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关注军事问题的原因探析

2023-05-30 03:19付章倩
今古文创 2023年6期
关键词:顾炎武

付章倩

【摘要】 明清易代之际,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休,顾炎武不仅目睹百姓的苦难生活,还亲历国破家亡之痛。彼时,针对明中期以后的社会现实,学者们反对空疏学风,将目光聚焦于“实务”,经世致用思潮兴起。顾炎武自小接受儒家教育,具有极强的家国情怀,并在嗣祖教导之下关注诸多“有用之学”,加之战事不休,复国所需,其关心“实学”中的军事问题,不仅实际参与到反清复明的斗争中,还撰写著作探讨军事问题。

【关键词】顾炎武;军事问题;原因探析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6-006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6.019

自“土木之变”后,明朝由盛转衰。晚明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党争不断、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起义迭起、后金伺机而动。在如此动荡社会环境下,明代学者反对空疏学风,将目光聚焦于“实务”,注重经世致用。顾炎武身處明清易代之际,自小接受“爱国”和“求实”的教育,还亲身参与到抗清斗争之中,并以“明道救世”的治学宗旨著书立说,其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少年文人、青年抗清、中年北游、晚年著述经世”[1]四个时期。

对顾炎武的研究,学界主要依据顾炎武的著作研究其思想和学风,主要关注顾炎武的政治、哲学、教育思想和经世致用的学风,并探讨其抗清问题以及从旅游学角度来考察、审视和评价顾炎武的游历生活。[2]明清易代之后,顾炎武在实际行动及学术活动中始终渴望恢复故国,不仅参加抗清斗争,还撰写文章如“乙酉四论”讨论兵防等军事问题,顾炎武的青年到晚年时期一直都很关注军事问题,但是目前有关顾炎武在军事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唯周可真的《论顾炎武的军事思想》[3]分析和论述了顾炎武的军事思想,并将顾炎武的军事思想概括为以人为本的军事观点、廉耻为本的治军观点和重形任势的战略战术观点。

本文主要探讨为什么顾炎武关注军事问题,通过分析,发现主要有两大原因: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在家庭教育方面,嗣母王氏教授了顾炎武“爱国”,嗣祖绍蒂则在学术方面指明了“士当求实学”的研究方向;在社会环境方面,明中叶以后,日益严峻的衰败国情使得晚明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更加注重经世致用,加之明清之际战乱频发,致使顾炎武必然关注军事问题。因此,本文从以上两个方面探讨顾炎武关注军事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

在顾炎武的家庭教育中,嗣母王氏和嗣祖绍蒂给予其最深远的影响。王氏在生活上照顾顾炎武,在学习上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导他爱国。绍蒂指导顾炎武的学业,使其关心时事,绍蒂本人求实的学风更是直接影响顾炎武未来的治学道路。

(一)嗣母教之爱国主义

顾炎武尚在襁褓之中时,就交由嗣母王氏抚养。王氏不仅自己勤奋好学,“初,吾母为妇十有七年,家事并王母操之。吾母居别室中,昼则纺绩,夜观书至二更乃息。次日平明起,栉维问安以为常。尤好观《史记》《通鉴》及本朝政纪诸书……”[4]20-21还教导年幼的顾炎武读书,六岁时(1618年),“臣母于闺中授之《大学》”[4]27,在教授《小学》时就将忠君爱国的思想种在了幼时的顾炎武心中,“读至王蝎忠臣烈女之言,未尝不三复也”[4]107。

此外,王氏还在行动上力行“爱国”。除明末农民大起义外,还有因改朝换代而带来的战乱。1645年,清军破潼关,直下江南,造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大屠杀,江南各地掀起抗清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世家巨族,破者十六、七,或失门户”[5]251,顾炎武一家的经历亦十分悲惨,其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顾子叟、顾子武被杀害,嗣母王氏绝食殉国,临终嘱咐:“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6]165国破家亡,至亲离世,嗣母遗言,顾炎武恨清爱明。

彼时,身处战乱环境之下,顾炎武怀有爱国之情,意图恢复故国,所面临最直接的问题便是如何退清兵。

(二)嗣祖教之“求实”

顾炎武的嗣祖绍蒂不仅家中拥有大量藏书,还是一位学者,对于学问,认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4]28在阅读史书时,涉及有关战略地形和兵法的内容,若其方策可用,则摘录;而且,绍蒂十分关心时事,手抄邸报的重要时政信息并存之,顾炎武曾回忆祖父“阅邸报,辄手录成帙……臣祖所手录,皆细字草书,一纸至二千余字。而自万历四十八年七月,至崇祯七年九月共二十五轶,中间失天启二年正月至五年六月。”[4]28因此,在绍蒂的教导之下,顾炎武早年开始便关心时事,关注军事地理等实学。

顾炎武十岁时(1622年),明朝外有后金的猛烈进攻,内有山东白莲教首领徐鸿儒起义,绍蒂令顾炎武读古兵家孙子、吴子诸书等,其自述“及臣读《周易》为天启之初元,而辽阳陷,奢崇明、安邦彦并反。其明年,广宁陷。山东白莲教起义。一日,臣祖指庭中草根谓臣日:‘尔他日得食此幸矣!遂命之读古兵家孙子、吴子诸书,及《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7]26十二岁时(1624年),为以待将来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危险,应对更加吃紧的国内政治形势,顾炎武攻读兵书,“已而三畔平,人心亦稍定。而臣祖故所与往来老人谓臣祖曰:‘此儿颇慧,何不令习帖括,乃为是阔远者乎?于是令习科举文字。”[4]27十五岁时(1627年),又逢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耀采催科甚酷,百姓不堪忍受,最终杀死张耀采,明末农民大起义由此揭开了序幕,这一年绍蒂令其阅读邸报,关心时事,“幼时侍先祖,自十三四岁读完《资治通鉴》后,即示以邸报。”[8]32二十三岁时(1635年),国内形势更加吃紧,顾炎武读宋人性理书,其明确当求实学,“当先帝颁《孝经》《小学》厘正文字之日,臣乃独好五经及宋人性理书,而臣祖乃更诲之,以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4]28

绍蒂早已预见明末动乱,故在其悉心教导之下,顾炎武关心时事民生,明白“士当求实学” [8]189。27岁时(1639年),“崇祯己卯,秋闹被摈……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4]35,放弃科举开始有目的地读书,搜集各类资料,进行《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的写作,探索明朝救亡之道。这两本著作的诸多内容都与军事有关,特别是与军事地理有关的则“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9]463,张耀孙序也说,“一究生民之利病,治乱之得失;一考建置沿革之规,山川形势兵事成败之要,意各有所主也”[10]。

在此之下,嗣祖教导顾炎武,使其关注时事、求实学,随年岁增长,顾炎武便愈发关注与当时社会现实有着直接关系的军事问题。

二、社会环境

因嗣祖绍蒂的教育,顾炎武在问学方向上较为关注务实之学,这不仅是因为现实的抗清斗争的需要外,还受当时经世致用学风的影响,“明末学者,尤喜欢谈兵,而旁及于天文舆地,政治经济农田水利之学,他们读书,不是单停留在书本,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出来,其目的是在致用的。”[11]自明中叶以后,由于国家日益衰微,学者们愈发反对空疏学风,“从纯学术的研究转变为从事与时务密切相关的问题和有用之学的研究上”[12]。

(一)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明末,家国危机之下,顾炎武意图恢复故国,青年时期参与抗清斗争失败后,中晚年时期又以著书形式关注军事地理问题。

顾炎武青年时期关注军事问题,主要是由于现实的抗清斗争的需要。1644年,经县令杨永言荐举,顾炎武被南明福王政权聘为兵部司务。彼时,顾炎武满怀信心,期待着“春秋大复仇”[6]260。1645年,清军已将战线推至西北和黄河,南明残余势力则在南京建立起南明政权,顾炎武于1645年春写下《军制论》 《形势论》 《田功论》 《钱法论》四论,就当时南明所面临的军队的改造、军事战略的规划、务农积谷及整顿财政等四个方面的重大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彼时,清军定鼎北京,攻破潼关进入长安,南渡黄河逼两淮,一半天下已归其所有,故顾炎武在《形势论》中说道:“窃以为荆、襄者,天下之吭,蜀者,天下之领,而两淮、山东,其背也。蜀据天下之上流,昔之立国于南者,必先失蜀而后危仆从之。蜀为一国而不合于中原,则犹可以安。”[6]124实际上也是如此,当时南明守住余下的一半天下,保住南京是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因而“顾氏的乙酉四论,基本上也是从南明偏安一隅为前提而写的偏安策”[13]。

自抗清斗争失败后,顾炎武北上游学,漂泊终身,直至死去。这一时期,顾炎武从未真正放下对恢复明朝的希望,依旧关心军事问题,查证、记录下了许多北方的山川地貌,“天下之事有言在一时,而其效见于数十百年之后”[14]1086,这便是为了以后的反清起义提供据军事资料。

1651至1653年,顾炎武居于南京,参与长江之役中,但秘密抗清武装斗争失败直接酿成了“松江之狱”,最终于1650年选择伪做商贾,北上游学。顾炎武遍游鲁、燕、晋、陕、豫诸省,于1652年完成《天下郡国利病书》初稿,该书中的重点部分便有蓟辽[15]。书中对地形特点的调查记录,都带有军事战略意义的,“顾亭林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及《肇域志》,实为大规模的研究地理之嚆矢……是其著述动机,全在致用;其方法则广搜资料,研求各地状况,实一种政治地理学也。”[16]459-460如1662年完书的《肇域志》就很明显的彰显了其历史军事地理特点,《肇域志》引录了诸书对各地地理形势的认识且军事色彩浓厚。[17]

顾炎武晚年时期,依旧关注军事问题。如《日知录》虽未将军事问题作为主要部分进行探讨,但在卷九《守令》的“郡县之四权”的概念,即“辟官、莅政、理财、治军”就包含兵权,其指出:“天下之尤急者守令亲民之官,而今日之尤无权者莫过于守令……是以言莅事,而事权不在于郡县;言兴利,而利权不在于郡县;言治兵,而兵权不在于郡县,尚何以复论其富国裕民之道哉!必也复四者之权一归于郡县,则守令必称其职,国可富,民可裕,而兵农各得其业矣。”[18]

(二)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的学风

顾炎武身处明末清初,社会环境复杂,明末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地处东北的建州女真逐步迫近蓟辽重镇山海关,发动了长期大规模的反明斗争 ,最终入主中原,这使得人们更多地将目光投注到现实生活中,当时学者们针对“心学”的误人、误国以及现实的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等情况,反对空疏学风。顾炎武就曾将神州荡覆归之于阳明心学的清谈:“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言‘一贯,言‘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19]339

顾炎武的学术研究范围很大,“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槽、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 [20]13167军事问题,属于“务当世之务”,顾炎武曾言“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21]453在祖父的教导和求实学风的影响之下,顾炎武继承了明代学者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22]的治学精神,考证各地疆域、形胜、关塞、边防、屯田、水利、物产、赋役等,目的是从这些方面探究明朝所以衰败的原因,以便针对“时弊”进行改革。

统而言之,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清兵入关使顾炎武国破家亡,社会民生困苦,顾炎武在家庭教育和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选择了“明道救世”的治学目的和方向,从青年起便开始关注“实学”中的军事问题,抗清斗争失败后,北上游学,对相关军事地理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最终形成著作“以待后王”。

参考文献:

[1]牛余宁.顾炎武政治旅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2]周可真.1950-2013年顾炎武著述生平学术研究综述[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3(06):51-68.

[3]周可真.论顾炎武的军事思想[J].苏州大学学报,2003,(04):82-86.

[4](清)顾炎武著,华忱之校注.顾亭林文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清)归庄.庄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周可真.顾炎武年谱[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8]《苏州通史》编纂委员会编,李峰主编.苏州通史 人物卷(中)(明清时期)[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

[9]冯天瑜,彭池,邓建华编著.中国学术流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10]朱惠荣.评《肇域志》[J].史学史研究,2001,(01):43-51.

[11]谢国桢.略论明末清初学风的特点[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02):1-35.

[12]杨绪敏.明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10,(01):235-240.

[13]李洵.论顾炎武在“郡县”等七篇政治论文中提出的社会问题[J].史学集刊,1983,(1).

[14](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5]赵俪生.试论顾炎武在人文地理学方面的贡献—— 《天下郡国利病书》精要之所在[J].社科纵横,1992,(5):1-4.

[1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17]朱惠荣.评《肇域志》[J].史学史研究,2001,(01):43-51.

[18]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外七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9](清)顾炎武著,周苏平,陈国庆点注.日知录[M].蘭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

[20]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1]赵宗正.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简论[J].哲学研究,1983,(06):70-76+35.

[22]《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25[M].北京:北京出版社.

猜你喜欢
顾炎武
顾炎武虚心“拜师”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忠孝两全顾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