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应对:“双减”背景下的教学变革

2023-05-26 19:10段志贵倪娟胡梦迪陈雯雯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学变革双减政策

段志贵?倪娟?胡梦迪 陈雯雯

摘要:“双减”政策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双减”政策能否得以真正落实的关键。基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建构“双减”背景下的教学问题分析框架,通过对31位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当下课堂教学存在教学观念需要更新、教学内容需要精简、教学方式需要改进、作业布置需要优化以及教学评价需要完善等问题。“双减”背景下的教学变革,要着眼未来,强化生本理念;整合重构,落实“应教尽教”;改进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减量提质,优化作业布置;多元评价,引领学生成长。

关键词:教学变革;“双减”政策;课堂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5-0017-05

2021年,党和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减轻学生不合理的学业负担,拓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能否适应“双减”工作的要求,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成为“双减”能否得以真正落实的关键。正如有专家所言,面对“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要帮助教师“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状出发,明确自我角色,勇于承担责任”[1],激发和引领他们攻坚克难,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2]。有研究提出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有专家认为要加强学生作业的设计、实施、评价与管理等。这些主张或建议无疑都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总体来看,许多研究对“双减”政策实施后一线教师的困惑还不够关注,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还需要加强。为此,本研究基于“双减”政策实施这一背景开展教师教学的现状调查,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困惑,分析成因,并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

一、“双减”背景下的教学问题分析框架

为了解教师对“双减”政策的认识,2022年2月下旬,我们以“‘双减背景下一线教师存在怎样的教学困惑”为题,在Y市的三所初中学校对31名教师进行了访谈。在我们说明访谈主题后,受访教师自由作答,时间不限。访谈结束后经所有受访教师同意,我们将访谈录音转成文本进行加工,从中归纳出教师普遍关心的12个问题:(1)“双减”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做哪些调整?(2)“双减”政策提出的“应教尽教”如何实现,才能让学生“学足学好”?(3)“双减”背景下的教学内容要不要重新提炼,以降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4)“双减”背景下教师如何革新自己的教学方式?(5)学生延迟离校,教师需要怎样做?(6)如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7)怎样设计教学才能体现“双减”政策新的要求?(8)在减少作业量的前提下,如何优化作业布置?(9)从数量上减少、形式上改变作业后,学生的作业是不是变得更加繁杂了?(10)“双减”背景下怎样科学地进行学生学业评价?(11)“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怎样才能滿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12)“双减”政策实施后单元检测或期中、期末测试也要降低难度吗?

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有专家提出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3]。根据这一主张,结合“双减”政策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精神,我们把教师教学困惑的分析框架确定为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业布置以及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互链接,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双减”政策背景下有效实施的教学闭环。由此,我们进一步对上述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解、提纯,并归类与凝练,结果如表1所示。

二、“双减”背景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需要更新

教学观念指的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教学应当如何”和“教学为什么必须如此”的理性认识,它从根本上反映着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与理想期待。任何教学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教学观念的深层支撑;任何教学行为的改变,也都必然首先基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当下,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宰的传统教学观念仍顽固存在。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不少教师的教学循规蹈矩,故步自封,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灌输式”讲授与“被动式”接受的单向传导式关系。“双减”政策以生为本,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双减”是一种新的教育政策,能否得到有效实施,首先要看教师能否转变教学观念。只有把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统一到“双减”政策的指导思想上来,才能推动“双减”政策的真正贯彻落实。

(二)教学内容需要精简

教学内容是联结师生的重要纽带,教学内容的选择、难度的确定、组织方式的选择等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负担过重很多时候源于超前学习和超标学习相关知识,这种破坏了“自然学习起点”的课堂教学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双减”政策的实施极大压缩了“影子教育”的市场,学生可以在“自然的学习起点”参与课堂学习与探究,教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学生问题在哪里,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补救,从而以生为本,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实施因材施教。

在“双减”背景下,教学时间缩短导致教师必须压减教学内容,但同时还要达到或超越之前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精简那些过时、烦琐、重复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精选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加工和整合,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引领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提质增效。

(三)教学方式需要改进

为什么“双减”背景下教师普遍关注教学方式的改进?因为教学时间变少了,而在教学内容上又要求“应教尽教”。许多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僵化,主要教学方法仍是讲授法,“复习—讲授—练习”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激发,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双减”背景下,改进教学方式、实现高效课堂教学迫在眉睫。

革新课堂教学方式不仅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更是真正落实“双减”政策解放学生,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需要。“双减”政策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但与此同时,课堂教学的时间也会减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灵活运用教学方式,让教学充满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作业布置需要优化

作业布置是开展中小学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并提高应用能力。“双减”政策在作业管理、作业总量、作业设计质量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从调研情况来看,学生的作业量大幅减少了。为了让有限的作业对所有学生都发挥最大作用,教师要花费更多心思,使作业的设计、布置既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质量。

长期以来,作业设计受到的关注一直不够,更有人认为作业量与学习成绩存在正相关,把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作为是否勤奋好学的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依据。有些教师或是忽略作业在何时布置,只关注课后作业;或是忽略布置何种作业,只关注书面的习题;或是无视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等等。这样的作业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学会、学好,还可能使学生因为需要完成大量枯燥、重复的作业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厌学情绪由此产生。

(五)教学评价需要完善

教学评价有多种内涵,这里讨论的教学评价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进行的多种形式的判断,也称为课堂即时性评价。有些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怕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即便学生无法正确回答问题,也不会进行否定的、负面的评价,甚至还会表扬学生。如此一来,学生就认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也可能无法填补这些漏洞[4]。有些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一些评价语言被反复、高频使用,单调乏味,给学生的感觉是在敷衍和应付,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學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双减”背景下的教学变革

(一)着眼未来,强化生本理念

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是“双减”政策落地之肯綮[5]。当下,课堂教学范式正处在转型中,由原来的“适教课堂”向“适学课堂”转变,即将教学活动的终极目的确定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6]。“双减”政策的终极目的正是通过重建教师的教学观念系统,构建良好教学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应该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生知识再发现的引路人、学生知识建构的资源供给者、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者和以学为本的反思者”[7],教师应该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观念,树立并坚持研究性、主体性、生活性、体验性、理解性、互动性等以学生为主的新教学理念,聚焦立德树人,在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本质上讲,课后服务时间应该属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这个时段应以学生自主反思并查漏补缺为主。作为教师,应尊重和服务于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加强学法指导;引领学生的学习及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创造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整合重构,落实“应教尽教”

“双减”不是为了减少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也不是简单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细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改革。“应教尽教”是达到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基本途径和保证[8],也是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要求的重要表征。精选教学内容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对碎片化知识进行设计与重构。教师可以采用单元整体教学,将教学内容按逻辑结构整合成结构化的教学单元。以大概念统领单元教学,设计大问题、大任务,加强知识之间的关联,使单元教学内容呈现整体性;开展大任务下的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交流,深挖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与发展性,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全面性与综合性。

“应教尽教”意味着搭建起学生经验和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核心素养。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当充分体现学科的特点,反映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抽象、复杂、虚拟、单调的教学内容中解脱出来,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来接触真实、客观存在的生活,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的本质特征。

(三)改进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双减”政策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方式的改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成为提升教育水平的重中之重。有效的课堂教学并非加大教学容量,而是要减轻学业负担,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让学习成为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一种欲罢不能的生活常态。

为实现教学方式的革新,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结合教育部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的线上教学资源平台,诸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丰富教学场景,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探究新知的欲望。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法、任务驱动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多样的教学模式(如实验教学、翻转课堂、抛锚式教学等),在课堂中融入情境、微课、游戏、小组合作等元素,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在问题中探索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减量提质,优化作业布置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具有巩固知识、分析学情、诊断问题和反馈教学的作用[9]。基于“双减”政策对作业的新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作业观念,以学校育人为作业设计的目标,分类明确作业的总量,提高作业的设计质量,加强作业的评价指导。

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双减”政策减的是缺乏梯度、内容简单重复的作业,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指向、不同难度的作业,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此,不仅要考虑作业的基础知识点设计,也要注重拓展性作业的布置;不仅要确保学生有可选的作业,也要指导和促进学生会选合适的作业[10]。在批改作业时,教师要多持赞许、表扬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要抱以尊重包容的态度,鼓励学生的每一种新思路、新想法,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生长。

(五)多元评价,引领学生成长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加强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势,诸如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11],适时调控课堂教学进程,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为此,教师需要留心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以获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对教学进程的反应与配合情况等信息。教学评价方式应当多元化,经常性开展组内互评和全班交流,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刻、全面的把握。要利用现代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过程性评价的科学性。阶段性的学业评价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节表现及状态变化,结合课后作业、平时测验进行综合性的全面评价。

解决“双减”背景下的教学问题,需要赋予教师更大的“有限教学自主权”[12],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一线教师投入教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他们遵循规律,研究教学,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只有这样,“双减”政策才能在课堂上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王莹,石曼丽,李太平.“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软抵抗”行为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22(6):63.

[2]周建华.推进“双减”校内校外要双向发力[N].中国教育报,2021-12-02(2).

[3]凌辉.教学改革与健全人格养成[J].心理科学,2005(6):194.

[4]賈利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措施研究[J].考试周刊,2022(24):71.

[5]龙宝新.“双减”政策对教师观念转变的期待与实现路径[J].教师发展研究,2022,6(1):26.

[6]王鉴,王明娣.课堂教学范式变革:从“适教课堂”到“适学课堂”[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2):93.

[7]黄睿,吴义昌.“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教学角色的重构[J].江苏教育研究,2022(2A/3A):68.

[8]成尚荣.课程改革几个概念的厘清与意义的澄明[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5):7.

[9]张笑予,马多秀.“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赋权增能的理论模型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22(3):113.

[10]杨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8.

[11]段志贵.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探索,2008(10):62.

[12]田建荣,尹达.论我国“后新课改”时代的学习革命[J].当代教师教育,2016,9(2):4.

责任编辑:杨孝如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大课题“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A/2021/12)、江苏教育强省建设研究基地第一批立项重点课题“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双减政策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2SSLA006)、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强师计划背景下江苏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创新研究”(B/2022/01/47)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8-21

作者简介:段志贵,盐城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倪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基础教育;胡梦迪,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陈雯雯,盐城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猜你喜欢
教学变革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慧学南通”:助推教学方式变革
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机械制造教学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