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金融稳定报告(2023)摘要

2023-05-30 13:04《山东省金融稳定报告》分析小组
金融发展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金融稳定宏观经济金融市场

《山东省金融稳定报告》分析小组

摘   要:2022年,山东金融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区域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金融风险整体收敛。全省社会融资规模等主要金融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高质量发展基础还不牢固,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实体领域风险继续向金融行业传导,金融风险防控压力依然较大。

关键词:宏观经济;金融稳定;金融市场;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23)04-0003-05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23.04.001

一、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22年,全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7435.1亿元,同比增长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3∶39.9∶52.8调整为7.2∶40.0∶52.8。创新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动态推出四批政策清单、284项措施,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36.2亿元,比上年下降1.4%。实现网上零售额6698.7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957.1亿元,增长9.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7.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持续优化,推动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1.3万个。新兴动能增势强劲,“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为32.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省级层面106项改革任务、16市涉及的1062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工业增加值28739.0亿元,比上年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6122.3亿元,比上年增长3.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04.0亿元,比上年增长5.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13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城镇新增就业120.2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3.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3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61.0%、158.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0元,比上年增长5.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640元,比上年下降0.8%。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5.8%。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分别增长3.8%、3.9%和4.3%,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6%、42.0%和21.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值12941.9亿元,比上年增长38.0%。

(二)存在的问题

2022年第四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大面积暴发,工业经营受到抑制,工业生产边际回落,月度增速持续放缓。居民收入下滑、预期偏弱,房地产投资增长的内生基础不稳,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逐月下滑,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萎缩,下滑态势短期难以扭转。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大面积反弹,消费增长回升乏力,年内经历二次探底。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企业用工规模和工资水平双降,就业市场面临一定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对出口造成较大冲击,外需下降导致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对外贸易高位回落趋势显现。

(三)经济运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企业经营压力导致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承压,大企业风险依然较高,部分已出险企业处置进展迟缓,且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关联交织。房地产行业风险有所上升,房地产不良贷款呈现“双升”局面。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地方国有企业面临融资困难;地缘冲突、能源危机以及高通胀等因素导致商品海外需求疲软,出口企业订单减少,经营压力加大。多因素叠加,经济运行压力持续向金融领域传递,影响区域金融稳定。

二、金融业与金融稳定

(一)银行业

1. 总体运行状况。截至2022年末,全省银行业各级金融机构数量15658家,其中法人机构282家,银行业从业人员24.82万人。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38万亿元,负债总额17.71万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0.62%和10.75%。本外币存款余额14.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同比多增3461.2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2.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7%,同比少增195.4亿元。全省社会融资规模余额19.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社會融资规模、存款和贷款增速分别比全国高2.2个、1.2个和1.3个百分点,分别连续47个月、8个月和29个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末,全省固定资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8%,比全部贷款增速高3.1个百分点;基建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6%,比全部贷款增速高4.9个百分点;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2.1%、55.0%、76.2%,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普惠贷款和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1.4万亿元、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6.4%、13.2%,涉农贷款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绿色贷款余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49.4%;科创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3%,比全部贷款增速高2.6个百分点。

2. 需关注的问题。一是潜在信用风险较高。截至2022年末,全省不良贷款余额1581.21亿元,较年初增加91.46亿元;不良贷款率1.27%,较年初下降0.07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4887.33亿元,较年初减少19.38亿元,占比3.78%;逾期贷款余额2242.50亿元,较年初增加304.40亿元,占比1.74%,其中,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1364.30亿元,较年初增加123.79亿元。二是法人银行公司治理效能有待提升。从排查情况看,部分法人银行机构存在股权管理不规范、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不健全、“三会一层”履职不到位、关联方授信集中度超标等问题。三是部分中小法人银行风险仍需关注。2022年末,全省中小法人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722.48亿元,较年初增加45.61亿元;不良贷款率1.94%,高于全省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0.67个百分点。统算拨备覆盖率163.95%,较年初下降8.71个百分点;统算的资本充足率13.05%,较年初下降0.68个百分点。中央银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全省中小法人银行中有超一成机构评级徘徊在安全边界,后续如经营指标没有明显向好,易劣变为高风险机构。四是高度关注碳转型中的金融风险。随着双碳目标推进,高碳排放行业企业将受到转型政策、技术进步、能源替代、碳市场、融资政策、市场偏好等因素影响,转型风险显著增大,并通过直接和间接路径向金融体系传导。

(二)证券期货业

1. 总体发展状况。截至2022年末,全省共有A股上市公司289家,较同期增加20家,其中主板195家,创业板59家,科创板21家,北交所14家。2022年,省内3家法人证券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5.99亿元,同比下降29.9%。共12家权益类交易市场,其中2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分别为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和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2022年,2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新增挂牌企业621家,为企业融资275.87亿元。截至2022年末,2家市场挂牌企业累计达8037家,为企业融资1291.65亿元。

2. 需关注的问题。一是城投债到期及回售压力大,评级相对较低的区县级城投公司债务到期规模较大,部分企业还款能力面临较大考验。二是部分存量风险化解难度大。受公司治理和生产经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省内仍有风险类上市公司,其中5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部分公司违规风险、经营风险交织,化解难度大。部分私募机构违法违规问题复杂,风险出清进展慢。

(三)保险业

1. 总体发展状况。2022年末,全省共有5家法人保险公司,其中财产险公司3家,寿险公司2家;省级分公司以上保险主体147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7435家。全省保险业总资产9656.72亿元,较年初增长11.7%。全省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410.3亿元,同比增长4.03%,增速较上年上升0.47个百分点。全年提供风险保障414.8万亿元,赔付支出1168亿元,同比分别增加 74.3万亿元、27.83亿元。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2535.35亿元,同比增长2.81%,增速与全国人身险行业基本持平;财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874.96亿元,同比增长7.73%,呈现较强复苏态势。2022年末,省内5家法人保险公司总资产285.9亿元,较年初增长14.14%;实现原保费收入97.3亿元,同比增长18.2%。

2. 需关注的问题。一是受宏观经济下行、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法人保险公司投资配置面临挑战。受利率下行、股债市场低迷、地缘政治冲突、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法人保险公司投资业务承压。2022年,5家法人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大幅下滑,财险公司降幅尤为显著,泰山财险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仅为0.15%,中路财险、华海财险投资亏损。二是保证保险赔付支出大幅增长。2022年,全省财产险公司保证保险赔付支出39.6亿元,同比增长53.05%。保证险相关的信访举报抬升,容易使相关机构的合规短板、声誉损害过度放大。三是部分中小保险公司车险转型困难。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忽视自主渠道的搭建,长期依靠投放车船税奖补资金来收揽业务,难以适应当前严监管的市场环境,后续将面临车险经营困局。四是短期健康险赔付风险需予以关注。近年来惠民保产品热销,虽然目前业务运行总体平稳,但参保率仍然偏低,部分地市参保率仅为6%,叠加产品设计中逆向选择风险较大,未来赔付压力应予关注。

三、金融市场与金融稳定

(一)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运行平稳

2022年,全省共有477家市场成员和非法人投资主体参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交易,比去年同期增加36家。市场总成交量小幅回升,资金净融入大幅增加。2022年,全省市场参与主体总成交量为87.55万亿元,同比增加10.55万亿元,增幅13.7%。全年净融入资金12.63万亿元,同比增加6.77万亿元,增幅达115.5%。

(二)票据市场运行平稳,全年票据贴现利率在合理区间波动

2022年,山东省票据贴现发生额16239.39亿元,同比增加3794.68亿元,其中银票发生额15120.67亿元,商票发生额1118.72亿元。上半年,票据平均贴现利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商票平均贴现利率降至2.5%附近,银票平均贴现利率降至1.5%附近。下半年,银票平均贴现利率维持在1.5%附近波动,商票平均贴现利率出现回升,在4.0%附近波动。

(三)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总体平稳,国有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债券发行成本显著下降,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同比小幅下降。2022年,全省非金融企业共发行信用债852单、金额6964.6亿元,其中,债务融资工具520单、金额4367.1亿元,同比减少24单、550.9亿元;企业创新发行科创票据、碳中和、乡村振兴、革命老区、科创、转型债券、民企发债支持工具等创新型债务融资工具211亿元。截至2022年末,全省存续期内非金融企业信用债券2098单,余额17779.8亿元,同比增加1590.1亿元。从发行主体所有制结构看,国有企业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22年全省国有企业发债6782亿元,占比97.4%。

(四)黄金市场宽幅震荡,价格总体呈现冲高回落走势

2022年,受地缘政治、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黄金价格整体呈先扬后抑走势。金价在年初不断上涨,最高涨至2070美元/盎司,未突破2020年创下的历史高点。3月份起,价格开始回落,最低跌至1614美元/盎司,年末收于1823.58美元/盎司,涨幅1.25%,波动幅度为25.34%,与往年相比波幅较大。

四、金融服务与金融稳定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不断完善全省金融基础设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为金融业稳定健康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金融法治环境不断改善

开展2022年规范性文件评估清理和合法性审核专项监督,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认真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辖区法治央行建设,率先向社会公开法治央行建设情况报告,接受社会监督。组织落实2022年度全省执法检查工作计划,依法依规开展執法检查,不断提升执法效能。创新开展公职律师跨层级跨地域调配使用试点,有效盘活现有公职律师资源。依托微信服务站,聚焦“八五普法”重点内容,加大实施力度,持续擦亮央行法律服务站普法品牌。

(二)支付体系建设持续深入

作为全国12个试点省(市)之一,成功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试点,指导银行统筹提升账户管理和服务水平,持续优化小微企业账户服务,落实账户分类分级管理要求,做到账户“应开尽开”、风险可控,2022年,通过简易服务累计为全省4677家小微企业开立银行账户。建立涉案账户“快查快处”机制,强化存量账户风险排查和循环监测,精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与跨境赌博“资金链”,不断提升账户风险防控精准化水平,2022年,全省涉案账户数量同比下降25.4%。从严从细规范支付市场秩序,对27家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执法检查或调查,实施行政处罚17次。提升重点领域支付服务水平,扎实推进支付降费,确保降费政策“应降尽降”,政策实施以来,已为612.0万家市场主体减免支付服务手续费11.4亿元。开展“云闪付”惠民促销费活动,拉动直接消费超300亿元。按季组织全省266家支付清算系统法人参与者开展“地毯式”风险排查,制定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等情景专项应急预案,保障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時期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持续深化中央银行会计核算质量提升工程,组织全省营业网点及时准确办理会计核算业务8.5万笔,业务成功率高达99.99%,始终居全国前列。

(三) 征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全省自然人7000余万人,企业和其他组织432万户,二代数据采集整体切换率超九成,村镇银行全量接入。全省配备个人自助查询设备652台,企业自助查询地市层面全覆盖,全年提供个人和企业查询服务472.7万次、16.4万次;“齐鲁征信通”微信小程序上线,实现征信查询服务网点一键导航和线上查询渠道一键指引,服务质效进一步提升。征信市场多元化发展,省内6家备案机构提供各类征信服务1561.45万次,跨境征信服务走在全国前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整村授信”工作覆盖率达96.21%,四地市试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范围持续扩大,2022年全省登记各类担保权利21.09万笔,同比增长30.6%。切实加强征信权益保护,累计有44家破产重整企业重建信用记录,助力3家重获授信,1家重获投资;为涉新冠肺炎疫情“四类群体”调整还款记录3191笔,还款安排18.5万笔、金额1117.6亿元。“征信修复”乱象治理“百日行动”成果丰硕,建立五部门监管合作机制,遏增量、去存量、清乱象同步发力,清理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含“征信”字样机构2398家,非法“征信修复”机构清理率达100%。

(四)反洗钱工作持续加强

完善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持续深化联席会议机制、打防合作机制、监管合作机制等工作落实。围绕推动洗钱入罪工作持续发力,全年共宣判洗钱罪108例,是2021年的2.6倍,超过山东省有洗钱罪判例以来13年间判例总量(74例),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再次实现飞跃式增长。案件结构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推动省内一起惩治洗钱犯罪典型案例得到央视《焦点访谈》报道。选定部分商业银行为试点单位,进一步加强养老诈骗、非法集资、新型传销、网络赌博等涉众型犯罪领域的可疑资金监测力度,提升义务机构对违法犯罪资金的识别抓取能力,助力大案要案侦办。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省公安厅等12家单位印发《山东省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建成全国首个具有集成作战功能的山东省反洗钱研判中心。建立“回头看”监管走访机制,巩固“检查—整改—督导—验收”的反洗钱监管闭环,全省法人机构圆满完成首轮自评估工作。在泰安、威海等地建立反洗钱宣传教育基地,于2022年11月举办山东省第二届反洗钱知识网络竞赛暨集中宣传活动。

(五)现金流通管理不断深入

2022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库存现金余额总计362.0亿元,同比增加43.10亿元,同比增幅14%。2022年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监测点调查数据显示,社会对人民币整洁度的认可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辖内流通人民币整洁度状况良好,各券别整洁度达到83.72%。2022年,执行辖外调拨命令67个,人民币产品入库41次,共计调入发行基金1533.55亿元、16.38万箱、102个车皮。2022年全省发行基金累计投放量稳步下降、累计回笼量下降显著,净投回大幅上升。各市、县(区)反假办定期召开反假货币联席会议或联络员会议,持续深化协调高效的警银协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交流,加大假币违法犯罪打击力度。积极推进货币真伪鉴定体系建设,制定《山东省货币真伪鉴定体系建设规划》。2022年,全辖共有174家商业银行货币真伪鉴定机构正式挂牌运行,覆盖全省16市,充分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多样化的货币鉴定业务需求,有效提升了货币真伪鉴定工作的服务效率和便利性。认真组织开展反假货币宣传,借力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统筹运用线上、线下宣传手段,组织开展了多形式、“接地气”的人民币知识和防伪反假知识宣传活动。

(六)金融消费者(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持续推进

金融宣教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省银保监局、省证监局、省委网信办、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联合开展“3·15”“6月‘钱袋子”、9月普及月集中宣传活动,全年累计开展活动7.3万余次。依托“一行两局一厅”协同机制,联合推进金融知识纳入中小学国民教育体系,覆盖全省16市、1438所学校、6570个班级。2022年度山东省‘好网民·在山东”评选中,金融系统有3名金融讲师、5个金融讲师团队荣获“榜样人物(榜样社团)”称号。高标准打造12363暖心热线“齐鲁样板”,2022年累计接听来电6万余个,办结率100%。建立中国人民银行与法院诉调对接机制,省、市、县三级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全面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2022年,累计开展纠纷调解7075件,是去年同期的4.05倍。指导山东省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协会编制发布《金融纠纷调解工作规范》团体标准,进一步提升全省调解工作规范化水平,为全国纠纷调解领域首创。完善全省普惠金融发展监测评估体系,组织开展山东省居民金融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持续推进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新泰市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加大临沂市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力度,打造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沂蒙高地”。

五、政策建议

2022年,全省金融系统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重点工作,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金融管理服务各项要求,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当前全国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2023年,要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精准有力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精准有力”调控要求,保持贷款平稳增长。强化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加大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建项目等领域金融支持力度。用好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资金管理规范,精准支持实体经济。

二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指导金融机构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三是坚持标本兼治,持续推动金融风险防控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治已病”和“治未病”相结合的风险监测、监管和处置框架。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在继续坚持金融风险监测全覆盖基础上,提升监测预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分类分段监管理念,提升央行评级结果运用,发挥存款保险差别费率风险约束作用,强化金融监督管理。依法合规压实各方金融风险处置责任,促进金融风险持续收敛,坚决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是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增强金融发展活力。深化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配合地方政府稳妥推进地方法人银行改革工作。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科创融资服务体系,支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管理机制创新,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力度。扎实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提高数字人民币使用渗透度。

猜你喜欢
金融稳定宏观经济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2021—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更新预测——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速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功能综述
经济开放度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
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扩大需求: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