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后”青春群像

2023-05-30 09:55
中学生天地(B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谜团

生长在网络时代,“05后”的青春都是高清的。海量的媒体平台给予了他们更多被“看见”的机遇,让他们更直接地走向舞台C位。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里闪耀出独特的光芒,成为音乐人、网络“白客”、科技UP主,拍电影、做艺术书……在日益更新迭代的成长环境里,他们以倍速获取信息、知识与技能,也正积极应对着没有参考答案的青春试题。

从13岁开始,张宇宣(网络账号名称:Vicky宣宣)就拥有了某种意义上的双面人生:互联网上,她是坐拥百万粉丝的人气音乐博主;回归现实,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音乐作为媒介,将宣宣的双重身份串联。在两种迥异的成长空间里,她学习着自洽与平衡。

2019年4月,张宇宣在卧室里用手機录制了第一个翻唱视频,并上传至某视频网站。

视频的播放量并不高,其后,她陆续发布的新视频也未溅起太多水花。但宣宣并不感到失望,她将这更多地当作一项新的娱乐活动。

变化出现在她发布第一个原创歌曲视频后。

她自小被送进小提琴班里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这个多年与音乐为伍的女孩有着良好的乐感及相当不错的乐理基础,还有一批她喜欢的音乐人。对从小耳濡目染他们作品的宣宣而言,想要写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这方面,互联网为宣宣带来了很多帮助。学习写歌,并不需要再报一个兴趣班,她打开了相关音乐人的纪录片,看他们是怎样创作的:漫游寻找灵感,敲击键盘捕捉旋律,反复修改与调整……宣宣就这样学会了写歌。

她写的第一首歌献给了安静的12月,歌名是Dece?鄄mber Composer。舒缓的曲调,清澈的嗓音,宛若一弯山谷溪流静静地沿河道蜿蜒,用柔软的身躯悄然吞没路遇的每一块坚硬石子,平滑而拥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截至今日,这个视频已经收获了300多万播放量。自那之后,更多的流量、关注和评论涌向了这个女孩。

河一转弯,便入海流。她成了互联网上颇具影响力的音乐博主,也立志要变得更加严谨而专业。

声卡、麦克风、新的电脑,原本简陋的录制设备被一步步升级,作为港湾的卧室又被赋予了新功能,那就是一座秘密的音乐堡垒。她在这里尽情释放自己的天马行空:翻唱喜欢的歌曲,从郭顶的《水星记》到张杰的《明天过后》;尝试将一段旋律延展成一首歌,灵感来了放学后急匆匆跑回家写歌。

宣宣也去过专业的录音棚里录制,但她说:“我还是更喜欢在自己的卧室录音的感觉,我会感觉更轻松,这是两种不同的体验。”

在属于自己的音乐堡垒里,旋律飞扬,灵感四溅,那些影像碎片被一点点记录,共同堆积起互联网里的“Vicky宣宣”——一位写歌、唱歌的音乐少女。

粉丝量的攀升,关注度的狂飙,带来了被更多人看见的复杂体验。

正面是相遇、连接与成长。

每天,宣宣都会登录社交账号,点开那一排闪烁着的小红点浏览粉丝的最新评论。平台的迥异不仅仅体现在基本功能、UI设计等物理层面上,也体现在用户特征上:网易云一类的音乐平台用户走文艺青年风格,喜欢抒情与分享生活;而哔哩哔哩这样的二次元聚集地,用户大多喜欢整活、玩梗,带着时下最新鲜的幽默感。当然,还有剑走偏锋的——部分粉丝会将她的账号当作备忘录,勤勤恳恳地打卡每日计划。

多样化的言论,差异化的人群,让宣宣从成为网络红人的那一刻起,看见了世界多姿多彩的呈现形式。

某一天,宣宣在浏览评论时发现,粉丝留下的只言片语亦洋溢着一种美感。灵感就此迸发,她用一周的时间,筛选留言、创配旋律、后期制作,完成了一首由粉丝乐评组成的特殊歌曲《三十二段留言》。成品带来的震撼至今令她难忘。

除却这类交流,宣宣还在互联网上认识了许多与她一样借由某个平台被看见的人。他们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闪光点,也成为宣宣挖掘的宝藏。

作为大开大合的ENFP(指十六型人格中的竞选者型人格),宣宣喜欢谈话与交往。她会坦率地给网络上遇到的欣赏者发送消息,表达自己的喜爱,与他们分享自己在音乐道路上的灵光一现,她直言:“我更希望他们能给我提一些建议,不只是鼓励我、夸赞我。”

她学到的也不仅仅是音乐,还有日益精进的拍摄与剪辑技术。比如自然的转场、有趣的BGM、特殊的制作手法,都是她从业务熟练的剪辑大师那儿悉心请教得来的。

正面的相遇,汇成了宣宣成长的养分。

硬币的反面却是最伤人心的恶意。聚焦于外貌与声音的言论尚可无视,最令宣宣无法接受的是对她未来的否定。诸如“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样的武断论调,对于一个对音乐饱含热情的少女而言,无疑成了最尖锐的武器。

从一开始的默默难过,到勇敢地将黑评写成一首歌回击,宣宣逐渐学会放任这些言论生长。她接纳真诚的鼓励与诚恳的建议,回避无厘头的攻击与伤害。

退出软件,按熄屏幕,宣宣仍然只是一个17岁的普通高中生。

在某种程度上,她是幸运的,在学业之余兼顾着音乐人事业的宣宣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父母始终是她最忠实的粉丝:从刚在网络上走红开始,父母就完全了解宣宣在做的事情,他们密切地关注,学会了“一键三连”;在看到女儿被网络上的匿名黑评伤害时,他们会提供开导,尽力化解掉加诸女儿身上的伤害。

当然,名气与热度并不能具象化为抵御一切负面信息的乌托邦,宣宣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青少年不可避免的共同烦恼。

比如人际关系。走红之后,宣宣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网络,她常常会在逛街时被路人认出,这种被看见的感觉固然令人惊喜,但放在校园里,在她与同学的交往难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时,这又成了一个颇显沉重的负担。一方面,会有以往不太熟的同学主动靠近;另一方面,也会有真挚的好友因为感觉“她变了”而有意疏远。

又比如未来。正处于高中的关键节点,宣宣需要思索今后的方向。一直以来,她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音乐。但是,去哪所学校、学哪个专业、如何兼顾学生与博主的双重身份,这些现实的难题都无法被轻松化解。

谈及规划,宣宣正在努力提升英语水平,以应对去国外求学时需要面临的全英文考试问题,她也很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憧憬:“我希望能一直写歌,以后办世界巡演,假如我能达到那个高度的话。”

年轻的梦想不应被埋藏在心底。过去,宣宣并没有这样的自信,她曾感觉“没有什么能够支撑自己”,而现在,那些欣赏与鼓励的声音正不断赋予她勇气,那些刻薄刺耳的言论,如今的她可以淡然处之。

互联网给予的机遇与能量,将这颗17岁的倔强的心,打磨得越发光洁而坚强。

她正在追逐理想的自己。

采写:夏妍婧 钱梦佳

如今江湖已变,剑不再是剑,刀也未必是刀,刀光剑影在光缆网速之間,考验的是键盘起落间的信心与实力。2022年8月1日,偌大的江苏南京商业学校的赛场里,宁波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刘国强和林爽爽正紧盯着大屏幕,所有参赛学校的名字并列在左排,紧跟在后面的符号及时传达着场内比赛的情况:盾和剑出现的时候,是参赛队员正在与“黑客”搏斗,维护“网络安全”;当金色盾牌出现的时候,说明“危机”已被破解,可获得分数。

此时此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网络安全赛项”全国一等奖组正在进行紧张的角逐,刘国强和林爽爽带了三年的两人队伍——高三学生陈默和贾大雷一路披荆斩棘,仗剑网络,预备快意自己的高中时代。

时间回到2020年的夏天,陈默的父母将他托付给在工地里打工的舅舅,他成了一名16岁的“搬砖工”。烈日当头,汗流浃背,急着逃离“搬砖”生活的陈默在宁波职教中心报名的时候,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学校里一张写着网络安全训练基地招募集训队员的海报。海报大意是,集训从暑假开始,持续一个月,每天上午7:00到下午4:30;如果能在比赛中获得名次,就有机会保送大学。

“机房里有空调,正好是‘搬砖时间,干得好还能上大学!”毫不犹豫地,陈默递上了自己的报名表。一个人独享幸运不是陈默的风格,他想到自己的小学、初中同学贾大雷。“他是数学天才,每次数学考试成绩都是我们班前几名,就是被英语拉了后腿,才会和我进了同一所学校。这样的奇才,我得让他一起参加啊!”

但陈默没想到的是,在集训队里,没有轻松可言。一个月的时间里,集训队员需要掌握的内容几乎是其他同学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每天晚上有大量的学习作业,每周淘汰一次,坚持到最后才有机会真正进入学校的集训队。

陈默没有预料到,集训会比“搬砖”还辛苦,白天的时间不够用,晚上也再没时间打游戏。网络搭建、VB语言、攻防、Linux……陌生的概念和术语一块一块堆砌起来,两个少年手忙脚乱地学习、消化、实践。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原本并不被看好的陈默和贾大雷完成了所有进阶任务,留在了集训队,这一留,就是三年。

双人一合作,就拥有了默契。陈默活泼开朗,大雷沉稳内向。陈默在每一场比赛中负责保住该得到的分数不失分,大雷则负责在比赛中找寻难点,获取更高的分数。性格互补、互相成就是这对组合的特点。

“输了!但是——”陈默大喊,“没事!下次我们一定会赢回来的!”陈默和大雷的竞技之路,像极了热血动漫里球队的进击之路。从高一备战打比赛起,他们就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宁波市中职组“网络安全赛项”的常胜将军。面对他们,陈默和贾大雷屡战屡败,总是屈居亚军。“我们一直被压着打,万年老二嘛!”失败之后,在回家路上,陈默会夸张地给大雷“画大饼”——下次一定会赢!陈默的“大饼”画得很简单,但大雷总是点点头,信任对方。

“输了!但是——”陈默气馁,“都高三了,我们还有机会吗?”失败可以重振旗鼓,但时间不等人,眼看高中生活进入尾声,他们还是无缘国赛。“‘爽姐看不下去了,找我们进行了一次谈话,告诉我们再拼最后一把,能不能读大学就在此一搏。”陈默和大雷都称呼林爽爽为“爽姐”。在老师的鼓励和对前途的渴望下,二人的斗志复燃。如同热血漫画的最终章,在高三最后一场市赛上,陈默和贾大雷终于洗刷掉了长久的不甘和挫败,夺下第一,拿到了进入国赛的资格。

陈默还记得,国赛结束的那天晚上,收到获奖短信后,自己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对着大雷欢呼:“网络安全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金牌!”一如往常,他只得到了大雷荣辱不惊的一声“哦”。

三年时间里,陈默和贾大雷立下了一个个“flag”——打败“宿敌”、进入国赛、上大学,如今他们的愿望皆已一一实现。陈默从一个上课被老师拎到外面罚站的“学困生”,蜕变成少年“白客”,在网络世界里挥刀斩剑,解决一个个系统漏洞,也在校园的荣誉墙上占着耀眼的一席之位。曾经一打开英语书就头疼的贾大雷,如今能行云流水地用英语写代码,那个一放学就溜进网吧打游戏的男孩在安静地成长着,“写”出了属于自己的游戏,成了学校里的“代码大神”。

2022年9月,陈默和贾大雷一起被保送进了大学,继续研究网络安全领域的知识。在纵横的网络时代里,他们的青春物语是——“走岔路也没关系,没有哪条路是死路。”愿他们未来继续向着既定的方向尽力奔跑,时间会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采写:张 丹 整理:廖钗勤 孙丹阳

一个周六的下午,我们和16岁的于岱永约定在一家咖啡馆见面。进入店里,一眼就能认出他,瘦瘦黑黑,头发偏长,安静地坐在那里。他看到我们,自然地举了举手,这便算是相识了。

16岁,3500元,拍摄电影《完美谎言》,影院上映,B站播放量过万……这些关键词堆砌在这个少年的身上,是一次解开“谜团”式的聊天。

“在绵延的公路上,路边的小黄花被阳光照得发亮,周围只有蝉鸣和空气流动的声响,金发碧眼的法国小孩拿着旧手机,端着破相机,不停地在拍摄。那个画面太美好了,它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叙述中的于岱永也像是一个导演,他的语言里有画面、音效和感悟,这也许与他从小就跟着父母一起看很多电影有关。于岱永的妈妈是一个十足的电影迷,和儿子一起坐在沙发上欣赏、讨论电影,是家庭生活的日常。

上了小学,于岱永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人有些格格不入。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中,狐狸是一个坏角色,贪婪狡猾,骗取了不属于自己的食物。“但我觉得狐狸是为了生存啊,它并没有抢夺,只是用了自己的方法而已。”类似这样的与别人不同的想法,让于岱永在学校里渐渐失去了自信,他不爱做作业,总沉浸于自己的思考。老师为此找过他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在中间做了多少努力,我不知道,但我能感觉到他们在保护我,尽他们最大的能力来成全我的自由意志。”

七八岁的时候,于岱永就有过要拍摄电影的想法。但学习生活中的磕磕绊绊,让他一直无法实践。直到三年级的暑假,于岱永跟着妈妈去法国旅行。妈妈的朋友住在一个小小的庄园里,在那里,他看到法国小孩拿着相机、手机、摄像机拍摄花草、抓拍伙伴、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

“就在那一瞬间,我问自己:别的小孩可以拍电影,为什么我不行?”一旦你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到,这件事情便有了“开花结果”的可能。于岱永觉得自己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努力地想让父母开心,把心里话深藏于心底,但当他提出要拍电影并且还得占用一些学习时间的时候,他发现父母竟然是全然接纳的,并用心地与他沟通,尽力地帮助他。“后来我发现,束缚其实都是自己设置的,当你冲破自己织的茧,所有外界的束缚都会慢慢消解,并成为助你前进的力量。”

“我家有个小阁楼,里面放着电脑和椅子。剪辑《完美谎言》的时候,我就泡杯咖啡待在里面,驼着背坐在那里没日没夜地剪辑。最久的一次是18个小时。”

从法国回来后,小于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正式投入拍摄了。呼朋引伴,他组织了一个20人的团队。你演有权有势的“大佬”,我演卑微胆小的“小弟”,中间穿插一些武打动作。经过剪辑,配上音效,一部模仿《英雄本色》主题的武打小短片呈现在小于导演的亲朋好友圈子里。

小升初的时候,爸爸倾情赞助了一部功能更齐全的莱卡相机,于是,“特效电影”也出现在了小于导演的电影生涯中。“虽然我在拍摄第一个短片之后,一直断断续续地坚持拍摄,不过因为大家忙于其他事务,来帮忙的同学越来越少了。但我有两个好朋友,他们总是无条件地支持我。知道我要拍‘特效电影,就一起帮忙搭场景、扯绿布。当然,因为我的技术、电脑都支撑不起‘特效,这次尝试是非常失败的。但我仍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支持。”

也许是因为父母都是文字工作者,于岱永也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高一开始筹备的电影《完美谎言》的剧本是他自己创作的。真正意义上做了导演,要审阅大批量的素材,组织内容并剪辑配乐,于岱永开始体验到了幸福的“崩溃”。“情绪就在兴奋和崩溃之间跳跃。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干劲十足。但也因为素材量巨大,我剪辑得非常崩溃。”在完成成片、导出素材的晚上,电脑突然显示硬盘崩溃了。于岱永忍不住想大哭一场,但深更半夜,哭声肯定会把父母吵醒,他一边崩溃一边咬紧牙关自己修理电脑,天快亮的时候,丢失的素材终于全部“回”到了电脑里。

于岱永的爸爸为了帮助儿子拍摄,常常会拒绝一些朋友的聚会。他说,当他真正了解自己的儿子时,他发现儿子的意志力、执行力都要比他这个老爸强好几倍。电影是于岱永的表达方式,他通过拍摄电影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力、热爱,还有“我可以做到”!

“上初中那会儿,老师在黑板前竭尽全力地向我们输送条理清晰的知识点,但我常常只看到老师在我眼前晃动,抬头望天,看云朵流动,听时间前行。”

2021年,于岱永开始了高中生活。他开始研究微积分、物理学、经济学,也捧起不少哲学书。《人类简史》是于岱永近一年在阅读的图书。“我看书很慢,有时候读一句要停下来想想,还要做些标记。有些书我还喜欢读几遍,《人类简史》我已经开始读第二遍了。”他说,当看到教室里有些同学不听老师的课时,他会想起初中时期的自己,每个人都会有一段起伏不定、思绪混乱的时光,试错是生活的炼金石。

电影《完美谎言》的被认可,确实给于岱永的生活带来了变化。比如,他更坚定地想要报考电影专业,开始倾听网友们对电影的评价,对自己拍摄电影的深度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我以前不爱阅读,在拍摄电影之后,我觉得在很多地方都有疑惑,不知该怎么解释,如何理解,我还不具备这样的知识储备。所以我需要通过书籍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元的世界观。”

和每个少年一样,于岱永每天也在疑惑,为生活,为未来,为人类。也许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思考与探索中,于岱永把自己的答案通过电影表达了出来。他说,他不太会回过头去看自己以前拍摄的电影,因为觉得幼稚与浅薄。

在義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瞬间,那样的“幼稚与浅薄”是那个时期的于岱永,也是那个时期的“我们”经年累月地积攒的能量。恰如于岱永所说,思考不是“白日做梦”,那是天赋,也是财富。

一面素白的墙,一张干净的桌子,一个稚嫩的少年挺直身板坐在中央,瘦小的身形显得桌上的笔记本电脑格外大。镜头之外,是少年的母亲举着手机为他拍摄。2020年10月11日,B站数码区UP主“Daniel_official”上传了第一个数码测评视频《3年前的笔记本——联想拯救者r720浅度评测》。

两年多后,视频中有不同的布景、专业的麦克风,少年的轮廓也硬朗明晰了起来。镜头之外是架着三脚架的相机,相机上边还会放着提词器。“Daniel_official”账号已有6.4万粉丝追随,其中单条视频的最高播放量达到惊人的128.4万。而在现实世界里,这个真名叫作张许熠的男孩只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

成长于被科技拥抱的时代,张许熠自小学起就踏入了互联网的洪流。他在网上注册了账号,有模有样地学着自己崇拜的游戏主播。上初中后,张许熠的兴趣从游戏领域转到了科技测评领域。细心的观众可以在视频中发现他的桌上摆放着一张被精心装裱的他的偶像TIM的亲笔签名。TIM是B站知名账号“影视飓风”的运营者,在视频平台制作影视教程、器材测评和创意短片。

张许熠扎入了科技的浪潮里,最早他只能从家里不怎么先进的设备入手,笔记本电脑、鼠标、手机……泳姿笨拙,但泳道明确。对初中生来说,怎么理解艰深的产品性能?学。拍摄场景怎么做到稳定精美?学。视频怎么剪辑?学。面对一切新知识,学习是硬道理。互联网里充满了资源和宝藏,等待着好奇的勇敢者来发掘,张许熠便是其中之一。不知不觉间,无论是拍摄视频的技术还是视频内容,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张许熠在2021年9月17日发布的《初中生用自己在B站上赚的钱买了第一台平板》,一下子获得了几十万的点击量,许多同龄人发来私信询问张许熠怎么做一名UP主。这是他第一次发现,自己拍摄的视频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兴趣,能影响他人。

2022年2月,张许熠迎来了始料未及的“高光时刻”,《竟然这么贵?初中生UP是用什么做视频的?》成了迄今为止账号播放量最高的视频。在他复盘的原因里,其中一条是“在很多人眼里,贵和初中生可能是比较矛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种刺耳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没有家长和老师的守护,潜藏的恶意直接砸在了这个十几岁的少年身上。“一开始我会非常难受,但现在我能够泰然处之。”张许熠坦荡地在网上回复,“我并不是你们想象的什么北上广深有钱人家的孩子,我只是一个对做视频抱有极大兴趣的初中生。”面对网络暴力和流言蜚语,他明白,这些声音往往来自不够努力的人。何况自己还收获了更多善意温暖的支持,做好自己就行。

2022年暑假,张许熠受邀来杭州参加活动,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他提出想去参观TIM的公司,TIM表示十分欢迎。这次短暂的“追星成功”足以让张许熠振奋回味许久。也是在那次,他告诉TIM自己准备拍一部关于元宇宙的微电影。几个月后,微电影《元宇宙空间》在国庆假期揭开了面纱。真假交错的多重宇宙,脑洞大开的游戏,对电影《喜剧之王》和Beyond乐队的致敬,体现了少年们对世界的好奇、幻想和思索。在这部微电影的介绍中,张许熠写道:“我们几个都是三线城市普通学校的学生,学校里没有社团。我们靠着自学做到了现在的效果,但依然不太好。不过,我们会在短片上继续努力。我们也会在学业上更加用功,获得更好的成绩,考上好高中、好大学,把创新延续下去。奔涌吧,朋友!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中。”

在互聯网上不断积累的信息搜索能力,不仅被张许熠用于视频和微电影的制作,也反哺着他的学业。“我发现网上有好多学习博主,有些人讲的内容甚至比我们老师还要优质。有一次看B站UP主‘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的视频,直接把我的语文点通了。那次语文考试我考了年级前十。”学校的社团老师会向张许熠请教如何剪辑视频,教室里的一体机出现故障也会请他帮忙看看。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在不断拉近,网上发生的一切在真实改变着张许熠的成长。如果没有成为UP主,他没有机会认识行业大佬们,不会得到诸多科技厂商的青睐,也无法快人一步体验到许多未发布的新产品;如果没有成为UP主,他不会认识那么多天南海北的可爱网友、同龄人UP主,今年春节他还建立了一个粉丝交流群;如果没有成为UP主,他不会将自己的内心淬炼得如此强大……他跳出了校园之外,用光影记录着平凡生活中迸发的生机与力量,收获了许多同龄人不曾拥有的独特体验。

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受访中,“创新”是张许熠反复提及的词。《元宇宙空间》的设定是一种创新;2022年年底发布的视频《用一台千元投影仪,我实现了“百万”电影院的效果》尝试了一种新的叙事风格……创新是技术,是内容,更是少年面对大千世界的态度。“我一直相信,努力与创新可以成为一支笔,谱写人生华丽的剧本。”在波澜壮阔的浪潮里,他捕捉着最前沿的资讯,汲取着知识的滋养。

今年除夕,张许熠在朋友圈写下心愿:“希望能把专注的两件事做好,时间利用效率要高,完成事情的质量和效率都要高。”学习、做视频,这是他成长历程中雷打不动要做的两件事。于是,青春融入了科技的浪涌,无边无际,气势磅礴。

采写:许淑瑶 韩 政

猜你喜欢
谜团
探索未解之谜
玉龟中的谜团
“逃学”的谜团
昆虫们哪,快帮忙解开谜团吧!
昆虫解谜团
海信家电利润来源多依靠投资收益大额关联交易引发营收“谜团”
银雀山汉墓竹简:破解千古谜团
项羽垓下溃围至乌江自刎谜团解析
关于青花瓷的三个谜团
《永远的尹雪艳》何以“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