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网络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3-05-21 16:29邢舒航麦迪娜·艾买提江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数字乡村网络传播乡村振兴

邢舒航 麦迪娜·艾买提江

摘   要:网络传播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当前,数字经济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拓展了新空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用网需求持续增长,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势在必行。重塑乡村网络文化对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助力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网络传播;数字乡村;乡村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7-0041-03

从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乡村网络文化成为农民群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战略目标要求到2025年实现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可见,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新时代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作为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有利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网络文化振兴的必要性

(一)乡村网络文化振兴促进农村文化价值理念的转变

文化乃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振兴首先是文化的振兴。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受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制约,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狭窄,精神文化品位相对落后。加之城镇化迅速发展,城市文化受到猛烈追捧,其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使得乡村文化的作用被削弱,乡土文化正在逐渐被边缘化。随着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网络传播成为乡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发展,构建了新型乡村生态文化。网络以其生动的话语表达、快捷的传播方式向农民传播政策主张,引导正面的思想舆论,实现了信息无限供应和精准输出,赋予新时代的农民更多话语权,并激发了农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带动了农村人文风情的培育[1]。

(二)乡村网络文化振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在乡村振兴全过程中,需要发挥好农民群众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双重身份,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相结合,解决农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也日益凸显。近年来,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吸引了大量农民用户参与。大批网红农民通过网络媒体展现了家乡的风土民俗、特色农产品、美景美食,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朴实且接地气的乡村文化素材还唤起了农民大众的共鸣,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释放了他们的内在需求,带动更多农民主动、积极地参与乡村文化振兴[2]。

(三)乡村网络文化振兴支撑乡村的全面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利器,网络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参与和建设媒介,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首先,乡村网络文化振兴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人才资源与文化力量,数字化时代乡村产业的振兴需要更多的掌握数字技术、具有互联网技能素养的新时代农民,打造农业生产的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业需求与供给侧的匹配度,切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升级。其次,网络以其迅捷、多样的传播特点,潜移默化地引导农民形成生态振兴及生态保护观念,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促进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进程。最后,乡村网络文化建设通过正确的政治思想引领,将国家政策、党的基本宗旨原则贯彻到乡村组织振兴全过程,在黨的引领下推动乡村振兴中难点、痛点问题的解决,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3]。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乡村网络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多元文化冲击乡土文化

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现代化的发展,原有的城乡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发展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市文化被贴上先进的标签,城市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受到追捧,乡村文化开始依附于城市文化的正统性。同时,城市文化的大量涌入打破了原有的乡村文化环境,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挤压,乡村文化价值基础逐渐松动,乡村文化发展后继乏人,代际传承停滞,传统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困难。此外,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为农民带来纷繁大量的信息,农民群体易受到以短视频等网络平台为载体的西方文化、城市文化、网红文化等的影响,对乡土文化及乡风民俗失去自信,忽视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现乡土文化认同危机。

(二)乡村网络建设内容与服务供需失衡

网络文化供给应以需求为导向,供应的内容和形式需服务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要打破无效供给局面,在乡村网络文化供给上实现精准化、优质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有利的文化条件。从网络文化供给内容看,现阶段我国市场上的电影、电视剧、游戏、动漫、文学大多以城市文化为背景,选取城市题材,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网络文化供给总量与品类匮乏。近年来,“三农”事业不断开创新成果,把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三农”相关的影视题材却未被充分挖掘,与此相关的创作作品仍然短缺。同时,乡村文化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向城市文化靠拢,与城市文化同质化倾向严重,即使当前为数不多的农村题材的文化作品,也大多呈现低俗化、娱乐化的特点,并不能真实地展现农村新变化,展现农民新风貌,无法使农民群众共鸣。当前网络文化发展不能充分做到为农民生活服务,也就无法依靠农民的力量来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4]。

(三)乡村网络文化振兴主体缺失

乡村的广大农民群众是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力量和直接受惠者,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文化创造力量。但乡村群众并未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意义,参与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农村空心化是乡村振兴的首要难题,也是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难点,乡村青年迫于生存及发展需要,满足自身及家庭生活的物质需要选择前往城市就业,乡村精英人才大量流失使得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被削弱。此外,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基层工作者、乡村文化人才等高素质群体也是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但由于长期以来侧重农村经济收入增加、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基层治理成效等可量化的绩效,乡村工作者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同存在偏差,不愿聚集力量发展网络文化,造成农村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组织管理的主体缺位,导致部分农民思想混乱、信念不坚定,最终造成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多元主体缺失[5]。

(四)乡村网络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存在不少短板,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硬件保障,出现“硬文化”意识不强和“软文化”缺失。政府对乡村网络的监管主要集中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将网络文化管理局限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的畅通等外在方面,忽视了网络文化管理的特殊性。网络农民用户群体由于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防范意识不足等原因,更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遭遇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网络暴力,需要对网络信息进行巡查处置,维护网络安全。还有部分农民网络责任意识淡薄,更容易信谣传谣,增加了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平台需要对内容进行有效的筛选和监管以及时刻的监控,及时掌握网络安全动态,维护网络安全秩序。因此,积极思考、总结农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发挥网络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规范网络秩序,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迫在眉睫。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乡村网络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重塑乡村网络文化环境

实现乡村网络文化振兴,需要应对多元文化冲击,巩固农村思想阵地。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的关键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合。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保护、培育、传承、利用和发展乡土文化,使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将乡村文化血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这就需要发掘乡土文化传承的优秀人才,并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重视发掘和培育乡村文化能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并发挥其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传统文化传承中融合现代科技创新乡土文化,重构充满乡土风貌的精神家园。政府应积极引导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地方性、人文性特质,注意杜绝乡村文化中低俗、愚昧、迷信、落后的部分,挖掘乡土文化的精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乡村文化,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二)建立健全乡村网络文化服务体系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平衡乡村网络文化供给和农民对网络文化需求间不平衡的矛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对乡村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形式完善乡村网络文化服务体系。如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村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与保存,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一方面,要坚持网络文化为民、利民的人民至上原则,增加乡村网络文化产品的精准有效供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网络“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建立健全鄉村居民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行“按需制单,百姓点单”服务模式,使乡村网络文化服务更加符合乡村群众的需求。

(三)构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多元主体参与格局

乡村网络文化振兴是一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系统性工程,单靠政府部门的自建自管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实现乡村网络文化振兴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及首要主体,需要参与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始终。一方面,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靠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他们在网络文化传播、网络话语创新、网络文艺创作、网络文化安全维护等方面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需要熟练掌握并应用网络知识、技术进行网络文化的创作、传播与交流,从而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网络媒介技能投入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样作为乡村网络文化振兴重要主体的政府和基层党组织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政策法规,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引导正向舆论,塑造健康良好的乡村网络文化环境。

(四)加大乡村网络文化监管力度

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农民在接收更多信息的同时,乡村网络信息的监管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乡村网络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形成政府网络监管机制和公众监督机制合力,通过制定综合性的监管方案,实现网络平台监管的立体化监管。近年来我国已经出台了多项相关法律法规,如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域名管理等,但相关网络立法还不够完善,我们要在加强乡村网络治理上深化探索,提高依法治网、依法管网、依法办网的能力。当前,公众参与网络监督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乡村公众参与网络监管仍处于自发状态,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局面还没有形成,要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制定相关制度政策保护监督者,维护公众监督的积极性。网络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为乡村网络文化监管带来极大困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同构筑网络安全防线。

结语

乡村网络文化振兴将互联网技术融入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之中,并注入新时代内涵,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代农民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实现了文化共鸣。由此,增强农民对乡土文化的基本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从而为新时期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我国的乡村网络文化振兴需要重塑乡村文化环境,完善文化的服务及保障体系,打造网络文化阵地,使农民群众能够共享乡村网络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投身于网络文化建设事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有利的文化条件,实现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及紧密的联系,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秦艳华,杜洁.媒介素养: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J].中国编辑,2021,(11):11-15.

[2]   王宁.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进路——基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8,(9):46-52.

[3]   王丹,王太明.中国共产党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基本特征、主要经验及现实启示[J].理论学刊,2021,(1):50-58.

[4]   庞慧敏,王馨誉.网络时代乡村文化传播的重建与策略[J].传媒,2018,(24):72-74.

[5]   赵霞.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1,(3):80-86.

[责任编辑   白   雪]

猜你喜欢
数字乡村网络传播乡村振兴
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探析
数字乡村战略推进的逻辑
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协同发展探究
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