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补说两则

2023-05-28 20:04周鹏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5期

摘要:《核舟记》“船背”一词的解释一般有三种意见:船顶,船底和船侧。通过视角分析和实物的对照,认为中学语文课本将船背解释为船底,比较允当。《孟子·告子下》“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中“行”字的解释备受争议,进而导致整句话的断句也莫衷一是。通过材料比对,认为这里的“行”字应该训为“且”,相当于而且、并且或又、还,表示语义递进,统编教材的断句不误。

关键词:注释 船背 行 补说

周鹏,广东省广州实验中学教师。

一、“船背”到底是哪里

《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中“船背”具体指哪里,莫衷一是。统编教材最新的注解是: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比以往的教材多出了后一说。笔者通过知网搜索,共检测到与“船背”相关的研究论文21篇,意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认为“船背”指船底,占主流。教材将船底的意见加入参考,应该也注意到了学界的意见。另一类认为“船背”指船帮,即船侧,意见为个别。但比较一致的是,这些意见都对解释为船顶提出了质疑与反对。我们认为,将船背解释为船底是允当的。

“背”字的释义有多种,《现代汉语词典》中与“背”相关的有一条值得注意:物体的后面或反面,如背面。一般而言,很多物件的背面都是朝上的那部分。原来的语文书注释将船背解释为船顶,是受到这种义项的影响。但从课文对核舟的介绍顺序来看,魏学洢按照船舱、舟首、舟尾的顺序进行介绍,最后介绍船背。介绍船舱时,先整体介绍“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再介绍闭窗所见,“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部分。就这些内容的介绍而言,平视和俯视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里的平视和俯视,都可以统称为正面,也就是核舟朝上的那部分。再介绍船背时,作者应当切换视角。因此,与正面相对对应的,就是船的底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枚清乾隆二年陈祖章雕橄榄核舟,纵1.4公分,横3.4公分,高1.6公分。以橄榄核雕制篷船,竹编蓬顶的船舱两侧,有可开合的推窗,船上有船夫、童仆及船客共八人,船底以行书刻苏轼《赤壁赋》全文,并陈祖章刻款。此雕内容与《核舟记》中的核舟如出一辙。作为乾隆初年造办处著名牙匠,陈祖章看过明朝王叔远的作品或读过魏学洢《核舟记》文章的可能性极大。王叔远用的材料是桃核,陈祖章用的是橄榄核,形制也基本相同。因此参照陈祖章的榄雕,进而比对王叔远的核雕,很有借鉴意义。

按照一般的艺术品形制,款识的部分留在作品空白的地方。按照課文的注解,船背指船顶,款识的部分就只能在船舱箬篷覆盖的部分。然而船舱作为一艘船突出的部分,文章第一个介绍,将款识安置在此,很明显不符合常规形制,也会破坏整个核舟的美感。船背是船顶的意见,不可信。

核舟是手工艺品,主要价值是欣赏把玩。对于款识,并非是要突出的部分,只起到物勒工名的作用。常见的桃核是外表不平整的椭圆形,表面凹凸不平。制作前,需要进行整治。但无论如何整治,桃核下半部分都应该维持原有的椭圆弧形。根据原文,“其船背稍夷”,也只说是此处稍微平整,并非绝对平整。

船侧和船底所指向的地方基本相同,都是舟底部空白部分。从这一方面来说,两种意见都可遵从。将船背解释为船侧,有吴地方言的支撑,是很有说服力的。[1]

日本伊斯特株式会社拍卖公司,2011年11月28日有一件拍品,底部有款识:谷生老道人作,甲午年八月。

谷生老道人即湛谷生,清代咸丰朝人。可以看到,款识遍布整个船底,内容为《前赤壁赋》节选,并落款共125字。由此可以基本推断,款识字少则可写于一侧,字多则可能占据全底。《核舟记》留下的款式内容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共14字。另有文曰“初平山人”的篆章一枚。单就字数来看,并不算多,因此在船帮的可能性是极大的。由于我们未见王叔远核舟真迹,因此无法判定在船侧还是船底。但从本质上来说,船帮也属于船底的一部分,这里的船背指向的是与平视和俯视的相对的反面。故而作为中学语文教材,将船背解释为船底,是比较合适的。

二、“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行”与句读

《孟子·告子下》有如下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文字也长期选入语文课本,安排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篇中。文段中的“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断句一直以来是学界讨论的问题,然未达成一致意见。其主要原因是“行”字的训释没有得到坐实。统编语文教材将“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断句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课下注释把“行拂乱其所为”解释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对“行”则注解未有提及。

赵岐是第一个为《孟子》做注的人,他最先将“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并对整段话做了如下解说:

言天将降下大事,以任圣贤,必先勤劳其身,饿其体而瘠其肤,使其身乏资绝粮,所行不从,拂戾而乱之者,所以动惊其心,坚忍其性,使不违仁,困而知勤,曾益其素所不能行。[2]

对于句中的“行”字,赵氏解释为“所行不从”。宋人孙奭在赵说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云:

赵氏以苦即是劳,以勤释劳,即释苦。内尔心志,外而筋骨,皆统之以身,故以勤劳其身解苦其心志二句也。饿则羸瘠,饿其身体,则瘠形于肌肤矣。《吕氏春秋·季春纪云》“振乏绝”,高诱注云:“行而无资曰乏。”《周礼·地官·遣人》疏引《书传》云:“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后汉书·贾逵传》云“屡空则从孤竹之子于首阳山矣”,注云:“空,乏也。”空即是之。空乏是无资,故以绝粮解之。空乏,犹乏绝也。《淮南子·主术训》云“其能拂道理之数”,高诱云:“拂,戾也。”《汉书·杜钦传》云“言之则拂心逆指”,注云:“拂,谓违戾也。”拂戾则逆,逆即不顺,从之言顺也,故以戾释拂,而解之以所行不从也。所为即所行,所行拂戾,于是乱其所为矣。[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云:“空,穷也。乏,绝也。拂,戾也,言使之所为不遂,多背戾也。”[4]孙、朱二氏之说基本沿袭了赵岐的方向,后世对《孟子》“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释读也都是基于以上三家之说。但“行”字被解释为出行、行为之类的意思,并不準确。

《孟子》的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说上天要降下责任给某个人,就一定要让此人遭受一定的磨难,可能是心灵或身体的苦痛、磨难,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增加原来没有的能耐。“拂乱”同义连用,后世文献中直言“拂乱”者甚多:

1.当封侯万里外,亦几劳苦拂乱之甚。(《文山先生全集》卷十)

2.其在贫贱、患难、空乏、拂乱之中,而有以养其心信其善处逆也易。(《平斋文集》卷十三)

3.必空乏拂乱,必流离颠沛,然后有感触。(《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三九)

不过这些文献也都是基于《孟子》中的这段话,但将“拂乱”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词语,是共同的意见。

整段话的主语是天,苦、劳、饿、空乏、拂乱都是天所发出的动作,根据前面四个动词的翻译,这里的“拂乱”连用,可以解释为打乱、扰乱,或者译为“使……混乱”。敲定拂乱的词义,将“行”字属下读,与“拂乱”又难以相连,显得赘余,词义也没有着落。对于“行”字的词义,诸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总括起来有两类:一类解作实词,一类作虚词。

纵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章,论述的是人要做出一番事业必须经历多重磨难、煎熬,并且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目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是其例证。并由个人上升到统治者,告诫要时刻保有忧患意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就必须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拂乱所为,换句话说,上天要安排很多难关,如同唐僧师徒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苦其心志”是心灵的摧残,“劳其筋骨”和“饿其体肤”是躯体的损伤,“空乏其身”是经济的挫折,“拂乱其所为”是行为的破坏。心志、筋骨、体肤、身体可以归结为精神和身体方面,人之所为涉及行为、动作,我们可以把精神、身体和行为动作划分为上天降大任的三个方面,且是紧密相连的:先是心灵的摧残,再进行身体的损伤,最后使得做事行为不顺。从句型结构来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都是四字词语,如果此时来一个空乏其身行,明显十分突兀。“行而无资曰乏”,空乏是无资,“空乏其身”意即使其身空乏,其义甚明,无须赘一“行”字。因此可以看出,“行”字在这里已经成了一个上下都不沾的赘余。

其实,本段开头的“先”已经暗示了这段文字的内在层次关系。连接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后面的“行”字无疑就是承接“先”字而来的表示层次的连词。故而,将“行”字作为实义的解释是行不通的,只能从虚词角度寻求答案。

“行”字作为虚词解释,值得注意的意见有两个:一则解释为“将”,其二解释为“并且”“而且”。这两种意见有一个共同点,都将“行”训为“且”,这为“行”字的理解提供了思路。《汉书·扬雄传》颜师古注:“行,且也,意且欲往睹也。”“且欲”即为将欲之义。“行将”连用,意为即将。《朱熹集传》:“行,犹将也。”那么“行拂乱其所为”里的行,训为“且”,是否是将要的意思呢?我们认为是否定的。

前文讲过,这段文字是上天发出的一系列行为,都是对斯人的磨练。从苦心志,再劳筋骨、饿体肤、空乏其身,但“天”觉得这些还不够,还得要拂乱其所为,后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加强,是在语义层次上的递进,并没有在时间上体现出先后关系,用来表现将要之意。

霭堂、陈新、万仁芳认为行应该解释为且,意思是“而且”或“并且”[5][6][7],我们认为是比较允当的。这里的“行”,意思与“且”相同,还可以解释为又、还。再看以下例子:

4.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5.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国风》)

6.连拜且泣。(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这里的“且”,都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与“行拂乱其所为”的“行”意思刚好相近。

根据这样的对照研究,“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就应该断句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整段话可以解释为:

因此上天要把重大的任务降到这个人身上,必然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又(还)使他的所作所为混乱,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教材的课下注释也可以将“行”注解为:行,犹且也。相当于而且、并且或又、还,表示语义递进。

参考文献:

[1]张全华.“船背”实为“船帮”解[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43.

[2][3]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10):870,870.

[4]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348.

[5]霭堂.行拂乱其所为解[J].临沂师专学报.1990(6).

[6]陈新.行拂乱其所为再辩[J].语文学习.1994(3).

[7]万仁芳.我的几点异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