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与改进建议

2023-05-21 18:28刘海霞何健勇马延伟
中国德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刘海霞 何健勇 马延伟

摘 要 面向北京市51所中职学校的问卷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在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供给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教育效果得到行业企业与社会的认可。但是,目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存在教育内容缺乏紧密的逻辑联系、评价体系建设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专职教师配备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优化评价体系,通过聘任及培训等方式打造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有效推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落实。

关键词 劳动教育;职业院校;立德树人;劳动素养

作者简介 刘海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高级讲师;何健勇,北京市商业学校校长助理、高级讲师;马延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文摘周报社主编、副研究员

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地位。[1]开展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 2022 年 6 月面向北京市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负责人及任课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及线上访谈,对部分学校的制度性文件及课程资源等进行了文本分析,以此管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为进一步规范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一、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取调查研究法,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的总体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分为院校劳动教育负责人问卷与教师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调研对象基本信息、劳动教育实施情况、体制机制建设情况、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与期望等。问卷采取在线填答方式。收集调查问卷结果后,按照调查维度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汇总典型问题。之后,结合本次调查目的及问卷调查结果中的典型问题设计访谈提纲,开展线上访谈。

调查面向北京市30所中职学校(含职业高中与中等专业学校)和21所高职院校。调查对象包括两类:一是学校负责劳动教育的教学管理人员,每所学校1人参加调查,共计51人;二是劳动教育教师,每所学校2人参加调查,共计102人。共回收问卷153份,有效率100%。

结合问卷调研中的一些典型问题,选取10名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负责人与10名劳动教育教师进行线上访谈,之后按照访谈要点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类分析,选取部分内容呈现在本文中。

二、分析与讨论

长期以来,北京市职业院校坚持对学生劳动观念与劳动素养的培养,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

(一)职业院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准确理解和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是知识学习、劳动实践与价值观念塑造的紧密结合,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分析北京市各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目标发现,绝大多数学校认为劳动教育目标包括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91.74%)、提升学生劳动技能(92.56%)、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98.3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97.52%)和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91.7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比较准确,并且非常注重在劳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与积极的劳动精神。

基于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多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建设也关注了劳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及劳动态度及职业精神的综合培养。从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途径与方式看,79.34%的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94.21%的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劳动实践,85.12%的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其中,劳动教育必修课主要实施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与劳动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劳动实践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的劳动教育则是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劳动精神、劳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由此可见,大部分职业院校正在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构建多渠道、多主体协同开展的劳动教育体系。

(二)劳动教育内容特色鲜明,学生劳动品格得到行业企业认可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及劳动实践内容考虑了职业学校学生的成长需求及学校的专业特色。学校劳动必修课程内容主要聚焦于劳动态度(89.26%),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90.91%),劳动法规(86.78%)等方面;在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时,大部分学校会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选择对应行业领域的典型案例、劳动模范以及有针对性的劳动法规文件等作为教学内容,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职业院校为学生安排的劳动实践类型特色鲜明,包括日常生活劳动、劳动周活动、结合专业特长参加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依托实習实训开展的劳动教育、顶岗实习、就业实践、劳动技能竞赛。73.55%的学校在服务性劳动中为学生提供了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参加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的劳动。由此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充分关注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与职业发展的需求。

通过访谈学校合作企业发现,与劳动知识的掌握与劳动技能水平相比,企业更加关注学生劳动态度、遵守法规及工作习惯等内隐劳动品质的发展,并且大多数学校合作企业对职业院校的实习学生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其中,71.35%的企业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对待工作认真负责,80.21%的企业认为学生能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77.60%的企业认为学生有良好的工作习惯,78.65%的企业认为学生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能主动承担责任。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三)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仍在探索中,评价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待提升

95.87%的职业院校关注到了评价的重要性并实施了劳动教育评价。学校采用的评价方式包括单独使用过程性评价或结果性评价以及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通过访谈发现,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记录学生的劳动时长、收集学生的劳动成果等,从而记录学生参与各项劳动的真实情况,并基于记录信息对学生的劳动素养情况进行纪实性描述,形成评价结果。结果性评价方式通常为通过综合劳动任务或劳动技能竞赛等形式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劳动素养发展情况进行检测与评价。同时,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都显示,大部分学校认为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其评价应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同时实施过程性监测与结果性评价,可以较为全面地收集学生参与劳动过程及在一段时间内劳动素养发展情况的信息。但调查也发现,学校实施评价也存在因收集的信息过于庞杂、评价方式不一致、标准不统一等因素造成的评价实施困难及评价科学性不强等问题。

从评价内容看,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等为内隐品质,很难通过直接的评价方式进行检测。通过分析学校的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发现,部分学校对这些内隐品质的深层次理解还不够,没能将这些素养转化為外显的行为表现并在评价体系中予以体现,因此也就难以对学生的劳动素养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

从评价主体看,大部分学校都实施了多元主体评价。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劳动教育任课教师、班主任、校团委或学工部教师、学生家长、企业专家、学生等。但与此同时,多元评价主体参与评价也影响了评价实施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劳动教育评价中很大一部分内容为质性评价,其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价主体的专业性,当评价主体数量过多而又缺乏培训时,评价的结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四)劳动教育师资来源多样,专职教师数量不足

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复杂。目前承担劳动教育任务的包括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除专职教师外,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等均兼职承担劳动教育工作。通过访谈发现,专职教师配备不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在《意见》发布之前,师范类高校没有设置专门培养劳动教育师资的专业,因此,学校没有渠道聘任有相关背景的专职教师;二是学校认为劳动教育课时不多,内容与班主任工作及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比较接近,班主任与思想政治教师可以胜任劳动教育工作;三是部分学校认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专业课的学习及实习实训,因此,专业课教师本身就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不需要再安排专职教师。事实上,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有它自己独特的目标内容,是德智体美不能替代的。[2]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

三、对策与建议

基于调研中发现的实际问题,依据《意见》要求,针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突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特色

为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体系化建设,建议在开展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及学生发展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合理规划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专业课程渗透与劳动实践的内容,使劳动教育的实施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劳动的价值,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其次,劳动教育内容要体现专业特点,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为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职业院校开发教育内容时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在分析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目标,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选择相应行业的案例或聘请相应行业的劳模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该行业中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具体内涵。同时,在安排劳动实践时,教师也应为学生安排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二) 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与反馈改进功能

根据《意见》要求,应构建包括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和价值认知等内容的评价体系。学校应在分析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模型,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其关键是构建可操作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劳动教育内涵,利用层次分析法,学校可以将劳动教育的评价指标归纳为劳动认知、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观念三个层次。教师要对每个层次的评价要素进行赋分,提高劳动教育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综合反映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情况。

此外,教师应关注评价的激励与反馈作用的发挥。恰当使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真正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并能在劳动过程中创新方法与技术的学生得到鼓励,这也是完善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的重要内容。学校应将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就业推荐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配备充足的专职教师,构建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开展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建设高素质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首先,学校应按照学生的比例与劳动教育的课时要求,尽快配备充足的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其次,构建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满足劳动教育的需求。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实践路径多元,为此,应构建由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和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劳模工匠等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例如: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作为兼职教师,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创新求变等劳动精神。最后,学校还应开展教师培训,提高任课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能力,使各学科、各课程都能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真正做到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落实劳动教育。

参考文献:

[1]韩震.劳动教育在构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8(24):1.

[2]柳夕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成为劳动教育最佳载体[N].中国教育报,2019-02-27(7).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