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视角看散文翻译

2023-05-30 02:10王春阳
今古文创 2023年7期

王春阳

【摘要】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散文是文学中重要的一种体裁,因其语言灵活、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传达思想感情有独到之处。赏析一篇散文要从字词的精准到意境的宏大,从美学的视角欣赏借鉴。翻译也是如此,要传译散文之美,就应从鉴赏开始,领略原文的文学魅力,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并转化到实践中进行翻译的再创造,译出贴切传神的英文译本。

【关键词】散文翻译;张培基;美学视角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7-01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7.033

一、前言

散文的价值在于意境文字之美,散文翻译的难点也在这里,只有传递出了原文的美才算翻译出了文学价值。因此,译者在散文翻译时要注重原文美的再现,准确忠实传达原文本信息,灵活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展现散文之美。

张培基教授的散文英译本自然流畅,精确翔实,无论是在词汇方面还是文章整体的美感方面,都完美传译散文的语言精美意境深邃,可谓翻译界的明珠。《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朱曼华曾说,张培基教授不仅语言自然流畅、准确细致、雅俗得当而且着意语篇神韵的再创造, 既完美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功能又译出原文的风格或味道。

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导论》为文学翻译指明了方向。他将翻译美学分为形式系统美学和非形式美学,前者是比较直观的审美对象,即语音、句法和词汇层面,后者是宏观的审美对象意象和意境层面,本文从宏观和直观的角度全面透彻的赏析张培基先生的散文翻译,并从中吸取翻译经验。

二、散文美学的传译

(一)形式系统美学

1.语音层面

散文的声韵和节奏使其具有音乐美。虽然它的语音特点不像诗词那样突出,但散文家有时也会在语音层面采用排比,押韵等修辞,以增加文学魅力。张培基教授巧妙地处理了修辞手法体现原文的语音特征,还原音韵之美。

《异国秋思》中描写一个日本男人穿木屐向我走来“提塔提塔”木屐响个不停。译文...clogs clattering up 用的拟声词模仿木块敲击的声音clatter:a continuous rattling sound as of hard objects falling or striking each other从声音上相似贴近原文,动词时态上用ing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读者通过对声音的描写仿佛看见一个穿着木屐的男人走来走去的画面,生动形象重现原文的听觉美感。

《匆匆》中用了大量的叠词排列烘托感情,徘徊用得较多,“徘徊”压的尾韵/ai/发音位置靠后,语气舒缓衬托了文章迷茫忧郁的感情。张先生译成“waver and wander” 词义上都是来回走动犹豫不决的意思,头韵押/w/,尾韵/ing/,与 fleeting相照应。韵律感自然而发,读起来朗朗上口,较好的传译原文的音美。

2.词汇层面

刘宓庆教授指出:“在词语层面,原文承载审美的基本手段可以涵盖在‘用词’中。”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是字、音节的结合,能够升华原文思想感情,词汇的美学价值主要通过选词的精准,修辞的运用体现。下面将探讨张培基对修辞手法以及色彩的词汇的处理。

(1)比喻

冰心的《笑》一文中描写月亮的画面: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译文:The crescent new moon looked as if hanging on the tips of the trees.虽然原文和译文都用了明喻,但喻体不同。原文把月亮比作弯弓,译文却把月亮在树梢上这一状态译作“挂”hanging on,虽然喻体不同但产生的美学效果是相同的,皎洁明亮的月亮挂在树梢上。crescent也有形容月亮的用法means narrow curved shape that tapers to a point at each end,like the new moon。一动一静很好地融合了月上柳梢头的过程,传译出原文月下惆怅神伤的感情。

(2)颜色翻译

颜色的翻译是散文的一大亮点,在不同语境下的颜色被作者赋予不同的感情。

例:……一朵紫红,一朵嫩红,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点血晕。

One was purplish-red, another pink, still another a sickly, ivory-yellow slightly tinged with blood-red.

本文选自郭沫若的《路畔的蔷薇》描述的是一朵蔷薇被遗弃在路边,凋零践踏枯萎,原文饱含了“寂寞开无主”的颓废和伤感。这些感情从字眼里可以看出来“病黄,血晕”。看译者如何处理:首先“紫红”:紫红色中,红色占比更大,略微带些紫色,故用purplish表示“略微发紫的”。-ish为一英文后缀,用在名词后表示“具有×× (特性)的”,用在形容詞后,可表示“有点……的(somewhat)”,例如yellowish意为“微黄的,发黄的”。

“象牙色”含有的信息是象牙ivory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形容词“象牙色”,此处用ivory yellow表示。“病黄的”原文的“病”指“病态”,sickly 比 unhealthy更确切,所以译作“ ivory-yellow ”。此处的”病黄色“和前两个颜色的处理有所不同,处理为名词,有不定冠词a修饰,这样一来,方便其后由后置定语修饰。“带点血晕”be tinged with表示“稍微着色”之意,正好对应了原文的“带着几分……”slightly这一副词同样表示“略微,稍微”,用slightly tinged with结构充当a sickly ivory-red的后置定语,愈加强调了颜色的浅淡。张培基教授用了两个复合词巧妙地表达了词义和感情。

3.句法层面

中英两种文化思维差异较大,从语法上来说中文重意合轻逻辑,多无主句流水句。英文重形合,由连词连接多个短句组合成长难句,这要求译者在翻译长句的时候,应该先理清意群,根据逻辑进行句子的重组,还有语法成分转换及修辞运用。下面两例复杂长句的翻译。

例: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Suppose you put up in a humble rented house...you can, on getting up at dawn, sit in your courtyard sipping a cup of strong tea, leisurely watch the high azure skies and listen to pigeons circling overhead [5].

这是《故都的秋》的选句,原文句式松散,多个谓语并列近似流水句,一连串的动词组,泡茶、坐、看到、听到,透露出作者闲散的心情,要翻译出原文的韵味风格首先要精准用词,句式搭配恰当。本句的中心思想是坐在院子里看天高云淡、听秋风大雁,于是“坐”sit 就成了中心谓语,其他的租房,起来,泡茶,都是前提条件,译者用suppose引出条件状语put up(临时借住)作为从句的谓语后接主句,“早晨起来” on getting up at dawn处理成时间状语,喝茶译成sit的伴随状语sipping,而“听”“看”是与坐这个动作一起发生的,译为并列谓语。 译文突出了重点,将松散的句子通过提炼逻辑主动词把其余动作整合串联起来,使读者立即了解句意的中心,让译文通顺流畅,不失原文的风格韵味。

例:书房里格外显得清寂,那窗外蔚蓝如碧海似的青天,和淡金色的阳光。还有挟着桂花香的阵风……

One day, when the sky was a sea blue, the sunlight a light gold and the sweet scent of osmanthus  flowers fitfully wafted over on the breeze, our study seemed all the more cheerless and quiet.

原文中通过对景色的描写碧海青天、淡金阳光、桂花的香气营造了秋天明媚辽阔的景象,理解并翻译好这些词组,还原意境美是翻译的关键。原文一系列的“……的……”定语变主谓结构: the sky was... the sunlight (was)gold,the scent wafted over,避免了重复形容词短语做定语的俗套翻译,译文更加简洁生动富有美感。原句的开头“书房格外清寂”译者却将这一重心后置our study seemed all the more cheerless and quiet.放在前面一系列的意象后面,读至此自然明白这些美景意象后面是“书房清寂”的原因,读者明白深层的逻辑关系。

(二)非形式系统美学——意象和意境层面

意境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景象或情景,具有虚实相生、深邃幽远、意与境谐的特征,能使读者感同身受。简而言之就是触景深情,寄情于景。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感情,赋予了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物象。简言之就是借物抒情。意象和意境都是文化负载词,如何译好意象传达意境,需要对两种文化深刻的了解,灵活转换语言表达。

1.意境翻译

例:凉夜,我一个人走在雨湿的街心,街灯的微光使我眼前现出一片昏黄。

It was a cooling evening. I was walking down a rain-drenched street by myself. In the faint light of street lamp, all was a blur before me.

一人行走在夜雨凄迷的街头,昏黄的灯光下的一切清冷孤寂。作者通过“凉夜、雨湿、昏黄”烘托孤寂冷清的意境,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黑暗,使原文带有不安和孤独的基调。译者以地道的英语表达还原了意象。 Cooling evening是凉(cool)而不寒(cold)的夜,是透着的丝丝凉意的雨后天气。“雨湿的街心”rain-drenched雨虽不够大但是足够湿透街道,浇透人心,drench:permeate or impregnate 不仅有湿透的含义还有从心理上浸润的意思。“街灯的微光”faint light of street lamp, “faint”不仅指光线昏暗微弱还有weak、frail虚弱的感情在里面。昏黄只用了blur虽未说明颜色,但联系上文就知道这种昏黄是在路灯的照射下,张培基在译文中试图通过孤独的、凉爽的夜晚中安静的街道,微弱的灯光再现原文清冷孤寂的画面。

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

...yellow rice wine is to kaoliang wine, congee to steamed buns.

《故都的秋》一文中郁達夫表达了对秋天发自内心的热爱,把北国之秋比作“黄酒”“白干”“馍馍”这些具有中国浓厚文化底蕴的词,对中国读者来说能体会到如白米馒头一般秋的亲切。而外国读者却难以理解,感受不到到原文淳朴的意象色彩,译者从颜色和烹饪方式加注解释,给外国读者呈现更详细的说明。黄酒:yellow rice wine,黄色的米酒;馍馍:steamed buns(蒸的面包)即使读者没有见过“馍馍、白干、黄酒”,通过译者地道平实的描写也能熟悉这些食物,进而体会文章感情色彩。

2.意象翻译

再比如对意象的翻译,几个代表秋天景色的词组排比并置增强原文的画面感,附带有明快的韵律和节奏。

例:……总要想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autumn will put me in mind of Peiping's Tao Ran Ting with its reed catkins, Diao Yu Tai with its shady willow trees, Western Hills with their chirping insects, Yu Quan Shan Mountain on a moonlight evening and Tan Zhe Si with its reverberating bell.

这一系列意象并置给读者强烈的画面感,要准确的翻译意象并传达原文意境实属不易。原文意象是偏正短语,重点在后面即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如果用英文的所属格A’s B直译,意义就丧失了一大半,比如Tao Ran Ting’s reed catkins, Yu Quan Shan’s moon,Tan Zhe Si’s bell 意思就变成只强调芦花夜月和钟声了,但两个名词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所属关系。作者强调的是月亮在玉泉山的映衬下格外明亮,长满芦花的陶然亭安逸淡然,潭柘寺因为钟声而静谧幽深,景象与景点位置是不可分的,因此译者将二者用with 聯系起来,芦花长在陶然亭上,虫唱在西山上,钟声回响在潭柘寺里,但“玉泉山的夜月”却不是长在玉泉山上的,意思是在月光繁盛的晚上的玉泉山,因此用on不用with。合适的介词选择让词组原意更紧密结合在一起,完整还原了秋景的意境。

三、结语

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为理论基础,以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研究文本,从语音、词汇、句法层面、意象和意境五个方面分析散文英译的审美表现。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没有直接字对字的翻译,让认识流于表面。而是在深刻理解文化语境的基础上,通过两种语言的熟练掌握和运用, 向读者传递了原文的意境美感。李长栓教授说过翻译就是写作,好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写出文学佳作,散文的翻译也要像写作一样,从遣词造句字斟句酌开始,一一对照,保留作品的风格意趣,才不愧作者创作时倾注的心血,才真正称得上翻译。

参考文献:

[1]朱曼华.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J].中国翻译,2000,(03):62-64.

[2]李慧燕,黄晓艳.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以《故都的秋》为例[J].南昌高专学报,2010,25(02):47-50.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