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校园欺凌:班主任的重要责任

2023-05-22 03:57黄正平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4期
关键词:联动机制校园欺凌班主任

【关键词】校园欺凌;联动机制;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7-0060-03

【作者简介】黄正平,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210013)研究员,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是近年来社会关注、领导关心、家校关切的一个重要话题。学生之间的校园欺凌行为时有发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量数据和案例表明,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心理创伤,受害严重者会产生抑郁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养成。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防治校园欺凌方面的文件,进行顶层设计,提供基本遵循。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和“重要他人”,在防治校园欺凌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此,对于“什么是校园欺凌、为什么会发生校园欺凌、怎样防治校园欺凌”等问题,班主任需要正确认识、理解,并用此指导防治校园欺凌的具体实践。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校园欺凌

关于校园欺凌的内涵,目前学术界没有形成统一认识。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将校园欺凌界定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出台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认为,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0条第(三)项规定,“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由此可见,构成校园欺凌有三个基本要素:主体是学生;形式是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后果是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把平时学生之间的嬉戏打闹简单定性为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也是有区别的。校园暴力主要指以伤人和毁物为目的的“打砸抢”类事件,其后果通常会给师生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会破坏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严重的会导致人员死伤、财产损毁。需要指出的是,校园欺凌虽不同于校园暴力,但二者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如果对校园暴力事件处置不当或处理不彻底,也有可能会转化为校园欺凌事件,我们应当加以重视。

二、原因分析:为什么会发生校园欺凌

分析校园欺凌形成的原因是预防校园欺凌的前提。李勤老师认为:班主任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和行为表现的研究,增强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精准辨识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细致观察和常态化的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校园欺凌事件的背后有学生个体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和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等多种原因。

一是学生个体原因。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学习成绩不佳、行为习惯不好、思想品行不端的“问题学生”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者。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常常会无事生非,为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通过恃强凌弱获得满足感。而班级或年级中一些弱势的学生(如生理方面有缺陷)、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学生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冯志兰老师认为:欺凌者深层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试图用不符合常规的行为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感或自我价值”。季晓梅老师认为:被欺凌者无论学业是否优秀,大多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在群体活动中比较被动。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孩子成人的地方,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从现实案例看,欺凌行为更容易发生在家庭成长环境存在问题的学生身上。如有的家庭本身就充斥着暴力,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武力相向、棍棒相加。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对他人缺乏信任,不会沟通,常用暴力解决问题,成为欺凌者。冯志兰老师认为,孩子的言行脱胎于其成长的原生家庭。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孩子在无形中承袭了暴力、嘲讽等表达方式,不自觉地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暴露出来。另外,离异家庭儿童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遇事难以从家庭中获得正常的引导与疏解,容易情绪暴躁、言行失控,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者或受害者。

三是学校教育不到位。目前的学校教育仍以传授知识为主,一些学校的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依然流于形式。同时,大部分班主任没有接受过防治校园欺凌的专业培训,很少对学生进行“反校园欺凌”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导致很多学生对“什么是校园欺凌、遭遇欺凌后如何寻求帮助”等缺乏基本认知。另外,学校在校园欺凌防治方面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建立有效的线索报告机制,教师难以及时发现学生中的欺凌行为。有的学校为了避免负面影响,往往将轻度欺凌行为视为学生间的打闹嬉戏而不做处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四是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网络媒体、影视作品和图书报刊中存在一些暴力、色情等内容,青少年学生对这些不良信息的判断、抵制能力不强。

三、研究对策:怎样防治校园欺凌

防治校园欺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需要统筹协调、齐抓共管,进行综合治理。遏制校园欺凌重在预防,应从教师、学生、家长入手。

1.注重价值引领,明辨是非

对校园欺凌要坚持预防为主。李勤老师认为,校园欺凌的涉事双方往往都具有区别于一般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表现。如果班主任能够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筛选出存在潜在风险的欺凌双方,并及早介入,推动校园欺凌行为由事后危机处理转向早期预防,就能大大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班主任要结合班级活动定期对学生进行防治校园欺凌的专题教育。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团结友爱、不恃强凌弱;同时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网络行为规范,严防通过网络侮辱他人等欺凌行为发生。二是加强学生法治观念和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并运用反面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帮助学生提升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知晓基本的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懂得校园欺凌的危害性,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文明行为习惯。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尤其要教育学生正确调控情绪和表达情感,积极主动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建设班级文化,营造氛围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班主任要发挥班集体在反欺凌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学生在反欺凌中的关键作用。良好的班风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增进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的情谊,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一是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氛围。季晓梅老师建议,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通过“拒绝欺凌,从我做起”等沙龙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使学生明辨是非,加深对校园欺凌危害性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教育学生学会情绪管理。班主任指导学生合理调控情绪,组织开展适合学生的丰富多彩的班级文体活动,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将问题告知班主任时,班主任要做到善意倾听、勇于担当、妥善解决。四是完善班级规章制度。在制订班规时要增加与学生欺凌相关的條文,发动学生讨论制订班级“反欺凌公约”,共同建设“无欺凌班级”。

3.开展家校合作,协同育人

加强家校沟通合作,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对于防治校园欺凌具有积极作用。冯志兰老师认为,了解学生原生家庭的情况,了解亲子互动方式,能帮助教育者准确找到学生校园欺凌的症结所在。班主任要定期进行家访,向家长宣传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有关法律法规,就“反学生欺凌”形成共识,并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及时排查隐患;组织家长参加有关防治校园欺凌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家长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识水平,形成对学生欺凌行为“零容忍”的明确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和遵守规则的意识,提升孩子保护自己的能力,定期与学校沟通孩子在家的情况,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此外,社会力量的参与,对于协助处理具体的校园欺凌事件,以及引导形成反校园欺凌和关心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只有家校社紧密合作,建立“预防—处理—救济”的联动机制,才能有效预防校园欺凌。

责任编辑:周小涛

猜你喜欢
联动机制校园欺凌班主任
苏州吴江区“三举措”强化应急联防联动机制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多规合一”联动机制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班主任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强“三组一部”联动机制 克集体企业重组整合难题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