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经历教育”优势,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2023-05-21 18:28丁义国毛文兰陈燃
中国德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经历育人德育

丁义国 毛文兰 陈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海安市海陵中学以“经历教育”为指导,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积极建设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实践家校共育,建立起从学校到家庭及社会的立体化“大思政”育人体系,实现全方位、全员、全程育人。

一、打造德育品牌,建设育德阵地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为此,学校积极打造特色德育品牌,创建德育实践基地,落实“五育并举”。

(一)创建德育课程品牌,实践活动育人

为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拓展道德实践广度,学校研发多个德育校本课程,如“温馨家庭”亲情德育、“多彩故园”远足德育、“名人传记”追步德育,构建“经历德育”课程体系。同时,学校创新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如“喜迎二十大,筑梦向未来”主题黑板报评比活动,培育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回延安》《板报风波》校园课本剧,引导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校园文明之星” “美德少年”“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培育学生良好品质。

(二)建设德育实践基地,拓宽育人渠道

学校现有校外实践基地五个,中国天楹——环保实践基地,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携手环保,共享蓝天”研学活动,包括垃圾分类宣传、推广等,切实提高学生环保意识;雅周农业园——“守望田园”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们走进田园,体验春种秋收,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坚忍不拔的良好品质;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革命传统主题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弘扬革命精神,传承先烈遗志;海安福利院——爱心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带领学生们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敬老院,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让爱心得以传递;泛书房——科技创新基地,学生们参观学校“梦想机器人社团”的优秀作品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开展学科社团活动,落实“五育并举”

学校积极落实“五育并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如无人机社团、“金钥匙”科技社团,培育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英才杯”英语口语社团、“经历语文”社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国际视野;“天籁之音”合唱团、交响乐社团、美术社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兴趣爱好;男子足球队与女子足球队、男子篮球队与女子篮球队,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团队精神。

(四)发挥文化育人优势,优化校园环境

“大思政”要求改变课堂思政传统教学形式,挖掘全时空领域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增强教学活动的鲜活性。学校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从对建筑、设施、景点的布置入手,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着教育的引导与熏陶。漫步校园,可见灵石巍耸、佳木葱茏,可观千年紫薇、百年香樟。桃李园,对应励志教育;惟实广场,对应品格教育;达园,对应素养教育;海陵文化柱,对应共生教育。厚重而典雅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深刻感悟何为“立德”、何为“修身”。

二、推进课程改革,拓宽育德维度

学校立足“经历教育”主线,创新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亲力亲为、亲身体验,逐渐形成从“经历行为”到“经历教育”的教学范式,进一步推动“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

(一)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思想政治教研组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往经历”,也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经历”。“过往经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是链接学生生活与课程学习的桥梁,找准其与教学内容的衔接点,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改造生活;“过程经历”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注重体验与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

此外,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学校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经历作业”,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深入探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要求学生以“‘碳中和’背景下社区居民用电情况调查”为题,展开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思考“双碳目标”下作为普通公民的责任担当,既提升了学生的公民意识,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以科研促课堂改革,推动学科协同育人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要求“坚持素养导向”,而素养又以价值观的培育及确立为导向。为此,学校积极开展“‘经历教育’课堂渗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研究”,语文教研组参加了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实践策略研究”,信息组教研组参加了“科学家精神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育人价值研究”,各科教师深挖本学科中蕴含的道德法治教育思想及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潜移默化地开展品德教育,实践全员育人。

三、优化教师队伍,塑形育德师资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应主动承担起育人责任,增强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优势,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

(一)建立“校长上思政课”制度

学校创设“校长上思政课”制度,每学期,校长都会走进课堂,为学生们带来一堂异彩纷呈的思想政治课。以“维护公平正义”这一课时为例,校长从社会热点话题切入,与同学们探讨正义的价值,引导学生坚守法治信仰、崇尚法治精神,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二)打造“跨學科育人”专业团队

学校各学科教师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研讨会,推动教学实践由“五育并举”迈向“五育融合”,促进学校教育从学科育人转为综合育人。一方面,各学科教师立足前沿教学理论,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活动,共同探讨“跨学科育人”经验,共建“经历教育”之路;另一方面,学校组建骨干教师研修团队,探讨研究主题,明确研究机制,打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教研氛围。

(三)深入开展各类课题研究

学校深入开展各类课题研究,整体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强化教师的育人自觉,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各类课程都蕴含着思政育人的价值,承载着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人格培育的功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关系;二是提升教师综合育人能力,通过对本学科中思政教学元素的深度挖掘,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

四、提升教学质量,彰显育德成效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充分发挥“经历教育”优势,使得教学质量得以提升、校园文化日益丰富、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学生学习取得长足进步,拓展了学校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一是丰富学校育人文化。学校通过建设“大思政”育人体系,丰富并完善了校园文化,塑造了学校集体人格,进一步推动形成了“学习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仁爱美丽身心”的集体价值认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师生成长的行动指南。

二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学生在“经历教育”中习得知识、收获能力、涵养情感、浸润品德,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反思,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是助力教师全面成长。在“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转变了自身育人观念,在强调学业成绩的同时,更注重育德。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和谐互助、友爱共进、共同成长的育人氛围已基本形成。

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立体化“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立足学校实际,发挥思政育人特色,做好传承创新,努力开创思政育人工作新局面,力争在区域范围内起到良好的引领及示范作用。

【丁义国,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陵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毛文兰,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陵中学,高级教师;陈燃,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陵中学德育处主任,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文苑

猜你喜欢
经历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