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咏侠诗中的英雄主义初探

2023-05-30 02:10段旭丹李春霞
今古文创 2023年7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李白

段旭丹 李春霞

【摘要】 李白将古代侠客写入诗中,认为他们是侠肝义胆、不畏生死的英雄,在诗中对其大为赞颂歌咏,评价甚高,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豪情。而盛唐的时代环境、社会风尚和诗人追求公平正义的意识等,是其咏侠诗中出现英雄主义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李白;咏侠诗;英雄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7-0046-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7.014

唐代侠风高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诗人将其诉诸笔端,写出了大量的咏侠诗,粗略统计共有314首,盛唐时期有112首。其中,李白的咏侠诗占据了盛唐咏侠诗的半壁江山。他将侠客视为英雄,充满了赞赏与崇拜,常常在诗篇中对他们加以歌咏赞颂。对李白而言,这些英雄侠客是他精神道路的指明灯。通过这些诗篇,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英雄侠客的英雄事迹和生活状态,还可以体悟诗人的心灵状态和精神需求,并对其中英雄主义盎然的原因浅作探究。

一、咏侠诗内容

李白的咏侠诗以侠为独特的表现对象,吟咏他们的英雄事迹,描写刻画出古代英雄侠客的形象,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秀特质并加以赞扬,表达了诗人对于他们的钦佩赞叹。李白也常常以英雄侠客自比,表现自己的情志怀抱。在这些咏侠诗中,处处都洋溢着英雄主义的豪情。

(一)李白钦慕古代英雄侠客洒脱自由、重然诺、救他人于危难的优良品质

李白在五岁时跟随父亲回到了蜀中,并在蜀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他曾在《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中写道:“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①诗中所提及的紫云山是道教圣地,被誉为道教十大洞天之一的青城山也坐落于此,道教气氛如此浓郁,他长期居住于此,难免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渴望自由。古代英雄侠客游走四方、行侠仗义的潇洒不羁正中李白下怀,促使他将古代的英雄侠客写入诗中。如他的《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②

前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和坐骑描绘出了侠客的外在形象:系着粗糙没有花纹的带子、身佩锋利的宝刀、骑着带着华贵的银色马鞍的白马。由此,我们对侠客有了初步认识。接下来两句从行动方面刻画了侠客,侠客使用自己的宝剑,十步便能杀一人,可见剑术之高超,最可贵的是侠客并不邀功,在完成自己的使命以后,转身便离去,“千里不留行”表现了侠客对于功名利禄的不屑,这是侠客内在的精神信念。如此,一个英姿飒爽、潇洒不羁的侠客形象跃然纸上。接下来,诗中提到了具体的侠客,借用了朱亥与侯嬴的典故。他们拜在信陵君门下,把剑横在膝前,不在乎身份地位,与信陵君一同吃肉畅饮,在谈笑间许下诺言,体现出古代英雄侠客的洒脱随性。朱亥和侯嬴也慷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甚至不吝惜生命,挽救了赵国。正因如此,他们才闪耀着英雄主义的光芒流芳百世。诗人使用了“五岳”“素霓”等浩大壮阔的意象,让全诗的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万丈豪情。朱亥和侯嬴解救邯郸的壮举让世人震惊,诗人甚至发出了“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感慨,英雄主义的豪情喷薄而出。最后两句将侠客与儒生作了对比,诗人认为做人就应当做朱亥、侯嬴那样的侠客,行侠仗义,游走四方,建立声名,而不应该像扬雄一样,白首著书,终日待在书阁之中,白白浪费光阴。通读全篇,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对于古代英雄侠客的激赏,钦羡他们的自由洒脱与救人于危难的胆气和仗义,表达了自己的崇拜与认同。同样的还有“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③“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④等诗句,都表现出侠客热爱自由、甘愿投身危难和拯救他人的英雄品质和豪情。

(二)李白欣赏古代英雄俠客轻名利、舍生取义和重知遇之恩的高尚情操

孟子曾在《鱼我所欲也》篇写:“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侠客轻利重义的情操与儒家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与英雄的特质高度重合,李白十分钦佩,并且在自己的诗歌中对这种精神进行了高度赞扬歌颂。如他在《古风》中所写: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⑤

诗人借用了鲁仲连、朱亥和侯嬴解邯郸之困的典故。鲁仲连游赵时恰逢秦军围困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派新垣衍去往赵国,要赵尊秦昭王为帝以求罢兵。鲁仲连便列举了尊秦为帝之后患说服了新垣衍,最终,秦退兵五十里。正遇上信陵君派自己的门客朱亥和侯嬴去解救赵国,这才解了邯郸之困。诗人在诗中点出了自己对于鲁仲连极其欣赏的态度。“高妙”意为杰出、出众,用“特”来修饰,更进一步表明作者对鲁仲连的欣赏程度。第二句使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鲁仲连比作夜明珠,认为其散发的光芒照亮了大地,可见李白对鲁仲连的评价之高,敬佩之深。第三、四句写出了鲁仲连却秦不受赏的英勇事迹,他的声名也流传于世,让后人敬仰叹服。这都表现出了诗人对于鲁仲连十分赞赏钦佩,欣赏鲁仲连救他人于危难且事后不为名利所困的高尚情操,对李白而言,鲁仲连是他的精神偶像,他不止一次在诗篇中赞扬鲁仲连,如“却秦不受赏” ⑥“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 ⑦等诗句,都表现出诗人对古代侠客轻视名利而重义的赞同。结篇明义,诗人在最后一句中表明自己和他是一样的人,也渴望像古代英雄一般拯救他人,且不为名利所累。“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⑧“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⑨都是他此种情怀的真实写照。

此外,他十分渴望能够平交王侯。他曾在《少年行》中写出“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⑩的诗句,可以看出他将自己与王侯平等看待,不愿对王侯卑躬屈膝,希望和他们像朋友一样把酒言欢,平等的交往。李白希望能有伯乐发现自己这匹千里马,十分重视知遇之恩,甚至为报恩可以舍弃生命。如李白的《行路难》:“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⑪燕昭王礼贤下士,剧辛和乐毅感念君恩,肯以肝胆相报。再如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的典故。李白的《赠友人》写道:“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 ⑫荆轲为报燕太子,临危受命,刺杀秦王。他知道此去必然不能生还,却还是毅然决然,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悲壮感,充斥着英雄主义精神。李白十分欣赏这种以命报恩的决绝风骨,且体现在了诗句中,如“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⑬“感君恩重许君命”⑭等。这种“恩”并不是物质层面的恩惠,而是超越了功利的“知遇之恩”,是精神层面的满足。他们为了这种恩情,甘愿付出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实现了自我价值,甘愿舍生取义,这便是英雄的信念与原则。

(三)李白借着对古代英雄侠客的歌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情志

根据《辞源》的解释,英雄是指“识见,才能或作为非凡的人”⑮,后来逐渐引申为有着超人才能、胆识过人、不顾自身安危而为国家或者人民利益英勇斗争、维护正义的人。而唐代的英雄侠客投身于边塞,保卫国家,积极建功立业,这与李白的理想相契合。他一生都积极入仕,渴望能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⑯。他在诗中充分抒发了这种济世雄心,对古代英雄侠客投身边塞、保家卫国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如李白的《白马篇》: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此诗写了五陵少年的蜕变过程。最初,五陵少年是侍奉在玄宗身边的斗鸡之人,沉湎于奢华玩乐的生活。诗人引用了周处杀虎的典故,说明五陵豪侠虽武艺高超,却只思玩乐,可以看出诗人的惋惜。后来,五陵少年终于醒悟,发奋报国,跟随大军去了临洮前线,杀得匈奴溃逃奔散,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古代英雄侠客奋勇杀敌的英姿。最后一句中,诗人将原宪与侠客做了对比,认为原宪隐居在荒陋的草屋却不肯报国建功,自己是不赞同的,这更进一步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情志和济世雄心。又如《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

独坐清天下,专征出海隅。九江皆渡虎,三郡尽还珠。组练明秋浦,楼船入郢都。风高初选将,月满欲平胡。杀气横千里,军声动九区。白猿惭剑术,黄石借兵符。戎虏行当翦,鲸鲵立可诛。自怜非剧孟,何以佐良图? ⑱

首句点出了人物和事件,写宋若思要出征自海隅。第二句提及了宋均和孟尝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了宋若思,对他的到来表示了欢迎。三、四、五、六句描绘出气势恢宏的军队,士兵们武艺高强,气势如虹,定能够平叛灭胡,消灭戎虏。诗人使用“白猿”“鲸鲵”等意象,使用“杀气”“军声”等字眼,营造出了一种开阔豪放的意境,仿佛能想象出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场面,一股英雄意气萦绕全诗。最后一句中,诗人叹息自己不是剧孟,没有办法辅佐宋公实现雄才大略。可见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报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李白的这种爱国热情填充了他的整个生命,对内平定叛乱、对抗黑暗如“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⑲,对外抵御外侮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⑳;在康张叛乱之时,他渴望自己能够“手中电击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 ㉑;甚至在他流放的途中听闻李光弼出征东南,都要“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㉒。这些诗句都透露出强烈的英雄豪情和愿意为了国家和人民而征战的决心,令人读起来便觉得胸臆之间充满了豪气。他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汲汲营营,几经波折,仍旧坚守自己的救世之心。

二、英雄主义出现的原因

从李白的咏侠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诗人对于古代英雄侠客的推崇,其诗中之所以闪耀着英雄主义的光辉,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主要从时代环境、社会风尚和诗人追求公平正义的意识三个方面稍做分析。

(一)时代环境的影响

李白所处的时代,社会相对安定,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有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为游侠活动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唐朝风气较为开放,加上国力强盛,声名远播,吸引了许多别的地区与国家前来朝贡或进行商品贸易。关于唐代朝贡的盛况,唐太宗李世民有诗《正日临朝》云:“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㉓不仅朝贡鼎盛,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据《册府元龟》等史书记载,唐与突厥、吐谷浑、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都保持着互市关系。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外来移民和各民族的商旅往来增加,这都促进了外来文化的广泛传播,而统治阶级采取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积极接受外来文化,促使多方文化相互融合。

同时,唐代的封建礼教较为松弛,对人的思想束缚减轻,在选用人才方面也放松了限制。唐高祖武德四年,“诏诸州明经、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称者,县考试,州长重覆,岁随方物入贡”㉔。这是唐代科举取士的开端。科举制打破了以门第取士的窠臼,让更多中下层的庶族士人有机会进入官场。而科举之外的多种入仕途径促使许多下层文人漫游参军,诗歌的题材与内容变得更为丰富,这不仅让诗歌散发出了新活力,也让文人有了更为开阔的胸襟眼界和更为恢宏的气度与抱负。这种时代环境令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乐观进取的精神,弥漫着报国建功的英雄荣誉感。他们渴望自由,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实现个人价值,而这种精神需求在任侠活动中找到了很好的表现形式,古代的英雄侠客就成了他在诗歌中抒发这种情怀最好的主人公,“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㉕“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㉖等诗句都洋溢着报国建功的凌云壮志,充满了横扫敌军的英雄主义豪情。

(二)社会风尚的作用

李唐皇帝原本是鲜卑族,正如陈寅恪所述:“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绘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鲜卑族),而非汉族。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统杂有胡族血胤。”㉗由此,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较为浓厚的胡族文化特质,将北方民族的尚武习气带入了中原。正因如此,唐朝有浓厚的尚武之风,开国皇帝唐高祖是在马上打来的天下,加上唐太宗、唐玄宗都是靠武装政变夺取了皇位,自然知道武力的重要性。唐玄宗甚至将武力开边定为了大唐国策,这让唐代士人形成了“功名只向马上取”的普遍共识。李白也在他的咏侠诗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儒生死读书没有用,倒不如投身边塞求取功名。如他的《行行且游猎篇》: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鸧迸落连飞髇。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㉘

首句写边城少年识字不多,只知道骑马游猎,且自夸轻巧。接下来二、三、四句通过动作描写,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边城游侠儿弯弓射箭、骑马打猎的英姿勃发图,令人心中荡起豪气,最后一句,诗人借用了董仲舒的典故,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他三年只知读书倒不如这些游侠儿。全诗都表现出诗人对游侠儿的赞赏,这是他仗剑天下的豪情内心的写照,也是他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出自蓟北门行》《扶风豪士歌》《悲歌行》《发白马》等诗都洋溢着从军边塞、马上取功名的英雄意气。

(三)诗人追求公平正义的意识

托马斯·卡莱尔在《论英雄与英雄崇拜》一书中指出伟人便是少数人,是英雄,而“人类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崇拜英雄,我们尊崇伟人,而且是永远尊崇”㉙。他认为伟人就是英雄,英雄崇拜是人性中一个基本的天性,且永远存在。但是这种英雄崇拜,并不是对名利权势等方面的崇拜,而是一种对道德力量的崇拜。正如书中所说“一个既聪明又乐于助人的人,他的才智使他可以認识到时代的需要,他的胆识可以使他把时代引导到正路上去。”㉚这种对于英雄的崇拜,在各个时代都存在,只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崇拜的英雄也不同。人们在经受苦难时,总是希望有英雄出现。前文已经提到英雄是对国家或人民有利的人,英雄的作为包括对抗恶势力,维护正义。龚鹏程在《侠的精神文化史论》中认为“‘侠’是指好义勇为,能见不平而奋起者,是指除暴安良,济弱扶强的人物、形象或心理气质。” ㉛刘若愚也在他的著作《中国之侠》中提出侠“直接地将正义付诸行动,只要认为有必要,就不在乎是否合法,就敢于动用武力去纠错济贫扶难。他们的动机往往是利他的,并且勇于为了原则而战死。” ㉜可见,在唐人民心中,侠是正义的象征,常常打抱不平,以解救别人于水火之中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一点与英雄的特质有异曲同工之妙,侠自然也就成了唐时代的“英雄”,被视为正义的维护者。唐代侠风盛极一时是人们渴望公平正义的体现。人们在身陷囹圄或是蒙受冤屈时,总是希望正义和光明到来,这是自然人性。李白一心想入仕,奈何追求梦想的途中多遇奸佞小人,如他在《行路难》中写“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公。”㉝韩信还未得志时,曾在淮阴被一些市井无赖嘲笑侮辱,遭遇了胯下之辱;贾谊年轻有才能,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他,但由于贾谊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嫉妒,后来竟遭贬逐。李白借用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社会上的人嘲笑他、轻视他,当权者也对他加以中伤和打压,使得他的仕途坎坷多难,表达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他的这些挫败心情与愤慨情绪便通过诗作表达出来,在此时,他自然希望能有人主持社会公义。而维护世道公平正义、洒脱自由、平交王侯的侠客自然也就成了李白心中的英雄。

盛唐繁荣安定的时代氛围养成了李白特立独行的性格,他渴望自由,个性张扬,希望能够报国建功。古代的英雄侠客十分符合他的心理期待,他们自由洒脱,不受礼法约束,游走四方,行侠仗义,维护社会公义,甚至投身边塞,为国尽忠。这些英雄特质都深深吸引着李白。由此,李白崇拜古代的英雄侠客,并将他们写入诗中,表现出了古代英雄侠客的万丈豪情,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强烈且豪迈的英雄意气。

注释:

①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1页。

②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6-1297页。

③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2页。

④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7页。

⑤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8页。

⑥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6页。

⑦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4页。

⑧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2页。

⑨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6-1297页。

⑩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7页。

⑪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2页。

⑫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7页。

⑬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0页。

⑭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2页。

⑮何九盈、王宁、董琨主编:《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3476页。

⑯(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43页。

⑰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6页。

⑱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5页。

⑲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2页。

⑳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6页。

㉑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1页。

㉒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9页。

㉓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㉔(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13页。

㉕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1页。

㉖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2页。

㉗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㉘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1页。

㉙(英)托马斯·卡莱尔著,张志民、段忠桥译:《论英雄和英雄崇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㉚(英)托马斯·卡莱尔著,张志民、段忠桥译:《论英雄和英雄崇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㉛龚鹏程:《侠的精神文化史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3页。

?(美)刘若愚撰,王清霖、唐发铙译:《中国之侠》,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页。

㉝陈贻焮:《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2页。

参考文献:

[1]陈贻焮.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何九盈,王宁,董琨主编.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英)托马斯·卡莱尔.论英雄和英雄崇拜[M].张志民,段忠桥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7](美)刘若愚撰.中国之侠[M].王清霖,唐发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8]龚鹏程.侠的精神文化史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段旭丹,女,河南濮阳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唐代文学。

李春霞,通讯作者,女,河北沧州人,博士,副教授,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唐代文学。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李白
永恒的英雄主义
李白搁笔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倒下的那一刻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