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出版现代化须加强出版的“六力”建设

2023-05-23 11:32马永强
出版广角 2023年5期
关键词:出版单位时代融合

【摘要】目前,我国出版业正在从“一维出版”向“多维出版”转型,迫切需要从工业化思维向信息化思维转变,以及从生产管理模式向服务运营模式转型。基于出版转型要求,新时代的出版人需要加强出版的思想力、文化力、融合力、创新力、阅读力、实践力建设,在了解“六力”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掌握“六力”的强化方法,为推动出版业发展繁荣、促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关  键  词】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六力”;文化强国建设

【作者单位】马永强,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5.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进一步论述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维度的根本特征[1]。文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而出版强国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设出版强国,实现中国式出版现代化,是新时代出版的使命任务,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出版人共同的目标。

当下,出版业正处在从“一维出版”向“多维出版”转型的特殊历史拐点,这将是出版业的又一次演化。在多维出版时代,出版业迫切需要实现两个转型:从工业化思维向信息化思维转型,从生产管理模式向服务运营模式转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出版要切实肩负起“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使命任务,实现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出版强国、文化强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新时代的出版人加强出版的思想力、文化力、融合力、创新力、阅读力、实践力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出版行业管理创新、出版产业模式创新、出版服务机制创新,推动新时代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出版现代化。

一、出版的思想力

所谓思想力,是指人类为了把握自身命运,认清当下处境和未来方向,更好地选择前进道路而主动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并因此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影响力[2]。思想力的核心是价值观和世界观。出版是人类文明和人类智慧复制、记录和传播的活动,是价值观的传递,是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怀的创意劳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出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民性,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使命。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出版强国建设,首先要加强出版思想力建设,这是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建设的基石。笔者认为,加强出版思想力建设,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党对出版工作的全面领导。出版单位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出版观的思想武装、理论武装,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出版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在新时代出版工作中的思想引领力。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出版工作、全民阅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1]。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读者出版集团时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在坚守主业基础上推动经营多元化,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二是深刻领悟、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出版单位不仅要紧密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构建指导思想、行动指南、实施方案“三位一体”的中国出版思想理论体系,贯穿出版工作全过程,还要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素养,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不断提升的毅力,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政治洞察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自觉性。

三是坚持出版工作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出版价值特征的集中体现,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出版“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是出版的初心和使命,为社会主义服务则是中国出版制度特征的集中体现;“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出版坚持实事求是、推动文化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具体方法和实施路径。坚持出版工作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优质的精神文化產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为时代立言、为人民立传,丰富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二、出版的文化力

文化力即文化力量或文化能量,是特定载体的文化所孕育、创造、负载和释放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能量。文化力既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理念。作为概念,它是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理性;作为理念,它是一种文化战略[3]。如果说思想力决定了出版的高度和方向,那么文化力则决定了出版的广度和深度。

文化力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的一个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概念,具体反映了在世界范围内文化在政治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力的根基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文化风貌、文化品格、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加强出版的文化力,必须着力于三个方面。

一是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路径,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出版单位要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足文章,全力培育、积蓄文化能量,提升国家和个体的文化力量。加强文化力,其要义至少应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提升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和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精神、贡献中国价值的软实力。另一方面,要秉持出版的文化精神,肩负出版的文化使命,树立出版的文化品格,坚定建设出版强国、文化强国,实现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理想。

二是坚守出版的文化定力。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发出版生产模式、出版产品形态、出版服务方式的巨大变革,出版工作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升级,中国出版始终要坚守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力量这一基本前提,这是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必须坚守的文化定力。在这一基本前提下,互联网、数字化对出版业造成的冲击,使中国出版人对面前的挑战展开思考并开展出版实践,多维出版实践已经突破了传统出版话语的藩篱,鲜活、丰盈的出版实践不断充实出版话语体系。在数字文明时代,在坚守文化定力的基础上,出版单位要与时俱进,重新审视和确立出版的内涵和外延,即出版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知识服务,还是生活方式的引领,更重要的是价值的生产和传播。多维出版时代,出版单位不只生产图书、期刊、报纸,还生产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多介质传播并且能够实现应用和互动体验。文化传播、知识服务、生活方式的引领,以及价值的生产和传播,都是出版文化力的生动体现。

三是提升优质内容的传播力。出版文化力建设和发挥的主体是出版单位。在新时代,出版业要使出版工作文化力传播功能最大化发挥,就要围绕出版业态创新和重构出版生态两个方面,将出版单位平台化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在数字文明时代,出版单位应当是文化创意中心和产业链集成者,其中,优质内容资源是根本,创意是核心,版权资源是关键,建设融合发展平台是目标,推动出版单位从产品服务提供者向阅读服务、文化服务提供者转型,在全媒体传播和社群营销上实现质的突破。同时,作为阅读服务和文化服务提供者,出版单位必须坚持从内容出发,坚持多维传播,在多维度、多领域生产和创造价值,以此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三、出版的融合力

出版的融合力,是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出版力量。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融合力成为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出版融合成为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方向[4]。多维出版时代,优质内容与技术的强大汇聚力、传播力,优质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成为出版融合力的核心。互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资本一样成为推动出版业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融合的重要力量。

出版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的要求,为出版融合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多维出版的视角看,跨媒体、全媒体出版改变了平面纸质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融合出版态势,是融合力参与出版变革的第一个层面。技术进步使内容呈现形态、传播方式、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立体书、电子书、有声书、数据库等新的内容呈现形态,知识服务、阅读服务、社群营销、直播带货等新的内容传播模式,电商平台、APP、自媒体等新的内容消费渠道日益成熟,日益丰富,不断推动出版的转型升级,传统出版的边界被不断突破。

出版与文化、科技、经济、教育、旅游、生活、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出版融合趋势拉开帷幕,是融合力参与出版变革的第二个层面。随着“出版+”“内容+”“阅读+”等出版新业态、新形态、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出现,出版与大众生活融合的维度更高,出版的服务属性得到强化,出版的服务功能得到发挥。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强出版融合发展战略谋划、强化出版融合发展内容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打造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建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健全出版融合发展保障体系6个维度20个方面,为出版单位探索出版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提供了行动指引,对建设出版强国,实现中国式出版现代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意见》从内容、产品、服务、治理等维度,对出版单位转型升级提出了要求,也为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布置了重点任务。出版单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坚持内容升级,推动出版资源数据化;坚持产品升级,改造出版生产新方式;坚持服务升级,创新出版消费新模式;坚持治理升级,推动出版管理现代化[5]。此外,出版單位还要注重出版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技术赋能融合出版,拓展出版产品服务模式,提升融合出版管理水平,找准自身在国家数字文化战略中的定位,提升自身融合力,为推动我国文化数字化战略贡献力量。

四、出版的创新力

创新力是出版单位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新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个部分,其中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创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6]。比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从“一维出版”到“多维出版”,出版创新一直伴随着出版业的发展,而且呈现创新力升级速度加快的鲜明特征。从世界范围看,出版的生产方式先后经历了写本时代、刻本时代,内容的载体也先后经历了现实物时代(如泥版、金石、简帛、羊皮等)和创造物时代(如纸)。无论是写本时代还是刻本时代,无论是现实物时代还是创造物时代,都历时久远,而且后一个时代往往比前一个时代更短。不同出版时代的变迁,其根本动力是人类思维的进步和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催生出与此前迥然不同的数字文明时代。在数字文明时代,一本书(或一本杂志)的出版不再是出版的完结,而是阅读服务的开始,以内容为媒介的价值生产,包括营造阅读场景、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等多样化阅读服务,促使阅读服务业态创新。基于这样的认知,出版人应深入挖掘创意平台的作用,在不同领域展开创意出版探索。一些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书店的知识“再生产”这一创新模式,根据不同的杂志平台延展不同的社群运营模式,进行多维度的业态创新和价值创新。随着出版业发展进入多维出版时代,转企后的出版单位脱离了原有的体制环境,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出版创新力成为出版单位高速发展的基本原动力[7]。出版的创新力,具体体现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涉及思维、方法、产品、平台、营销等各个环节。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战略,这将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具体到出版的创新力建设,其根本路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出版单位要以技术创新为关键,培育核心竞争力。二是出版单位要以管理创新为基石,打造能够激发创新活力的组织模式,通过稳定的创新体系保障,持续激活内部创新动力,提升创新质量和效能。三是出版单位要以模式创新为重点,增强发展动能,创新构建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这是出版单位应对新变革、满足读者新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其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跨界发展的必然选择。四是出版单位要以创新人才为根本,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所指出的:“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 出版单位要完善激励机制,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打造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开拓精神、敢闯敢试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五、出版的阅读力

阅读是人类独有的能力,阅读力就是精神力,它是思想力和文化力的基础,能够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语境下,出版与阅读在文化传播与书香社会建设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8]。阅读是个体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其先决条件是语言能力,结果是阐释和认识。阅读造就完整的人格,是个体生命实现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借由阅读的力量,知识内化为个体的文化修养,改变个体的心智结构和精神气质,将个体塑造为有人格魅力的“社会人”。

数字文明时代,社会逐渐“符号化”,个体要想摆脱孤寂的命运,就需要让阅读融入基本的日常生活,使阅读变成文化生活的根本需求。个体在阅读中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探索,与自身对话,并借助文字跨越时空与智者交流。在知识的理解和阐释中,阅读者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人生经验和情感感知能力,深入理解人类文化的历史流变,完成内在情感的承续与发展,重塑自己的社会认识,构建更加丰盈的内心世界。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就是为了确保国民的基本阅读能力,使个体通过阅读感受幸福,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更加理性、和谐。

个体与社会化的发展逻辑,决定了阅读力包括信息的选择能力、知识的理解阐释能力和阅读者社会认知的重构能力。中国式出版现代化视域下,这些能力是出版人的基本素养和社会服务责任。数字信息时代,阅读内容呈指数级增长,时间的有限性不断放大“生也有涯,知也无涯”这个永恒的问题。出版的阅读力建设,要求出版单位作为阅读服务的提供者,为社会提供优质的阅读产品和阅读服务,承担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使命任務。出版阅读力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推动思想力的提升和认知力的升维。出版人不仅要成为优秀的阅读者,而且要成为建设书香社会的“领读者”,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承担文化传承、价值传播的使命。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大背景下,阅读资源极大丰富,阅读形态日益多元,阅读场景不断拓展,阅读群体层次提升,阅读效果更加复杂[9],因此,出版单位要在文化解码、传播实践、融合方式、内容挖掘四个方面,提升出版阅读力[10]。在文化解码方面,出版单位要以权威版本、权威注释和权威讲解,对承载中华文化的传统经典予以精准化解释,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播实践方面,出版单位要借助互联网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出版直播、出版短视频、出版沙龙等各类全新的出版互动阅读模式,培养大众的阅读兴趣;在融合方式方面,出版单位要在纸质出版的基础上,探索有声阅读、AR阅读、VR阅读等多种媒介,提升传统文化的阅读力和传播力;在内容挖掘方面,出版单位要探索出版+博物馆、出版+图书馆等横向联合模式,探索多维出版视角,挖掘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素材,使出版阅读力发挥引领阅读潮流、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作用。

六、出版的实践力

实践力即实践能力,是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获取经验知识和背景信息,探寻问题实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不单是工作的执行力、操作力,而且是个体在一定认知基础上,由思想自觉到行动自觉的能力,用我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话说,就是“知行合一”的能力。“知行合一”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大命题。“知行合一”,就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强调了认知和实践的统一,但也因为过于强调这种统一而忽略了认知的重要性,最终产生了“王学”末流凌空蹈虚的弊病。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是对传统的“知行合一”的重大改善,即“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既包括改造客觀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进一步说,就是《实践论》的最后一段:“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若出版单位把实践力简单地等同于动手能力或某一种技能,则是对实践力意义、价值的误读和低估。

出版实践力是出版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既包括整合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也包括出版工作者在出版工作中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实践力的建设有如下几个关键阶段: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汇总现象、提出问题,体验实践、分析问题,思维参与、解决问题。出版的实践力建设同样如此。出版实践力的基础,是对出版思想力和出版文化力的全面、深刻、系统的认知。出版是生动的文化实践活动,生活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出版的无限可能。新时代的出版工作,要立足于对出版思想力和出版文化力的深刻体悟,既要敏锐把握时代的脉动,又要洞悉出版本有的深邃与厚重以及现实生活的丰富与生动,基于此,出版工作者才能在与生活的深度交融中,不断获取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力量之源。

出版实践力的抓手,是立足精品出版,打造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体现国家水准、群众喜闻乐见的出版物[11]。出版单位要以本社的专业方向、作者资源、编辑力量、出版传统为基础,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有的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出版物,为书香社会建设服务。

文化强国的基础是打造出版强国,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出版自强、出版高质量发展[12]。打造出版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基本的实现路径是不断加强出版思想力、文化力、融合力、创新力、阅读力、实践力建设。出版是一项包含理念、价值、思想和情感的创意活动。正如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所说:“当你把书卖给读者的时候,你卖给他的不只是12盎司的纸、印刷的油墨与装订的胶水,还卖给他一个崭新的生活。爱、友谊、幽默,以及夜晚在海中航行的船只,一本书包含了天与地。”克里斯托弗·莫利的这句话,极为透彻地说明了出版的内涵和价值。作为新时代的出版人,我们一定要坚守思想力本位,提升文化力认知,以前所未有的融合力、创新力、阅读力和实践力,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出版现代化的征程上奋发有为,为建设出版强国、文化强国服务,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贺来. “思想力”的创造与中国的社会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1999(1):24-29.

[3]樊浩. 文化与文化力[J]. 天津社会科学,2019(6):4-16.

[4]梁小建. 文化强国建设的出版融合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2(9):15-17.

[5]吴雷,崔璐,武亚苹. 文化数字化战略下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 出版广角,2022(16):44-49.

[6]习近平. 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7]孙袁华. 企业环境下提升编辑创新力的路径探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10(6):41-44.

[8]付勃达.“出版力”与“阅读力”:聂震宁的全民阅读观概述[J]. 出版广角,2021(5):29-32.

[9]李舒,宋守山.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品位阅读与品质出版[J]. 出版广角,2022(14):6-10.

[10]邢梦莹,黄瑚.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出版引领品位阅读[J]. 出版广角,2022(14):21-26.

[11]周百义. 出版企业实施精品战略的若干策略[J]. 出版发行研究,2012(5):11-13.

[12]张新新,范艳妮. 以出版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强[J]. 出版广角,2022(23):29-35.

猜你喜欢
出版单位时代融合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中国最美的书
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首次等级评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