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异曲·同工

2023-05-30 20:26沈冬芳
教育界·A 2023年1期
关键词:古诗词

【摘要】本文通过《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鉴赏教学,尝试探索“双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方式,力图在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定位与诗歌单元视域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托,借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關键词】古诗词;比较鉴赏;《望海潮》;《扬州慢》

作者简介:沈冬芳(1984—),女,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创意说明

纵观教材的教学定位,“必修”是所有高中学生都必须学的,而“选择性必修”是给要参加高考的学生修习的[1]。因此,必修教材注重共同基础性,选择性必修教材则注重对基础内容的延伸、拓展。《望海潮》《扬州慢》属于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与同册其他单元相比,突出了诗歌单元的文体特征。笔者通过纵向、横向联系,结合这两首词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总结学习古代诗歌的经验并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鉴赏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比较是一种辨析、联系式的思维,学生学会比较,能提升自身的思维层次。比较鉴赏相比于文本的孤立鉴赏,更注重脉络的贯通;相比于具体内容的讲解,则更注意抽象方法的迁移。然而,比较是理念而非路径,如果盲目比较,很可能使教学内容过于零散,或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畏难情绪。只有结合两首词的文体、文本特征,找到关键的比较点,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让学生获取真知。

教材编者将《望海潮》《扬州慢》放在同一个单元,主要是因为两者具有可比性,它们均以城市为题材,但在作者、时代、写法、情感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对这两首关于城市的词进行比较鉴赏,有助于学生以点带面地领会古诗词比较鉴赏的路径和关键点,从而形成理性认知。

二、设计特色

(一)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语文学科相应的核心素养体现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突出育人取向,体现学生立场,强调课程整合,彰显时代特点[2]。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不是由教师唱主角,而需要紧扣学生主体,让学生自己进行体悟、思辨、创造等语文学习活动。事先了解学生兴趣、知识储备、困惑难点是本堂课的设计背景和依据。笔者考虑到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有畏难情绪,因此想要在旧知梳理中让学生激发解决问题的信心,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也懂得学生比较关注高考诗歌题型的变化,因此并未机械地将学考分离,而引入高考题,让学生领悟古诗词学习的新任务、新要求;还关注到部分学生尚未形成完善的知识框架,因此想要通过两首词的教学,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一套古诗词比较鉴赏的方法。

(二)搭建基于学生的学习支架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等方面的特点搭建学习支架。所以,笔者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梳理旧知,再让学生进行比较鉴赏,而后联系高考题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新知,最后让学生整合归纳,力求以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的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展开思考,充分、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自主阅读《望海潮》《扬州慢》,并从旁答疑,让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二)第二课时

活动一—温故而知新

1.教师进行导入。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高中两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解读诗歌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温故而知新,将已有知识运用在《望海潮》《扬州慢》的比较鉴赏中,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2.教师让学生梳理常用的诗歌解读方法。

师:之前我们学习了《短歌行》《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等诗词,下面请同学们回顾这些经典诗词,梳理常用的解读诗歌的方法。

设计意图:高三学生对古诗词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有的学生存在整合归纳方面的不足。这是因为必修教材的古诗词教学往往以单篇教学为主,并且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而单篇古诗词的解读经验是提炼方法的基础,所以让学生梳理已掌握的诗歌解读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温习旧知,也可以为学生明确两首词的比较点服务。

3.学生品读两首词,讨论后初步确定两首词的比较点。学生初读《望海潮》《扬州慢》后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是描写了城市,创作于宋代;不同之处是词的写法、情感明显不同,词人柳永、姜夔分别是北宋人、南宋人。师生经过讨论确定的两首词的比较点如图1所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比较鉴赏需要教师根据文体、文本差异,确定具体的可切中要害的比较点,以免出现盲目比较或为了比较而比较的情况。笔者引导学生根据两首词的特点,结合已学的诗歌解读方法,审慎挑选,去芜存菁,进而做到精准比较,加深对比较鉴赏路径的认识。

活动二—比较助发现

1.学生置身词境,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两首词所写城市的特点。

归纳:《望海潮》所写的城市—杭州可用词中“钱塘自古繁华”的“繁华”来形容;《扬州慢》所写的城市—扬州可用词中“则四顾萧条”的“萧条”来形容。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比较两首词的“人”与“世”,在表1的相应位置写下自己的发现。

归纳:柳永和姜夔所歌咏的同为自古繁华的名都,然而因时代风云变幻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这两座城折射出了完全不同的风貌与特质。

3.学生结合单元研习任务,比较两首词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预设答案如表2所示)。

设计意图:揣摩意象特点,形成整体画面,从而体察意境,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两首词所选意象截然不同,学生通过对意象的比较可以初步感知两首词意境的不同之处。意象与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学生对此较为熟悉,但审美鉴别力还有待提高。虽然他们的脑海中有意象类别的概念,如哪些属于思乡类意象,哪些意象和羁旅有关,但他们往往不太了解对于同一题材,不同的词人在意象上分别有哪些创新之处或做出了什么选择。借这一活动环节,既可让学生明了意象、意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可让学生感知诗词意象的丰富和微妙。

4.学生思考两首词主要使用了哪种手法来将意象巧妙地进行呈现(预设答案如表3所示);思考若将两首词的手法互换,效果如何,并在表4的相應位置写出互换后的效果。

归纳:《望海潮》既然写了“钱塘自古繁华”,那么今昔对比则无法突出今日盛景和赞叹之情。如果用铺陈手法来写《扬州慢》,那么仅能表现今日的萧条,而无法彰显扬州的空城惨象和伤乱之悲。

设计意图:诗歌非常讲究艺术手法和语言的锤炼,诗人只有用精妙的手法呈现意象,才能贴切地传情达意。所以,要想把握诗歌情感差异,除品读意象之外,还得进一步比较并鉴赏两首词别具一格的意象呈现方式。

5.学生分别找出两首词的韵脚,并通过朗读体会声情之美。

归纳:《望海潮》中的“华、花、娃、夸”押

“ua”韵,读起来欢快、激昂;《扬州慢》中的“程、青、兵、城、惊、情、声、生”押“ing、eng”韵,读起来低沉、压抑。

设计意图:古诗词不仅需锤炼语言,而且需讲究声韵。鉴于词的文体特征和两首词的音律特点,笔者让学生借助朗读或吟唱,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词的了解,让学生直观感知词的意境之美。

活动三—实践出真知

1.小试牛刀,迁移内化。

题目:请赏析《秋夜与友人宿》的尾联“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与《秋夜同友人话旧》的尾联“何当归去重携手,依旧红霞作近邻”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前一首诗尾联寓情于景,视听结合,通过笛声、月色等意象描绘出秋夜拂晓时分凄清的氛围,表达了长愁无眠、宦游他乡(思乡)的漂泊之苦。后一首诗尾联运用想象(或虚写)的手法,表达了对归去后携手伴红霞的温馨美好画面的憧憬,对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对再一次相聚重携手的期盼和对友情的珍重。

归纳:结合诗歌的整体阅读和题目要求,只有通过对两首诗意象和手法的比较,才能切中肯綮,准确把握两首诗的情感。

2.练习真题,总结提炼。

题目:欧阳修的《画眉鸟》和文同的《画眉禽》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解题步骤及参考答案如下。(1)明写法:①找出意象的不同。欧诗主要写的是画眉鸟意象的叫声特点,正面描写了“锁向金笼”与“自在啼”的两种鸟鸣,还写了画眉鸟在高处和低处的树林间“随意移”的形象特点;文诗主要描写了画眉鸟虽在“高笼”中,其鸣声却能让人如置身于“千岩万壑中”。②找出手法的不同。欧诗运用托物言志和对比的手法,借对林间画眉鸟的肯定寄托诗人的情怀;文诗通过侧面描写,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画眉鸟鸣叫声的听觉感受,来映照诗人的心境。(2)析情志:欧诗寄托了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情怀;文诗衬托出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归纳:只有进行梳理、发现、比较、探究,才能明白“怎么写”为“写什么”服务,“写什么”决定了“怎么写”。所以“谁写(知人、论世)”“怎么写(意象意境、艺术手法、声韵字词等)”是解读古诗词“写什么(志、情)”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古诗词比较鉴赏的重要内容。

设计意图:考试中的诗歌比较鉴赏题对学生提出了时间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原本研读一首诗词的时间得用于两首诗词的品读、比较和表达,这就需要学生能切中要害,但有的学生的相关经验尚不足。设计这个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熟悉高考诗歌新题型,结合高考诗歌新题型内化课堂所学内容,以期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柳永笔下的杭州,有烈火烹油的繁盛喧闹;姜夔笔下的扬州,有如泣如诉的劫后悲音。师生通过对两首词的比较鉴赏,足见双城虽为异曲却有同工之妙。教师唯有懂得有的放矢地开展古诗词比较鉴赏,找准比较点,才能披文入情,从中发现古诗词的深厚内涵。

猜你喜欢
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当TVB台词遇上古诗词
玲珑阁·古诗词专页
玲珑阁·古诗词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