数据的可得性问题,已有文献对消费供给环境的测度主要从影响供给质量和种类丰富程度的创新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一方面,政府研发投入和企业创新是影响消费品供给质量的重要因素。在“需求—供给”的理论框架下,黄卫挺认为当前消费品的供给能力和供给结构均难以支撑消费升级[18]。另一方面,市场化程度对居民消费也有重要影响。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不仅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会对消费供给产生重要的影响[19]。

从消费基础设施环境的角度来看,与消费相关的交通、物流、网络、市场等基础设施能够提升消费品的可达程度,降低成本,扩大居民消费。毛中根和孙豪从铁路密度、公路密度、互联网使用人数比重以及每万人邮政营业网点数四个指标来测度消费基础设施环境[8]。李强和郑江淮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得出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促进宏观经济增长,间接影响消费经济环境,进而促进消费环境的改善[20]。郭广珍等从交通基础设施的角度分析了消费基础设施环境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他们提出了一种交通基础设施的“消费效应”,即道路基础设施可以改变居民消费结构[21]。耿晔强在研究农村消费时也强调了基础设施环境对居民消费具有长期持续性的影响[22],但周洲、段建强、李文兴认为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的提升显著抑制了城镇居民消费升级[23]。

也有学者从消费经济环境、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消费供给环境或消费文化环境中的几个角度对消费环境进行综合测度评价。例如,吴自强通过对我国消费环境进行测度,认为我国消费环境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及消费差距过大;二是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众多;三是法制环境堪忧;四是自然环境恶化[7]。鲁钊阳和郑中伟则认为,我国居民消费的增长受到产业结构、收入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消费理念等因素的制约[24]。但是,目前尚无文献全面地从上述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科学赋权,系统全面测度全国或各省份的居民消费环境。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有关消费环境指标体系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当前文献尚未就居民消费环境的定义达成一致,大多数文献主要分析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或者仅针对居民消费环境的某一方面展开讨论,尚缺乏较为科学的定义和测度。第二,大部分讨论我国居民消费环境的文献多为定性分析,且未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及充分的数据支撑。虽然有为数不多的文献构建了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定量分析[25],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以及指标的合理赋权等方面尚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三,已有文献对消费环境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省份,而对我国居民消费环境各分项的长期动态特征以及各省份之间居民消费环境空间差异的问题,则鲜有文献进行详尽分析。

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相对科学、全面、合理的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1998—2020年全国层面的数据和2008—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熵值法、CRITIC方法以及AHP—熵值法,对我国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赋权与测度。此外,本文还全面测算了全国以及各省份的居民消费环境总指数以及消费环境的各分项指数,并提出改善消费环境的相关政策建议。

二、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赋权

(一)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这里将居民消费环境界定为居民所面临的对其消费行为和消费支出有一定影响的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在综合考察有关消费环境指标的文献和现实状况的情况下,这里将消费环境区分为消费经济环境、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消费供给环境和消费文化环境(见表1,下页)。

在参考毛中根和孙豪[8]、樊纲和王小鲁[9]关于消费环境二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确定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消费文化环境、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的二级指标。同时,在参考吴自强[7]关于消费经济环境阐释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消费经济环境的二级指标。相关指标的选取依据与定义具体如下:

第一,消费经济环境衡量的是消费者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状况,它能够影响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消费经济环境主要从经济产出水平、经济产出结构、经济产出分配三方面来衡量。一方面,居民消费支出主要依赖可支配收入,而后者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本文主要采用人均GDP来反映宏观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只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才会提供多种多样的产品或服务供居民消费,本文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来衡量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只有在经济增长且分配结构较为公平的情况下,中低收入人群才能购买和消费多样化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带来消费扩容和升级,因而我们使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来衡量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第二,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是指消费者所面临的影响消费的制度、政策和规定,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消费财税补贴政策等。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的改善能够提振居民的消费信心,让居民敢消费。消费政策和制度通过一系列法律规定和政策文件,对商家或消费者起到一定的警示和激励等作用,给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舒心的消费氛围和政策环境。例如,國家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的加强,可以防止居民的消费权益被侵犯,从而使得居民更加放心地进行消费。政府部门出台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会使得居民降低储蓄动机,增加消费。政府部门出台的税费减免政策可以使得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调节收入分配结构,从而改善居民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为此,本文采用个人所得税收入占GDP比重来衡量税收负担状况。国家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被称为小口径的宏观税负,由于我们从消费环境这一角度研究我国的税收负担状况,因而我们将税收收入的范围缩小到个人所得税的税目,能更准确地衡量消费经济环境的税收负担状况。

第三,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是指实现居民消费所需要的交易场所、物流和网络等基本设施条件,主要包括市场设施、物流配送设施、消费网络设施等。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改善能够便捷居民消费,从硬件设施上促进居民消费行为。本文参考毛中根和孙豪[8]对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指标的测度,用铁路密度、公路密度、人均快递量和移动电话普及率来衡量。

第四,消费供给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为消费者提供的消费品供给情况,表现为整个社会的产品与服务生产供给的种类丰富程度和供给质量。一方面,政府科研投入力度越大,企业创新能力越强,社会整体创新实力就越强,从而有助于产业升级、产品供给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市场开放程度越高,各类企业进入各行业的限制越少,企业生产的供消费者选择的消费品种类就越多。消费供给环境凸显了企业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消费供给环境所强调的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是改善消费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从供给端挖掘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消费增长。

第五,消费文化环境主要指影响居民消费的文化氛围,表现为消费意识、观念和理念等方面。考虑到消费意识、观念和理念比较抽象,难以用具体统计指标来衡量,我们采取影响消费文化的因素来间接衡量,主要包括居民受教育程度、网络媒体发展情况、国外消费文化辐射状况。其一,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意味着居民更容易接受新的消费观念,形成超前消费、时尚消费、绿色健康消费等消费理念,能够更有效地接受高质量的消费服务[26]。其二,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居民的消费文化以一种更迅速、更广泛的方式受到冲击,比如电视剧中的消费行为、植入广告等都會影响消费者行为。其三,国外消费文化对国内消费文化的冲击大部分是通过进口贸易来实现,国外品牌、服饰等产品通过其蕴含的设计理念、文化价值,对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等产生影响。消费文化对居民消费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对居民消费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助于居民扩大消费支出、提升消费层次、提高消费质量。

(二)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赋权

1.AHP层次分析法

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主观的层次权重决策模型。根据AHP方法,我们通过计算获得相应的权重(见表2,下页)。由表2可以发现: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36.20%)在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其后依次是消费基础设施环境(24.14%)、消费经济环境(17.98%)、消费供给环境(13.01%)、消费文化环境(8.67%)。

2.熵值法

熵值法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对系统的影响来确定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根据熵值法,消费基础设施环境(38.20%)在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其后依次是消费经济环境(18.86%)、消费供给环境(16.06%)、消费文化环境(14.09%)、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12.79%),具体如表3所示。

3.CRITIC方法

CRITIC方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其思想在于指标间的变异性和冲突性。CRITIC方法赋权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26.05%)在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其后依次是消费供给环境(22.08%)、消费经济环境(18.70%)、消费基础设施环境(18.69%)和消费文化环境(14.48%)。

4.AHP—熵值法

考虑到AHP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各自存在优点和不足,AHP—熵值法则将两种方法结合进行赋权。其中,定性化的二级指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通过决策者的经验来判断消费经济环境等5个准则层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而定量化的三级指标运用熵值法计算权重,对各准则层的定量指标的变异性和冲突性进行计算,以增强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级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各准则层下的三级指标采用熵值法赋权,分别得到各三级指标在其准则层的相对权重。最终的赋权结果如表5所示。

5.综合赋权结果

以上赋权方法分别依据不同的原理来计算权重,但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使得结果更加客观和准确,本文将不同的权重方法进行相应的处理得到最终综合赋权结果,以使得居民消费环境的度量更具综合性和均衡性。综合权重的计算公式如下:

W=w+w+w+w(1)

为平衡多种赋权方法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本文对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分别给予1/2的权重。其中,三种客观赋权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为了均衡发挥其作用,分别赋予1/6的权重,使得三种客观赋权的比重合计达到1/2。

表6为利用综合赋权方法测算的结果。从一级指标来看,权重大小依次是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30.60%)、消费基础设施环境(25.57%)、消费经济环境(18.25%)、消费供给环境(15.03%)、消费文化环境(10.54%)。上述结果表明,在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最为重要。

三、我国居民消费环境的测度与分析

本文构建的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16个三级指标的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选取1998—2020年国家层面的数据和2008—2020年省级层面的数据。同时,考虑到各项指标会对消费环境产生逆向或正向作用,以及各项指标的量纲差异会加大数据分析的难度,我们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再赋予相应的权重。

(一)我国居民消费环境的时间差异分析

1.我国居民消费环境时间差异的总体分析

图1显示了1998—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环境总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来看,1998年以来消费环境的变化呈现不断向好的趋势,且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8—2002年,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个阶段是2002—2011年,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数不断优化,但中间出现一定的波动,优化速度较慢。第三个阶段是2011—2020年,居民消费环境改善的速度加快,2020年居民消费环境指数达到86.98的峰值。具体分析如下:

1998—2002年,我国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数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消费经济环境和消费供给环境改善缓慢。一是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及1998年洪水灾害的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在短期内受到了一定冲击;二是当时的国企效益下降且亏损较为严重,社会失业问题较为突出,居民收入增长放缓;三是产业升级速度缓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未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2002—2011年,我国居民消费环境有较大的改善,经济增速明显加快,宏观经济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加入WTO之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大幅增加,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的方式得到大幅提升[27-28],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市场交易场所、铁路、公路、物流和网络等硬件基础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完善,极大地优化了居民消费的基础设施环境,便捷了居民消费。而且,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开放交流更加频繁,国外超前消费理念对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产生了更加明显的影响,对消费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消费规模的扩大。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居民消费环境改善受到短暂的阻滞,居民消费环境指数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其后,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我国居民消费环境也得到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

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环境改善的速度明显加快。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扩大居民消费的基础条件逐步得到满足,消费作为压舱石的作用也显得更加重要。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将改善消费环境、促进居民消费的工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居民消费经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加剧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外贸出口面临新的挑战,为此中央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着力营造良好的居民消费環境,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促进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说,居民消费环境总体向好主要是因为消费基础设施环境的完善使得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消费流通渠道更加畅通,消费经济环境的优化保证了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扩大,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的完善坚定了消费者信心,消费文化环境的优化改善了居民消费观念,消费供给环境的优化缓解了供需错配等矛盾。

2.我国居民消费环境时间差异的分项分析

总体来看,1998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环境各分项指数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改善程度有所差异。其中,居民消费经济环境和消费基础设施环境的改善幅度最为明显。

(1)消费经济环境指数(CEEI)的变化

图2显示了1998—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经济环境指数的变化趋势。消费经济环境指数的变化总体上分为下降与上升两个阶段:1998—2003年消费经济环境指数呈下降趋势,而2003年以后消费经济环境指数则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1998—2003年,居民消费经济环境指数呈现一定幅度的下滑趋势,主要原因包括:其一,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的出口、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的扩张。其二,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平均消费倾向降低,不利于消费经济环境的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1998年的2.496扩大到2003年的3.125,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影响到社会整体消费倾向,不利于消费经济环境的改善和优化。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下降,导致农民种植收入增速放缓。同时,遭遇国企改革的下岗潮,乡镇企业也进入调整阶段,农民外出非农就业机会减少,非农收入增速下降。而在此期间的城镇居民收入相对于农村居民的增长速度较快,1998—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分别为9.3%和3.8%,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加大,不利于构建公平的消费环境。

2003—2020年,居民消费经济环境总体上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其中,2003—2009年消费经济环境改善速度相对较慢,而2009—2020年消费经济环境则改善得较快。2003—2020年消费经济环境得以改善的原因主要包括:其一,宏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人均GDP增长较快,为扩大居民消费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其二,宏观经济结构的改善,优化了居民消费经济环境。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03年的42.028%上升至2020年的54.459%,适应了居民服务消费增长的结构性转型,改善了消费经济环境。其三,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对我国居民消费环境改善具有一定正向效应。城乡可支配收入比从2003年的3.125缩小为2020年的2.559,收入差距的缩小有利于促进社会总体消费。

(2)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指数(CPEI)的变化

图3(下页)显示了1998—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的变化趋势。1998—2020年,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指数呈现震荡上升的态势。在此期间,我国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进一步壮大,居民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其二,社会保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国家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GDP的比重从5.12%上升至13.26%,这有利于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当期消费。

对比其他二级指标,我国居民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改善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来影响居民消费。一般而言,个人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越低,则该国的基尼系数越高,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越弱[29]。例如,2018年我国该指标的比重仅为7.57%,而世界主要国家的比重在20%以上,这说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制结构还有一定的优化空间。

第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水平仍难以有效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不利于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的改善。一方面,当前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偏低,2021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3.7%,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难以充分发挥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功能。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尚未实现全民覆盖且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差距较为明显,不利于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

第三,消费者权益保障诉讼制度难以有效发挥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功能,不利于构建消费者放心的消费环境。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当前维权的法律诉讼过程过于烦琐、维权成本较高,消费者可能会因经济或精力等原因而放弃维权,不利于构建放心的消费环境。另一方面,我国消费者权益诉讼制度中有关原告资格与范围确定的规定尚不完善,以致起诉与受理存在困难,不利于消费者维权和构建放心的消费环境。

(3)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指数(CIEI)的变化

图4(下页)显示了1998—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指数的变化趋势。1998—2020年,我国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指数稳步上升,也是五个消费环境分项指数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指数。消费基础设施环境的快速改善主要归功于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国举全国之力来发展各种基础设施,为居民消费提供了便利。1998年以来,政府在加强市场交易设施以及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网络、物流、金融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环境的完善进一步增加了消费品交易的场所、提高了商圈的覆盖范围、降低了运输物流成本、增强了消费者与厂商的信息对称程度,从而活跃了居民消费、扩大了居民消费规模。

但是,当前我国消费基础设施环境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短板,消费设施不够健全,消费便利度还有待提升。部分传统的消费基础设施在城乡分布、功能布局、互联互通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道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在城郊以及农村的延伸度和覆盖度不高,没有形成县、乡、村三级基层物流配送体系。乡镇农贸市场落后、农村超市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例如,农村公路基础设施不畅或路况堪忧会影响农产品输出以及工业消费品输入,并抑制部分农村居民的汽车购买意愿。此外,当前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型基础设施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能力偏弱的问题,在激发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消费方面尚存在较大的空间。

(4)消费供给环境指数(CSEI)的变化

图5(下页)显示了1998—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供给环境指数的变化趋势。1998—2020年,我国消费供给环境指数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未来发展和提升的空间较大。

从全国消费供给环境指数的各分项数据来看,企业创新指数和市场开放度指数大致呈平稳上升的态势,对消费供给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其中,市场开放度的增强有利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发育成熟,有利于资源和要素流向高新技术产业,从而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提升,扩大消费规模和促进消费升级。但是,国家科技发展力度(科技的财政投入在总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造成消费供给环境指数波动。尽管国家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从1998年的438.6亿元快速增长到2020年的9 018.34亿元,但其在总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从1998年的4.06%下降到2020年的3.6%,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并没有随着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而同步增长,这不利于产品创新和供给结构优化。

当前我国消费供给环境还存在产品创新不足、高质量产品供给短缺的问题,消费供给与居民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不匹配,不利于居民消费潜力的有效释放。当前国内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带来“消费外流”的现象,居民对国外消费品和品牌的依赖程度较高,国内消费者通过境外购、海外购等方式来满足其高品质消费需求。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快市场化进程,降低行业准入限制,加大研发支出,激励市场主体创新以提供种类丰富、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优化消费供给环境。

(5)消费文化环境指数(CCEI)的变化

图6显示了1998—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文化环境指数的变化趋势。1998—2020年,消费文化环境指数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居民消费文化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推动居民消费观念革新、转变消费方式、优化消费结构。消费文化环境对居民消费的影響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持续发展的。近年来有关消费观念的调查发现,居民越来越倾向于选购质量好且性价比高的商品,消费观念呈现理性化的特点,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品牌化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倾向,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政府积极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营造了良好的居民消费文化环境。政府部门运用财税、价格、金融等工具对绿色产业和健康产业大力扶持,提高绿色产品和健康产品供给,并通过公益媒体广告投放等方式宣传绿色、健康、理性等消费观念,改善居民消费文化环境。另外,随着我国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新消费理念的接受意愿和包容性增强,也对居民消费文化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贸易额大幅增长,从海外进口的消费品呈大幅增长的态势,加之外商直接投资使得国际消费品牌更快地进入我国市场,各种国际消费品进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对我国消费文化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更加开放和频繁,国际产品和品牌的广告在国内媒体的投放与传播,使得国外新潮消费、超前消费、借贷消费、健康消费等理念对国内产生辐射作用,对国内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我国居民消费环境变化的省级空间差异分析

为更具体地研究各省份居民消费环境变化的异质性,这里对居民消费环境变化的省级空间差异进行剖析。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分析了31个省份2008—2020年居民消费环境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如表7(下页)所示。

2020年东部地区的居民消费环境相对较好,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对落后,而中部地区则处于中等水平。2020年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和天津的居民消费环境指数位于全国前6位,山东消费环境指数处于全国第8位;而西部地区有9个省份排名在全国20名以外。由此可见,相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具有更好的居民消费环境,这可能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相较于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活跃程度较高,居民享有更好的消费经济环境。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突破了10万元。北京、上海、浙江和江苏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81.7%、73.3%、54.6%和51.4%,表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高。

第二,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更高,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更为健全和成熟,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数量更多,为消费者的相关权益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有利于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的改善。在《2021年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报告》中,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苏州、杭州、青岛、常州、南京等14个城市的消费维权得分排名位于全国前20名。

第三,东部地区具有更为密集和发达的商场商圈、商贸中心、区域性批发市场、交通物流和信息网络,这为居民消费提供了更好的消费基础设施,使得居民消费更加便捷,有助于激发消费活力、营造良好的消费基础设施环境。东部地区大都市的高端商业中心集聚了国内外琳琅满目的消费品,东部地区部分基础设施提供了较为独特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满足了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促进了居民消费质量的提升。

第四,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更高,企业创新能力较强,消费品的供给质量更高。从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精尖企业的区域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江苏等东部地区省份占据绝对优势,这对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至关重要,有助于优化消费供给环境。

第五,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消费观念、理念的辐射传播作用更加深远,更容易塑造时尚、包容、健康、理性的多元消费文化。东部地区对外交流相对更为广泛,对内人口流动更为频繁,也更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辐射影响,消费文化更加包容、时尚前卫,超前消费人群占比更大,消费倾向相对较高。

四、优化我国居民消费环境的政策建议

良好的消费环境能够释放消费潜力和促进居民消费,更好地发挥消费的“压舱石”作用。在界定居民消费环境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括消费经济环境、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消费供给环境、消费文化环境在内的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熵值法、CRITIC方法及AHP—熵值法对我国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赋权,并对全国居民消费环境的时间差异和省级空间差异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其一,1998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环境总体上呈现不断优化的态势,尤其是消费经济环境、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改善幅度最为明显,而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消费供给环境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其二,我国居民消费环境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省份的居民消费环境最佳,中部地区省份次之,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排名靠后。综合来看,未来我国居民消费环境改善发力的重点主要在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消费供给环境方面。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全方位统筹我国不同区域的居民消费环境改善与均衡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一是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为其营造更好的消费经济环境,为居民消费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二是优化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环境,推动商业贸易发展所需的商圈商场和批发市场等交易场所、交通物流设施、信息网络设施以及新型消费场景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优化居民消费基础设施环境。三是借鉴东部地区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法规和维权手段,畅通多渠道维权通道,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为欠发达地区营造良好的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同时,各地政府须找准短板与重心,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对本地消费环境落后的方面进行重点调整和优化。地方政府需要利用好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提高供给质量、打造知名品牌,为当地居民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第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税收制度,以改善居民消费政策和制度環境。一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订,以适应当前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中出现的新的消费维权问题,解决当前部分消费纠纷维权缺乏贴切适用的法律条款的问题。同时,强化对消费环境的监管力度,规范消费市场秩序,提高消费维权效能。开展消费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解决食品药品消费安全、假冒伪劣商品、商家失信以及线上消费维权难等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问题,确保在商品和服务质量、消费投诉处理等方面做到消费安全无忧、维权无阻、诚信无欺。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医疗健康的保障力度、扩大疾病保险的覆盖范围,增加养老金、失业保险的补助金额,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加强公租房建设和保障力度,为居民营造一个敢于消费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三是积极探索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使其在财政税收调节功能上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提低、扩中、调高”等方式,不断缩小全体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居民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提高社会平均消费倾向,营造公平、合理、共享、活跃的消费环境。

第三,完善消费基础设施,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便捷度,改善居民消费基础设施环境。进一步建设、布局和改善包括商圈、交通、互联网、物流、大数据在内的基础设施,促进商品的流通,从而有效提升消费便捷程度,刺激居民消费。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大对乡镇的商贸、交通、物流、网络、快递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城乡间物流网络联通,解决农村交通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全国各地丰富多样的消费品,刺激农村消费,打造良好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环境。

第四,加强科技研发和激励企业创新,以优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结构,改善居民消费供给环境,为居民消费提供高质量消费品。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加对科技研发工作的资金投入,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优先保障,以技术进步推进高质量供给体系的建设。二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出台更多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普惠性措施。三是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形成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供给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优化消费供给环境。

第五,大力倡导健康、理性、绿色、积极的消费观念,优化消费文化环境。一是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覆盖广、速度快的优势,营造健康积极的消费氛围,规范和监督数字媒体。政府部门要增加科学、理性、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在数字传播媒体中的投放量,积极引导居民形成优良的消费文化,杜绝盲目消费、冲动消费、攀比消费。二是宣传和倡导树立民族品牌与消费文化自信,打造自信包容的消费文化环境。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蕴含我国传统文化的老字号和潮流品牌也在崛起,需加大对本土知名品牌的宣传力度,使国货消费深入人心。三是加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四是充分利用消费政策工具,通过开展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下乡等活动,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让绿色健康的消费文化深入人心。 [Reform]

参考文献

[1]胡若痴.消费经济学的演绎:一个进程回顾[J].改革,2014(10):102-107.

[2]毛中根,谢迟,叶胥.新时代中国新消费:理论内涵、发展特点与政策取向[J].经济学家,2020(9):64-74.

[3]崔驰,董微微.优化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环境的策略[J].经济纵横,2014(5):46-49.

[4]林白鹏.消费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吴孝政,孟红波,吴璟.刺激消费与改善消费环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5):94-96.

[6]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吴自强.我国居民消费环境的优化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15(8):30-34.

[8]毛中根,孙豪.中国省域经济增长模式评价:基于消费主导型指标体系的分析[J].统计研究,2015(9):68-75.

[9]樊纲,王小鲁.消费条件模型和各地区消费条件指数[J].经济研究,2004(5):13-21.

[10]程名望,史清华,Jin Yanhong.农户收入水平、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5):3-19.

[11]刘辉煌,李峰峰.动态耦合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J].中国软科学,2013(12):58-67.

[12]朱国林,范建勇,严燕.中国的消费不振与收入分配:理论和数据[J].经济研究,2002(5):72-80.

[13]李永友,丛树海.居民消费与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基于居民最优消费决策行为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6(5):54-64.

[14]李普亮,贾卫丽.税收负担挤出了居民消费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3(6):94-104.

[15]樊轶侠.助推居民消费升级的税收政策优化研究[J].税务研究,2018(12):16-19.

[16]易行健,莫宁,周聪,等.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影响研究:基于家庭微观数据的实证估计[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93-100.

[17]方匡南,章紫艺.社会保障對城乡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3(3):51-58.

[18]黄卫挺.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与现实研究[J].科学发展,2013(3):43-52.

[19]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9):4-16.

[20]李强,郑江淮.基础设施投资真的能促进经济增长吗?——基于基础设施投资“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2(3):50-58.

[21]郭广珍,刘瑞国,黄宗晔.交通基础设施影响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型[J].经济研究,2019(3):166-180.

[22]耿晔强.消费环境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2(11):36-40.

[23]周洲,段建强,李文兴.交通可达性提升能促进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吗?——基于双效应ELES和空间面板分位数回归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2(4):30-48.

[24]鲁钊阳,郑中伟.经济新常态下新消费增长点培育的逻辑起点、约束条件与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6(1):1-6.

[25]叶胥,杨荷,毛中根.居民消费环境:指数测度、区域差异与政策启示[J].财经科学,2021(5):77-88.

[26]张涤新,于润.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与刺激消费的多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3):90-93.

[27]龙少波,丁露,裴红霞.开放条件下中国式技术变迁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改革,2020(2):57-70.

[28]龙少波,张梦雪,陈路.中国式技术变迁方式转变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宏观质量研究,2022(3):35-46.

[29]何宗樾,徐滇庆.个人所得税与基尼系数的动态关系及其政策启示[J].经济学家,2014(10):26-34.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residents' consumption, th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plays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releasing residents' consumption potential, and expanding residents' consumption.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including five secondary indicators. At the same time, multiple weighting models are comprehensively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16 tertiary indicators,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20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in 31 provinces from 2008 to 2020 are calculat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general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of Chinese residents is gradually improving, and the consumption economic environment, consumption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onsumption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 consumption supply environment, and consumption cultural environment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optimized. However, th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of residents in each province is still quite different. Th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of residents in the east is relatively better. In the future, optimizing th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of our residents should focus on optimizing the consumption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onsumption supply environment.

Key words: residents'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resident consumption; expand domestic demand

(责任编辑:胡江峰)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居民消费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强乡富镇对扩大内需的影响——基于十年来乡镇发展的研究
2017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
2017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
浅谈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居民消费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