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及现实意义

2023-05-21 18:22张恒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私有制手稿共同富裕

张恒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的各种历史现象。他指出以货币为交换中介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然而这种虚幻的共同体又是迈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之路。马克思借助历史的视角,扬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意义,同时批判了这种社会制度的历史局限性。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和历史分析视角对分析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资本主义私有制;异化;现实意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图分类号:A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7-0001-03

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旧社会是为了论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可行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下简称《手稿》),马克思的分析视角发生多次转向。首先,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其次,在借鉴国民经济学的社会视角后,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掩盖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然而他又指出正是货币才把独立的个人重新连接成为整体;最后,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应用这一方法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运动,在这种逐渐深化的视角中马克思开始形成了唯物史观的萌芽。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作为“非人”存在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每一个范畴,例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1]。既然这些范畴都是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具体展开,那么作为资本和劳动人格化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地位定当截然相反,但就他们都身为人这一点来看,他们都处于一种总体的被异化状态。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非人存在的直接表现

异化作为一种哲学概念本意表示,主体创造了对象,但是对象无法直接返回主体自身、主体无法直接占有对象。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被统治阶级,丧失了一切私有财产的无产者,只能受雇于资本家,在资本家的监督下,生产出劳动产品。而这些劳动产品也无法为工人直接占有,就连劳动过程本身也不受工人支配,他无法在劳动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他所感受到的不过是“这种劳动不是他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1]。这是因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特殊经济规律的支配使工人表现为工资这一经济范畴的具体人格化。

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产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特殊的雇佣劳动,而逐利的资产阶级对雇佣工人的残酷剥削只是为了满足资本增殖的欲望。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来看是因为资产阶级只是资本这一经济范畴具体人格化的表现而已,马克思指出:“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状态。”[1]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互相敌对的两大阶级,虽然经济地位大相径庭,但是马克思在第一手稿中认为从人的本质来看,二者都处于一种被异化的状态,都是异化劳动的牺牲者,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因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表现为互相对立、互相占有、互相分离是因为资本和工资这一对经济范畴本身就处在此消彼长中,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受制于私有制条件下客观经济规律的支配。

(二)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非人存在的主要影响

异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始终存在于私有制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现象达到了顶点。资产阶级把科学和技术作为自己征服世界的工具,通过商业革命、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致富欲敦促他們奔走于世界各地,把全球都看作自己攫取巨额利润的资源,资产阶级还利用战争加剧对其他国家的殖民掠夺。这种只顾资本积累的野蛮行径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冲击。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已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1]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人与自然界是一体两面。人作为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是一种能动的存在,自然界作为人直接获取生活资料的来源和人加工改造的材料而言又是人无机身体的延长。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为主导逻辑条件下,人和自然界处于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二者是一种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生态环境只不过是人类用来满足自身私欲的工具,人可以随意处置。但是近代以来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表明,共处于物质世界的人和自然界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破坏最终都以危及人类自身收场。

二、《手稿》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批判的历程

厘清《手稿》的写作顺序可以界定其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应然地位。国内学术界研究《手稿》一般“是按照‘第一手稿→穆勒评注→第二手稿→第三手稿的顺序进行的,除了新MEGA编者陶波特以外,山中弘、拉宾、山中隆次、服部文男、罗扬等大多数文献学家都认同这一写作顺序”[2]。按照这一顺序,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也逐渐趋于成熟。

(一)以主客对立为核心的异化劳动

在第一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直接生产条件下雇佣工人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和人的类本质之间的关系。“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不仅不能直接为劳动者直接占有,反而作为一种不属于劳动者的物与之相对立,劳动者想要领有这种产品只能通过工资迂回的完成这一过程。“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1]劳动本来是一种人独有的、确证人本质的创造性活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出现了劳动力这一独特的商品,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发生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在劳动力单次作为商品出卖期间,劳动力的拥有者本人无法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异化劳动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异化劳动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1]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由于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为了生存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本来人的应然状态是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但实际却是人只有牺牲类本质才能维持动物般的生存。综上所述,马克思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制度,并指出在这种制度下是无法实现人的解放的。

(二)以主体间性为核心的交往异化

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从历史的角度批判地考察了市民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马克思正是研究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著作后才引入了交往这一社会视角,这一视角的引入才能更好地解释第一手稿中匆匆收尾的一切人与一切人相异化的规定。“通过交换,他的劳动部分地成为收入的来源。这种劳动的目的和它的存在已经不同了。产品是作为价值,作为交换价值,作为等价物来生产的,不再是为了它同生产者直接的个人关系而生产的。”[3]马克思从利己的小生产者为出发点,指出他们从事劳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盈利,这种以盈利为目的的劳动相对于谋生劳动而言是一种异化,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满足小生产者的多种需要,这种以交换和异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就是市民社会,也就是前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以货币为媒介的交往是“社会交往的异化形式”[3],货币是私有制社会的“上帝”,但是马克思在揭露私有制社会虚假共同体本质的同时,也指出正是货币才可能把孤立的原子式个人重新连接成整体。至此马克思摆脱了诉诸于伦理道德的人道主义立场转向交往异化批判,交往异化的逻辑是多个主体互动的社会逻辑,对交往异化的批判深刻地触及国民经济学的理论缺陷,而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就是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补充的人类社会。

(三)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辩证运动

如果说第一手稿中,马克思是站在赫斯和费尔巴哈等黑格尔左派的立场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性,那么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就是借助于黑格尔否定的辩证法论证了共产主义。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唯心主义色彩,继承发扬了该辩证法“最具革命性精神”的特点。“对于被异化的对象性本质的占有,或在异化——它必然从无所谓的异己性发展到现实的、敌对的异化——这个规定内在对于对象性的扬弃,在黑格尔看来,同时或甚至主要地具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1]“共产主义绝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消逝、舍弃和丧失,绝不是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舍弃和丧失,绝不是返回到非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1]马克思并不主张直接消灭私有财产,实现绝对平均的原始共产主义,也不主张退回到没有异化的原始社会去,他认为整个历史的发展不外乎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对于现存社会的分析既要肯定其必然性,也要否定其对人性摧残的不合理性,最重要的是从否定之否定的角度说明这一切只是社会迈向更高级阶段中必不可少的必由之路。从这一视角来看,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异化现象不是为了批判其非人性,而是为了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到顶点之际也是扬弃这一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之际。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批判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破除了神话史观和英雄史观。在《手稿》中马克思对私有制批判的人类社会视角就是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阶段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者是源与流、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节下对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4]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发展经济的关键在于指引资本服务人民,进而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需求。

站在时代前沿,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保证在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袭下站稳脚跟,破除这些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品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开放包容的品质。

(二)拓宽解决共同富裕难题的实践路径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1]会议赋予共同富裕崭新的时代内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两个毫不动摇”,在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情况下实现共同富裕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分阶段实现的过程。

利用“统一收入标准”来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成为《手稿》中马克思批判的绝对平均主义,关键在于不触及现有基本经济制度来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2021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共同富裕”的内涵再次做出新指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4]两次中央会议共同指向了共同富裕,当前实行共同富裕的思路为“试点先行,树立标杆”,然后从全国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摸索符合自己的道路[5]。

结语

170多年前,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暂时性,并论证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文明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必要条件,这些思想对今日之我们有如下启示。第一,在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兼顾好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问题,着力破解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难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明白资本的两面性,资本只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关键是要合理地利用资本,调控资本为人民服务。第三,始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就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人民至上的崭新解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G]//.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212.

[2]   韩立新.巴黎手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5.

[3]   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G]//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71-174.

[4]   韩宇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EB/OL].“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21-12-13.

[5]   刘维靖.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EB/OL].“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21-08-17.

[责任编辑   立   夏]

猜你喜欢
私有制手稿共同富裕
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文献综述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丢失的手稿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