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舱加减法

2023-05-30 10:48TOYOTA
名车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机系统车厂座舱

TOYOTA

众所周知,汽车无论用哪种能量驱动,都是由马车演变而来的。因此,在诞生之初,汽车上的“乘坐空间”基本都是跟大多数马车一样的开放式轿厢。即便有部分豪华汽车可以为乘客提供封闭式车厢,可留给司机的也常是近乎露天的“驾驶舱”。

事实上,在汽车刚诞生的时候,由于金属锻造及玻璃熔制工艺都未够完善,就连飞机的座舱也多是敞开的,因此车身制造商自然难以提供全封闭式座舱,而汽车厂商也只能以“原始”的装备满足司机的基本需求,比如装上车速表或者简易的风挡。

直至20世纪10年代后,车身制造商才算熟练掌握制造全封闭式座舱的工艺,进而让封闭式车厢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主流。之后,随着公路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人类在长距离驾乘车辆出行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用车需求:如何度过这漫长的旅程?

幸运的是,当时的无线电接收设备已经小到可以被装进车厢。于是,移动通话器、无线收音机等新型设备被厂商加装到车上,并且很快迭代出便于司机或前排乘客操作的小型化装置。也正是从那时起,汽车厂商不仅开始向车内增添各式装备,更习惯将对应的操控界面集中在司机的周围,以便操作。

不过,在小型电子设备迎来发展风口之前,汽车座舱除装饰风格有所变化外,并未再引入革命性的新装备,即便有车型一度用上卷轴式导航地图乃至后视摄像头等当年的前卫装置,也鲜见沿用到量产车上。倒是欧洲与美国车型的内饰设计风格在二战后逐渐分化,并一直延续至20世纪末。

待到电子产品开始起飞的20世纪70年代,车载设备也随之由机械式全面转向电子式,连带着中控台上的按钮数量也急速增多。而在思想奔放的20世纪80年代,汽车座舱的进化则迎来整体氛围最为赛博朋克的时期,不仅概念车的内饰设计思想相当前卫并充满想象力,就连上市新车的配置也颇为激进,甚至有车型装上当时才初步成型的电子导航、HUD抬头显示等先进设备。

如此不加节制地添加装备的后果,便是汽车座舱内布满按钮跟仪表,以至于司机操作的繁琐程度不亚于飞行员。幸而,多家老牌汽车厂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新世纪研发车型时,即已决定要为中控台做减法,不然更多新装备的控制界面将无处安放。

这里头,率先拿出解决方案的,便是宝马。2001年,宝马推出iDrive智能驾驶控制系统,意图用一个旋钮跟几个实体按键,再配合一台嵌入式电脑,取代原先中控台上的诸多信息娱乐装备。尽管受限于嵌入式电脑的性能,以及電脑操作系统那糟糕的菜单设计,第一代宝马iDrive的用户体验并不及后来登场的奥迪MMI多媒体交互系统等同类车机系统,但宝马iDrive无疑是数码车机系统的先驱,更为今日传统车厂研发智能座舱预先“上缴学费”。

但正所谓隔行如隔山,面对陌生的数码产品,传统车厂交的学费有点昂贵。受话语权、研发周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车厂选择的数码车机解决方案普遍过于保守,在性能上落后于同时期的个人智能移动终端,以至于在用户体验上得不到高度评价。直到带有硅谷基因的特斯拉于2012年推出Model S后,传统车厂才见识到智能车机系统的正确打开方式。

毋庸置疑,当年特斯拉Model S的数字座舱正是今日主流智能座舱的雏形。在此类汽车座舱内,控制车载设备的核心是一套由大算力SoC系统级芯片驱动的智能互联车机系统,其HMI人机交互界面及用户体验接近消费电子市场上的智能移动终端。相比传统座舱,智能座舱内的实体操作键极少,操控主要经由触控屏来完成。有时还可用声音、手势等辅助指令操控车载设备。

至于未来,随着无人驾驶技术愈发成熟,以及智能物联网日渐成型,汽车座舱终将变成不再需要人类司机的移动空间。届时,相比功能性或安全性,汽车厂商可能更注重整个座舱的环境友好性、可持续发展性,以及车载AI的交互能力,同时还将优化为乘员定制的服务内容。

但在此之前,汽车厂商则需先自主研发出智能座舱的底层操作系统,并打造相应的软件生态。毕竟软件定义汽车已是大势所趋,而本就擅长软件研发及AI人工智能开发的科技企业也早已把生态延伸到汽车产业端,留给汽车厂商把握命运的机会已所剩无几。而对于传统车企更为不利的是,造车新势力在智能座舱领域有更多的成功经验,并且在跟科技企业联手研发新世代智能座舱,将来极有可能在市场上取代部分传统车企。

当然,最为理想的结局还是让那些自汽车诞生之初即已存在的传统车企能够见证汽车座舱自空白到繁杂,再进化到虚无的整个轮回过程。

座椅,无疑是座舱内跟乘员关系最为密切的装备,同时也是全程见证座舱进化的核心部件之一。不过,跟与时俱进的仪表或中控台不同,汽车座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沿用马车时代的设计,仅通过改良面料、框架及支撑件,又或者是增加折叠、电动调节等功能,来优化座椅的乘坐舒适性与实用性,却始终缺乏对于安全性和人体工程学方面的考虑。

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汽车座椅才配上安全带。至于规定座椅的结构与锚固要求,并对座椅提出强度标准,则是1966年美国发布《国家交通及机动车辆安全法》之后的事。然后座椅才被强制要求配备早已发明的三点式安全带以及头枕。如今,功能日益多元及智能化的座椅已是整车被动安全系统的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儿童座椅也逐渐从单纯的增高坐垫演变成具备标准接口的高级“汽车附件”,并拥有独立的安全评价标准。而在此期间,汽车制造商直至1968年才正式参与到研制儿童安全座椅的“竞赛”之中。

猜你喜欢
机系统车厂座舱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NDT推出面向下一代智能座舱应用的压感触控解决方案
别忘了这位身陷囹圄的大佬 传奇经理人卡洛斯戈恩被捕背后的法日政治角力战
手持式触摸测试机对闸机系统的维护研究
未来民机座舱显示控制系统初探
心战
法雷奥48V动力总成系统多种创新解决方案为车厂排忧解难
经济、可靠的自动开关机系统
京石高速公路自助发卡机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后置式自动发卡机系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