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滋养生命:德育活动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与实施

2023-05-21 04:22曲晓媛魏昌英
中小学管理 2023年4期

曲晓媛 魏昌英

摘要针对当前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建设存在的目标笼统、内容零散、形式僵化、评价单一等问题,山东省烟台第五中学积极探索德育活动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与实施。首先是基于学校教育哲学凝练德育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并基于此设定序列目标,建立“三域五维”进阶式道德素养目标体系;其次是采用模块化思路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并通过体验式学习、项目化学习、主题性学习等形式推进课程实施;再次是改进评价方式,通过多元评价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最后是创新学校管理机制,保障德育活动课程真实落地。

关键词 德育活动课程;道德素养目标;教-学-评一致性;分布式领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4-0056-03

注释:①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创新素养专项课题“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初中项目化作业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CYB001)、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催生‘体认之知的初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德育活动课程是德育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德育活动课程“无纲可依”,学校需要根据本校实际进行校本化构建,这也是新时代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以及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但是由于研究视野有限、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等原因,当前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建设存在目标笼统、内容零散、形式僵化、评价单一等现象,教-学-评分离、家-校-社脱节、知-行-意分割等深层次问题凸显,导致学校德育实效性较低。针对上述问题,山东省烟台第五中学(以下简称“烟台五中”)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德育活动课程校本化构建及实施的有效策略,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呈现出源于生活、服务生活、指导生活的鲜明特色,较好地发挥了铸魂育人的作用。

一、提炼核心理念,建构进阶式道德素养目标体系

在德育活动课程校本化构建中,首先要凝练课程核心理念、设定课程目标,这是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基础和特色形成的关键所在。

1. 基于学校教育哲学,凝练课程核心理念

课程核心理念的凝练必须基于学校自身的發展愿景、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等,即学校的教育哲学。在德育活动课程构建过程中,我校基于“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的办学理念和“诚静尚德、精进致知”的校训,不断追问课程价值所在,进而提炼出学生立场、回归生活、学会做人三条核心理念。一是学生立场,即德育活动课程在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方式选用等方面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回归生活,倡导德育活动课程以生活为本源,引导学生在生活历练中学习道德、发展自我。三是学会做人,强调要通过德育活动课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 立足学生实践体验,设定进阶式课程目标

德育活动课程目标应着重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克服以往德育活动课程存在的目标笼统、定位不明等问题,我校借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依据课程标准将德育活动课程目标划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大领域,并确定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维度,建立起“三域五维”进阶式道德素养目标体系。一是道德认知,重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及个人与家庭、他人、社会、国家和人类文明的关系,了解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1]二是道德情感,重在从真实社会情境出发进行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互助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三是道德行为,重在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民主实践。

此外,我们在设计课程目标体系时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原则,注重把握学生道德素养进阶的关键节点及重要拐点,将德育活动课程目标具体化、明确化、序列化,从而能够引导学生道德学习清晰地逐阶而上。例如:关于道德情感的培养目标,我校要求初一学生要树立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具备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要求初二学生要学会敬畏秩序、遵守公德,增强公民责任感,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等。

二、设置内容模块,探索多样化课程实施策略

内容设置是学校德育活动课程构建的重点。我们在整体规划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因校制宜地探索多样化课程实施形式,焕发了学校德育的生机和活力,也促使学生的知-行-意有机统一、和谐发展。

1. 模块化设计,整体规划课程内容

针对实践中德育活动课程内容缺乏整体规划、远离生活实际等问题,我们采用模块化思路整体设计德育活动课程内容体系,力求使之既符合培育学生道德素养的目标要求,又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德育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呈现结构化。学校要科学设计德育活动课程方案,依照主题将各种德育活动有序排布、纵横联结,形成相对稳定完备的模块结构。例如:我校基于道德素养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将德育活动课程的学习领域划分为诚、智、情、志、礼、行六个模块,分别对应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情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礼仪教育、实践教育等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每个模块的德育活动依据校情学情进行周密的序列化设计,确保各活动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保持一致性与连贯性,以达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育人效果。如在“智-励志教育”模块,学校依序设计举行军训会操展演、励志信诵读、中考壮行等德育活动。

二是立足真实生活,体现情境化。德育活动课程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因此,学校可以从生活两难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国际重大新闻中精心筛选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中做出价值推理与道德判断,从而增强对道德规范、主流价值等的感性认识与理解,并将认知逐渐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例如:我校开设的诚信教育课程创设了“好朋友考试作弊被我发现”等情境,引导学生在思想冲突、价值判断中深刻理解何为诚信并做出明智选择;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创设了“20年后我回母校讲成长感悟”等情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各种情境体验实践中,学生能更好地知美丑、明是非、辨善恶,深度德育学习由此真实发生。

三是满足学生需求,力求新颖化。学校德育活动课程要在主题、内容、资源、载体等方面适度创新,展现新视角、体现新思路,以趣味性、多样性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学习偏好和心理特点。例如:我校的诚信教育课程让学生体验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礼仪教育课程设置了“我的个人秀”、团体形象展等实践活动,这些德育活动课程因思路新、选材新、设计新而深受学生喜爱。

2. 多形式推进,丰富优化学习样态

传统的德育活动课程存在实施形式老套、僵化等问题。对此,学校应遵循学生道德素养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思维水平和行为能力等选择优化课程实施形式,通过体验式学习、项目化学习、主题性学习等多种形式推进课程实施,引导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其一,创设情境,进行体验式学习。学生的道德素养需要在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得到发展。学校应协同家社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让学生亲历道德事件,直接感受其中的道德境遇、道德态度等,进而产生道德情感并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自觉。例如:我校设计开展家风故事会、模拟法庭、外交发言人答记者问等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历练、体验、感悟、升华,有效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发展。

其二,问题驱动,实施项目化学习。优质的驱动性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校可以通过项目化学习实施德育活动课程,把学习置于真实的校园情境、问题和任务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探究、交流、解决校园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从而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校园生活的主动建构者。[2]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家庭教育或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驱动性问题,并指导他们通过个人努力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展示成果,进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建构和优化自身道德品质。例如:我校学生自主提出“纯净水如何制作”“我能为疫情做点什么”等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制过滤装置”“我是小小志愿者”等项目的探究实践,进而将道德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和社会见识。

其三,抓住时机,开展主题性学习。理想的德育应重视在自然的学习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活动参与和体验中形成正确的思想、积极的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学校应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重要时机和特殊事件,或依托重大节日、纪念日,精心设计系列化德育主题活动,创造性开展各类主题性学习活动,以丰富的德育活动课程实施,切实提升德育实效。例如:我校通过组织开展“青春期,我是病了吗?”情感教育主题活动、“我为五中代言”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垃圾分类 我们在行动”实践教育主题活动等,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性活动中体验和感知道德世界,从而为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探索多元评价,有效落实教-学-评一致性

针对德育活动课程评价存在的评价主体单一、标准模糊、形式陈旧等问题,我们探索通过道德学分制评价、电子档案袋评价、成果展示式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激发、维持并强化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达成既定的道德素养目标,落实教-学-评一致性。

1. 道德学分制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我们探索将学分制引入德育活动课程评价,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每学期初都会发布本学期德育活动课程六个模块的课程纲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要依据本学期的道德素养目标自主选课、学习研修,并在学期末达到规定学分。

2. 电子档案袋评价:反映学生真实成长样貌

电子档案袋评价也称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能够真实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足迹。我校给每位学生都建立了德育电子档案袋,要求学生每次参加德育活动后及时填写学习情况并提交相关过程性、成果性照片,使学生道德成长有迹可循,同时也便于学校德育处对学生德育活动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

3. 成果展示式评价:多元呈现学生学习成果

成果展示式评价是指根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可以采用演讲、表演情景剧、提供书画作品、提交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呈现并接受评价。我校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要就德育活动课程的重要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学校研制表现性评价量规或成果性评价量表,组织师生、家长、社区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等多方代表对学生展示进行等级评价,并由专家进行现场点评。

四、创新管理机制,保障德育活动课程真实落地

高质量的德育活动课程校本化构建,需要学校、家庭、社区、政府等多方协同,需要多元多维开发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因此创新学校管理机制以保障课程建设深入推进成为必然。烟台五中主要从采取分布式领导、组建德育共同体、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学校管理机制,以保障德育活动课程建设落细、落实。

1. 采取分布式领导,激发组织活力

为真正焕发学校德育工作活力,为干部和教职工增能赋权,学校需要进行相应的组织结构变革。为此,我校专门成立德育课程研究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等学术性组织,采用分布式领导,让干部和教职工根据个人专长、工作任务等动态承担领导角色,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充分发挥他们的德育课程领导力;此外还邀请有能力的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为学校德育活动课程校本化构建出谋划策,盘活丰富了学校的德育活动课程资源,德育活动实效性明显增强。

2. 组建德育共同体,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融通家庭和社会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德育共同体,可以使家-校-社密切联系,从而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我校组建“好家风”公益讲师团、红色故事宣讲团等德育共同体,根据学期德育活动课程安排,定期组织家风故事朗读会、红色故事进校园等德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德育共同体建设有利于切实增强学校与家庭、社区、高校院所等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学生道德素养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和可能。

3. 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赋能关键角色

教师是学校德育活动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关键角色,增强其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至关重要。对此,烟台五中坚持研训结合,着力建设研究型教师团队,通过课题研究、集中培训、外出考察、成果展示等手段推动教师快速成长,努力锻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德育队伍。近年来,学校依托“催生‘体认之知的初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策略研究”等省市区三级课题和项目,成立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家风建设指导、学生研学旅行、传统经典诵读等研究团队。这些研究团队通过专题培训以及任务驱动的自主研修等方式,助推一批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

[2] 赵颖,翁丽丽.校本德育课程项目化实施的内涵、价值与举措[J].中国德育,2022(21):53-56.

(编辑 黃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