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而行,“创造”故乡

2023-05-30 10:48长风肖淋文纳薇乌咪
女友 2023年1期
关键词:刘倩创造家乡

长风 肖淋文 纳薇 乌咪

故乡是什么样子?在民谣里,它往往是温暖、怀旧又寂寞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借着“乡村振兴”风口,怀揣在大城市获得的经验回到故乡,让故乡的土地重新热闹起来。

本期我们邀请了三位“新归乡青年”,他们创造了故乡的新故事,故鄉也正在重塑他们。从大城市归来的姑娘在家乡开咖啡馆,为人们提供一种更轻盈健康的社交主场;交通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去做村干部,进入乡村基层的“毛细血管”处,为弱势群体服务;土家族女孩唤醒大山食物与自然资源的潜力,带领乡民共同致富。

在他们的世界里,返乡不是一种来去匆匆的流行风尚,而是一种根植于心的信念:乡村有最好的自然资源,未来展开的内容可以更多元,无论是生活、社交还是文化艺术,都可以尽情探索,创造一种诗意的、面向未来的故乡生活,既能安顿身心,又能安放精神。

2015年,刘倩离开她从小生活的安徽某小镇,到上海念大学。在上海,她第一次见到星巴克,学着其他顾客的样子,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杯美式咖啡。刘倩回忆说,“第一口觉得好难喝,还纳闷,大城市的人就喝这个?”

对很多小镇女孩而言,咖啡是关于大城市最初的印象,从咖啡店能感受城市独有的生活方式。在上海七年,咖啡渐渐成为刘倩生活中的一部分,她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小心翼翼地模仿别人“熟练”点咖啡的女孩。

2021年,刘倩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开了县城里第一家咖啡店。

“一开始回家开店,就是一个冲动决策。”刘倩坦言。

2020年,她还在上海某会计事务所工作,在她租住的40平米的小房子里,放着一台从二手平台买来的咖啡机,刘倩总是用一杯“手冲”招待朋友,久而久之,她的家成了老乡们在上海的休憩秘地。

2021年回家过年,刘倩和朋友相约叙旧。县城很热闹,两人四处寻觅,却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安静坐下来聊聊天的地方,只有开在学校周围的零星奶茶店勉强可以坐一坐。刘倩和朋友在人声鼎沸的奶茶店叙旧,谈话的节奏常常被学生的笑闹打断。

回到上海后,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司的业务影响已经很明显,刘倩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多,回到家乡开一家咖啡店的心思开始萌芽,她想把喜欢的东西带回家乡。直到刘倩真的辞职回到家乡,目睹暖木色基调的咖啡店正式落成,她才惊觉自己做了一个风险系数极高的决定。如父母所说,小地方没人喝咖啡,运营初期,有人以为这是精品店,有人进店来点奶茶,刘倩收获的惊奇眼神远多于卖出的咖啡。

上海生活节奏极快,消费者买咖啡通常都是即取即走,很少停留。而老家的年轻人虽然没有日常喝咖啡的习惯,但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时髦的社交空间。

在这个县城里,社交主场的更替以一种可以感知的速度流动着。过去觥筹交错的餐桌社交,是专属于大人世界的光影,年轻人的社交越来越轻量和单纯,他们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喝一杯好喝的饮品,消磨一下午。

刘倩开始在短视频软件的同城板块发布一些宣传物料,弱化咖啡本身,增强“社交”的概念,“在这里,和朋友安静地消磨时光”成了小店宣传的口号。县城青年爱刷视频,地域性广告投放很见效,留在家乡上网课的大学生、想寻回单身感觉的妈妈、谈公事的普通人、聚在一起谈创业项目的返乡青年……渐渐把刘倩的小店坐满。

对刘倩来说,开店成本低是她创业的底气。在人均工资不到3000元的县城,一年的店租只要8000元,还没有刘倩在上海的一个月工资多。小店装修和买咖啡机的成本不到十万块,刘倩还有一些积蓄,这让她有了更高的抗风险能力。单价最高15元一杯的咖啡,即使用精品咖啡豆,实际成本也不高,再搭配一些甜度高的点心(县城人口味偏甜),小店也拥有了不错的利润率。

刘倩并不是个例,不少人同她一样,回到慢节奏的家乡,开一家咖啡店。我们采访的另一个对象王琳,和朋友在老家开咖啡烘焙小店。

王琳回到县城之前,分别在深圳和武汉工作了两年。在武汉时,她最喜欢周末带上一本书,到家楼下的咖啡店点一份红丝绒蛋糕和榛果拿铁,然后坐一下午。

2020年初,王琳被封控在老家小区,闲暇时间开始鼓捣烘焙和咖啡,将自己做的蛋糕发到朋友圈。发得多了,有人私信问她能不能卖,烘焙小生意就这样误打误撞地做了起来。

王琳的店开起来前,县城连麦当劳都没有,唯一的蜜雪冰城将本地饮品店击败,几乎垄断了整个县城市场。王琳曾经担心县城太小,消费水平低,然而咖啡店的受欢迎程度超乎了她的想象。

今时今日,县城的人早已经在手机上看到了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在装潢精致的咖啡店里,抿一口咖啡,吃一口可口的蛋糕,安逸的县城里,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向往和模仿这样时髦的生活。

王琳的咖啡店已成为当地信息广场,偶尔做个线下活动,传播穿透力远远超过大城市。刘倩则慢慢习惯了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小店的门被打开,熟悉的客人在老位置坐下,聊细碎的家常话题,偶尔还有客人将自家的水果带到店里热情地送给她。“这在上海几乎不可能出现,我很享受这种互相需要的邻里感觉。”刘倩说。

回家乡开咖啡店,不再是文艺青年的一场退居家乡的绮梦。

王琳的第二家分店在十一月中旬开张,刘倩的咖啡店也开始走上盈利的正轨。她们人生的第一次远航,是十八岁时从县城去往更广阔的天地,不曾想过家乡会给她们第二次创造人生的机会。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1(县市卷)》显示,61.46%的县域GDP规模超过100亿,产业结构也正在向第三产业倾斜,县域新消费市场无疑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县城便宜的房租、低廉的人工、旺盛的消费欲望,为怀揣咖啡梦的女孩们构筑了坚实的基础,她们创造了家乡的新故事,家乡也正在重塑她们。

《女友》:小城创业需要注意什么?

刘倩:1.留够1~2年维持运营的流动资金。2.丢掉幻想,对市场、对人都要谦虚。不要以为自己是从一线城市来的,就能对小城商家造成“降维打击”,你可能既不懂市场,又不认识人,搞个水电装修,设计图都落不到实处。

老有人问我:“当村干部好玩吗?”

我的标准回复是:“好玩啊,照看着三千多个人,一百多头牛,几万只鸡,去哪儿身边都有八只狗当保镖。”

前面都是真的,后面的事儿就假了,也许是我面生,每次去走访都被一群狗围在中间,我走哪儿,它们跟哪儿,常把我吓得瑟瑟发抖。

而且,村里的工作,哪能用好玩与否概括?

中国的乡村,像是一个大家庭,村干部有时就像调解员。张奶奶的菜被李爷爷的牛啃了;刘家公公瘫痪在床,儿媳妇不方便给他洗澡;王家儿子在手机上打牌输光积蓄,患上抑郁症需要找心理医生……都会来村委反映,我们都要到现场处理。

我在机关时做的是执法工作,下乡难免会犯职业病,总把法律、法规挂在嘴边,因此经常被村民“呛”回来:“孩子口味重,老人要清淡,法律知道炒个菜有多难吗?”“道理听不懂,我就想听你说谁对谁错。”

有次,村里一对夫妻来村委開房产分割证明要离婚。女的说丈夫成天在外打牌不归,男的说妻子不关心孩子。我调解了大半天口干舌燥,一边的老支书忍不住了,一巴掌拍在桌上:“再胡闹,我通知你们长辈来领人,回去反省,好好过日子!”一掌下去,风平浪静。事后,慈眉善目的老支书跟我说:村里事要讲究策略,对症下药。

我后来琢磨着,乡里人相处更注重人情,认法律讲规则的城市风格,放到乡村,往往不如一杯热茶、两句暖心话、三句村里长辈的劝解有用。

2022年初,单位向乡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时,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报了名。

同事都很意外,有朋友开玩笑说我吃饱了撑得慌。我妈的忧虑则直奔主题:“万一村委没食堂,你去村里怎么吃饭,去乡亲家吃百家饭么?”我纠正她:“丐帮弟子吃的才是百家饭,我当过兵会做饭(泡面)。”

我小时候在乡村长大,内心对乡村念念不忘,一直想为它做点什么,这次,正好有了机会。

主角介绍:肖淋文曾任交通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现在是耒阳市“万雁入乡”计划中的下派村干部。

乡里人情,有让人头疼的地方,也有让人温暖的地方。

2022年,本村最热闹的一天是高考发榜后,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外出打工的父母特意回来,在祠堂里摆下十余桌宴席,邀请全村人吃席,场景很有人情味——只可惜,这种热闹在整个夏天只出现了一次。

“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固然有点片面,但从乡村走出的大学生,确实是越来越少了。在村里走访时,我发现家长对致富都很积极,让孩子早挣钱成为一条致富“捷径”。男孩不用多说,女孩也很有事业心,把打工作为第一出路。我曾经试着和女孩们沟通,询问她们继续上学的意愿,她们大多一边刷着短视频,一边跟我说,“大学生毕业就能找到工作吗?”“我要给家里赚钱,工厂工作好找”“上了大学,也不见得比我们强”“考上公务员,工资还没厂里高”……

扎根在村里的人。人人都有家乡情结,我们鼓励外出的青年人带着经验、理念回来,带动大家致富;同时,也要加强对村民的培养,要对乡村振兴有信心。

也有人一心求学,但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小玲(化名)家是脱贫监测户,2022年高考她没有考上本科,村委为她申请了“雨露计划”,由国家资助进入了一所高职学校。入学后,她在微信上问我,“不能为父母分忧,是不是一种自私?”我想了很久,回复她:“读书,是为了以后更好地为父母分忧。”

也有励志的对象。村里贫困户女孩小兰(化名),从她高中起村委就帮忙申请各项国家资助,她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工作。我对她家进行脱贫回访时,她说,“等时机成熟,我也想回报家乡,我想告诉孩子们,打工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其实,乡里资助女生上学,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也因为乡村振兴中,确实需要女性的力量。

以前书本里说乡村是“父权文化”,但据我观察,当今的乡村家庭主要靠女性维持。男人大多外出打工,平时就是寄钱回家,照顾孩子老人、拍板土地耕种流转、参与乡里事务的,很多时候都是女性。

我们村干部的工作,很多都是围绕她们的困难展开的。家里地多,一人无力收割耕种的,我们找种田大户免费帮工;孩子多经济压力大的,我们申请国家资助;家里老人孩子生病的, 我们开车送去镇卫生院,遇上晕车的,就用自行车载,一人在前推,一人在后扶。

村里会定期为女性提供技能培训,增加她们的收入。除了常规的编织、刺绣,很多人会要求学电工、粉刷装修,我常听她们说“男人能做到的,我们同样可以”。

留守女性一年到头围着家转,难免会有情绪。到了晚上,村干部会搬出音响,组织大家在文化广场跳广场舞。开始她们比较拘谨,气氛始终上不来,有人灵机一动,开了直播,当看到在外打工的亲人给自己不停点赞时,她们的热情很快被点燃。这种连线互动,让分居的家人拉近了距离,也让夜晚的日子不那么难熬了。

前不久,村里通过推选,增补好几位女性进入到村委会和议事会。事实证明,她们做事周到,特别在处理家庭、儿童等问题上,比我们一群直男更具优势。

每个日子都像书页,正反内容可能迥然不同。在农村,有城市中無法感受到的另一种美好。

夜里,我坐在月色下数星星,农村的空气干净,能看清星星真的有不同的颜色。清早起来,经常会在门前发现几根脆嫩的黄瓜或者一把翠绿的空心菜,这一定是村里哪位婶婶、伯伯送来的。我感觉自己正慢慢融入这个村庄,和这片土地建立起一种更紧密的关系。

闲下来,我喜欢和乡亲们坐在谷场上拉家长里短,谈论当年的收成和来年的打算。村内的油茶林种植规模在不断扩大,低洼水田改的莲子基地也已初具规模,未来打造电商平台,是不是能让更多村民离土不离乡……我常思考这些问题,但我知道,只有坚持走下去,才能在未来得到答案。

我凝望着山川、田野,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乡村其实有最好的自然资源,未来能展开的内容可以更多元,度假、生活、娱乐、文化艺术,都值得尽情探索。我们可以在家乡创造一种诗意的、面向未来的生活,既能安顿身心,又能安放精神。

主角介绍:纳薇在一线城市工作多年后回到大山里的土家族村落,向全球推广中国大山里的生活美学与有机农业,并计划着做更多事情惠及当地乡民。

我的家,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龙潭坪村,这里四面环山,山间云雾缭绕,一条天然溪水穿村而过。

我在山里的一天,通常从堆满各种与食物相关的书籍以及试吃样品的书房开启。我打开电脑规划一下工作,接着出门去自然里游荡,去不同的村子里看农货,再回家分析、推广,以及和国内外的买家交流。

本来,我的人生规划没有回村的选项。在广州工作多年,因为腰椎疼回山里休养。前几年,我爸妈建的新房空置着,我突发灵感,能不能把它租给城里人来度假呢?广州一位朋友听说了这个点子,就在他的公号上帮我发了一篇文章《我把深山老家租给你》,没想到,文章的阅读量一周冲到了10万+,所有房间的夏季时段立马约满。两个月暑期过后,我又开了家网店卖山货,因为客人们走时把我家和邻家的山货全买光了,还叫我务必开网店。这个小店一开就开到了2022年,而且还会继续开下去。

我一边开网店,一边做乡村旅游。我以前的工作就是做策划,所以很容易就把游客和网友的需求整理到一起,再拎出本地亮点:北纬30度,土家族发详地,原始村落,适合避暑……轻松得到一个丰满可执行的家乡山野推广书。

我经常在抖音、微博、豆瓣、微信上分享我的一些想法,吸引了一些预料之外的合作伙伴,开始了很多村里人没听过的尝试。比如和自然学校合作土家特色夏令营,和心理学机构合作森林疗养项目,为田野学校做食育游学活动……听上去有点“漂浮”,但实际都能在乡村找到文化的土壤。

比方说,我曾看到一个报道,挪威气味专家西塞尔·道拉斯曾收集全球35座城市中的7000多种气味,建立了一个“气味博物馆”。受这条报道的启发,我联系自然学校的老师,在村里设计了一场“气味漫步”活动,大受孩子们的欢迎。大家穿过溪涧走进林间,每五步就深呼吸,有人抱树,有人蹲在落叶堆里,有人脸贴着花朵。有个孩子说:“我像嗅觉灵敏的狗,任何气味都使我兴奋,泥土上苔藓的味道、野黄花菜的味道、不同树木的叶道、野果子掉在地上腐烂的味道……”那次孩子们走了差不多5小时,闻到一百多种气味。后来大人小孩一起将其归类,绘制了一份“夏日森林气味地图”。

人类是自然之子,孩子更需要森林气息的滋养。一些平时不爱劳作或沉溺于电子产品的孩子,在这种自然的气氛中也会感受到土地的力量。受此活动的鼓舞,我试图把与大自然有关的一切设计成大众活动,最好的课堂、最深刻的感动,都在天地之间。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规划的自然活动暂停了。不过没关系,我抽出了更多精力,思考如何把家乡推广给更多人知道。

当年刚出外工作,妈妈多次从村里给我寄食物,我当时还嫌烦,觉得城市里什么都买得到。从2020年开始,关于粮食安全、种子自足一类的报道不断被推送到我的手机里,我才发现这些带着泥土味道的东西,除了生态健康,还有着更深的存在意义。

2022年夏天,我家试着在网上卖刚从地里挖回来的老品种土豆,很快就被几个懂味的老买家抢购空了。这种土豆在食用的时候很容易辨认,特别香糯,很容易煮开花,粉会炸出来,味道特别好,市场上的菜土豆是不会有这样的口感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这一带的农民都是露天种土豆自己吃,皮薄、清香,但产量小,不好储存。后来大多农民改种耐存放的菜土豆(大多是荷兰品种),味道就变了。

2021年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这一文件引起不少人对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环境专家说,“老品种保护本身就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当极端天气来临时,如果依赖单一作物和种源,可能就会出现粮食危机。”

其实中国的农民一直都是育种专家。几年前我就跟妈妈说好,自家一定全部种老品种农作物,豆子、菜籽、根茎类的种子都要留着(有些口味好的老番茄种子,一颗就要2.5元),还要带着乡里一些人一起保存种子。这样做,一是为自己吃着更香;二是供应给有需要的买家给大家增添收入;三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一小撮力量,至少先把我们这个村的老品种保留下来。

也许有一天,我们这些乡民留下来的种子,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价值。

年少离家,在各个城市辗转,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几乎不关注老家。我希望跑得远一点,希望自己能更自由。

但随着年纪增长与自我成熟,我诚实地将生活和情感连结摆在首位。哲学家认为爱的相遇使自我发生断裂,一个过去的我倒下。我發过一条动态:“我就是那个因为被爱,才懂得爱的人。”大家以为我在说爱情,其实并不是。我是在感叹我没有为故乡做什么,他们却给予了我这么多。

村民会送很多东西给我,允许我用同样的价格挑更好的东西,在他们心中,我不仅是在“做生意”,还能让故乡有更大的改变。我家开店,先惠及邻居,把他们种植或采摘的东西顺便卖掉,变成现金,对于没机会出去打工,也没体力种植经济作物的老年人、残疾人、体弱者,这种“顺便”就变得珍贵。

一次我路过半山腰,一个奶奶正在捡野生板栗,我请她多捡一点等我返回时卖给我。她开心地捡了一早上,挣了一百多,脸上的表情特别灿烂。还有一个喜欢独居的老爷爷,他屋后的一座山全是野生橡子树,我请他以后每年都把这些东西卖给我。他乐滋滋地每隔一段时间就给我发微信,说又发现了一些我可能不太熟悉的东西,比如八月瓜、猫儿屎、黄精,这些我听着都较小众的野生食物,他觉得都很有趣也好吃,想试着分享给城里的年轻人。

事实上,我将这些野生食物发在网上后,确实引起不少网友留言,不少人就是因为没见过没吃过所以特别想尝试。我现在对“摇钱树”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理解得更为深入,就是我们可能什么都没有做,但土地和山林就给予我们这么多。

这几年,因为中央政策,越来越多人关注乡村振兴,我也开始与更多伙伴交流,寻求合作的机会。

我现在的合作伙伴“包山公”团队,有投行背景,在德国、法国、以色利、荷兰都考察过,正在搞农业综合体项目,视野比我要广得多。与这样的专业团队联合做事,可以更规范、更长远,对我们这种小山村来说是个新机会。

我之前会躲闪村民对我“带大家赚钱”的期待,但现在我会把这种期待当作动力,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想带动村民,就得向外走出去,见更多人,参加更多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土家族,了解这个村子的现状与潜能。

我观察到一个朴实的现象:年轻时“只想逃离,永远不要回来”,中年以后就开始有点故乡情怀了。社会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变化,会让人的心态发生变化,比如以前会有人不愿意透露自己来自农村,怕被嘲笑或歧视,现在可能会以家在农村为荣,家里有地等于有金山银山嘛,哈哈。回乡做事成功的,基本是主动型人格,而且就我所知,没有一个是三五年就赚大钱的,都得有八年以上的全心投入。

首先,必须面对城市与乡村中做事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差异。城里人做事喜欢标准化,讲效率,村民更多时候是凭感觉和直觉。和村民打交道可能要先处理好情绪,有的村民就是会因为你态度不够好就不肯卖东西给你。我觉得返乡创业,首先要多学习成型的模式,再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复兴或创新。

小时,我觉得我不属于这个地方,长大以后会离开然后永不回来。回乡开民宿和山货店后,事情逼着我更融入村庄,家里的食物不够卖的时候会找其他村民,忙碌季的时候会请邻居帮忙,我与他们的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现在做山货,还要向他们请教土壤管理、种植方式、种子来源等等。正因如此,我对村民和村子的看法有了很大改观,变得更开阔,共情能力和奉献觉悟也增加了。以后,我希望能像其他新农人先锋一样,利用家乡的资源帮村民致富,把事情做得更多、更广。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的“家乡印象”变得越来越丰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家乡升级、进步的体现。

  当一个县城成为“中国摆拍胜地”

我的家乡在霞浦,自古靠渔业为生。你没听过这个县城不要紧,我们霞浦在摄影圈很有名,被称为“中国摆拍胜地”,滩涂、榕树以及人,都能成为拍照的景。我们当地的支柱产业早已从渔业变成摄影业,不夸张地说,连本地出租车司机都对相机参数了如指掌。2002年,一位摄影师发现,霞浦保持完好的古朴乡村风貌,搭配上远处的大海,就是完美的摄影构图,他在这里拍了许多片子,在国展上拿了大奖。自那后,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都涌入霞浦拍照,也经常能听到有人拿奖的消息。很多渔民打了一辈子鱼,老了干不动了,就做模特给摄影师练习,赚点零花钱。霞浦最美的景色和时光,通过照片统统被保留下来,老年人也有了额外的收入,这也算是共同富裕吧。@将团

吃了我们的菌子,就能看见“小精灵”

在某个年轻人扎堆的种草类APP中输入“云南南华”,弹出来的联想是:南华菌子有多好吃!该结果精准描述了我的家乡在人们心中的新印象:这里不仅有诗歌与远方,还有充满意外之喜的迷幻菌子。近年来,云南人吃野生菌产生幻觉的趣闻频上热搜,有人在幻觉中把《山海经》里的奇珍异兽见了个遍;有人开了“幸运天眼”,做英语听力题能在空气中看见原文。传闻是挺好笑的,同时网友们也被普及了新知:全世界已知的2166种野生菌中,云南有978种,其中882种可以食用,整個中国九成种类的菌子,都能在这里找到踪迹。南华县是云南省内的野生菌交易中心,作为本地人,我挺乐意看到本地趣闻上热搜,注意力经济下,只有被不断关注才能出圈,欢迎来南华吃安全的菌子。@阿黑

我的家乡有更深远的传统武术文化

以前说中国武术,大家只能想起河南少林寺。这两年,越来越多的朋友问我,你们青城县人是不是都会武术?因为青城山道士玩武术在抖音上出名了。严格来说,这位刘绥滨道长是传授太极的,动作挥洒自如,还能跟网友互动,让我们这座小城的知名度提高了。以前大家只知道我们有青城山,现在更多人知道,我的家乡还有更深远的传统武术文化。@哲哲

拥有全宇宙最低的房价

虽说我们鹤岗是个市,但经济体量还不如南方沿海城市的强县强村,我们本地人常常自嘲家乡是个大农村。前几年我跟朋友说起家乡,得解释半天,这两年直接甩出一句“全宇宙最低房价的地方”,对方就会惊喜地喊:鹤岗!感谢网络,让鹤岗成了不折不扣的网红地,传说1.5万就能买套房、早市3元吃到撑、夏季气候温和、冬季能看到雪,被一些博主深情地称为“当代青年精神上的北欧”。作为本地人,很开心看到这些变化,但诚实地说,鹤岗房价其实没那么低,本地人也不是外界传说的都在躺平。不过当你在一线城市打拼疲惫的时候,鹤岗的确是个放慢心灵节奏的地方,可以让你享受到比乡村还舒缓的生活。@哲嘎

在不远的未来,乡村将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现代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过去十年,乡村发生了很多改变:通路修桥、快递进村、宽带入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乡发展。2022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两千多名青年进行了一项关于乡村吸引力的调查,结果显示,70.9%的受访青年觉得乡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提高了。

在纽约学时尚摄影八年后,新疆女孩马海伦突然对主流时尚界审美感到了厌倦,她回忆起小时候在新疆看到的,维吾尔族阿姨用彩色丝巾、闪着亮片的裙子搭配出的热烈又有烟火气的美。

于是她回到新疆,穿越各个村落,用拍时尚大片的方法记录家乡不同民族的人们,她的这组名为“故乡”的作品受到众多时尚媒体的关注。她说,“离开了家乡,才发现家乡的美。”后来她持续拍摄有关新疆的主题,试图通过自己的审美对家乡进行新的表达。

另一个让世界看到自己家乡的人是“滇西小哥”,这个云南姑娘家住保山,拍视频几年,海内外粉丝超过一千万。她是美食博主,但不教人做菜,只拍摄各种云南传统美食从食材采摘到做好上桌的全过程,入镜的是菜地、小院、炊烟、家人与撒欢的狗。她的视频中,大多时候是保山本地方言,还有砍甘蔗、切菜、锅中翻炒等环境声,人们为之着迷的,正是她呈现的乡村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

现在,做类似事情的年轻人有很多很多,发现家乡的美,有创造力地把它表达出来,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

在中国,乡村图书馆已非常普及,很多人不再满足只给乡村一间有书的屋子,希望通过更用心的设计,让图书馆成为乡村中更有文化力量之所在,成为让村民交流、相聚的新公共空间。

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河流域,过去的几个世纪,侗族乡民一直用当地杉木建造村庄,但如今,许多美丽的木构建筑被混凝土建筑代替了。这里新建了两个乡村图书馆——坪坦图书馆与高步图书馆,它们乍看像传统侗族建筑,其实是新与旧的融合。创作者特意让木楼梯成为设计中的重点,因为村民都爱在楼梯旁聚集,这里不只是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通过书籍触碰梦想与未来的图书馆,也是村民互动的公共场所。创作者通过建筑设计的方式,保护侗族木构基因,让侗寨传统与现代生活产生正向的连接。

“大地艺术节”不只是有关艺术的展览,它更像是用艺术来呈现乡村的活动——将艺术搬入广袤乡村环境中,与当地人合力进行“艺术乡建”。著名的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就是通过大地艺术盘活当地生态的典型案例。

2018年,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正式启动。2019年桐庐大地艺术节,2021年“艺术在浮梁”,2022年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大地艺术节在中国成了用艺术激活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次大地艺术节要如何酝酿?首先艺术家们要进行在地考察,挖掘当地故事,收集村民的记忆,以当地特色激发灵感创作,再利用闲置民房与田地、山水,打造生活艺术化的村落。大地艺术节的准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与当地村民一起合作,许多人因此有机会加入“创造”故乡的工作中。

大地艺术节给予城市人发现乡土的机会,也为当地人创造了与外界对话的渠道,不仅给古老乡村带来经济增长,更让被人遗忘的土地焕发活力。

乡村要保持自然与美好,同时又要好好发展,必须要有专业的规划。乡村规划师,也许会在未来几年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职业之一。

乡村规划师的工作是什么?绝非拆旧建新那么简单。真正有效的鄉村建设不是简单 的推倒重建,而要统筹考虑乡村发展目标、生态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产业发展空间等等。要保存古村落承载的乡愁,还要去芜存菁,新与旧、古老与便捷、环保与发展,都要通过专业又深入的统筹规划,才能实现平衡。

国家政策要求,每个镇必须要配备一名乡村规划师。但目前相关人才稀缺,根据资料显示,乡村规划师目前职业缺口达60万人,未来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乡愁的本质是人对故土的依恋,中国人多少都有与生倶来的土地情结、寄情山水的文化血脉,所以,未来“田园康养”的生活模式或许会成为热潮。“田园康养”类似旅居养老或分时度假,依托乡村的旅游资源,让城市里的老人(或者是提前退休的你)在乡村较长时间旅居,推动乡村的发展,加快现代化乡村建设的进程。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在经过工业化的浪潮后就有将生活与养老区域向乡村迁移的先例,离城一个小时车程的农村,是“田园康养”的热门地,因为在双休日,城里的儿孙可以过来一起度周末。未来有一天,我们可能也会“下乡养老”:呼吸清新空气、吃有机食材、踏青、采摘蔬果、听听鸟鸣……

每个热爱故乡的人可能都想过,我的存在,对故乡有什么意义?

泰戈尔说:“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旅客要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响,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

我们与故乡的关系何尝不是如此。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甚至艺术,并不会自动与乡村结合,需要有人做先导者。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一点点努力,把自己和故乡联系在一起,让故乡变得更有希望。

猜你喜欢
刘倩创造家乡
Rethinking Emotional Branding: Challenges, Risks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Branding
Jamais trop tard
跟我学英语
Un enfant ou deux?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