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自然画卷,品生命赞歌

2023-05-28 20:04张海朋于红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5期
关键词:雨景生命情感

张海朋 于红梅

执教:张海朋,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东关初级中学教师;专家点评:于红梅,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设计背景】

1.教材分析

《雨的四季》是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作品,编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自然美景”主題单元。品鉴课文生动优美的语言,欣赏多姿多彩的四季雨景,感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是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对这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具体细化和深入实施。

文章条理清晰、结构整齐,情感细腻丰富、语言生动形象、语风清新富有诗意,既是培养七年级学生学习阅读写景抒情散文、学习写景抒情手法的范本,又是启发学生学会缘景入情,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礼赞生命之情感,进而打通阅读隔阂、生发成长共情的佳作。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时有通过景物表征感悟作者情感的主观能动意识,但受阅读经验、方法和策略所限,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审美和鉴赏过程中,其深度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同时,受年龄、心理以及兴趣点所决定,七年级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勇于表现个性的特征较为鲜明。

紧扣以上学情,本节课特设计了诵、品、读、辨、写等一系列寻美绘美、书美创美的语文学习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承载学习和运用、审美和鉴赏语言文字的丰厚内涵,进而在实践体验中深度涵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美读,感知四季之雨的迥异形象,品悟雨之“容貌”与“性情”。

2.品鉴,发掘雨中“美点”,学会多角度欣赏散文,学用艺术手法。

3.悟理,多元解读文本,收获深层次的诗意情思与哲理思考。

4.创写,学以致用,学会洞察自然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之情。

【教学过程】

一、积累·雨诗

导语:“雨”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沟通天地的使者,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雨”寄予了无限情思。请同学们背诵几句描写“雨”的古诗词,并讲一讲诗人借雨表达了什么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

屏显预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滋润万物的喜悦情)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保家卫国的豪迈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怀想亲人的思念情)

过渡:“生活本来平淡无奇,然而遇到多情的诗人,就会变得灵动而深情。”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一位多情的诗人——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的刘湛秋先生,去邂逅一幅四季的雨景,去感受一场灵动的遐思……(板书课题)

二、赏读·识雨

1.览全文,理结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速览全文,自主思考,完成填空。

问题(1):课文整体结构为总分总,内容顺序为喜雨—绘雨—赞雨(用小标题概括)。

问题(2):课文主体部分按照季节顺序,先后描绘了春雨图、夏雨图、秋雨图、冬雨图等四幅画面(用小标题概括)。

2.识雨容,品性情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在作者诗一般的语言下,四季之雨“容貌”有别、“性情”各异。

问题:静心默读你最喜欢的一幅雨景图,如果赋予这段话中的雨以“人”的性情,那么,你品读到了一个   的人,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预设:

(1)分览各段,季节不同,雨之容貌不同,雨之性情也各异:春雨就像一个清纯娇羞的小姑娘,明丽而清新;夏雨就像一个青春飞扬的少女,热情而张扬;秋雨像一个端庄沉静的少妇,深邃而成熟;冬雨像一个历尽沧桑的老妪,恬淡而从容。

(2)总览全文,体验雨的四季就像走过生命的四季:走过春雨,就像走过少年的稚嫩;走过夏雨,就像走过青年的张扬;走过秋雨,就像走过中年的沉稳;走过冬雨,就像走过老年的平和。

3.觅美点,析手法

问题:这是一篇写景文章的典范,在作者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中,雨的四季灵动而美好,细读文本,你从中发现了哪些美点?提示:可以从内容、情感、手法等多角度切入。

(学生或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自由发言、互相启发)

预设:

(1)画面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采用“蒙太奇”手法,抓住不同季节中诸多典型景物的典型特征,使四季雨景如画卷般在读者面前舒卷开来。

(2)变化美。娇媚清纯的春雨、热烈粗犷的夏雨、端庄沉静的秋雨、自然平和的冬雨,四季之雨动静分明、张弛有度、波澜起伏、抑扬曲折,共同奏响了一曲生命的交响。

(3)手法美。文章手法多样,比喻与拟人交替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互映衬,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描写密切结合,全面生动地展示了雨中景、雨中境、雨中情,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三、美读·听雨

“电视散文”是一种有着独特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音诗画的紧密结合,营造出一种舒缓雅致的氛围与意境,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较高的文化品味。

活动:真情美读“春雨图”,完成一期“电视散文”声配画。

提示:1.注意重音、停连等技巧;2.融入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多媒体播放背景视频,学生美读展示,师生聆听、点评)

四、品读·悟雨

问题:如果词语有色彩、有温度,大家能否从文章一派生动唯美的诗情画意中发现一些黯淡的、冷色调的景物?

(学生速览全文、自由发言)

预设:

春雨图:春天里“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夏雨图:骤雨“挡着眼睛的视线”。

秋雨图:寂静的秋夜里“凄冷的雨滴”。

冬雨图:“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

追问:虽然四季雨景中都有一些冷色的、甚至黯淡的景物,但作者对雨始终是什么情感?(赞颂雨、爱恋雨)

追问:那么,透过文中对四季雨景“明”中有“暗”、“暖”中有“冷”的交织描写,你能否读出一些生命感悟?

(学生自由发言)

屏显预设:

只有心存热爱,目之所见才能皆是美好。

生活不会一马平川,既有成功的巅峰,也有失败的低谷。

只要心中飘荡乐观的云朵,幸福的雨滴就会滋润人生的天地。

小结:没有一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也许在某时某刻某个地方,不如意的阴云会笼罩着生命的天空,但我们也应该努力在失意的底色中发现生命的亮色。就像作者刘湛秋,因为内心乐观丰盈,所以笔下的春雨充盈着明媚之美、夏雨挥洒着张扬之美、秋雨流淌着沉思之美、冬雨吟唱着从容之美。由此,我们可以说,《雨的四季》不仅是一幅自然画卷,更是一曲生命赞歌。(完成板书)

五、拓展·抒怀

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会遇到使自己内心感动的事物。对刘湛秋先生而言,那是四季之雨,对我们而言,可能是一缕风、一朵云……

活动:学以致用,融情入景,描写在某时某刻令你怦然心动的一处自然景物,70字左右。

屏显创写提示:

1.緊扣景物特征,发挥联想和想象,寄托一种情感;2.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方面切入;3.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屏显范例:

秋日的午后,起风了,巴掌大的叶子从高大的树干上飘落而下,翻着滚儿、打着旋儿,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它们即使在生命消亡的最后一刻,也要竭尽全力留下美好!

(学生静心创写,之后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诗意结语:不知不觉中,今天的邂逅四季雨景之旅就要结束了,分享一首原创小诗。

屏显诗歌:

四季雨思

是你,点缀了春的生机

是你,增添了夏的张扬

是你,装满了秋的行囊

是你,丰盈了冬的蕴藏

啊——

四季的雨,雨的四季

一幅幅自然的画卷

一曲曲生命的赞歌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堂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雨的四季》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在提升核心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本节课教学紧扣文章是一篇自读课文、抒情散文、写景典范等三大方面层层推进,对文章的解读与鉴赏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了阅读个性体验,努力使学生读有深意、品有新意,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课堂环节设置上,遵循“用语文形式上语文课,用诗意课堂学习诗意散文”的原则,以一系列融听说读写等语文味浓厚的活动贯穿始终,具体呈现为“积累·雨诗”“赏读·识雨”“美读·听雨”“品读·悟雨”“拓展·抒怀”以及诗歌结语等环节。整体教学效果较为理想,伴随着背雨诗、识雨容、觅美点、配乐诵、品雨情、悟生命、小练笔等诸多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活动依次展开,课堂尽展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独特魅力,核心素养在教与学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反思成功亮点,主要有三:

其一,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验。主要表现在:1.“识雨容,品性情”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以“读到了一个      的人”为题,以欣赏生命的视角洞察四季之雨,突破了传统的概括四季雨景特征的提问方法,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和阅读体验。2.“觅美点,析手法”环节,发掘文章作为写景典范的诸多特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发掘美点,问题开放、答案不拘一格,尊重了学情差异和个性感悟,使不同学情学生的思维都能在课堂上精彩绽放。

其二,创新解读了文本。表现在“品读·悟雨”环节,引导学生走进字里行间,洞察一些不起眼的、黯淡的、冷色调的雨中之景,在体味“明”中有“暗”、“暖”中有“冷”的交织描写中,学会多元解读文本并获得生命成长的感悟,学生在体验感性的景与情的基础上学会了理性的深层级思考,思辨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得到了历练和提升。

此外,“美读·听雨”也是精心设计的一个亮点。以“电视散文”声配画的形式呈现,活动本身就有着较高的文化品位,多媒体的介入较好地营造了浓郁的视听情境,高度契合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语言风格。课堂上,学生在情境熏染下能尽展诵读才华,于美读与聆听体验之中获得深刻而典型的审美体验。

当然,客观审视,课堂也有遗憾之处,主要体现在最后的“拓展·抒怀”环节,虽有“回归到写,学以致用”之设计初衷,目的是想拓展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慧眼和习惯,但对初一学生的学情估计不充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创写任务,总体质量和完成数量都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总览本节课教学,学生的才情、才智、才思在个性阅读体验和创意解读文本中得到了较好的诱发、展现和增长,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思维度总体较高,核心素养也于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升。

【专家点评】

总览《雨的四季》教学,设计者能切中“单元要求”中提出的“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的目标,引导学生在“赏自然画卷,品生命赞歌”中发现美、思辨美、创造美。教学设计有三个亮点较为突出:

一、创设情境使“悦读”线索浑然一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设计者开课即模仿“诗词大会”创设“飞花令”情境,紧随其后,设置了“伴雨诵诗句”“观雨识真容”“品雨觅美点”“赏雨听心音”“书雨展心扉”等环节,层层推进,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里品读赏读、寻美绘美,在多种方式的阅读中读出了个性审美体验,课堂时缓时急、时静时动,宛如一首典雅的“雨中漫步”曲。

二、遵从规律使“研读”探索成为主线

《雨的四季》一文描写入微,情感于真挚细腻中更显波澜起伏。真情美读“春雨图”环节,以完成一期“电视散文”声配画作为任务驱动,紧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引领学生通过声音艺术感受和表现汉语言文字的声韵之美。此外,“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不同的文学体裁都是对生活的描摹,表达方式不同使表达效果迥异,教学能紧扣散文绘景抒情的语言特色和语用规律,引导学生浸泡在诗意化的语言情境之中,品鉴内容、情感和手法,多角度发现美点,实现了抵达作者创作初心与学生个性阅读体验的打通。

三、落实迁移使“读写”融合自然生成

“融情入景,描写在某时某刻令你怦然心动的一处自然景物”这一结尾环节,以读写结合的任务形式,努力践行着“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寄托并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份真实的收获、一段真切的记忆。

当然,教学也有欠缺之处。比如,有“抒情诗之王”称谓的刘湛秋先生,在《雨的四季》一文中对雨的称呼从“她”或“它”,变为“你”,这变化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感波澜?如何把握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由基础知识性向情感思维性转化、由浅层阅读向深层理解转变……未来的教学中,期待设计者能进一步深入发掘文本的这些细枝末节、并能进行又一次的精彩呈现。

猜你喜欢
雨景生命情感
叶敏作品赏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雨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雨之夜
写微诗的时候,想起雨景截句
情感移植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