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普作品整本书阅读导读教学

2023-05-22 10:20王孙洁
阅读(教学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

王孙洁

【摘要】科普作品的整本书阅读已纳入新课标。科普作品整本书导读课需要教师从学生阅读需求出发,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文章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中的《灰尘的旅行》导读课为例,浅谈科普作品的整本書阅读导读策略。

【关键词】科普作品;整本书导读;科学素养

新课标在“关于课外读物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整本书阅读纳入新课标,可见其重要性。“建议”提及学生可自主选择或由教师推荐优秀科普作品进行整本书阅读。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安排了《十万个为什么》《看看我们的地球》《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和《灰尘的旅行》四本科普作品的整本书阅读。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向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自主阅读整本科普书有一定难度。教师在阅读导读课时,要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出发,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科学知识,在任务驱动下合作探究,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下面笔者以中国科普作家高士其创作的《灰尘的旅行》一书的阅读导读课为例,浅谈科普作品整本书阅读导读教学。

一、运用多种策略,探究科学知识

科普作品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等特点的图书(或文章),所以,阅读科普书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在《灰尘的旅行》导读教学中,笔者主要运用了以下策略:

1.提取要点确认信息

在阅读科普文时,教师可以布置阅读“任务”,设计阅读单,指导学生阅读时带着问题思考,提取关键信息。在《灰尘的旅行》导读教学中,笔者出示了两段文字,请学生提取出一些细菌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籍贯、特点等)。在任务单的驱动下,学生很快提取到了细菌的基本信息,完成表格(见下页),教师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充分感受科普作品的知识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2.查找资料解答术语

科普文语言科学严谨,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学生通过查找各种资料可以很好地理解术语。比如《肺港之役》这一章,出现了很多专业的术语,如“支气管”“小支气管”“最小支气管”“肺泡”“血川”“白血球”等,通过视频资料的介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菌在呼吸道中的“旅行”。在仿写教学时,用视频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更深入的了解,再引用高士其生动活泼的语言来介绍新冠病毒。这样,生硬的术语就变得生动起来。

3.思维导图厘清结构

《灰尘的旅行》一共13个章节,介绍了很多有趣的细菌知识。阅读时,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如阅读《肺港之役》时,绘制思维导图,很清晰地展示出细菌在呼吸道的“旅行图”。阅读《经济关系》这一章里,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从农业和工业两个方面来梳理细菌与人类的合作关系。

二、对比阅读语段,品味语言特色

科普文通过文字方式表达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精神。“科学中有文学”,这是科普作品的特点之一。《灰尘的旅行》一书,高士其用文艺的笔调、形象的比喻、典型的事例、幽默的语言,将科学知识娓娓道来。在导读教学时,笔者通过两次语段对比,让学生品味到了科普文的语言特色。

第一次对比:

第十章,有这样一段介绍黑曲霉菌的文字:“那大胖子并不是发酵唯一的能手,吾族中还有长瘦子,也会造出顶甜美的酒。这长瘦子便是我的霉儿。他身着有色孢衣,平时爱在潮湿的空气中游荡,到处偷吃食品、捣毁物件,是破坏者的身份。霉儿那一房所出的子孙很多也很复杂,有一个孩子,叫“黑曲霉”的,不知怎的竟被台湾人拉去参加制酒的劳动了。现今的台湾酒,大半都是由他所造的。”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是这样介绍黑曲霉菌的:“黑曲霉菌呈黑褐色,顶囊大球形。适温28℃左右,最低相对湿度为88%,能引致霉变。食品工业上用作发酵菌种,如在白酒生产中用于制曲。”

第二次对比:

将《肺港之役》“为了吃血便当……全胜”与《百度健康医典》中肺炎形成过程的介绍对比,“肺炎是由于病原体侵犯肺实质,并在肺实质中过度生长超出宿主的防御能力,导致肺泡腔内出现渗出物,引发肺炎”。

介绍的对象是相同的,但在语言表达上是不同的。《科普中国·科学百科》和《百度健康医典》有很多专业术语,表达上更科学严谨。而在《灰尘的旅行》中,高士其用第一人称,用拟人化的手法来介绍纷繁复杂的细菌家族。他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高深的科学知识。揣摩科普作品的语言,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升表达能力

阅读科普文,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建立联系,引起共鸣,不但能增加阅读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联系中进行思考,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在导读课上,将书中的细菌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相联系,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即刻被唤醒,将已有的背景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增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在导读教学时,出示新型冠状病毒有关“发病特征、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三方面的视频和文字信息,请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方面,学习高士其的表达方式,试着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生动有趣地写一段科普文。通过前面阅读对比,学生已经了解到了科普文的语言特点,再进行迁移运用,是水到渠成的。

从提取信息到深入理解,进而联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深层思考,学生的阅读在层层深入,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这才是科普作品带给我们的科学魅力。

四、进行理性思辨,发展科学思维

学生在阅读科普作品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其进行科学思辨,促进其科学思维的发展。

1.回归书本题目,进行哲学思考

整本书以第一人称“菌儿”介绍了细菌大家族的科学知识,那这本书为什么叫《灰尘的旅行》呢?灰尘和细菌有什么关系呢?出示书本的最后一章《灰尘的旅行》的内容。很快学生发现飘飘洒洒的灰尘去了很多地方,给人类带来一些危害,同时,人类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防尘措施。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畅想未来:还有哪些防尘措施呢?这样回归主题,使学生对灰尘和细菌间的关系有了更明确的理解。

2.导图梳理内容,在阅读中思辨

学生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可以将文章内容梳理得清晰明了。笔者在讲解细菌不同作用的时候,请学生同桌讨论,画出了细菌在人体呼吸道中的“旅行图”。再请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从农业和工业两个方面来梳理细菌与人类的合作关系。读到这里,学生心中不免有疑问——细菌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看目录,可以得出:细菌对人类有坏处,也有好处。从而引导学辩证地看待事物。在阅读中,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其科学思维提升的过程。

3.致敬优秀作家,领悟科学精神

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够传播科学知识,也在弘扬着科学精神。在《灰尘的旅行》导读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查找了高士其的资料并课上交流。有学生介绍到高士其的生平,了解到他在一次意外中不幸被感染,导致终身残疾;病魔让他写字十分费力,但他仍夜以继日地坚持写作,在艰苦的条件里创作了非常多的科普作品。学生被他的感人经历所折服,也被他的崇高理想和惊人的毅力所震撼。他坚持不懈、热爱科学的精神感染了学生们,滋润了学生的心灵。

在多种阅读策略的运用下,科普作品的整本书阅读打开了学生的科普阅读之门,助推了学生的科普阅读动力。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
面向科学素养的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利用生物家庭实验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开设物理学史对高校师范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基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演示实验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