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文学课思政生态化教育建构

2023-05-24 15:55周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问题策略

周娜

内容摘要:文学类课程对于文化传承和学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需要以发展的、生态化的眼光来开展文学课程思政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同时顺应了教育改革的趋势。本文从构建文学课程思政生态化教育的意义出发,在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落实建议。

关键词:文学类课程 思政生态化 问题 策略

生态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对于我国高师院校文学类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为了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地方高师院校必须重视建立健全文学类课程思政生态化教育机制,将整个文学类课程教育体系当作一个生态系统,促进各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进而实现从理念到策略的系统性转变。

一.文学类课程构建思政生态化教育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文学类课程教学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灌输式到启发式,再到现在提倡的生态化教学。最初的灌输式教学表现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教师照本宣科,之后推崇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思维开发。生态化教学最大的优势不是单纯地将现有知识传授给学生,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方法,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生态化课堂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是在平等、友好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多角度思考的路徑,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由此可见,生态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成长。

(二)有利于构建高效开放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生态式教学将教学当作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整体上是开放自由的,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这种教育模式强调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对于地方院校文学类课程来说,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思政水平,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足够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他们获取知识的同时,明白学习的意义,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锻炼。对于文学类课程来说,很多内容没有标准的答案,教师应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除了必须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更多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志愿活动、社会调查等,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运用知识,而且通过具体的课外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类作品更深层次的思想主题。通过多样的课外活动,还可以深化学生的语文生态观,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三)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强化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文学类课程生态化建设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教育生态的角度出发,文学类课程教学不应是孤立静止的,而是系统化、整体性的。基于生态教育理念,文学类课程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个性、能力等方面,还要重视由此衍生的生态环境,构建一个辩证统一的、系统的文学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学生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还应重视多方面发展。对于文学类课程来说,生态化思政教学能够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从多个角度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进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当前文学类课程生态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生态化教育手段单一

开展生态化思政教育是高校文学类课程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然而,部分高校文学类教师对生态化思政教育了解不够深入,且重视程度不足,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思政教育理念。还有部分教师将生态思政教育等同于环保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生态化思政教育手段单一,最终教育效果不明显。其次,虽然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文学类课程开展生态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没有展开深入探究,仅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育方式和内容单一化,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甚至降低了学生对文学课程生态化教育的兴趣。

(二)对学生缺乏关注,忽视学生个性

据调查,现阶段大多数地方院校文学类课程思政生态化教育工作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时,主要考虑的是学生人数、师资力量、教室规模等因素,没有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没有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很容易降低学生对文学类课程生态化教育的兴趣,同时,与生态化教育的本质理念也不相符[1]。此外,还有一些地方院校在课时安排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大班授课或者几个班混合授课的形式,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没有满足文学课程生态化建设的要求,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教学模式落后,缺乏创新

文学类课程开展思政生态化建设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工作,而且经验较少,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改进和创新生态化教育模式,只有实现文学类课程教学与思政生态化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然而,现实情况是仍然有部分地方院校不重视,在教学模式上缺乏创新,使得思政生态化教育在文学类课程教学中作用发挥不明显。实际上,当今社会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文学类课程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深化生态化建设,但是部分教师只会采用PPT、视频等方式,既影响了文学课程生态化建设的效果,又限制了其发展进程。

(四)生态化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文学类课程思政生态化教育机制构建效果的好坏与教师能力有密切联系。因此,文学类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需要掌握丰富的思政教育与生态化教育相关知识,这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从而也显示出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不足,没有开展针对文学类教师的生态化教育培训,使得教师我缺乏对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和认知,生态化水平参差不齐,这是影响文学类课程深入开展思政生态化建设水平和效果的直接因素。

三.文学类课程思政生态化教育构建策略

(一)优化文学类课程生态化教育体系

文学类课程思政生态化教育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开放、互动和谐、可持续的生成式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平台,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实施文学课程生态化思政教学,首先要构建一套科学的文学类课程生态化教育体系,具体可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设计、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入手[2]。

1.明确课程定位

对于文学类课程来说,思政生态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再加上文学类课程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制定课程目标时也应体现多维性、综合性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着眼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具体来说,首先,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包括人格培养、审美水平、思想情感、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这些目标看似非常复杂,但从生态观的角度来看,它们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只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教师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实现目标。其次,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他们理解生命的价值。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学生各方面的压力非常大,很多学生心理十分脆弱,文学类课程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多少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第三,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融合的多元化价值观。文学课程生态化教育就是把整个课程看成一个开放系统,这就决定了课程目标设定一定要体现文化融合的观念。而且文学类课程涉及多方面内容,包括从古至今、国内国外等方面,基于生态化教育的背景,文学类课程目标制定要有意识地融合其他学科内容。

2.优化课程设置

近年来,科技发展迅猛,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比较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导致部分院校对于文学类课程不太重视,课时量安排较少,十分不利于文学类课程思政生态化建设。因此,地方高师院校有必要适当增加文学类课程的课时,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可以将其作为一门通识必修课。根据文学类课程特点,可以针对低年级开设。同时还要给予这类课程一定的实践课时,让学生回归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学内容。此外,还应该注意不同专业在课程上涉及上要有一定的差异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构建生态化教学設计

首先,制定生态化的教学目标,要具有一定弹性,体现出知识的系统性和情境性,允许学生展示自身个性。其次,注重生态化思政教学资源的开发。基于生态化教育观念,教学资源并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中。尤其是对于文学类课程来说,教材并不是唯一资源,课堂也不是唯一载体。教学资源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此外,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也应注重生态化原则,具体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交互式学习和媒体教学。生态化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于文学类课程来说,大致可分为体验、提炼、实践三个步骤。体验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体验,获取一手信息。提炼具体是指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实践强调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4.构建生态化评价体系

构建文学类课程生态化思政课堂,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完善评价体系。首先,转变评价观念,进行多层次、全面的改革。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评价观,鼓励学生挑战权威,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构建一个生态化的课堂。其次,评价方式要多元化。教师应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形式,提高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频率和深度,提高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评价走向生态化。最后,评价语言要灵活。构建生态化教学评价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师生间的沟通。教师评价语言直接体现出教师的文化底蕴,因此要十分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通过灵活有趣的语言,构建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使整个课堂更加和谐,更加生态化[3]。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高生态化教育水平

师资质量是影响文学类课程思政生态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专业素养、思政修养等都会对教育效果产生影响。在生态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塑造生态型教师形象。首先,文学类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第一步要树立生态意识,只有教师对教育生态学足够了解,才能将其内化于教学中。二是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应是平等和谐的。三是提高思政教育意识。文学类课程思政生态化教育最本质的追求就是实现人的价值。

其次,教师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一方面,教师要重视人格修养。对于文学类教师来说,要做到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只有教师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生态化建设。另一方面,教师要优化自身职业形象,展现自身独特个性,实施个性化教学,将文学课程中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内容灵活融入教学中,提高教师生态化教育水平。

除此之外,地方高师院校还应加强教师管理,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深化教师对文学课程生态化思政内容的理解,明确文学课程生态化思政建设目标,促使教师更好地开展生态化教学工作。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文学类课程思政生态化教学,一方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态化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会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了解生态现状,强化体验感。因此,文学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某个社会现象开展探讨,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除此之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等趣味活动[4],增加对学生思政方面的深入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例如,在学习有关生态保护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公共场所开展调查,了解当地实际生态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

(四)健全保障管理机制,确保生态化教育落实

文学类课程思政生态化教育机制的构建不仅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及加强师资建设,更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来保证生态化教育的落实。首先,从领导层面来说,可以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提高学校人文化管理水平。其次,从管理制度来说,地方高校要制定有关生态化教育的规章制度,强化生态化教育工作的落实力度,使文学类课程思政生态化教育管理做到有章可循,进而提高高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同时还应该积极落实民主管理和监督。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文学类课程生态化教育机制能够长期有效的进行,还可以设立相关激励措施,如定期对不同专业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对于表现优秀的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提高文学课程教师思政生态化教育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构建生态化教育与当今社会生态文明精神是相吻合的。文学类课程必须进行生态式改革,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保障机制等多个角度入手,构建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生态教学体系。总而言之,构建文学类课程思政生态化教育机制是一项需要教育者长期坚持,同时又非常复杂的任务,实现教育生态平衡,是教育工作者、学生、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家丹.重视生态化思政教育.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J].成才之路,2022(03):34-36

[2]刘汭雪.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3]林雪莲.略谈如何构建语文生态课堂评价[J].东西南北,2020(01):200

[4]李慧.高职思政课堂生态化设计的论域、反思与前瞻[J].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43-44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地方高师院校文学类课程思政生态化教育机制建构研究”(项目编号:GH21262)。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问题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