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2023-05-21 21:13齐爱英
种子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玉米

摘    要:玉米种植过程中受病虫害的影响,会导致玉米质量和产量下降,应按照玉米生长期间的不同病虫害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为玉米种植人员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文章分析了玉米种植新技术、种植要点以及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法,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5-006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3;S513       文献标志码:B

山东是我国粮食大省,玉米是其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保证玉米种植产量和质量是山东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应加强玉米种植新技术的应用,保证玉米种植质量和产量,提高玉米种植效率,解放生产劳动力。

1 玉米种植新技术

1.1 宽窄行交替种植技术

宽窄行交替技术是利用种植农田中比较宽阔的土地进行宽行和窄行相互排列的方式种植,实现有规律、有计划的玉米播种。宽窄行交替技术能改变玉米的种植密度,保证玉米健康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较为粗放,无法保证玉米种植产量,合理控制玉米种植的间距,可避免由于玉米种植密度过小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1]。

1.2 膜侧沟种垄盖种植技术

玉米膜侧沟种垄盖种植技术是将合适尺寸的地膜覆盖在2行玉米之间的垄背上,玉米按照合适的种植距离进行播种,每塘保留2粒玉米播在地膜两侧垄沟里。膜侧沟种垄盖种植技术能够达到蓄水保墒的效果,利用地膜可以避免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降水后水分会流向垄两侧,渗透在玉米根部,使玉米根部吸收充足的养分。同时,膜侧沟种垄盖种植技术能够使玉米种子处于良好的环境,地膜内部的小水珠能够反射太阳光线,增强玉米田间的光照强度,保证田间通风效果,加强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膜侧沟种垄盖种植技术不需要进行膜上作业,使起垄、铺膜、播种等多个环节一次性完成,能节约更多的种植时间[2]。

1.3 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指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肥液与灌溉水,通过可控管道系统定时、定量供水、供肥。

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分为滴灌水肥一体化、微喷灌水肥一体化2种模式。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种植人员按照玉米对于水分和肥力的需要,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将溶液以水滴的形式均匀而缓慢地滴入玉米种植区域的土壤中,能够达到延长灌溉时间、控制水量的目的。滴灌技术施肥不会破坏玉米种植区域的土壤结构。微喷灌技术是低压管道系统,以较小的流量将灌溉液通过微喷头或微喷带喷洒到植株和土壤表面,能够降低灌溉过程中的水分蒸发量。与滴灌技术相比,微喷灌技术对过滤器的要求比较低,微喷灌系统易受田间杂草、农作物秸秆的阻挡,极易影响灌溉效果,种植人员应根据地形、农作物的生长条件选择合适的灌溉模式[3]。

1.4 高产栽培技术

高产栽培技术能够实现玉米增产增收的目标,在玉米种植中应用较为广泛,并且该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玉米生长主要分为3个时期,分别是苗期、穗期以及花粒期。高产栽培技术需要考虑玉米生长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如空气水分含量、气候温度、土壤酸碱度,应按照玉米不同的生长时期,合理开展田间管理工作,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并及时观察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预防病虫害发生。

2 玉米种植技术要点

2.1 疏松土壤

种植玉米前应保证土壤疏松,及时疏松种植区域土壤耕作层和底层。底层是位于耕作层较为厚实的土层,由于种植区域长期受到犁耕和旋耕,耕作层受到长期的积压,使底层土壤较为紧实,能够保证玉米种植区域的水分和养分,为玉米植株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如果降水量过大,底层会阻挡水分进入到土壤深层,导致耕作层水分过多,使玉米植株根部出现腐烂等情况。耕作层应保持在1~1.3 cm,能保证玉米植株正常生长。如果耕作层超过1.3 cm,种植人员应及时疏松土壤后再种植[4]。

2.2 选种及處理

选择玉米品种时需要考虑土壤、气候条件等因素,应按照山东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如果种植区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应尽量选择增产潜力较强的玉米品种;如果种植区域土壤和水源条件较差,应选择稳定性较强的玉米品种;如果种植区域土壤中存在养分不平衡、温度较低的情况,应选择高产、抗倒伏以及耐密性较好的玉米品种。

种植人员在选择合适的品种后,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确定玉米品种质量,观察玉米种子大小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腐烂、破损等问题,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的玉米品种。播种前需要处理玉米种子,挑选出颗粒较小、破损的玉米种子,保证玉米种子的纯净度在98%以上,可以保证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利用包衣剂进行拌种处理,可以达到预防病虫害、提高种子发芽率的目的[5]。

2.3 播种方式

在玉米播种过程中,可以选择大垄双行、旋耕垄的播种方式,上述2种播种方式都属于保护性的播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破坏土壤结构。在种植区域雨水充足,但是光照情况不同的情况下,2种播种方式的播种效果差异不大。

2.4 田间管理

玉米播种完毕后,种植人员应及时间苗和蹲苗。间苗可以避免玉米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过于茂密,从而挤压玉米幼苗的生长空间,导致玉米幼苗整体生长较为缓慢。间苗过程中要拔出长势较弱的玉米幼苗,但是在间苗时注意避免损坏玉米幼苗根部,否则会对玉米后续生长造成影响。玉米间苗时间基本在玉米幼苗生长至3~4叶时进行,如果间苗不及时会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蹲苗的作用是促进玉米根系发展,玉米蹲苗一般在玉米出苗后或拔节前,按照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情况等确定蹲苗时间。利用杂草控制机械设备进行保护性耕作,防止田间杂草与玉米幼苗争夺养分,喷洒除草剂时应按照杂草实际生长情况选择除草剂种类和用量。喷洒除草剂前,要保证机械设备各个部位连接牢固,喷洒量均匀一致,保证其能够达到较好的除草效果。玉米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对于肥料需求量较大,施肥次数需要种植人员根据玉米不同生长期选择,苗期玉米植株体积较小,不需要过多养分,可以不施肥。穗期是决定玉米产量的关键时期,应大量施加肥料,以达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

2.5 适时收获

玉米收获过早、过晚都会导致玉米减产,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收获。种植人员应观察玉米籽粒基部是否存在黑色,以及籽粒乳线是否消失。如果玉米籽粒基部变黑以及籽粒乳线消失,即可进行收获。玉米收获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自带秸秆粉碎装置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将玉米秸秆变为种植区域的土壤养分,为后续的玉米种植奠定基础。

3 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法

3.1 大斑病

大斑病是玉米常见病害,对于玉米叶片为害较为严重,如果治疗不及时还会为害玉米叶鞘和苞叶。从植株下部分开始发病,逐渐向植株上部蔓延。病斑为椭圆形黄褐色或青灰色水渍状小斑点,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病斑逐渐扩大,从圆形转变为长梭形,斑点大小不均匀,导致叶片枯萎。如果天气多雨潮湿,病斑上会出现灰黑色霉层。6月上旬和7月中旬为该病高发期,夏玉米与春玉米相比,发病速度较快,玉米植株的受害情况也较为严重,甚至可能会造成大斑病大流行。玉米连茬耕作或离村落较近,冬季菌源较多,会导致玉米反复感染该病。气候条件也是导致大斑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气温在20~25 ℃、空气湿度在90%以上会形成孢子,为该病的流行创造条件。

防治大斑病时,应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玉米杂交品种,避免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玉米。夏季玉米早播可以降低大斑病的发生概率,秋季收获玉米后应深翻土壤,将病菌等翻入地下,从而达到消灭病菌的目的。同时,采取宽窄种植方式,控制好种植密度,为玉米植株创造良好的条件。玉米抽雄前大斑病感染率较高,可以喷洒禾枯灵可湿性粉剂,每隔7~10 d喷药1次,连续喷洒2~3次。

3.2 小斑病

小斑病在玉米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玉米抽雄后发病较重,与大斑病类似,主要为害玉米叶片、叶鞘以及苞叶。玉米植株在感染小斑病后,斑点数量较多,病斑为椭圆形红褐色或黄褐色水渍状斑点,病斑较为密集时能够连接成片,形成体积较大的病斑。大面积种植杂交玉米品种是导致小斑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如果大面积种植单一的玉米品种,会使病菌的侵染能力变强,导致小斑病大面積流行。7—8月为小斑病高发期,该阶段温度较高且降水量较多,给小斑病传播和流行创造条件。

防治小斑病时,应选择抗病性、高产能力较强的杂交玉米品种,并实现轮作种植,可降低小斑病的发生概率。玉米收获之后,应定时清理田间的玉米病残植株,播种时尽量保证田间没有玉米秸秆,防止小斑病病菌侵害玉米。玉米下部2~3叶感染小斑病时,需及时摘除病叶并集中处理。加强对玉米的栽培管理,做好中耕、除草工作。对于低洼地段应及时排水,保证田间日照充足并具有良好的通风性,能够有效预防小斑病的发生。施肥过程中应加大磷肥施用量,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采用化学防治小斑病时,应在喷洒化学药物前摘除病叶,并喷洒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隔7~10 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防治效果显著。

3.3 纹枯病

纹枯病主要为害玉米叶鞘、果穗以及茎秆等部位,叶鞘和果穗苞叶上的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颜色为淡褐色或淡黄色,病斑连成片后会形成大片云纹状斑块,中部颜色为淡黄色或白色,边缘为褐色。湿度较大时发病部位菌丝体较多。病株茎秆松软,植株组织解体,导致玉米植株出现大面积倒伏。玉米连茬种植是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会导致土壤中病菌较多,不断感染玉米植株。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应采取轮作方式,需要注意避免和小麦、高粱等农作物轮作种植,否则会加重病情。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肥料配比,适当增加磷肥、钾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控制玉米种子密度,提高田间通风性。在玉米播种前,可以利用井冈霉素等药剂进行拌种,完成拌种后堆闷4 h播种,可以有效降低纹枯病的发生概率。

3.4 粗缩病

粗缩病在玉米各个生长时期均可发生,苗期感染粗缩病会导致受害情况严重,5~6叶即可出现症状,心叶基部以及中脉两侧生产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随着病情逐渐加重会扩展至整个叶片。感染粗缩病的玉米幼苗为浓绿色,与正常玉米叶片颜色相比较深,叶片僵直存在宽短厚重的情况,叶心无法正常生长,病株生长速度较为缓慢。9~10叶期病株矮化情况明显,与正常植株相比不到1/2,大部分矮化植株无法抽穗结籽。玉米生长期间,杂草情况较为严重,会增加粗缩病的感染概率。玉米不同阶段感染该病程度差异较大,玉米植株越早感染粗缩病,发病情况越严重,玉米品种抗病能力较差,传播媒介增多,会导致玉米感染粗缩病。

种植人员在防治粗缩病的过程中,应遵循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控制好病源和虫源,避免飞虱传播该病病菌。尽量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并避免单一玉米品种大面积种植。玉米苗期较为容易感染粗缩病,并且染病程度较为严重,因此,种植人员在进行播种时,应避免玉米在粗缩病发病高峰期感染该疾病。加强玉米田间除草工作,避免为病菌提供生存条件。玉米播种前使用药剂拌种,能够有效预防粗缩病的发生,也可以避免飞虱传播病害。苗期喷洒杀虫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传播,比如喷洒吡虫啉。喷洒过程中要保证药物的均匀性,才能够有效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5 玉米螟

玉米螟也称玉米钻心虫,对于玉米植株为害严重。初龄幼虫啃食嫩叶叶肉,叶片呈半透明状,3龄后成虫会蛀入玉米植株内部。穗期玉米螟为害玉米植株,使玉米植株无法抽雄,如果在玉米植株抽雄之后感染该病,玉米螟会进入雄穗中,导致玉米穗部较为脆弱,无法抽丝。玉米秋收后应及时焚烧被玉米螟感染的玉米植株,可以降低第二年玉米螟的发病概率。种植人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式,将白僵菌粉与细沙融合拌匀,在玉米心叶末期施入心叶内,可以有效防治玉米螟虫。也可以在玉米种植区域放入赤眼蜂,有效抑制玉米螟的传播和繁殖。

4 结束语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针对玉米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制订合适的防治策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玉米种植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斌.玉米种植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家参谋,2021(4):19-20.

[2]陈平.玉米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家参谋,2021(1):90-91.

[3]赵会芳.玉米栽培新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J].种子科技,2020,38(11):96-97.

[4]蔡翁泉.玉米种植新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浅析[J].南方农业,2020,14(15):5-6.

[5]赵金忠.玉米种植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J].种子科技,2019,37(17):104-105.

作者简介:齐爱英(1971—),女,汉族,山东单县人,专科,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种植。

猜你喜欢
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