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中国现代化的奠基人

2023-05-30 10:48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孙中山革命现代化

孙中山所描绘的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可以概括为十六字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世界大同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逝世后,共产党人忠实继承他的遗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其中包括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国现代化,就是对标世界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上,孙中山无疑是伟大的奠基人、激励后来人的一座丰碑。

《上李鸿章书》是年轻孙中山绘制的使祖国实现现代化的蓝图

“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个外来词。1930年,“现代化”一词在中国出现时,孙中山已离世,因此孙中山的文本语录里没有“现代化”这个词。然而,从他的著作和行为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关于“振兴中华”的思考、追赶欧美的期盼、学习“现代文明”的主张,并且还力所能及付诸行动,进行难能可贵的尝试。尤其辛亥革命胜利、共和初创时他的民主实践、实业鼓动和除旧布新的倡导,还有他晚年仍然不忘革命奋斗救中国,毅然与苏维埃俄国及中国共产党合作,探寻中国新的出路和转机。由此可见,孙中山一生虽没用过“现代化”之词,却有“现代化”之思想与实践。

孙中山“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早知“稼穑的艰难”。童年的他亲身感受到中国农村的贫富不均,痛感社会的不公平。他曾多次对毕生支持他革命事业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藏谈到童年的感受:“自从我开始懂得思考的时候,我就思索,贫苦的农民就要永远这样痛苦地生活下去吗?怎样才能走出生活的困境呢?”那时的他心中已埋下了要铲除世间不平,实现“天下为公”的种子。孙中山毕生关注中国的土地问题,对贫苦农民充满同情和悲悯。在他为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而成立革命团体——同盟会的时候,他把“平均地权”写入了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是孙中山毕生的追求之一。

由于兄长孙眉在美国夏威夷垦荒致富,少年孙中山得以在檀香山接受新式教育,青年时代又在广州博济医院和香港西医书院完成了近代医学的系统学习。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拓展了孙中山的视野,对于他的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此期间,孙中山与一班志趣相投的青年结为好友,他们经常在一起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孙中山后来这样追述当年的情景:

予在广州学医甫一年,闻香港有英文医校开设,予以其学课较优,而地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肄业。数年之间,每于学课余暇,皆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大放厥词,无所忌讳。时闻而附和者,在香港只陈少白、尤少纨(尤列)、杨鹤龄三人……所谈者莫不为革命之言论,所怀者莫不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为革命之问题。四人相依甚密,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数年如一日。故港澳间之戚友交游,皆呼为“四大寇”。

孙中山称这个时期是他的“革命之言论时代”。

在后来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中,“四大寇”以及好友陆皓东、郑士良等,都是他的坚定支持者和战友,他们为在中国建立共和制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孙中山在医学院毕业前后,作为一个爱国青年学生,在思考救国强国方案的时候,曾希望以科教兴国,从实现农业现代化入手,带动祖国经济的现代化而达到强国的目的;也曾经寄希望于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开明派”,期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以振兴国家。他将自己的探索与思考,草就成《上李傅相书》(即《上李鸿章书》),并与陆皓东一起亲自北上投书清朝的权臣李鸿章,争取李鸿章的支持,要求实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孙中山认为这是“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

《上李鸿章书》是年轻的孙中山强国理想的体现,是他绘制的使祖國实现现代化的蓝图。他要求在教育、农业、科学技术及工商业等方面谋求国家全面现代化,特别是着重于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市场经济。假如这些设想能够实现,将会给当时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直接的冲击,应该说是抓住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要害。

孙中山上书遭到冷遇之时,适逢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订立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民族危机,由此促进民族觉醒的高涨,大大激发了心怀救国振兴热望的孙中山的革命意识,“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孙中山毅然决然地举起了武装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大旗,开始了他的“战争事业”。孙中山作为当时一切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挽救祖国危亡的仁人志士的总代表,集合同志,首创革命团体和政党——兴中会和同盟会;首先提出了以“创立民国”为核心内容的革命纲领;首先发动了以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目的的武装起义——乙未广州起义。经过十余年的武装斗争,在中国结束了专制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其后十余年,又领导了艰苦卓绝的捍卫新生的共和制度的斗争,并且顺乎潮流,过渡到新的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创立民国,迈开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第一步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这是孙中山为推进中国政治的现代化不倦奋斗所取得的初步的、伟大的成果。

在孙中山建议下,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参议院由17个省都督派代表组成,这是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构。南京临时参议院最重要的贡献,是制定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创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在孙中山的提议和坚持下,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写入约法总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大气磅礴,决然否定了数千年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君主专制的王权法则和理念,以法律规定:全体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正是这一条,明确体现了辛亥革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同时根据这一原则,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国家宪法的形式规定了中华民国“主权在民”的国体和共和政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它本质上反映了中国新兴的、正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精神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诉求。它所蕴含的革命民主主义,对统治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主义给予了彻底的否定,在全国进行了一次近代民主主义的启蒙。

在孙中山主持南京临时政府短短的大约两个月中,面临各种矛盾和困难,勉力陆续颁布了30多项法令。在经济方面,保护和鼓励工商业和农垦业的发展,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和兴办实业;在文化教育方面,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开办技术学校、师范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提倡男女同校,奖励创办女校。规定教学内容不得有悖“民国精神”,禁止小学读经等等;在革除封建陋习陈规方面,要求剪发辫,禁缠足,禁止贩卖人口和拐骗华工,取消奴婢卖身契约,取缔封建等级制度,废除体罚刑讯等等。总之在社会风习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除旧布新。虽然在当时社会动荡、革命政权未曾巩固的形势下,这些法令大多流于具文,却表明了孙中山始终忠实于革命民主主义的原则。

中华民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迈开了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的第一步。尽管新生的共和国只是民主制度的雏形,但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虽然以后还经历了复辟、军阀割据与混战……但民主与法治已成潮流不可逆转,它是我国发展至今天的伟大开篇。

《实业计划》:以实现工业化为中心推进中国经济全面现代化的构想

孙中山一生都在为实现他的“强国梦”而奋斗。他在领导推翻清朝封建帝制斗争的同时,把建设繁荣富强祖国的思考和规划,编写成《实业计划》,收入他的《建国方略》一书中。《实业计划》是孙中山为建设富强祖国而绘制的蓝图。

早期,孙中山对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的国情有着切身的体会和中肯的了解,因此他认为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使祖国富强的切入点。随着他奔走革命,迭遭清政府通缉,孙中山只能在欧美和东南亚各地进行宣传、组织、发动革命活动。多次环游世界使他眼界大开,西方列强各国工农业和科学技术的革命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给他以启迪。此时,他对世界发展的潮流亦有了清醒的认识。他已认识到必须把祖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工业国,并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他制订了推进中国工业化的宏伟计划——《实业计划》,并为这个计划的实现制订了相应的政策——开放政策。

《实业计划》,是一个以实现工业化为中心推进中国经济全面现代化的方案,内容包括发展交通、钢铁冶炼、机器制造、采矿、电力、通讯、兴修水利、现代化农业等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分为六大计划,即——

第一计划:拟建筑北方大港于直隶湾(渤海湾)为中心,建设连接大港和西北的铁路;开浚运河,以连接中国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移民到蒙古和新疆,开发山西的煤铁矿资源,设立制铁炼钢工厂。

第二计划:拟在杭州湾建设东方大港为中心,整治长江水路,建设内河商埠,创建大士敏土(水泥)厂。在整治长江水道的计划中,孙中山提出在宜昌以上一段的长江建设巨型水坝,这既利于发达航运——从武汉到重庆船航畅通无阻,又可多方利用水力资源。用孙中山的话来说:“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如此,“其所以益人民者何等巨大,而其鼓舞商业何等有力耶”。

第三计划:拟在广州建设南方大港为中心,包括改良广州的水路系统和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和渔业港,创建造船厂。

第四计划:重点在于建设中国的铁路系统,以使全国得到相当之开发。包括修筑中央、东南、东北、西北和高原五大铁路系统共91条铁路线,全长约10万英里,其中所规划的以西藏拉萨为起点的铁路就有8条之多。

第五计划:发展国民生活所必需的轻工业,包括粮食、衣服、居室、行动、印刷五大工业。

第六计划:开发作为“工业之根”的矿业。选择急需而又见效快的矿业首先开发,“择其决为有利者先行举办”。包括开发铁矿、煤矿、油矿、铜矿、特种矿以及矿业机器之制造、冶矿厂之设立等等。

根据中国的国情,在这六大计划中,孙中山认为最首要的是发展现代交通,尤以铁路建设为重中之重。强调“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他把铁路建设问题提高到“修筑全国铁路,实为中华民国存亡之大问题,推翻此事,不啻推翻立国根本”的高度。基于这样的认识,孙中山身体力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中国铁路的开发建设之中。

1912年7月22日,孙中山被公推为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会长,9月又受任全国铁路督办。他雄心勃勃,“拟专办铁路事业”“拟于十年之内,修筑全国20万里铁路”。他风尘仆仆,到北京、张家口、山西等地调查研究铁路建设的情况,取得第一手资料,还率领同志到日本考察学习工商业管理及铁路建设。为了尽快实施修建铁路的计划,孙中山亲自筹建开办了中国铁路总公司,亲自绘制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干线图》,初步规划大致分为若干条干线向各方伸延辐射,连通全国。又通过海运及公路与世界相通。他想象假如中国“能造铁路350万里,即可成全球第一强国”。

考虑到中国既贫且弱,又缺乏专业人才的实际情况,孙中山主张采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的剩余资本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实业计划》。他认为“欧美二洲之工业发达早于中国百年,今欲于甚短时期内追及之,须用其资本,用其机器。若外国资本不可得,至少亦须用其专门家、发明家,以为吾国制造机器。无论如何,必须用机器以辅助中国巨大之人工,以發达中国无限之富源也”。这个政策的指导思想,用孙中山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孙中山这里所指的“社会主义”,是他理想中的民生主义。

在主张采取开放政策的同时,孙中山还特别强调自主原则,要自己“操此发展之权”。同时,孙中山充满了民族自尊和自信,充分肯定一个富强的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愿意在世界和人类发展中承担责任,“欲尽绵薄之力,以谋世界和平之实现”。他深信“实行国际共同开发中国之丰富资源,发展中国之实业……则大而世界,小而中国,莫不受其利”,是使中国与世界得到双赢的事业。《实业计划》及为此而制订的开放的原则和政策,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世界眼光。

与此同时,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仍然萦绕在孙中山的心头,是他的“强国梦”的重要内容。但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孙中山不断与時俱进,他已认识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必须首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根本解决的办法,是实现“耕者有其田”。

《实业计划》凝聚着孙中山要把祖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工业强国的心血与努力,是他“建设新中国之总计划之一部分”。

预言中国的成功“对全世界都有好处”

100多年前孙中山便预言中华民族一定会振兴起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会取得成功。更为可贵的是,他是基于世界意义来考虑和阐述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他说:

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将要向文明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

为什么“革新”的中国、现代化的中国和振兴起来的中华民族会造福世界,孙中山认为这由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本性所决定的,这个民族勤劳、和平、守法,“绝不是好侵略的种族”“如果中国人能够自主,他们即会证明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因此中国的成功不会威胁别人、加害别人,只会造福世界,“对全世界都有好处”。即使仅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他也认为中国的成功会使“国际商务”“世界贸易”大大增加,他甚至说,同富裕聪明的中国做邻居总比同穷苦愚昧的中国做邻居好吧,基于此,孙中山一再驳斥“黄祸”论,一再解释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实现现代化,给世界带来的是“黄福”而非“黄祸”,中国的强盛是世界的福音。

孙中山的梦想境界是“世界大同”,他曾说,中国一旦强盛起来,我们不仅仅要恢复我们的世界地位,还要担负起尽世界义务的责任和贡献,强盛起来的中国绝不做列强,要抵制列强,抵抗世界霸权,只有“把那些帝国主义来消灭,那才算是治国平天下”了。在孙中山的世界理念中,平等意识、博爱思想根深蒂固,实现中国现代化,做一个正义和负责任的大国,消灭世界上的压迫和战争,达到“世界大同”,是他努力追求的伟大理想和崇高境界。他非常清楚,这些伟大的抱负和理想,都是要建立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的。所以“振兴中华”中国实现现代化,是孙中山毕生的追求,贯穿于他奋斗的每个时段,其中包括“振兴中华”的呐喊和不断革命的奋斗,包括三民主义思想的与时俱进及其实践,包括对平均地权、政府权力制衡等前瞻性的探索,更包括“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以打倒军阀、打倒列强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选择。

如今人们总结孙中山所描绘的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可以概括为十六字: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世界大同。孙中山对中国现代化的思考和探索,已然成为中国现代化前进道路上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和弥足珍贵的思想库,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资源和精神财富。对实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以及在这条道路上的伟大实践上,孙中山功勋卓著,彪炳史册。

(责编/黄梦怡 责校/张超、李希萌 来源/《孙中山对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选择》,廖大伟/文,《社会科学辑刊》2022年第2期;《孙中山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李伏明/文,《中国政协》2016年第21期;《孙中山——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奠基人》,向拥军/文,《文史知识》2011年第10期;《孙中山:中国近代化的伟大先驱者》,盛永华/文,《人民政协报》2016年11月13日;《孙中山: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行者》,王东/文,《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2期等)

猜你喜欢
孙中山革命现代化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边疆治理现代化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粉红革命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