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的“作家梦”

2023-05-29 00:04高巧林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23年5期
关键词:感谢信小学校生产队

高巧林

我在村小学校里念过三四年书并认识了两千多个汉字以后,便开始幽幽地想:汉语有多神奇——每个字每个词都有其特定的意思,或虚或实,各有用处;把一个个相关的字和词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更有意思的句子;把一个个相关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或长或短的段落和篇章。后来在学写作文时又进一步想:写作文好像盖房子——用好一个个字和词就是砌好一块块砖;写好一个个段落就是砌好一堵堵墙;写好一篇文章就是盖好一幢房子。也许正是基于如此生动有趣的想法,我对写作文这件事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和神秘感,甚至还有那么一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小小志气。这么说吧,每次老师布置作文题后,我都会郑重其事地審题,专心致志地构思,一丝不苟地起草,反反复复地修改。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把作文写得好些,再好些。日子一长,我的作文开始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垂青,我的写作热情随之一点点地高涨起来。

遗憾的是,那时社会动荡,物质匮乏,文化蒙难,如我这样喜欢读书写作的孩子除了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几乎再也读不到别的书了。要说偶尔能读到课堂之外的文字,也只是在哪张过时了的破旧报纸上,或者是在哪张用来包装炒瓜子、咸橄榄等小吃的零碎旧书页上,再或者是在大队部墙上的哪张大字报上……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正儿八经见到的课外书,是班上一位同学手里的一册破旧不堪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我捧在手里粗略读过其中一二篇后,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心旌激荡,因为,我从没读到过如此精彩的词句、如此细腻的描写和如此感人的故事!从此以后,我慢慢地养成一个习惯——每每从哪里读到好的词语和句子后,都会一一地记录在用香烟纸或其他零碎纸装订而成的小本子上,并一遍遍地欣赏,一点点地加深记忆,最后,让它们为我所用,替我的作文增光添彩。

说到题目上的“作家梦”,其实是吹牛,也是写这篇文章时临时想出来的。一则,那时我写的作文纵然在班上数一数二,但终究是稚嫩浅陋的四五百字;二则,那时的我几乎没听到过“作家”这个令人神往的称呼,更没有想当“小作家”的奢望。而只是,一直喜欢写作文,而且,除了写好老师布置的每一篇作文,还要尝试着替生产队里的大人们写封信、拟个申请书什么的。

第一个请我写信的人是生产队里的一位老阿婆。20世纪60年代末,老阿婆的一个儿子远赴黑龙江当兵服役,也就少不了鸿雁寄情,家书代面。但老阿婆家没个识字人,生产队里也找不到会写信的人。一次,正在村小学校上五年级的我走在放学路上时看到,老阿婆正捧着从村小店里买回来的信封、信纸和邮票,到处找人替她写信。老阿婆问我会不会写信。我说,没写过信,但愿意试一下。她半信半疑地把信封信纸递给我。我问她想写哪些话,她想了半天后说,一则告诉她儿子,家里人都蛮好,让他安心,再则叫他在部队好好当兵,做出成绩来。我一听,顿时觉得犯难——就这么几句话,哪能凑得满一封信?最后,好在我对老阿婆和她家的情况非常熟悉,对老阿婆叮咛儿子的话完全认同,也就借用老阿婆的口气和我的想象力,写上几句问候语,写上家里人的生活近况,写上生产队里的生产情况,写上老妈妈对他的殷切期望,写上……写完后,我惴惴不安地念给老阿婆听。没想到,老阿婆听得眉开眼笑,连声称好!从此,老阿婆把写信读信这个任务全都交给我了。

现在回想起来,替老阿婆写信读信这事是有些费心费力,但明显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升。也可以说,每写一封信,等于完成一篇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

我升入村小学校附属初中后,请我代笔的人越来越多。一次,一位教我政治和自然科学的老师居然找到我,要我替他写一封送给上海某医院的感谢信(当时那个年代非常流行感谢信)。这下,我顿时有了思想负担——哪有学生替老师写东西的?老师是不是在考验我?再说,我从没替人写过感谢信,也不知道写给医院的感谢信该有哪些专业用语。老师看出我的心事后,一方面积极鼓励我,大胆写,肯定能写好的;另一方面向我讲述,他母亲去上海某医院治病时如何受到医生们的关心和照顾,医生们的医术如何如何好,等等。我推辞不得,只能硬着头皮写。结果,写得还行——字里行间倾注了真挚的情感,还用到了“医术精湛”“救死扶伤”“铭记在心”“衷心感谢”等几个自以为既精彩又达意的词。

直到长大后,我对这事算是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写作这事,有时是需要逼着自己的,就如爬山,要迎难而上,不要知难而退;还有,写作这事也要遵循“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个规律,也就是说,只有勤于动笔,多写,经常写,才能不怕写作文,并且一点点地从中获得写作兴趣和成就感。回过头来说我的那位老师,因为平时很少写文章,久而久之,也就不会写了,或者说眼高手低了,让手中的笔“生锈”了。

猜你喜欢
感谢信小学校生产队
《谁会飞》仿写
舒兰市第二实验小学校
感谢信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感谢信
生产队的那些日子
感谢信
感谢信
把好豆种换给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