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核心素养建构的地理课堂教学

2023-05-21 10:00蔡珍树柏林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蔡珍树 柏林

【摘 要】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建构,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可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维度进行调整,坚持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教学资源利于问题式教学、教学过程引导深度学习、教学评价突出关键能力四个基本原则,结合具体课例,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6-0028-05

【作者简介】1.蔡珍树,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23)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地理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柏林,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11)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

目前,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教学目标,必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充分利用地理教学资源,设计出能基于客观现实情境、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从而让核心素养落地。本文将结合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建构的课堂理念与教学设计进行梳理与归纳。

一、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教学的高阶目标,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要认真思考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本课的育人价值是什么;二是课堂教学如何落实该育人目标;三是如何有效评价育人目标达成状况。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资源的选用,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指引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测评。

(一)研读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地球形成与演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是“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演化过程”。其中,“描述”一词为动词,是指具体地、形象地表述或叙述,它清晰地界定了本课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运用”一词则说明了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和过程;“地质年代表”是支撑本课教学的核心资源和必要认知工具。

(二)掌握学生学情

对于将要使用新课标配套教材的高一年级学生来说,首先,他们的形象思维居多,对于“地球演化”的认知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学习时形成的碎片化印象,尚未形成整体概念;其次,学生不具备相对完整的地层与化石概念,对于生物化石对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知之甚少。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通过自主研读学材,对地球演化这一超大时空的繁杂变化过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描述,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综合思维。

(三)明晰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目标可分解为以下四个部分:自学地质年代表等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描述地球演化的过程;师生合作概括地球演化的过程特征;初步建构地理综合思维。(见表1)

二、教学资源助力素养建构

教学资源既是知识学习的载体,也是认知工具。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学资源的主要价值在于营造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广泛地挖掘素材,进而整合一套内容精彩、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教学资源的获取

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途径如下:一是原创素材,如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制作图表、创建动画、录制视频等;二是从地理著作、文献资料、地理教材以及各类网站中发现、引用、整合相关素材等。本课学材的编写参考了宋春青等主编的《地质学基础》、陈尔寿主编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上册)、现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选修1《宇宙与地球》的相关内容;录制了“地层、化石与地质年代”动画视频,引用了科普视频《3分钟看地球演化》,原创了地球演化的过程Flash动画《地球演化简史》。

(二)教学资源的优化

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需要处理好科学性与通俗化的关系、专业性与艺术化的关系、结构性与要点化的关系、经典性与时代化的关系。教学资源的优化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选取素材,去粗取精

首先,要对获取素材的内容进行审核和论证,删除错误的、陈旧的、有争议的内容,保留真实的、新颖的、贴近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实践性与学术性素材;其次,要对同一用途的素材进行筛选,去除模糊的、粗糙的素材等,保留直观化、精致化的素材;再次,要对所选素材进行审阅、编辑和整合,如修改文本语句,更新图形数据,编辑动画视频等。

2.转换素材,扬长避短

作为信息载体,文本、图表、音视频、实物、模型等素材各有所长,如文本较为灵活,容易编辑,图像较为形象直观,而视频、动画则可以呈现动态变化过程。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既要对不同形式的素材进行转化和直观化处理,如图文转换、图表转换、图图转换、图物转换等,还要注意整合不同形式的素材,使之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学。

3.集成素材,生成结构

教学资源是体现教学意图的结构化材料。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课件制作已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课件是各种信息化素材集成的软件平台,教师通过设计制作课件,使多种素材有序呈现,变换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探究复杂的地理要素变化,创造性解决地理问题。

三、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度思维

深度学习需要深度思维,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指南针、方向盘。教学的起点在哪里?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开展哪些课堂活动?如何设置探究问题?如何利用这些问题?如何配置课堂时间?……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确定适合的教学起點

教學流程设计需遵循认知心理学规律,确定合理的教学逻辑起点。若教学起点过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纳入教学范围,则会浪费课堂时间;如果把学生不懂的基本概念跳过去,直接进入更高层概念的学习,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必要的认知“支点”,探究学习就难以顺利进行。本课中的“化石”“地层”是记录地球演化史的“书页”和“文字”,也是理解“地质年代表”的基础概念,而“地质年代表”则是地球演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基于理解的描述才更有意义,本课把概念认知作为教学的开端,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二)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本课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自主阅读—任务合作—问题探究—多元评价”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了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了学生对“地层与化石”概念和“地球演化”过程的理解,凸显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发现性,提升了课堂教学品质。

(三)合理配置课堂容量和时间

课堂容量与时间配置是教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设计必须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施教对象等因素,确定恰当的课堂容量和时间配置,确保突破教学要点所需时间。课堂容量不当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偏高、内容过多或过难,造成师生无法完成课堂任务,导致课堂时间被浪费。“地球演化过程”具有超大时空和物体繁杂的特点,学材中包含大量文字和图片,学生“阅读—绘图—讲述”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把“活动Ⅳ描述地球演化的过程”预设时间为25分钟,为学生完成课堂任务提供了时间保证。

(四)组织有深度的课堂互动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课堂文化背景下和目标任务驱动下的师生互动过程。课堂深度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强调通过多样化课堂互动揭示、领悟知识概念间的关联性和结构性,形成“有机知识”,还强调通过学以致用促进人与知识的融合,即“知识素养化”。笔者认为,实施课堂深度互动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深度互动应基于问题和情境

新课标指出,地理课堂教学要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情境,逐步把握概念内涵、领会概念间的内在关联性,促进认知结构优化。为此,教师要通过精选学材,巧设情境,编制有价值的问题链,组织有效探究,真正实现课堂深度互动。

2.深度互动应走进学生内心

经验表明,平等包容、情真意切的课堂氛围更容易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其潜在创造性,使课堂互动走向深入。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实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不失时机地在关键处引导拓展,在困难处点拨释疑,在成功时激励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课堂获得感。

3.深度互动应有合理的节奏

复杂概念的教学需要分层推进,宜放慢进度甚至暂停进度,以保证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反之,简单内容则可以加快教学速度,甚至简单带过。师生互动若能做到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则更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思维创新。

4.深度互动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本课教学从“活动Ⅱ认识地层与化石”和“活动Ⅲ认识地质年代表”的概念学习,到“活动Ⅳ描述地球演化的过程”的描述过程,再到“活动Ⅴ概括地球演化的过程”的特征概括,为学生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递进的认知过程。此外,本课教学还有效利用了信息技术,生动再现了地球演变的复杂过程,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了抽象概念的建构。

四、教学评价观照素养水平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或培养起来的内在品质,是无法直接观测的,各种复杂的开放的现实情境是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托。[1]283核心素养水平隐含在学生应对复杂现实情境的过程表现和问题回答之中。因此,教师要把课堂评价的着力点转向“学”的过程与“生”的表现上来,要突出关键能力和品格发育的评价,要善于在地理实践中、师生互动中、问题解决中捕捉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行为特征与表现差异,透视其思维结构、价值观念和意志品质,做有高度的评价。[2]

(一)关注外在表现的推断

表现性评价可真实反映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师生互动中学生的行为,可推断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意志品质;依据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可推断其合作、交流、决策的能力水平;等等。关注表现性评价有助于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思维习惯,进而实施针对性辅导。

(二)注重思维结构的分析

探究结果、问题答案、实验报告、手工作品等,是教师分析学生思维结构的重要依据。比如,本课中不同学生对地球演化过程的描述以及所绘示意图各不相同,其中隐含学生的认知倾向和思维结构差异,教师可通过深入观察、分析,找到这些差异,可参考SOLO分类理论中的“回答层次描述”,对这些差异进行专业化评价。注重思维结构的评价有助于克服“知识性评价”的缺陷,发现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思维特质和认知水平,进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优化关键能力的测验

相对于过程性评价,课时终结性评价,宜安排在课尾,可通过“课堂总结”和“课堂检测”环节进行。测试题的编制宜选用真实典型案例,营造现实情境,合理设置包含开放性问题的问题链。通过课堂检测,让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新情境下的地理问题,培育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本课原创测评题以我国山西某地古生代中晚期的综合地层剖面图为情境,考查学生依据地层物质与生物化石特征,对山西所处的地质年代及地球环境特征进行判断、推理和描述的能力(问题链和结构化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

总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以新课标为指导,通过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评价,进一步提高教学评的一致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地理课程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建构过程中的阶段性引导和多元化支持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民.中小学理科教材难度国际比较研究(高中地理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柏林,蔡珍树. 2017版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问题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2019(9):16-19.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