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需求的冥想型公共空间设计探析

2023-05-30 05:04陈洁怡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

摘 要:随着自我意识增强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需要通过冥想型公共空间放松身心。基于此,以冥想型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从体验需求角度出发,从空间构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空间功能方面探析冥想型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希望人们可以通过冥想型公共空间与大自然、自身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缓解精神压力。

关键词:体验需求;冥想型;公共空间

一、冥想型公共空间研究背景

如今,冥想型公共空间不断增加,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自身情感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加之文化活动和艺术产品增加,二者均推动冥想型公共空间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需要一个放松身心和治愈心灵的空间来释放内心压力。

国内关于冥想型空间的研究以城市冥想型公共空间或景观研究为主,研究方向包括冥想型空间的特点、对冥想型空间案例的综合分析、冥想型空间的特定形式和设计原则等。很少有学者从私人和公共的角度对冥想型空间进行分类,也很少有学者从互动体验的角度探究冥想型空间。

二、冥想型公共空间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冥想”一词来自拉丁文“meditare”,意思是練习;在英文中,冥想的单词为“meditation”,意思为打坐、沉思;在中文里,冥想与禅修的意思类似,指通过一定的动作和途径最终进入“入定”(samadhi)状态的行为。在此要强调的是,冥想与日常思考存在差别。冥想有其特定的内容,过程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是个体自身交流,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等目的的心理活动;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更具有实用性,而且思考的内容更宽泛。

(二)特点

近年来,冥想型公共空间慢慢走进大众视野。从功能角度来说,冥想型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冥想、休憩、放松的空间。冥想型公共空间对于整体静谧的要求度较高,与其他类型的公共空间存在差异。

从设计风格角度来说,冥想型公共空间偏向简约的设计,多融入自然元素。设计师在设计冥想型公共空间时,对于自然元素运用得较多,也会融入文化元素,以展现特定的文化内容。冥想型公共空间类型多样,包括禅意空间、纪念空间和综合冥想空间等。冥想型公共空间与私人冥想空间不同,它具有开放性,面向更多的群体。

三、体验需求

体验指个体经过亲身经历、实地领会,对事物产生自身的感受和思考的过程。在进行冥想型公共空间设计时,需要考虑人们的体验需求。体验需求包括感知需求、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等。要想使人们获得良好的体验,需要从多方面刺激他们的感官,采用多元化手段对冥想型公共空间进行巧妙设计。

感知,即意识对内外界信息的觉察、感觉、注意、知觉的一系列过程,可分为感觉过程和知觉过程。感觉包括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人们通过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获取信息。内部感觉由有机体内部刺激引起,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外部感觉由外部刺激引起,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知觉是指对感觉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过程。在空间设计中,应重视人们的知觉体验,使其在空间中进行思考。在冥想型公共空间中,人们的功能需求为冥想和休憩等,情感需求包括互动需求、情感认同需求等。通过互动体验,人们可以在该空间内对物质载体、场所精神产生共鸣。

四、基于体验需求的冥想型公共空间设计

要想提升人们在冥想型公共空间中的体验,要注重人与建筑、自然环境的交流,这里的“自然”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还包括自然光线、自然材料等元素。下文主要从空间构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空间功能方面对基于体验需求的冥想型公共空间设计进行研究。

(一)空间构成

1.几何线条

不同的几何线条构成的空间设计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与直线相比,曲线的外观结构呈现出自由、开放的状态,给人柔和感。方形线条通常是室内表面边沿的界限,形成空间的基本框架;圆形线条往往给人以优美、舒适、柔和的感觉,由圆形线条构成的空间给人饱满收拢的感觉;三角形线条可以增强空间隐私感和神秘感[1]。冥想型空间注重人在空间中的自我感受,空间应是配角而不是主角,线条应从简,应去除多余的线条,在视觉上减少面数,减少人们脑中需要处理的信息。

美国Windhover沉思中心空间内部和整个建筑体主要采用横平竖直的线条对空间进行分割,没有多余的装饰,营造了独特的空间氛围,使人更专注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在该空间设计中,设计师采用大块的面板,如一整块的夯土墙和一整面的镜子,增强了空间的整洁性和简洁性,减少人们的心理负担。

2.自然色彩

在冥想型空间中,空间的颜色变化较少,纯色面积较大,整体颜色较素,装饰较少。在颜色设计上,多通过统一的颜色来营造一个整体的、有氛围感的空间。明度高的空间会给人以更开阔的感受,明度低的空间则更具神秘感。在Windhover沉思中心空间设计中,建筑周边是自然的环境,多是自然的黄色土地,人工痕迹较少。因此,该建筑体的颜色简单,主要以黑色配合低纯度、低明度的材料色(接近土黄色),整体呈暖色调,给人温暖的感受。该空间颜色与树木的颜色相关,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较高,拉近了人们与空间之间的距离,使人产生一种建筑和环境浑然一体的感觉。

3.采光

在冥想型公共空间中,光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元素,能够营造独特的空间氛围。如今,许多以光为主题的空间设计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日本著名数字艺术团队teamLab团队的作品。学者董功、梁琛认为:“光在建筑中的核心作用是利用这个力量去塑造人们对于空间的感知,营造与表达生活中精神维度的感受和情绪。”[2]从来源来看,光包括人造光和自然光;从展现形式来看,光分为点光、线光以及面光等。此外,光还有强弱的变化。在冥想型空间设计中,人造光应避免过亮,过亮会使人精神紧绷,无法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在设计光之教堂时,将室内整体环境压暗,在教堂一面墙上开了一个十字形的洞,营造了特殊的光影效果。安藤忠雄把光创造性地引入空间,为感性的空间氛围服务。Windhover沉思中心空间的使用人群主要为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为该群体提供的空间应是开放、舒适、平静和冥想的氛围。因此,该空间为取得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的效果,设计了大面积的开窗。在该空间部分区域,整体灯具配置较少,打重点光,使人可以更加专注地冥想,提升了人们的冥想体验。

4.自然材料

冥想型公共空间多注重表达自然,减少人工元素的干扰,空间的材料变化较少,强调整体感,给人以舒服、自在的感受。在材料的运用上,冥想型空间多运用自然材料,如木、石材等。此外,设计师还会采用粗糙的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红砖等材料进行冥想型公共空间设计,这些材料多有明显的肌理,可以增强空间的艺术感。在Windhover沉思中心空间中,有夯土墙、石头、水,以及腐蚀的钢板、花岗岩等,这些材料可以与周边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自然感”,满足人们的体验需求。

(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相互渗透的边界

对于冥想型公共空间来说,无论是面积较小的冥想室,还是大体量的建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边界设计尤为重要,边界影响着冥想空间氛围的整体塑造。学者许温林、赵武、周波在《建筑边界的“破”与“立”——建筑“在地性”表达的研究》一文中说道:“建筑师首先应突破对建筑边界的二维定势,从三维的、空间的角度看待建筑的边界,即建筑边界空间。”[3]设计师应基于人们的体验需求,打破建筑规整的界面边线,使其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

建筑与自然环境边界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一方面,对于自然环境来说,建筑的围合采用更灵活自然的、更具开放性的设计方式,使室内、室外环境具有较强的连续性,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空间感受,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对于建筑来说,自然通过中部的天井向室内延伸,打破封闭的室内环境,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性。

2.影子

建筑通过光线与自然互动、不断变化的光影,给建筑带来生机。学者董功和梁琛认为:“通过难以捉摸的光影现象、微妙的色调层次,使建筑超越本身的物理极限,在可使用的同时更富有情感。”对于冥想型公共空间来说,空间建筑所形成的影子给建筑面带来动感,使建筑面不再仅仅是一个界面。将水体与周边建筑相结合进行设计,可使建筑在水面产生动态的投影,人们在建筑内也可欣赏到波光粼粼的水面,这在极大程度上增强了空间的艺术性。例如:英国的“水上书”冥想空间,通过水、天空与光,为人们营造了独特的冥想氛围;浙江松阳大木山茶室南端尽头的冥想空间面向西侧湖面,太阳及其在水里的反射,通过圆形的景窗形成两个慢慢交汇的投影光圈,梧桐树下地面上的玻璃镜面倒映出枝叶与天空,在视觉上带来变化和美感,使人们获得奇妙的感官体验。

3.地形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进行冥想型公共空间设计时,应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建筑应依地形而建。设计师需要根据当地地形进行公共空间设计,将建筑界面变成周边景观的一部分。

4.植物配置

在进行冥想型公共空间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室内空间的塑造,还应重视植物配置。植物配置是将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连接的重要手段,对于人们的体验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种植适宜的植物,如本土性植物,使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保留场地记忆的同时提升生态效益,这一点在大木山茶室设计中有很好的体现。其次,在设计冥想型公共空间时,应基于人们体验需求,种植功能性植物。要想营造轻松的空间氛围,可选择具有放松神经、静气凝神等功能的植物进行种植,使人放松身心,缓解精神压力[4]。最后,可创造美观舒适的户外空间,通过种植多种类型的植物,使人在室内向外观看时能获得视觉享受,更好地进行冥想,满足其体验需求。

(三)空间功能

在冥想型公共空间中,不同的主题空间有着不同的功能,拥有不同功能的空间会引发不同的活动,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空间主题,丰富空间功能,使人与空间进行互动,引发人们思考,增强其体验感。以纪念为主题的空间,如纪念馆、纪念广场,其功能多为展示纪念物、纪念某一事件等;以文化为主题的空间,如美术馆,其功能多为展示文化艺术作品、文化交流等。

例如日本丰岛美术馆,依周边地势而建,整体以白色为主,整个建筑就像水滴的形状。建筑上方开洞,引入自然元素。进入馆内需要换上拖鞋,在天窗的两侧设置了一根绳子,通过它的摆动,人们能感受风的艺术。馆内有充满禅意的艺术装置,配合周边安静的环境和纯白干净的室内空间,可以使人产生思考、冥想的行为。丰岛美术馆通过简单的空间设计和布置,达到使参观者与空间进行交流与互动的目的,增强人们的体验感,使其获得良好的冥想体验。

总之,在冥想型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可基于人们的体验需求,根据其空间主题和功能,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使空间呈现不同的风格,如日式风格、西式风格、中式风格等。设计师还可以采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发人们思考。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冥想型公共空间概念及特点,从空间构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空间功能方面对基于体验需求的冥想型公共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如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问题,冥想型公共空间能给社会大众提供一个放松的场所,使其与大自然、自身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满足他们的多元化体验需求。冥想型公共空間设计作为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为城市空间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使公共空间更加人性化。新时代,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基于体验需求进行冥想型公共空间设计,不断丰富公共空间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赵国旭.简析几何线条在空间构成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51.

[2]董功,梁琛.光的空间 自然光作为建筑设计的媒介&冥想空间建筑设计[J].建筑创作,2015(4):107-113.

[3]许温林,赵武,周波.建筑边界的“破”与“立”:建筑“在地性”表达的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1(7):39-40.

[4]刘婷.精神压力疏解下的景观疗愈空间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8.

作者简介:

陈洁怡,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
试析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设计要点及措施