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成果转化工作质量提升路径探索与研究

2023-05-24 15:09郑兴何丹
科技资讯 2023年8期
关键词:成果转化改革

郑兴 何丹

摘  要:近年來,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我国国防科技产业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军工单位的历史使命。在国家“1+N”系列政策指引下,某航天研究所着力开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成果转化工作,创立了产业创新基金,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职平台----“产业化技术开发中心”,并提出“技术同源、队伍共享、产业共生”的产业成果转化思路。旨在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国防军工单位科技资源整合及配置难题。在更好地推进国防工业军民协同创新的同时,有效贯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路径,全面推动军民“双驱动”发展进入快车道。本文以某航天研究所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研、分析与论证的基础上,就如何提升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成果转化工作质量,提出了一些举措与建议,待大家共同思考。并期通过分阶段实践的思路,逐步固化为可复制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路径,进行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航天技术应用产业  成果转化  改革  中试

中图分类号:F426.5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Path of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dustry Achievements

ZHENG Xing  HE Dan

(Lanzhou Institute of Physics, CAST, Lanzhou, Gansu Province,730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novative promotion,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guiding ideology for the reform of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also it i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given by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o military units. With the guidance of series of national "1 + N"  policies, an aerospace research institute focus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dustry achievements, creates an industrial innovation fund, sets up a full-time platfor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industrializ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achievements of "technical homologous, team sharing and industrial symbiosis". It aims to solve the difficulty of the integration and allo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in national defense military units by continuously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while better promoting the military-civilia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he 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effectively penetrat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military-civilian "dual-drive" development on the fast track. Taking an aerospace research institut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full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dustry achievements to be considered together,  hopes to gradually solidify them into the replicable management path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apply and promote them.

Key Words: Aerospac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dustr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Reform; Pilot test

眼下,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发生重大调整,受宏观经济下行、疫情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程度空前新高,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同时,自“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以来,制造业正由“三低一弱”走向“三高一强”[1]。其中,产业技术创新是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提出“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而科技成果转化在各项国家战略实施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众所周知,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界面多、跨度大,跨行、跨界、跨时、跨域,被公认为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世界性难题、热点、痛点问题[2],更是有研究表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过去近40年科技体制改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3],尽管我国科研成果显著增加,国家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但受制于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质量不高等原因,我国仍有大量科研成果未能进行产业化应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仍普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4]。

研究所作为真空装备领域制造业产业链中的重要参与者,面对真空产业高新技术国产化发展急需等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亟待依托长期以来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积淀形成的真空、低温优质技术,瞄准真空相关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以“中国真空技术振兴计划”的提出为契机,着力探索航天技术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改革新模式,全面贯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本文通过梳理国家、各部委、甘肃政府及集团公司、五院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并广泛调研研究所下属重点事业部、中心、公司在开展成果转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取归纳提炼与实践学习,对“难点、痛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等方法,提出了一些可推动实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成果转化工作质量提升的新路径。现拟通过“分阶段、分类别实践与固化”的模式,有序实现技术、人才和市场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全力支撑研究所“十四五”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

多年来,研究所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承担了我国863、973、探索一代、自然科学基金等数百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400余项科研成果,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规范300余项,获得各类专利800多项,产品涵盖宇航、军工多个领域。在履行强军使命的同时,研究所充分发挥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的优势,积极培育产业技术市场,成功实现了一批宇航、军工技术成果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孵化和产业化,形成了真空装备和低温装备两个过亿元的主导产品。

但由于产业成果转化过程影响因素众多,尤其在资源配置、奖励激励等方面较为突显,项目无法按照市场化规律快速推进,同样也存在着转化质量不高、转化效率偏低等问题,无法持续形成支撑研究所真空主业快速发展的系统级、拳头化产品,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源动力供给不足,成果转化奖励激励机制也无法有效落地。经分析与研究,本文认为“症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在系列政策的引领下,当今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加速了融合进程,军工任务正在逐步面向社会开放,随着后续政策不断调整、民间资本不断涌入,军工任务订单大面积分流、竞争白热化的局面将日趋明显,“军工专业厂所”在未来将会面临更加激烈、更加严酷的市场环境。研究所自1962年建所,随即加入航天序列以来,就带有军工科研院所的血统,全力以赴保成功,完成国家任务,是研究所的使命与责任,也是研究所生存的基石。但是军工任务的“天花板”已近在眼前,面对军民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不及时认清形势、未雨绸缪,提前开展军、民两大业務的战略部署并进行快速有效的战术实施,将会直接影响组织的长治久安,影响科研队伍,尤其是青年职工的未来发展。

众所周知,业以才兴、国以才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而科研人员则是研究所各级组织发展最为核心的“人力、智力”资源。各二级组织委派创新人才参与产业成果转化工作,是以“项目实践”,促进青年快速成长,在工程实践中培育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实现科研人员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创新人才也是二级组织深入落实“军民协同发展”的“利剑”,在助力产业的同时,反哺科研,形成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源动力。因此研究所各二级组织应积极主动寻找军民协同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派出得力干将,组建“多专业、多领域”产业成果转化团队,借助所产业创新基金,汇集优势“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活动,这不仅是国家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及所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整个组织的主业,是为了所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所从改革开放30年起,不断通过“碎片化”的市场信息,以课题组形式开展了许多航天技术成果转化的尝试与探索,但均未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的竞争产品。究其原因,是我们未能全要素的认清什么是产业化技术,或者说没有认清什么样的成果才是真正具备转化能力的成果。产业技术成果转化是成果从1到100的技术攻关与验证过程,而并不是从“0”开始,更多是面向市场经济下的产业,会更加关注于成本。因此产业技术不仅需要具有技术属性,还要有商品属性和经济特性,样机产品做得再好、指标再优,经不起技术经济论证,无法形成通用产品,实现规模化制造,那它也只不过是实验台上的一件“工艺品”。经过多年来实践证明,研究所尚无“现成的”产业化技术,必须经过“二次开发”,二次开发活动是产业技术成果的孵化过程,也是回答“市场需求”问题的过程,也是将“工艺品”打造成具备市场竞争力“商品”的过程。

同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原有的产业化项目开发模式无法回答产业化技术的商品属性和经济特性,并非技术能力不够,而是“资源配置”不足,因为部分二级组织及个人认为产业成果转化,就像在职创业一样,可以兼职,但我们从项目最终的结果分析来看,产业成果转化不仅需要专职,而且还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质疑,同时除了要有专业的技术技能以外,还要对生产、经营等方面知识略懂一二,所以本文认为只有专业、专心、专职,且可持续的开发团队才真正符合产业成果转化。

2018年,研究所率先开展了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为核心的研发创新体系构建工作,三者相辅相成,初步形成了一套“研发内循环”模式。但随着各类创新所面对的不同发展规划、市场需求、以及上级要求时,各创新要素之间也逐渐形成了不可跨越的制度藩篱,这也直接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无法有效形成体系化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主要覆盖军转军、民参军及军转民三个方面,涉及成果登记、知识产权管理、专业化服务、转让转化、成果评估、作价投资、收益分配、税务减免、招拍挂、技术合同办理等多项管理业务,目前的“分类而治”模式已远远无法满足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专业化以及研究所“三高”的发展要求。

目前,从各业务管理部门的配置及管理职责来看,均无法独立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系化管理,那么就需要以所级为牵引,组建科技成果转化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集权的方式来研究、解决、贯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产业创新链条,构建顶层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集中利用资源,分阶段制定政策,快速衔接各类市场需求,重点培育高附加值、批量化产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及示范项目,着力打通由技术开发、产品孵化、小批量试产到规模化、批量化发展的瓶颈,实现创新链、孵化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纵观“十三五”期间研究所开展的产业成果转化项目,部分项目成果已经完成开发,但未能实现产业化发展。经过调研并综合多方数据显示,科技成果经过中试的,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过中试的,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5]。可以说中试是产业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对于降低产业技术研发成本,提高成果转化率,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中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了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外,还需要具备包括实验室、中试车间、仓库等基本场地和试制生产设备和实验设备、在线检测设备等设备条件[6],以及一定数量的研发、生产、营销、财务等专业中试复合型人才。

目前,受制于“研究所”自身体制的限制,大多数成果在所本级只能达到小试阶段,项目成果成熟度有限,这就需要产业化公司及时“接棒”,以公司化、市场化模式推进项目中试及产业化发展。但在成果转化链条中,对于中试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资源投入未有明确规定,研究所产业创新基金规模有限且仅能满足产品开发及小试,产业化公司为保证公司正常运行,尽可能规避风险,不愿在中试阶段就投入大量资金,社会资本因股权等问题,无法快速实现。那么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集团内投资机构的市场化资源作用,借助上级区域平台,建立中试中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中试开发与资源配置。

本文依据走访研究所重点事业部、中心、公司等基层单位,以及产业成果转化工作实施与管理的现状分析,从激励政策、保障机制、转化质量、转化效率等科研人员最为关注的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相关政策调研与典型案例研究,通过对标先进与学习,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成果转化工作质量提升路径提出具体举措建议。

  •  激励政策
  • 在职称评定、事业部内部考核等方面相比宇航,成绩不突显,成效显现周期较长,无法有效、及时的进行评价和认可。

建议产业项目资金由研究所和产业化公司按比例进行投资,研究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技术开发投入,公司资金重点用于团队即时奖励。在项目立项后就签订开发协议,明确各方权益,由公司按照市场需求,提出里程碑节点,项目团队实现阶段目标即兑现现金奖励。

建议按照事业部不同的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类考核占比,突出对产业成果转化贡献的评价,牵引事业部产业工作资源配置。

建议在职称、职务评审的相关表格、打分标准中明确提出对产业成果转化技术突破性、行业贡献度等方面的内容及分值。

建议探索专利产权化[7](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施路径,在申报专利时就明确发明人与权利人享有的收益分配比例,激发技术人员聚焦高价值专利转化,主动策划从事产业成果转化工作。

建议对研究所现有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并建立科技成果登记机制,明确有什么成果、成果归属权、所处阶段等内容,再通过不同业务口有针对性的分析转化能力,赋予成果真正“主人”转化权,由他来制定转化方案,通过先赋权再转化,激发转化积极性。

  •  保障机制
  • 产业化技术开发中心专职产业创新平台的“桥梁”作用尚未完全显现,与各事业部之间的联系较少,未能有效串联与产业公司之间的产业技术创新。

建议针对不同阶段的成果制定评价标准,明确“交棒”条件,切实贯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产业创新链条。针对产业属性较强的项目可在产业口实施“阶段化”(总目标立项,分阶段实施)管理。在项目各阶段目标实现后就给予项目成果阶段评价,及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予以体现。

建议针对职务科技成果转让、授权、技术入股等转化方式的具体操作流程,明确工作实施路径与管理接口。针对技术开发难度大、周期较长的项目,建议施行“专利权转让”模式,牵引公司在中试阶段就投入先期资金。

建议探索建立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岗(专职),明确岗位职责、薪酬待遇,并加强专业化培训(包括但不限于知识产权、技术开发、法律财务、商务谈判、企业管理等)[8],培养、建立一支覆盖产业项目(财务)助理、技术经理人等项目公共“助理”团队,开展成本分析、市场分析、专利布局、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工作。

建议将产业化技术开发中心嵌入到项目管理流程中,赋予其项目实施过程管理,以及产业展会、技术对接、创新创业比赛等成果推广活动管理职能。过程管理可使其具有与其它事业部直接对话的能力,也可有效拆除隔墙,以“自上而下”的视角,统筹产业技术资源,重点解决产业技术与市场脱节问题,培育具备竞争力的系统级项目。

  •  转化质量
  • 产业项目产品往往受制于中试及产业发展阶段的资源配置、市场需求及政策变化、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容性等因素影响,部分项目产品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依托现有专家资源,建议依托产业化技术开发中心建立一支专业化市场调研与技术经济论证队伍,通过实践,明确论证要素与方法。并建议建立“金点子”奖,在每年组织一次技术经济论证报告交流会,由参会人进行虚拟投资,论证团队获得相应比例的现金奖励与项目经费。

建议明确产业项目经理遴选标准,在项目不同阶段由不同属性的人员担任,但必须具备一定的项目把控与执行能力,中试及产业化阶段原则上应选择经营性领域的技术人才。

建议明确责任专家聘任操作流程,建立项目“一对一”指导、纠偏模式,将专家与项目的责权利进行有效捆绑。

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优质项目都是在中试阶段因为资源无法持续补给,导致项目开发进程缓慢或停滞,错失了市场窗口。建议借助集团内部投资机构、长三角转化平台等,建立中试平台,将具备一定成熟度的项目放在中试平台,脱离所科研管理模式,以市场化方式进行中试开发与资源配置。[9]

  •  转化效率
  • 产业市场瞬息万变,竞争也异常激烈,这需要团队迅速实现产品开发且在过程中依据市场变化即时纠偏,快速进入目标市场,赚取第一桶金,一旦错过既有的市场契机,轻则利润被压缩,重则产品滞销。但目前产品开发的前期投入需要明确任务输入,必须履行立项程序;
  • 在现行体制下整体配套与管理效率较慢,且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源配置力度与成果转化的实际需求不匹配,人力或设备等资源均同时承担多项任务,无法在有限时间内专职从事产业成果转化工作,这导致一般项目需3-5年,原有市场早已萎缩或错失进入市场的最佳契机。

建议实行产业创新项目“阶段化”管理(创新培育类、中试开发类、产业化类),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经费投入的项目,履行不同层级的立项程序。

建议探索将全资公司现有收益全额留在公司,作为产业创新基金的配套或子基金,重点用于产业配套,并在公司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机制[10]。或建议研究所采购管理部门针对成果转化采购散、小、快的特征,在所本级探索建立独立的物资配套保障体系。

建议在立项阶段加强项目实施方案的审查与论证,在实施阶段凡在实施方案内的技术路线选择、采购、外协、资金支出等事项由项目经理自主决定,机关不再干涉;未在内的项目内容按要求履行审查或决策程序。

建议对自主投入的产业创新项目下发责任书,建立问责机制,凡立项后因资源保障条件落实不力、或疏于管理、或不积极推动的,纳入负面清单,作为个人及单位评优参考依据。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因为其高度复杂性,决定着它没有完全可以照抄照搬的工作路径。对于研究所这样的军工单位而言,未来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充分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所、央企等特殊的企业属性,破除更多、更深层次的制度藩篱与体制高墙。后续,研究所必须以“集权”的形式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深化改革,要从顶层破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充分发挥各相关业务职能部门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具体举措,补齐转化短板,形成一条“一竿子到底”的成果转化链条,协同做好接力跑的“交接棒”。并通过“分阶段、分类别实践与固化”的模式逐步完善体制机制,以实践出真知。同时要健全“试点项目”运行机制,在让科技人员树立起信心的同时,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促进研究所优质的科技成果“点石成金”,持续为企业打造新引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参考文献

[1]前瞻产业研究院.2021年“专精特新”发展蓝皮书[R].2021:8.

[2]吴乐斌.浅谈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的构建[N].中国科学报.2021:1.

[3]梁正.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40年回顾[N].学习时报.2019:1.

[4]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4.

[5] 百度百科.“中试生产”的定义[OL].www.baidubaike.com.

[6]邱超凡.基于中试资源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战略[G].中国发展观察.2015:2.

[7]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等.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R].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9-10.

[8]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等.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R].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21.

[9]马乾皓.信托产业基金参与国企混改的模式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

[10]余威.董事会社会资本、产业扶持与多元化经营—基于长三角制造业的实证分析[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20.

猜你喜欢
成果转化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浅谈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改革创新(二)
辽宁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