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孤立的,是你,还是你的影子?

2023-05-30 02:39方颖
求学·理科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晚自习影子教室

方颖

“离2023年高考还有38天……”俞可欣看着教学楼门口硕大的红色电子屏,胸口突然一紧,不知不觉放慢了进教室的脚步,心里升腾起一种恐惧和厌恶的情绪。很快,她的前额开始“突突”地疼起来,脑海里一个声音响起来:“我讨厌上学,我要回家!”

在外人看来,俞可欣的表现非常奇怪,因为在连续两次模拟考中,她都考了全班第一,老师认为她再加把劲,就可以冲刺复旦大学。但俞可欣知道,自己的成绩上不去了,她每天都感觉自己被班上的同学孤立,进教室成了一件痛苦的事。她努力克服自己想逃离的念头,告诉自己“是你想多了,同学们并没有不喜欢你”。可是越是这样,她越害怕进教室,越厌恶同学。同学们如果在说话,她觉得是在说自己;如果同学们看到她后不说话,她觉得他们是在有意疏远自己;同学们如果热情地和她打招呼,她会觉得他们很虚伪;如果她自己主动和同学们打招呼,又总是害怕他们不搭理自己。

一切变化开始于第一次模拟考成绩公布后的那个晚自习。

因为俞可欣的妈妈是她初中的英语老师,初中的时候,她根本不用发愁找朋友,总有几个女生围绕在她身边。进入高中后,高一、高二,俞可欣在班级的成绩都在10—15名之间,在班里并不显山露水,和同学们的相处也算融洽。然而,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后,让所有人吃惊的是,俞可欣竟然考得这么好。

分析完成绩后,班主任照例说了一句:“多考一分干掉千人,你们最后能超过多少人、在全省排什么名次,就看这最后的100天了。”班主任话音刚落,俞可欣的前桌就回过头来,似笑非笑地看着她说:“俞可欣,你这次干掉多少人啦,我们全班都被你干掉了。”俞可欣还没反应过来,她的同桌又补上一句:“人家可是教师子女,初中的时候她妈就给她开小灶,高中了可不更抓得紧了。”俞可欣想解释说,自己初中时最讨厌英语课,别说开小灶了,在家不为英语作业和母亲吵架就谢天谢地了。可他们没给她机会,说完话就扭过头继续写作业了。整个晚自习,俞可欣都心不在焉,回到家还在想“同学们是不是都认为自己在开小灶”。

回家后,俞可欣把同学的话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不以为然道:“你考得好,他们嫉妒了呗,不用管他们。”妈妈的话,让俞可欣放松了一点,“这次是偶然,下一次我肯定考不了这么好,同学们也就不会觉得不舒服了”。

可事与愿违,第二次模拟考,俞可欣又考了第一名。从公布成绩那天开始,她就感觉浑身不舒服,覺得周围的同学都不喜欢她。慢慢地,发展到感觉全班同学都嫉妒她的成绩,她是又厌烦,又害怕——厌烦这种被孤立的感觉,但又害怕自己成绩下滑被同学们耻笑。

惶恐不安中,她来到了我的辅导室,一边说、一边哭,让我明白了事情的大概。

从俞可欣的讲述中,我已经发现了引发她困境的外部原因。一是同学们的反应。高三下学期的复习如此紧张,每个人的身心都是紧绷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有所收获。看到平时和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学,突然考了第一,出现失落、嫉妒、羡慕等复杂情绪在所难免,所以同学会有“酸”了的表现。这种隐含攻击性的语言和态度,肯定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二是俞可欣妈妈的分析,强化了这种不舒服。本来俞可欣可能第二天就不在意了,毕竟高三功课那么多,大家都没空去琢磨别人的心思。俞可欣没精力在意,同学们也没精力继续“酸”了。但妈妈的话,在俞可欣脑海里留下了“班里同学都小心眼”的认知偏差,让她把和同学们相处的小插曲放大了,导致她越来越敏感。

外因是影响,内因是导向。真正让俞可欣敏感不安的,是她自己的“第二自我”。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慢慢接受各种社会规则,一开始是由外在的强制措施来帮助我们服从规则,比如迟到了会被批评。渐渐地这些规则内化为我们自己的原则,迟到了自己会觉得难为情,甚至还会自我批评。当我们开始自我批评的时候,就有了两个“我”——观察和评价的“第一自我”,行动和被评价的“第二自我”。俞可欣的妈妈是教师,对她的要求比其他家长更多、更细致,这导致俞可欣的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之间的分歧更大,更容易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往往以自我辩论的形式表现出来:

俞可欣,你想多了,同学们只是那么一说,是你太小气。

俞可欣,你想得对,同学们就是嫉妒。

俞可欣,你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其他事不用操心,上大学最重要。

俞可欣,你都不会交朋友,不被人喜欢,上了大学又怎么样?

俞可欣,你真没用,连进教室都害怕,太敏感了。

俞可欣,你好倒霉,考得好,也会被孤立,这世界真不公平。

……

所有的对话里,都有一个“你”,内心世界分裂成了两个部分,真正的痛苦由此而来。

我们要怎么帮助俞可欣呢?我们还是从身体智能出发,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做自己的心理解压师,四步唤醒情感智能》(《求学·新高考版》2023年第2期)吗?这次使用的方法叫做“内在权威”,来自美国心理学家菲尔·施图茨和巴里·米歇尔斯合著的《工具》一书。这个方法能让我们的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融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消除心底的纠结和内耗。

在使用这个工具之前,我先对俞可欣进行一个测评。我请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回到第一次模拟考之前,“那个时候,你和同学们相处有没有不安的感觉”?俞可欣闭上眼睛,过了一会儿,她点了点头,“有的,初中的时候我就觉得同学们是因为我妈才跟我玩的,其实她们并不喜欢我”。看来,我的判断是对的,现在开始使用“内在权威”这个工具,让俞可欣的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第二自我,又称为影子)融合。

第一步,发现影子。想象自己走到让自己最不安的人身边,观察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俞可欣想起了那个晚自习,班上的两位同学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自己变成了一个又黑又小、手足无措的小人,站在他们对面。这时候,她感到胸口很堵,很想逃跑。

第二步,联结影子。忽略观众,走向影子,直到你和影子融为一体。俞可欣紧紧闭上眼睛,向前走了几步,停了下来,做了一个双手拥抱的动作,突然打了个颤。

第三步,面对观众。你和影子融为一体后,一起面向观众(让你不安的人),无声地命令他们“听好”,同时感受那种权威感。俞可欣向左边转了转,然后站住了,一动不动。大约半分钟后,她睁开了眼睛,眼神明亮,“我可以了”。

“内在权威”这项工具,什么时候最适合使用呢——当你感到不安的时候,面对同学、老师,或是上台演讲,即将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当你觉得自己可能表现不好的时候,都可以。甚至,你只需要五秒钟,在脑海里想象重复这三个步骤,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最后提醒大家: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来的第二自我是不同的,看到的影子也不同,这不是人格分裂,这是我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分离和融合,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主题。

猜你喜欢
晚自习影子教室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脸上有光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祸从口出
在家晚自习vs在校晚自习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