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术集刊新发展道路,服务新时代“三大体系”建设

2023-05-30 18:26易卉
出版广角 2023年7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科学学术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后,学术集刊发展迅速,主办单位多、覆盖学科广、专业程度高、规模增长快,成为推动学术创新、“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我国学术集刊发展整体上仍处于蓬勃而无序、良莠不齐的状态。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单位积极行动,其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进行了很多探索:建立健全全流程管理制度,为学术集刊提供组织和机制保障;制定编辑、出版和评价规范,为学术集刊提供操作指南和优化方向;举办全国学术集刊年会,为学术集刊提供共同体交流平台;建设数字网络“集刊之家”,为学术集刊拓宽传播和推广渠道。

【关  键  词】学术集刊;集刊出版;出版服务;“三大体系”建设

【作者单位】易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07.008

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战略任务,这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锚定了奋斗目标。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三大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指出“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术集刊近年来发展迅速,主办单位多、覆盖学科广、专业程度高、规模增长快,一些优秀的集刊成为“一块展示前沿成果、引领学术潮流、树立学术标杆、催人奋进的学术园地,是推动学术创新、‘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1]。与此同时,从我国集刊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整体上仍处于蓬勃而无序的状态,数量上颇为可观,但质量良莠不齐[2],稿源紧张、规范不足仍是一部分集刊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集刊由增量到提质,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为此,学术集刊亟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一条新发展道路,更好地为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服务。本文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集刊工作为视角,对集刊发展的重要意义、瓶颈和道路探索展开讨论。

一、学术集刊对加快构建“三大体系”的重要意义

“集刊相对于综合性期刊而言,具有形式灵活的特点,是学科建设的‘轻骑兵’,有利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2]在服务构建“三大体系”方面,集刊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促进学科发展更加健全

学科体系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只有建设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才有依托和根基[3]。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学科门类越来越齐全,学科层次也愈加丰富。而现有学术期刊对于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不够重视,不利于学科体系的健全。在这种情形下,一些学术群体开始另辟蹊径,通过主办学术集刊,以特定的领域为研究对象发布研究成果,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清华大学的《乡村振兴研究》、广州大学的《数字法学》、东北师范大学的《中国农村教育评论》、上海师范大学的《政治人类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的《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等。

2023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要“适应法治建设新要求,加强立法学、文化法学、教育法学、国家安全法学、区际法学等学科建设,加快发展社会治理法学、科技法学、数字法学、气候法学、海洋法学等新兴学科”。《数字法学》这类学术集刊响应党和国家政策,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深层次和多面向发展提供了前沿阵地,有利于推动学科体系建设。

2.促进学术研究更加深入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要以深入研究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而获得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为目标,体现中国学术研究课题和学术体系建设对世界学术研究前沿问题的深刻反映……从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具有的学术引领力。”[4]学术期刊的文章篇幅一般限制在5000—10000字,这种限制虽能够引导文章简明扼要,但对于一些特定的研究对象,字数过少则不利于充分展开论述,很难做到深入研究和深刻反映。而学术集刊对于文章字数没有特别限定,2万字以上的文章很常见,这有利于拓展作者的思维,为其在文章中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提供空间。此外,学术集刊的连续性也能为学术同人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成果发布和交流平台,有助于学术研究的不断积累和深入。

3.促进学术交流更加活跃

随着在学界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一些学术集刊逐渐聚集起一批重量级的专家和学者,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年輕的学术力量。他们以集刊为平台交流探讨学术问题,促进学术交流。例如,清华大学《中国非营利评论》以知名学者王名为主编,汇集了一批社会组织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积极推动理论和实践进步;云南大学依托《魁阁学刊》举办“魁阁”青年学者论坛,围绕集刊主题成立工作坊,促进了各高校中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一些学术集刊还专门设置交流型的栏目,如《法律与伦理》的《人物访谈》栏目先后对於兴中、梁治平、郑成良、李步云等著名的法学家进行访谈,分享其学术经历和治学经验,形成了该集刊的一大特色。还有一些学术集刊专门设置针对青年作者的栏目,如郑成思研究员于1996年创办的《知识产权研究》,开设了《研究生论坛》一栏,摈弃论资排辈,鼓励后学进步。

二、学术集刊发展的瓶颈

叶继元教授等于2005年做的一次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现状调查报告显示,90%的集刊创办于1990年以后[5]。根据2005年8月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在学术批评网发表的《中国学术集刊名录(初编)》,当时的学术集刊有四五百种[6]。如今,仅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学术集刊就达近400种。截至2023年2月28日,在中国知网的学术辑刊版块下,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I、社会科学II共计集刊942种,规模增长近100%。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学术集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术规范不强、内容良莠不齐、出版周期不稳定、出版样式各异等。

1.制度认可度较低

稿源紧张是集刊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问题,这主要在于现有学术评价制度对集刊的认可度较低。无论是主流评价体系的纳入、各类文摘的收录,还是职称评审和工作考核,集刊都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导致很难有效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CSSCI来源期刊目录包括期刊500余种,而进入该目录的集刊不足200种。文摘收录方面,2021年《新华文摘》收录文章总数941篇,其中,报纸文章数225篇、期刊论文数712篇、集刊论文数仅4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收录的集刊论文数均不到总数的3%[7]。反观进入主流评价体系的CSSCI来源目录集刊,投稿量大,优质文章也不少。如四川大学的《法律史评论》一年出版两辑,进入CSSCI目录后,每辑收录的文章数由10篇左右增长到20余篇,数量翻倍。

2.人员经费的限制

“对于集刊而言,研究机构支撑与专业研究人才优势可以在编辑工作中转化为集刊优势,这对提高集刊质量和水平有重要作用。”[1]相较于期刊的专职编辑人员,集刊的编辑部大多由兼职人员构成,且不少由高校老师组织学生承担具体的编辑工作,人员数量上也以个位数居多。相关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时,82%的集刊编辑人员不超过10人,只有1—5人的占39%[5]。笔者对社科文献出版社已出版的集刊進行粗略统计发现,此种情况依然未得到根本改善。人员限制使得稿件审核、编校、宣传推广方面的投入不足,编辑往往凑齐稿件就提交给出版社,集刊出版见书就相当于完成任务,很少再投入精力进行宣传推广,无法进一步提高集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拥有强大的编辑队伍可以为集刊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如《海洋史研究》编辑团队目前有10多位年轻人,不仅专业基础扎实,进取心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对话能力也较强。这种以科研机构为支撑、集科研与编辑于一身、研究与编辑相结合的集智机制,成为集刊最大的优势[1]。在经费来源方面,相较于期刊,集刊的经费投入较低。如中国社科院集刊的资助标准大约为期刊资助标准的一半,不仅对集刊编辑人员的激励十分有限,也没有足够的稿费吸引优质稿源。而大多数自筹经费的集刊,更是因为缺乏经费支持,无法保证按时连续出版。

3.缺乏系统管理与规范引导

相较于期刊,集刊一定程度上处于管理部门的视野之外,并无专门的管理规定,按照一般图书流程进行运作,相关管理较为薄弱,规章制度尚不完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集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可能只依靠编辑和出版的某一个环节,还需要一整套从上到下、从编纂到管理的工作机制。在该机制下,应制定完善集刊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出版单位的各自职能,加强主管单位的业务指导职能,强调主办单位在主编集刊过程中把控学术质量、提升影响力的责任,强化出版社在制定学术出版规范、编辑出版、宣传推广等方面的职责,从上到下健全集刊系统管理和规范引导。

三、学术集刊发展的道路探索

面对集刊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挑战,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开始重视并采取了积极行动。如西南政法大学高度重视集刊工作,将集刊归口该校期刊社统一管理,起草了《西南政法大学学术期刊和学术集刊建设管理办法》,要求各学院、各职能部门做好集刊的服务工作,切实把集刊办成展示学术科研成果的学术平台,服务好学校的“双一流”建设[8]。该校还创办了一批各具学科或专题特色的集刊,如《法律和政治科学》《西南知识产权评论》《人工智能法学研究》《量刑研究》《应用法学评论》等,对“双一流”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批优秀的学术集刊也随着各方重视的提升逐渐脱颖而出。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2005年首次发布CSSCI来源集刊目录时,只有33种集刊入选,如今该目录集刊已有近200种。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院开展第三轮期刊评价工作时,新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评价,有87种集刊入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最早发展集刊品牌的出版单位,做了很多超前且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绩。截至2022年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已出版集刊375种2400余辑,其中CSSCI来源集刊55种,AMI核心集刊28种,涵盖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社会学与民族学、法学、语言与文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教育学、新闻与传播学、哲学、经济学等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共有30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学会参与集刊的主办主编,论文作者近4万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建立集刊管理制度、开展集刊规范化建设、推动集刊交流互动、扩大集刊影响力等方面已经较为成熟,为集刊发展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

1.建立健全全流程管理制度,为学术集刊发展提供组织和机制保障

(1)建立学术集刊的三级管理组织架构

三级管理组织架构包括集刊编辑工作委员会、内容部门(即集刊所属的编辑部门)和集刊分社、集刊责任编辑和集刊管理编辑。集刊编辑工作委员会是集刊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规划机构,由社内相关学科的资深编辑和社外相关学科专家担任,负责集刊相关规章制度的审议、集刊考核评估与评奖、集刊选题的准入论证等。内容部门是集刊出版的具体责任机构,负责申报集刊选题、对接集刊主办方、集刊书稿编校出版等。集刊分社作为集刊工作的常设管理机构,负责学术集刊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集刊工作流程的完善与监测、集刊日常工作的管理与解释、集刊评价评奖的组织与开展、集刊的对外合作与宣传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集刊责任编辑归属相应的内容部门,相对固定,即一个责编固定负责一种或几种集刊的编校出版工作,直接对接集刊主办方,与集刊主办方编辑部沟通协调出版工作,持续深入地把握和提升集刊的内容规范质量。集刊管理编辑为集刊分社内的专岗,分学科负责集刊的来稿预审、出版监测、数据整理、评价分析等工作。集刊所属内容部门和责任编辑侧重内容出版和具体的作者维护,集刊分社和集刊管理编辑侧重流程管理和宏观的运营服务,双方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为集刊高质量出版奠定了基础。三级管理架构的组织形式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从上至下覆盖学术集刊出版管理的全流程,能够有效解决集刊存在的人员和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

(2)制定学术集刊管理规章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针对集刊的准入退出、日常管理、评价评优、出版宣传、对外合作等方面制定了多项制度,为集刊工作提供了统一遵循。一是通过准入论证评估学术集刊创办的可行性和持续性,审核集刊的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确保从源头严格筛选集刊项目;二是通过日常管理确保集刊出版高效顺畅、及时响应;三是通过评价对集刊进行分类管理,鼓励优质集刊,帮助有所欠缺的集刊不断改进,对形式规范、内容质量达不到要求的集刊实行退出机制,确保集刊方阵整体向上发展;四是通过出版宣传的相关规定打通设计、印制、宣发环节,确保集刊出版传播合规有序;五是规范与中国知网、维普、中国邮政的合作流程,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不断扩大集刊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

2.制定编纂、出版和评价规范,为学术集刊发展提供操作指南和优化方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过多年积累和完善,制定了《SSAP学术集刊手册——编辑、出版与评价指南》,确定了学术集刊从创设主办、审稿制度、内容编纂、审读编校、设计排版、评价评审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对集刊要件、书稿层次、字词语句、插图表格、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内容要求进行重点说明,对封面、环扉、目录页、页眉页脚等形式要求制定了详细规范。201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成立了学术出版测评联合实验室,以期通过在集刊评价方面的合作优化集刊评价规范和指标体系,提高集刊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推动学术集刊规范写作、专业出版和精准评价。

3.举办人文社科集刊年会,为学术集刊发展提供共同体交流平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童根兴认为,学术集刊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集刊年会搭建了集刊编纂者的共同体,大家在这个共同体内探讨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二是学术集刊本身也应当是本研究领域的一个学术共同体。在集刊发展过程中,各集刊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而是抱团取暖的竞合关系,在共同体内形成合作共赢的共识,将会进一步巩固学术集刊的阵营。自2012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集刊主办方共同举办全国性的人文社会科学集刊年会,受到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每届都有上百名专家学者莅临参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借助集刊年会平台,形成了学术研究与学术出版的共同体,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共同探索解决集刊发展面临的挑战,资源共享,优势联合,不断推动学术集刊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4.建设数字网络“集刊之家”,为学术集刊发展拓宽传播和推广渠道

数字化、新媒体时代,集刊的发展与传播需要网络平台的支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建设的集刊全文数据库是中文学术集刊的门户网站和学术论文知识服务平台,截至2023年2月,该平台共收录集刊402种、2800余辑,收录文集2800余本,文章9.8万篇,资源总量约17亿字,集集刊主页展示、集刊资讯发布、集刊数字阅读于一体;同时还开发了预印本、开放存取等数字出版新形式,为数字开放环境中的学术交流和传播提供了更完善的服务,已然成为数字网络“集刊之家”。作者可以通过集刊全文数据库登录集刊网络编辑管理系统在线投稿,编辑可以在线审读加工,不仅有利于扩大稿源,也提高了组稿效率。

在新媒体宣传方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集刊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每周新出的集刊、集刊要目、集刊精选文章和集刊前沿资讯等。此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还建立了集刊编辑部交流群和集刊读者交流群,在及时解答读者疑问、加强读者互动的同时,进行针对性的定向推送。

四、结语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哲学社会科学再赴“赶考”路,要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需要不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構建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学术集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学科发展完善、促进学术研究深入和活跃学术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加快构建“三大体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强调“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新时代的学术集刊亦应不忘初心,积极突破发展瓶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夯实机制基础、制定编撰规范、提升集刊评价地位、加强集刊宣传、推动集刊共同体建设等方面的探索成绩说明,出版单位在推动学术集刊新发展的道路上也可以大有作为,更好地服务于“三大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钟森. 集刊发展的路子将越走越宽广[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1-31.

[2]钟森. 集刊是学科建设的“轻骑兵”[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6-28.

[3]王炳林. 构建新中国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2-19.

[4]方世南. 遵循学术规律推进学术体系建设[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8-13.

[5]叶继元,魏瑞斌,宋歌. 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现状的调查分析[J]. 中国出版,2006(10):17-21.

[6]谢蕊芬. 把脉学术集刊突破发展瓶颈[J]. 出版参,2016(3):64-65.

[7]张光晗. 新时期学术集刊的定位与改革方向探索[J]. 科技与出版,2022(12):130-136.

[8]王炳林. 构建新中国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1):12-18+157.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科学学术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Moral Corruption of the Three Rakes in Pardoner’s Tales in Canterbury Tales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The Violence Factors in American Culture
学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总论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